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病理进展

杨振中

关键词:子宫肿瘤, 子宫内膜间质肿瘤, 病理学, 临床, 综述
摘要:子宫内膜间质肿瘤(endometrial stromal tumor,EST)是一种少见的女性生殖道肿瘤.Norris等(1966)将EST按性质分为三类:(1)子宫内膜间质结节,良性;(2)子宫内膜间质肌病(即淋巴管内间质肌病),低度恶性;(3)子宫内膜间质肉瘤,高度恶性;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六安市2008年革兰阴性菌耐药性监测

    目的:了解六安市2008年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菌耐药情况.方法:采用国际标准平皿琼脂对倍稀释法,对2008年9月从六安市3家医院临床分离的非重复的102株革兰阴性菌进行体外药敏试验,测定细菌的低抑菌浓度,并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2008年的标准,计算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率、中介率和耐药率.结果:102株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27株,鲍曼不动杆菌25株,铜绿假单胞菌23株,肺炎克雷伯菌18株,嗜麦芽窄食单胞菌7株,其他2株;对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敏感,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73.5%)也较敏感,其次较敏感的药物为阿米卡星(67.6%)、磷霉素(62.7%);耐药性高的药物依次是氨苄西林(96.1%)、头孢西丁(83.3%)、氨曲南(81.4%),对头孢哌酮/舒巴坦(51.0%)及头孢吡肟也有明显耐药性(39.4%).结论:临床上应遵循<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合理应用抗菌药物,有指征地使用抗菌药物并应加强细菌耐药性监测,以防止细菌耐药性的蔓延.

    作者:朱贞祥;陶琼;曹炎;李家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新生儿型环状胰腺影像诊断17例分析

    目的:探讨新生儿环状胰腺的X线表现. 方法:对17例新生儿环状胰腺的临床及X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7例中9例合并肠旋转不良,1例合并Ⅲ型肠闭锁.X线平片显示单泡征4例,双泡征12例,环状胰腺双泡征1例;上消化道碘剂造影显示梗阻部位均为十二指肠第二段.远端圆钝,可见一小尖端(寿桃征),无造影剂通过15例;可见狭窄段及部分造影剂通过2例;15例环状胰腺特征性表现(小尖端)位于盲端的中心,呈向心性狭窄.结论:新生儿型环状胰腺多为梗阻严重,梗阻部位为十二指肠第二段,梗阻端形态多为钝状伴寿桃征表现.

    作者:田忠甫;张新荣;陈为红;郭斌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甲状腺结节外科治疗1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甲状腺结节的外科治疗经验.方法:对行外科手术治疗的112例甲状腺结节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12例均治愈.术后出现暂时性手足麻木6例;出现声音嘶哑4例,其中暂时性声音嘶哑3例;术后皮下出血1例;术后复发4例.结论:术前应明确甲状腺结节的手术指征,术中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并遵循甲状腺结节外科治疗原则,能有效减少甲状腺疾病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和复发,改善预后.

    作者:范彬;王善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方案治疗晚期乳腺癌的临床疗效与毒副作用.方法:22例晚期乳腺癌患者采用紫杉醇150 mg/m2静脉滴注3 h,d1;表阿霉素75 mg/m2静脉滴注,d1.21天为1个周期,治疗2个周期以上评价疗效.结果:22例中,完全缓解2例(9.1%),部分缓解12例(54.5%),稳定7例(31.8%),进展1例(4.5%),总有效率为63.6%(14/22).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脱发和呕吐.初治患者和复治患者总有效率分别为6/9、6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紫杉醇联合表阿霉素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可耐受,是治疗晚期乳腺癌安全、有效的方案.

    作者:鲍时杰;夏国安;王文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非鹰嘴截骨双钢板加压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

    目的:评价非鹰嘴截骨平行双钢板加压固定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采用非鹰嘴截骨入路、平行双钢板加压技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12例临床资料.结果:按Cassbaum评分:优2例,良6例,可4例,优良率为66%.结论:非鹰嘴截骨入路平行双钢板加压术治疗肱骨远端C3型骨折固定牢固,能早期功能锻炼,且不截骨易为患者接受,是治疗C3型骨折的可靠方法.

