李国宏
目的 SARS病毒基因分型特别有助于病毒的溯源和控制.方法 对GenBank登记的SARS病毒和SARS样病毒等有关病毒序列进行了分析,以牛冠状病毒,鸟冠状病毒和冠状病毒科的Breda病毒为外组,构建了SARS病毒和SARS样病毒系统进化树,并进行单核苷酸变异分析.结果 发现两次SARS自然流行的病毒可分为两个明显不同的聚类;首次把第二次流行时从人类中分离的SARS病毒和从果子狸等动物中分离的SARS样病毒分为H和P基因型;H/P型的主要依据在病毒的非结构多蛋白基因序列而不是Spike基因序列.结论 两次SARS自然流行的病毒可能以不同的特性感染人类而不是简单的重复.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对第二次流行时的SARS病毒进行分子水平的溯源分析,前两例指标患者的病毒和果子狸等动物的SARS样病毒基因序列的直接关系仍不明确.并对SARS病毒的原型、蝙蝠中的冠状病毒牵连等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
作者:王志刚;洪有良;张严峻;包其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浙江省慈溪市伤害流行病学特征和规律,为伤害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层随机抽取慈溪市县级医院、中心乡卫生院和普通乡卫生院各一家,以2004年7月至2005年6月到医院就诊并被诊断为伤害的首诊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结果 共报告伤害病例 15 808例, 男女性别比为1.92:1,15~59 岁占79.77%,前两位职业分别为农民和工人.伤害多发生于公路/街道、工作场所和家中,发生时的活动主要为旅行、工作和体育活动.导致伤害发生的原因依次为交通事故、钝器伤和跌落,以非故意伤害为主.结论 交通伤害、职业伤害及儿童、青少年和老年人跌伤应是慈溪市伤害干预的重点.
作者:张涛;陈衡平;高华;陈国华;陈立群;金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对1 722例性传播疾病(STD)患者实验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探讨患者的发病原因.方法 对男女患者的分泌物进行淋球菌检测、解脲支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检测、沙眼衣原体检测、真菌镜检;女性患者的阴道分泌物镜检真菌、线索细胞、滴虫.血清检查RPR+TPPA、初筛HIV抗体、HSV-2型病毒.醋酸白实验检测人乳头瘤病毒.结果 淋病、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人型支原体的检出率分别为 5.85%、11.71%、30.41%、2.36%.梅毒、真菌、细菌性阴道炎检出率为24.06%、7.80%、9.84%.单一病种感染中,支原体的检出率女性大于男性.两种以上病种检出中,女性人数大于男性.HIV抗体初筛实验阳性2例,经上级确证实验室确认阳性.结论 对患者应做全面的实验室检查,特别注意病人是否存在多重感染.应注意HIV抗体的初筛检查.
作者:周泷;周沼;刘敏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对丽水市10年来婚前保健服务情况分类统计、总结、分析,提出新形势下,继续规范开展婚前保健服务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呼吁全社会关注和重视婚前保健工作.方法 采用回顾性统计、调查的分析方法,对丽水市1996-2005年婚前保健服务相关资料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 1996-2005年婚前保健服务人数为224 822人,年平均婚检率为56.59%,其中1996-2003年平均婚检率70.79%,而后2年婚检率为1.82%(P<0.01).10年疾病平均检出率为11.59%;前8年疾病平均检出率为11.53%,后2年为20.9% .检出主要疾病为传染病、生殖系统疾病、内科疾病和严重遗传疾病,其中指定传染病的性病和生殖道系统疾病呈逐年增高趋势.结论 婚前保健是母婴保健法及实施办法的主要组成部分,是保障优生和母婴安康的第一关,对减少出生缺陷发生,降低孕产妇死亡率、婴儿死亡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将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蒋淑卿;雷桂梅;樊兰娟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陆丰市1953-2004年脊髓灰质炎疫情情况,探讨消灭脊灰的有关策略.方法 采用统计描述及应用,用SPSS11.0 、SAS8.1 等统计软件,用圆形分布法计算脊髓灰质炎(简称脊灰)病例多发时间的平均角,分析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 陆丰市1992年前脊灰疫情常年流行,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7~8月份,年龄主要分布在5岁以下,1992年后得到有效控制实现无脊灰状态.结论 严谨的冷链系统、有效的疫苗、高的免疫接种率、AFP病例监测是消灭脊灰工作取得成功的关键环节.
