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猪囊尾蚴病疫苗研究进展

方强;孙新

关键词:囊尾蚴病, 猪, 疫苗, 综述
摘要: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又称囊虫,可寄生人体脑、眼和皮下肌肉等组织,导致不同部位的囊尾蚴病(囊虫病),其中脑囊尾蚴病是寄生于人体脑部严重的寄生虫病之一,常导致患者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甚至死亡.我国人体囊尾蚴病分布广泛,据新近统计在29个省(区、市)的675个县市有流行,严重威胁着广大人民健康[1].同时,囊尾蚴亦可寄生于猪体,造成猪的囊尾蚴病,给畜牧业生产造成极大的损失.为了有效的控制和预防囊尾蚴病,目前国内外很多研究者正致力于猪囊尾蚴病疫苗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小儿惊厥与血清镁关系的探讨

    惊厥是儿科临床常见急症,儿童发病率约为4%~6 %,分为有热惊厥和无热惊厥两大类,有热惊厥是感染所致,无热惊厥包括低镁血症等所致.血镁降低时,低镁血症与低钙血症所致神经肌肉功能障碍的临床症状不易区分,在以往的治疗中,较重视补钙,而忽略镁的补充,使惊厥难以控制.近年来,我们治疗无热惊厥时及时补镁,合理补钙,取得较好疗效,现作报道.

    作者:张智香;张旭光;杨惠泉;董书超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围手术期实施心理护理的效果评价

    外科手术患者由于害怕疼痛,对病症一知半解,往往承受很大的思想压力,从而引起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表现为从紧张到恐惧、从恐惧到生命体征的变化,乃至疼痛阈值的提高[1].为了减轻手术患者心理和生理上的不良反应,我院手术室于2003年7月起施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现选择2004年1~6月实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的患者60例为观察组,选取2003年1~6月未实行围手术期心理护理与观察组情况相似的手术患者60例为对照组,对其护理效果进行比较.

    作者:王影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肺表面活性物质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肺表面活性物质(pulmonary surfactant,PS)治疗新生儿肺透明膜病(hyaline membrane disease of newborn,HMD)的疗效.方法:对17例HMD患儿气管内给予PS治疗,观察用药后的临床表现、呼吸机参数、血气分析结果、胸片的变化.结果:用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机械通气参数吸气峰压(PIP)、呼吸末正压(PEEP)、平均气道压(MAP)和呼吸频率(RR)较治疗前均降低(P<0.05~P<0.01);血气分析PaO2 及pH值上升(P<0.05和P<0.01),PaCO2下降(P<0.01).24 h胸片提示肺部病变明显改善.结论:PS治疗HMD可明显改善其转归,减少呼吸机上机时间、住院天数及病死率.

    作者:李彤;佘绍逸;佘璇瑜;郭继忠;林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前S1蛋白、HBV-M检测结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患者前S1蛋白(Pre-S1)与HBV-M检测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诊断的价值. 方法:Pre-S1、HBV-M检测采用ELISA方法,HBV-DNA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结果:Pre-S1在HBeAg(+)组的检测率为93.9%,明显高于其他HBV -M模式组(P<0.01);以HBV-DNA为标准,Pre-S1检出乙肝病毒的灵敏度为55.0%,HBeAg检测灵敏度为53.3%,两者较接近.结论:Pre-S1与HBeAg具有较好的相关性,其检测灵敏度(与HBV-DNA的相关性)与HBeAg检测灵敏度基本持平,Pre-S1可作为判断HBV感染的补充试验.

    作者:刘培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额肌筋膜直接悬吊治疗上睑下垂

    目的:探讨额肌筋膜直接悬吊治疗上睑下垂的术式效果.方法:术中将额肌筋膜与皮下组织充分游离,在眶上缘下横行切开额肌筋膜约1.5 cm,通过此切口在骨膜面上向上分离额肌筋膜,至眶上1.5 cm左右,然后将分离后的额肌筋膜直接向下牵拉与睑板上缘上睑提肌腱膜缝合固定3~4针,并调整固定张力适度为止.结果:36例切口均一期愈合.手术效果肯定,重睑外形佳,患者满意,经6~12个月随访,无一例复发.结论:额肌筋膜直接悬吊与传统术式相比,术式简便,上睑不臃肿,组织损伤小,效果肯定,无损伤神经血管之忧,是治疗上睑下垂优选方法.