    作者:许旭;朱辉;李学则;佟长征;任大营;胡正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益气活血汤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益气活血汤在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的58例患者随机均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降压、降血糖及抗血小板聚集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益气活血汤煎剂口服,每天2次,每次200 ml,8周后记录颈动脉管腔直径、内-中膜厚度、斑块大小及血液流变学改变.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均有明显改善(P<0.01);颈动脉内-中膜明显变薄,颈动脉硬化斑块缩小或消失,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益气活血汤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疗效显著.

    作者:陈文实;张锋;李仁柱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真菌性鼻窦炎46例诊治体会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真菌性鼻窦炎46例的临床资料.11例行改良上颌窦根治术,35例行鼻内镜手术.结果:46例临床症状消失,术腔上皮化良好,引流通畅,随访3个月至6年无复发.结论:真菌性鼻窦炎大多有典型的临床表现,CT有明确的特征性,手术彻底清除病窦内病变组织,建立通畅的长期引流通道是治疗关键.

    作者:岳修坤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改良腹腔镜下阴式子宫切除术治疗大子宫肌瘤的临床分析

    目的:观察改良腹腔镜辅助下阴式子宫切除术(laparoscopy-assisted vaginal hyterectomy,LAVH)与阴式子宫切除术(through vaginal hysterectomy,TVH)治疗大子宫肌瘤(子宫≥12孕周)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因大子宫肌瘤(或合并子宫腺肌病)行子宫切除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行改良LAVH 36例,并随机抽取行TVH者36例作为对照,比较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高体温、肛门排气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改良LAVH组和TVH组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P<0.01),术后高体温和肛门排气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VH组中发生肠管损伤1例,开腹修补;发生阴道残端大出血2例,行再次阴道探查止血.改良LAVH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发生并发症.结论:改良LAVH降低了阴式手术的难度,节省手术时间,对于基层医院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作者:屈晓洁;席晓薇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34例分析

    目的:观察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及毒副作用.方法:对34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应用国产紫杉醇135 mg/m2,d1静脉滴注;顺铂75 mg/m2,d2~4静脉滴注,21天为1疗程,连用2个疗程.结果:34例均可评价疗效,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为41.2%.鳞癌和腺癌、Ⅲ期和Ⅳ期患者总有效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初治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复治患者(P<0.05).毒副作用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脱发和关节肌肉疼痛,其他毒副作用较轻.结论: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好,毒副作用可以耐受.

    作者:王洪亚;韩啸;王子安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40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enign prostatic hyperplasia,BPH)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采用双极等离子内镜系统对40例BPH患者行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手术时间55~155 min,平均95 min;术中失血量约80~600 ml,平均180 ml;切除腺体重量平均67.2 g;无出血和经尿道前列腺电切综合征发生;随访6~18个月,无真性尿失禁,大尿流率及国际前列腺症状评分提高.结论:经尿道双极等离子前列腺剜除术具有腺体切除彻底,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缩短,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安全性高、恢复快等优点,尤其适合于大体积前列腺.

    作者:钱永;杜永强;刘彬;单卫民;刘雷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星形细胞瘤脑血容量与RhoA表达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星形细胞瘤CT灌注参数--脑血容量(CBV)与Ras相似物A(Ras homologue A,RhoA)表达的相关性.方法:测量17例高级别(Ⅲ、Ⅳ级)星形细胞瘤及14例低级别(Ⅰ、Ⅱ级)星形细胞瘤的CBV值,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瘤组织RhoA表达,比较CBV与RhoA表达的相关性.结果:低级别星形细胞瘤CBV值及RhoA的表达免疫反应评分显著低于高级别星形细胞瘤(P<0.01).星形细胞瘤CBV值与RhoA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P<0.01).结论:灌注成像对星形细胞瘤术前分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CBV灌注图是活体检测肿瘤侵袭性的较好工具.