作者:许建雄;林爱华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利用运铁蛋白受体、血清运铁蛋白受体与血清铁蛋白比值评价儿童铁补充干预效果.方法 选择某幼儿园3~6岁健康儿童,按班随机分为3组,A 组为每日补充组(一周补充5次微量营养素补充剂)、B组为间歇性补充组(每周补充一次微量营养素补充剂)、C组为空白对照组.从3组儿童中,每组随机抽取30名儿童,测定干预前后血清铁蛋白(SF)和运铁蛋白受体(sTfR)含量,并计算运铁蛋白受体含量与血清铁蛋白含量比值(RF)和机体铁含量(Bfe).结果 干预前,三组儿童的sTfR、SF、RF、Bfe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A、B 组儿童的sTfR、RF显著降低,Bfe含量显著升高,而C组儿童的sTfR、RF、 Bfe无明显变化(P>0.05);干预后,A 组、B组儿童的sTfR、RF显著低于C组(P<0.05),Bfe含量显著高于C组(P<0.05);A组与B组之间sTfR、Bfe含量及RF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运铁蛋白受体含量与血清铁蛋白比值以及计算出的机体铁含量能够很好地用于评价儿童铁干预效果.
作者:杨青俊;赵显峰;赖建强;孟晶;汪之顼;荫士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为了解临海市城区儿童的乙肝免疫水平现状,我们于2005年10月份对临海市城区的5 438名学龄前儿童、小学生、初中生进行乙肝血清学检测.结果统计分析如下.
作者:朱月娇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识别并控制第29届奥运会医疗照射风险,为奥运会提供安全优质的放射诊疗服务.方法 采用现场调查和相关资料检索、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测量、AS/NZS 4360:1999风险评价指数矩阵法等,并使用常规的Excel和Access程序,建立专门的医疗照射风险数据库.结果 截至到2005年底,北京市放射诊疗场所986处,其中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和核医学分别为902、31和53处;放射诊疗人员6 091人,放射诊断、放射治疗和核医学人员分别占总人数的85.1%、7.0% 和7.9%.北京市居民X线诊断检查人均年有效剂量当量E为0.27 mSv/年,约为发达国家的1/3,为国内人均E的3倍.评估表明,含放射治疗的医疗照射风险指数为52,达到高危险度风险水平;而放射诊断医疗照射风险指数为20~36,属于低中危险度风险.结论 北京地区医疗照射风险因素复杂、分布广,应采取有效的风险防控措施,以维护奥运会放射诊疗的防护安全.
作者:马永忠;万玲;娄云;杜国生;王时进;苏旭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婴幼儿冬季腹泻发病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选取96例婴幼儿腹泻患者作为病例组 ,同期在同所医院就诊的同性别、同年龄的婴幼儿非腹泻患者作为对照;制定统一的调查表进行调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腹泻发病的关联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有母亲文化、母亲职业(工人、干部或知识分子、饮食服务业)、流动人口、家庭经济收入、奶瓶或餐具消毒、抹布清洗、饲养动物、清洗碗橱与腹泻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多因素分析进入模型的有统计学意义(P<0.05)的变量为母亲从事饮食服务业、流动人口、奶瓶消毒、饲养动物,其OR值分别为 2.212、11.905、0.262、2.313.结论 母亲从事饮食服务业,流动人口、饲养动物是腹泻病的危险因素,而母亲文化程度高、母亲职业为工人、干部或知识分子职业、家庭经济收入高、做好奶瓶或餐具消毒、抹布清洗、清洗碗橱是腹泻病的保护因素.
作者:谢立;孙昼;黄仁杰;王国详;考庆君;邓晶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预防和控制食物中毒的发生,历来是各级人民政府、广大市民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也成为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和卫生监督机构在食品卫生监管工作中的重中之重.近年来, 秦皇岛市的食物中毒无论是发生起数和发病人数都得到有效控制,呈逐年下降趋势.全市卫生行政部门和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制定了《食物中毒事件处理应急预案》,成立了全天候应急事件处置小组,实行24小时值班制,一旦发生食物中毒事件,将在短的时间内对事发现场进行处置和对中毒人员进行调查、救治.
作者:陈源;李青山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国各地重大活动越发频繁,规模日渐扩大,做好重大活动食品安全的监督管理工作不仅考验卫生部门的业务技术能力,而且关系到群众健康与城市形象声誉.舟山市近十年来每年承担35次以上的重大活动和重要接待,卫生监督部门由此积累了丰富的监督管理工作经验.本文旨在通过对舟山市卫生监督管理工作现状的调查分析,为今后制定高效、合理的工作对策提供参考.
作者:顾仲朝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颅内肿瘤伽玛刀术后的治疗效果.方法 采用立体定向方法进行伽玛刀的治疗,同时伽玛刀术后3~6个月开颅手术进行病理研究.结果 本组9例行伽玛刀术后肿瘤体积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同时在肿瘤周围出现水肿,镜下所见均有不同程度的辐射损伤 ,肿瘤中心区细胞结构消失,边缘区细胞肿胀,体积增大、坏死.结论 放射性脑水肿是伽玛刀治疗后的重要并发症之一,合适选择病理类型,对减少伽玛刀术后脑水肿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兴华;方晓利;韩波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为了加强对民营医院与卫生院的消毒质量管理与监测,督促、提高医疗器械清洗质量.方法 采用隐血试验对某市部分民营医院与Ⅱ级以下中心卫生院重点科室待用的医疗器械清洗质量进行现场检测.结果 共检测295个样品,阳性209个,阳性率为70.85%.结论 所查医疗机构尚未对医疗器械清洗质量引起足够重视,存在问题严重;隐血试验检测方法使用方便、价格低廉,尤其适用于开展其他检测条件不具备的单位.建议各级医疗单位将其列入医院感染控制的日常监测项目.