    作者:许黎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眼外伤相关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目的:分析眼外伤相关因素,积极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伤后视力,降低眼外伤致残率.方法:对2004年132例(135眼)眼外伤住院患者相关因素及护理实施要点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外伤占同期住院患者的16.79%(132/786),损伤年龄段以学龄前儿童、学生、青壮年为主.职业以学生、农民、无业人员为主.就诊时间24 h内56例(42.42%),24 h以上76例(57.58%).致盲29眼,致盲率21.48%.结论:针对眼外伤相关因素,采取预防、急救、健康教育一体化护理,可提高患者的自我防护意识,降低眼外伤发生率和视力残疾.

    作者:杨洪霞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

    目的:探讨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护理.方法:总结24例老年性白内障囊外摘除加人工晶体植入术时整体护理操作程序.结果:24例顺利渡过手术期,术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以病人为中心的整体护理,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和手术增视效果的提高,降低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护理质量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魏淑琴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基因真核荧光表达载体的构建

    目的:构建可在真核细胞中表达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derived neurotrophic growth factor,GDNF)的荧光表达载体.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GDNF基因,将GDNF DNA克隆到pEGFP-N1质粒,通过抗性基因筛选阳性克隆,经酶切和测序鉴定.结果:酶切和DNA序列鉴定均证实插入片段与Genebank报道的GDNF基因序列一致.结论:成功构建了GDNF荧光真核表达载体,为从分子水平开展GDNF 转基因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陈传好;赵莉;单增强;王小标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环孢素联合化疗逆转急性白血病多药耐药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环孢素(cyclosporin A,CsA)联合化疗逆转急性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的临床疗效.方法:28例急性白血病患者随机分成逆转组(CsA联合化疗)和对照组(单用化疗),且对16例逆转组患者进行P-糖蛋白(P-gp)测定.结果:逆转组总有效率 68.8%,复治患者的完全缓解(CR)7/10,均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25.0%)和复治患者CR(1/8),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CsA联合化疗可以克服白血病细胞的MDR,而且随着白血病细胞P-gp阳性表达率增高,CsA的耐药逆转作用可能会越明显.

    作者:殷献录;李静;刘桂玲;陈昱旻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三氧化二砷抗肿瘤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三氧化二砷(arsenic trioxide,ATO)在治疗急性早幼粒白血病中的疗效已得到公认,无论对新近诊断的还是复发的患者都有较好的作用,ATO单剂使用即能诱导病情完全缓解,并且对骨髓抑制等副作用轻微.近年研究发现ATO不仅对血液系统肿瘤有治疗作用,而且对普通的实体性肿瘤如胃癌、食管癌、肝癌等亦有良好的抑制作用.虽然ATO有着较广泛的抑瘤活性,但其抗肿瘤的作用机制至今却未得到系统阐明,本文就其抗肿瘤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张传海;许戈良;傅斌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注射液在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方面的疗效.方法:将7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42例,对照组31例.治疗组应用苦参素注射液600 mg静脉滴注,1次/天,3个月后改用苦参素胶囊200 mg口服,3次/天,总疗程6个月,猪苓多糖注射液40 mg肌肉注射,1次/天,用20天,停用10天,重复3次,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肝功能、HBeAg、抗HBe、HBV-DNA的变化.结果:治疗组HBeAg和HBV-DNA阴转率、抗HBe阳转率分别为45.2%、45.2%、35.7%,均高于对照组9.7%、6.5%、6.5%(P<0.01),而肝功能复常率两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苦参素联合猪苓多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可提高机体免疫力,有效抑制乙肝病毒(HBV)复制,促进HBeAg及HBV-DNA阴转,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安全有效的药物.

    作者:张加功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金葡菌及其L型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研究金黄色葡萄球菌(金葡菌)及其L型(金葡菌L型)对小鼠胸腺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用金葡菌、金葡菌L型、肠毒素B(staphylococcal enterotoxin B,SEB)分别作用于小鼠胸腺细胞,同时设立正常对照,于作用后2 h、4 h、6 h、8 h、10 h终止培养.Anninix V和PI双染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结果:SEB作用2 h、金葡菌作用4 h、金葡菌L型作用6 h后各时间段小鼠胸腺细胞的凋亡率与对照组比较均明显增高(P<0.01),随着诱导时间的延长,胸腺细胞的凋亡率逐渐增加(P<0.01);SEB诱导胸腺细胞凋亡率在6 h、8 h和10 h时均明显弱于原菌(P<0.01). 结论:金葡菌L型和原菌以及SEB均能促进胸腺细胞凋亡,除SEB外,产SEB金葡菌株及其L型诱导胸腺细胞凋亡还可能有其他因素参与.