    作者:马宜传;付凯;陈岩;丁强;孙景秋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小儿重症手足口病的急救护理

    目的:探讨重症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HFMD)的急救与护理方法.方法:严密观察50例重症HFMD患儿的病情变化,密切监护生命体征,及时进行机械通气,及早快速脱水降颅压并采用大剂量激素和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 结果:41例抢救成功,9例死亡. 结论: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早识别重症患儿并采用正确有效的护理措施是救治成功的基础;及时治疗,行人工机械通气是抢救成功,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作者:丁红美;祖大玲;张祝娟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经尿道钬激光治疗腺性膀胱炎27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经尿道钬激光治疗腺性膀胱炎(cystitis glandularis,CG)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对27例经膀胱镜病理活检证实的CG患者行经尿道钬激光治疗,术后行吡柔比星20 mg+5% GS 40 ml膀胱灌注. 结果:27例手术均获得成功,随访8~27个月,19例治愈,6例好转,2例复发,无癌变. 结论:经尿道钬激光治疗CG,疗效确切,操作简便、安全,复发率低,值得在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罗勇;曹志刚;刘军;贾瑞鹏;苏江浩;茅一虎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气管导管导引下胃管插管洗胃在农药中毒急救中的应用

    农药中毒患者急救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及时洗胃,以尽量减少毒物的吸收.

    作者:刘军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大剂量人体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1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探讨大剂量静滴人体丙种球蛋白(intravenous immunoglobulin,IVIG)治疗脑桥中央髓鞘溶解症(central pontine myelinolysis,CPM)的疗效.方法:利用IVIG冲击治疗1例CPM患者和文献复习并阐述其原理.结果:大剂量IVIG冲击治疗CPM具有一定效果.结论:大剂量IVIG冲击疗法可用于治疗CPM.

    作者:韦道祥;谢宗玉;孙荣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鉴别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

    目的:探讨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对鉴别肝硬化失代偿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71例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并选择40名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各组总胆汁酸水平.结果:肝硬化失代偿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血清总胆汁酸(30.75±28.70)μmol/L,显著高于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4.80±3.87)μmol/L及正常对照组的(4.50±3.60)μmol/L(P<0.01).结论:血清总胆汁酸测定可作为鉴别肝硬化及消化性溃疡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一种简单指标.

    作者:房玉亮;张旭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信息支持对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信息支持对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苏醒期躁动的影响. 方法:选择食管癌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n=30)在接受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的一般健康指导的基础上,于访视时及麻醉诱导前还接受手术室护士提供的与留置尿管相关的信息支持,对照组(n=30)只接受手术室护士术前访视的一般健康指导,比较两组在全麻苏醒期躁动的差异.结果:观察组苏醒期躁动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全麻后留置尿管患者术前提供相关的信息支持,可明显减轻苏醒期躁动.

    作者:蒋新;朱琳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焦虑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了解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围手术期的焦虑状况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方法:对47例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应用汉密顿焦虑量表评估患者焦虑状态,并采用自制一般问卷、手术状况调查表调查患者焦虑相关因素.结果:手术前有焦虑症状者31例,手术后有焦虑症状者17例,手术前汉密顿焦虑量表总分显著高于手术后(P<0.01);手术后焦虑与术前焦虑状态呈正相关关系;患者的焦虑状态与双髋关节置换与否、是否发生术后并发症、关节功能恢复状况、经济状况、对疾病与手术认知程度、亲友支持等因素均存在相关性(P<0.05~P<0.01).结论: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前焦虑症状的发生率较手术后高,且术前有焦虑情绪者术后发生焦虑的危险性明显增高;焦虑状态与手术、社会支持等多种因素有相关性.

    作者:雷婷婷;王丽;年夫春;伍开翠;吴亚男;杨克侠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16例处理体会

    目的: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胆囊动脉出血的处理对策.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中发生胆囊动脉出血原因,处理方法采用牵引孔吸尽,交换钳头,钛夹钳夹止血.结果:术后未发生继发出血,无胆管损伤.中转开腹1例.结论:胆囊动脉出血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术中出血的常见原因,只要术者掌握腹腔镜手术技巧及相应处理对策,均能获到满意的效果.

    作者:许长松 刊期: 2009年第08期

  • 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D-二聚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慢性肺源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急性发作期血浆D-二聚体(D-dimer,DDR)和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法测定肺心病患者(41例)与健康对照组(30名)血浆DDR及CRP水平.结果:肺心病患者血浆DDR及CRP浓度均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肺心病患者CRP浓度增高提示肺部感染病理生理过程.DDR反映肺心病患者血液高凝状态,有助于肺部微小血栓的诊断.

    作者:孙军;高忠和;刘刚;胡恩贝 刊期: 2009年第08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