作者:管鸿巧;鲍荣利 刊期: 2007年第04期
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HIV Voluntary Counseling & Testing,VCT)是指人们在经过咨询以后能够对于是否做艾滋病检测做出自我选择的过程[1].开展VCT服务是进入艾滋病预防、治疗、心理社会支持和关怀工作的切入点和枢纽.在预防HIV的传播,对患者提供情感支持,减少对HIV感染者的歧视以及为感染者提供合适的治疗转诊服务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在人群中(包括高危人群、脆弱人群和普通人群)推行艾滋病VCT是十分迫切的[2,3].
作者:刘东鹏;吕繁 刊期: 2007年第04期
随着农村社区卫生服务站的规范建设、镇(乡)、村一体化管理和《乡村医生从业管理条例》的实施,农村公共卫生事业发展越来越快,乡村医生执业环境越来越好、执业行为越来越规范.但我们在监管和调查中也发现了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将 2006 年 4 月对浙江省海盐县乡村医生进行问卷调查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祝亮 刊期: 2007年第04期
志贺菌引起的细菌性痢疾是目前全球面临的健康问题,该菌属包括4个种:痢疾志贺菌、福氏志贺菌、鲍氏志贺菌以及宋内氏志贺菌,引起的临床症状有:腹泻、痢疾性黏液脓血便、痉挛性腹痛以及里急后重等,甚至危及生命[1-3].该菌属多见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流行地区主要在发展中国家的印度、泰国、越南等;而发达国家较少见,其感染发病的患者50%是前往发展中国家的旅行患者[4].因此,目前志贺菌研究工作大多在东南亚和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区开展[1,5].以下就志贺菌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董杰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探讨谷胱苷肽转硫酶(GST)和吸烟因素对肺癌易感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2002年广州市新发肺癌病人91例及同期非肺部疾患病人91例进行病例-对照研究.对两组研究对象分别进行问卷调查及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方法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测定GST的基因多态性,并分析GST的基因多态性与吸烟因素对肺癌患病结局的影响.结果 对GST基因多态性单独分析时,与肺癌关系较弱.其OR值为1.38,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吸烟因素存在下,两者联合作用可增加患肺癌的危险,吸烟且GST-M1缺失者发生肺癌危险性为不吸烟而GST-M1正常者的3.07倍(P<0.01).结论 GST的单一基因的多态性不能增加患肺癌的危险,而与吸烟联合作用时则可增强患肺癌的风险.
作者:王德全;陈思东;汪保国;周卫平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狂犬病,又称恐水病,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急性传染病.虽然狂犬病主要在野生动物中流行,但犬在携带和传播狂犬病毒中起着重要作用,是人类感染的主要来源.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宠物犬明显增加,犬伤人数的增加造成了暴露于狂犬病的人数增加,人感染狂犬病的概率也随之增加,直到目前,狂犬病仍是无法治愈的疾病,也是病死率高的疾病,几乎为100%.该病是我国《传染病防治法》中明确规定必须报告的乙类传染病.近年来,狂犬病疫情呈逐年上升之势,死亡率已位居37种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
作者:徐斌 刊期: 2007年第04期
目的 研究宁波地区新生儿轮状病毒流行株VP7基因的分子生物学特点以及遗传变异规律.方法 通过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检测新生儿病毒性腹泻便样中的轮状病毒核酸;选择特殊电泳带型样品通过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VP7全基因并测序;测序结果利用DNAstar和Blast软件进行比对.结果 通过PAGE发现11份样品中有9份阳性样品,其中带型为4-2-3-2的有7份,带型为3-2-2-2和4-2-1-2的各1份.3种带型各选一株进行VP7基因的扩增并测序,测序结果经分析发现,06NB3和06NB9与G1型标准株Wa的核苷酸同源性为84.4 % 和91.5%,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7.4% 和94.8%,06NB2与 G3型标准株YO的核苷酸同源性为95.3%,氨基酸的同源性为 96.6%.结论 宁波地区在新生儿中有A组轮状病毒流行,其电泳带型以典型的4-2-3-2为主,也可见特殊带型.06NB3和06NB9的VP7基因片段属G1型,06NB2则属于G3型.06NB3与国内外近几年流行的G1型毒株基因序列有较大差异,06NB9和06NB2则差异较小.
作者:高红;许国章;董红军;胡逢蛟;刘健毅;罗学辉 刊期: 2007年第04期
新发传染病(emerging infectious disease)是指在人群中新出现的或过去存在于人群中,但是其发病率突然增加或者地域分布突然扩大的传染性疾病[1].
作者:刘殿武;张丽梅 刊期: 200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