    作者:徐飞;夏佩莹;管俊昌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经肛门根治先天性巨结肠患儿的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经肛门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护理体会.方法:对16例经肛门行先天性巨结肠根治术的患儿补充足够营养,术前采用等渗盐水行巨结肠灌肠,做好肠道准备;术后严密观察,做好护理.结果:所有患儿均痊愈.结论:术前充分的肠道准备、术后细致观察、精心护理是治愈该病的重要环节.

    作者:焦旸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三腔双室起搏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1例

    患者女性,58岁.因反复胸闷、气喘、不能平卧1月余于2003年10月28日入院.既往无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病毒性心肌炎等病史.入院时查体:血压150/80 mmHg,神清,端坐位,精神欠佳,口唇轻度紫绀,颈静脉无怒张,两侧呼吸音对称,两肺底可闻及少许细湿罗音,心界明显向两侧扩大,心率86次/分,心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后心电图提示窦性心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QRS波时限170 ms.全胸片提示心影增大、肺淤血.

    作者:郑玉水;朱结华;朱坤;张玲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细菌L型感染的意义和研究进展(一)

    细菌L型(bacterial L-forms)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cell wall-deficient bacteria,CWDB),是Klieneberger 1935年在Lister研究所工作时发现,因而以其第一字母L命名.迄今已知几乎所有细菌以及多种螺旋体、立克次体和真菌都有L型存在.20世纪70年代前,我国L型的临床分离和基础研究仅有零星报道,80年代初我们在开展临床检验中,常遇到不少发热患者分离不出病原,考虑可能由于某些作用于细胞壁抗生素的广泛使用及诸多因素的影响,导致细菌变异为L型.

    作者:林特夫;黄谷良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开放饮食时间的探讨

    目的:探索轻症急性胰腺炎患者开放饮食的佳时间.方法:将临床症状、体征已消失,血、尿淀粉酶基本恢复正常的轻症胰腺炎6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血、尿淀粉酶基本正常后7~10天开放饮食,观察组于同等条件下3~5天开放饮食.观察两组开放饮食1周后将反映胰腺炎反跳的各项指标和体重的变化及平均住院日对比.结果:进食1周后,反映胰腺炎反跳的各项指标发生率两组均无明显不同(P>0.05).而体重增加值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住院日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急性轻症胰腺炎患者于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及血、尿淀粉酶基本正常后3~5天开放饮食是安全、合理的,且有利于疾病的治疗、康复.

    作者:周红;李渝梅;王静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介入治疗巨块型肝癌疗效分析

    目的:观察介入治疗巨块型肝癌的疗效.方法:23例巨块型肝癌进行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结果:甲胎蛋白明显降低者18例(7例降至正常),肿瘤明显缩小20例,肿瘤无明显缩小或增大3例,23例均未出现重大毒副反应.结论:巨块型肝癌首次介入治疗灌注碘油要充分,能取得理想的治疗效果,而且安全.

    作者:朱正斌;杨帮本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小儿烧伤休克期的护理

    重度烧伤患者休克期的治疗很重要,尤其是小儿在烧伤后,由于其生理解剖的特点,脱水、血浆丢失、电解质平衡紊乱、感染等情况较成人迅速而且严重,若处理不当,易发生各种并发症,甚至死于休克[1].一般小儿烧伤面积超过10%或Ⅲ度超过5%均可能发生休克.若在休克期能及时有效地进行治疗与护理,则能显著地减少休克的发生率,并使已经发生的休克得以纠正.现将护理体会作一介绍.

    作者:付敏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人表皮黑素细胞培养条件的探讨

    目的:比较培养基添加成分不同对体外培养黑素细胞生长的影响.方法:包皮取自小儿,采用分离酶和胰酶两步消化,加不同的添加成分的培养基,逐日观察黑素细胞增殖速度和树突伸展状态.结果:来自小儿包皮的黑素细胞易存活,增殖很快.胰酶和分离酶消化的标本,成纤维细胞较少,差胰酶处理去除角质形成细胞后为纯净的黑素细胞.采用添加人黑素细胞生长成分(HMGS)的254培养基,细胞增殖快,黑素细胞树突数目和分级增多.结论:小儿包皮用分离酶结合胰酶消化,以含HMGS的254培养基孵育可获得大量纯净的表皮黑素细胞.

    作者:张汝芝;朱文元;马佳 刊期: 2006年第02期

  • 以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蛛网膜下腔出血2例及文献复习

    目的:分析以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总结2例以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复习文献.结果:2例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经脑脊液检查和头颅CT证实诊断,以全身型舞蹈症状为主要表现.结论:全身型舞蹈症可以是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症状之一.

    作者:周春雷;李袁华;赵德明 刊期: 2006年第02期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蚌埠医学院学报杂志

主管:安徽省教育厅

主办:蚌埠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