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恒;王昌兵;袁宇峰;侯金华
目的:探讨接触性皮炎患者斑贴试验结果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00例接触性皮炎患者进行斑贴试验.结果:男女患者斑贴试验阳性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常见的致敏原为重铬酸钾、硫酸镍、硫柳汞、芳香混合物、对苯类、卡巴混合物等.结论:斑贴试验可用于检测外源性致敏原,斑贴试验阳性致敏原常可引起接触性皮炎.
作者:殷红文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部分性脾栓塞术(partial spllenic embolization,PSE)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脾亢)的临床价值.方法:20例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使用明胶海绵颗粒(1 mm×1 mm×1 mm)栓塞,栓塞程度50%~70%.结果:术后1天白细胞即可回升,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分别于术后3天和2周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术后1个月趋于稳定,恢复至正常水平或基本接近正常.无严重术后不良反应和并发症.结论:栓塞程度控制在50%~70%的PSE能有效治疗肝硬化脾功能亢进.
作者:张阳;华元人;袁牧;高杰;陆惠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将57例双胎妊娠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析两种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两组胎儿分娩时胎位与其窒息率无明显关系(P>0.05).两组第1个新生儿和第2个新生儿分娩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分娩时间间隔>15 min的窒息率高于≤15 min者(P<0.05).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剖宫产率.
作者:石荟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比较电化学发光(E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BsAg的结果.方法:选择HBsAg阳性标准品和99例4种模式样本[①HBsAg(+)/HBeAg(+)/HBcAb(+);②HBsAg(+)/HBeAb(+)/HBcAb(+);③HBsAg(+)/HBcAb(+);④HBeAg(+)HBcAb(+)],分别采用ECLIA和ELISA一步法、二步法检测HBsAg.结果:ECLIA的日内CV比ELISA一步法、二步法分别提高3.3%和3.2%,日间CV分别提高3.5%和3.3%,敏感度各为0.063、0.5和0.25 ng/ml.①②③模式3种方法HBsAg 100%阳性率.④模式2例ECLIA 1:50稀释和ELISA二步法为阳性,而ECLIA原倍和ELISA一步法为阴性.①模式1:50稀释后的HBsAg COI值比原倍血清高.结论:ELISA一步法检测HBsAg,简便快速,标本的含量较低或浓度过高可出现假阴性.为避免一步法Hook效应造成的假阴性,可采用经典的两步法.ECLIA灵敏度高,但也存在Hook效应,必要时应稀释标本进行检测或进行中和确证试验.
作者:黄秋芳;李守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及疗效.方法:22例经CT证实血肿量为30~70ml且未出现脑疝症状的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早期行翼点后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术.结果:术后12h内CT复查,血肿清除率80%以上占77.2%;仅1例清除不足70%;术后再出血1例,出血量不足15 ml;随访6个月ADL(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72.7%,病死率13.6%.结论:在合理选择病例的前提下,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少、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较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致残、致死率低等优点.
作者:陈同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了解肝豆状核变性(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特点.方法:选取正常对照组19名及HLD患者21例,散射比浊法和流式细胞术分别测定血清免疫球蛋白、补体水平及外周静脉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16+CD56+、CD19+计数.结果:HLD患者体液免疫指标中CD19+、IgG、IgM均较正常组升高,C4较正常组减低(P<0.05~P<0.01);细胞免疫指标CD4+、CD4+/CD8+、CD3-CD16+CD56+均较正常组减低,CD8+升高(P<0.05~P<0.01).结论:HLD患者的免疫状态紊乱表现为体液免疫处于亢进状态,细胞免疫低下.
作者:许力;杨任民;洪铭范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的病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367例产后出血的治疗以加强子宫收缩、维持有效循环、祛除致病因素为主.结果:产后出血的首位原因是子宫收缩乏力(209例),其次是胎盘因素及软产道裂伤.危险因素依次为手术产、巨大儿、产程延长、胎盘胎膜残留以及各种妊娠合并症.结论:有效地防治产后出血是提高产科质量、减少孕产妇死亡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江世芳;谢穗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冠心病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心率变异性(HRV)变化,评估PCI对冠心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经冠状动脉造影证实适合PCI的患者32例,其中心绞痛组20例,心肌梗死组12例,于PCI术前、术后3个月、6个月分别测HRV时域指标和频域指标.结果:PCI术后1个月HRV中24 h正常窦性R-R间期标准差、24 h每5 min窦性R-R间期均值标准差和高频均较术前改善(P<0.05),而术后6个月HRV除正常连续窦性R-R间期差值均方根(P>0.05)外,其余指标均进一步改善(P<0.01).结论:PCI可以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可能与PCI改善了患者心肌缺血及纠正神经体液因子对窦房结功能、心室肌功能的调控失衡有关.
作者:竟雪莹;余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8例HPS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8例HPS患儿均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其中脾肿大5例),外周血象两系血细胞减少3例,全血细胞减少5例;骨髓细胞学检查均见网状吞噬细胞增生,噬血细胞易见.1例确定为由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所致,治疗后好转.结论:HPS属少见病,临床表现复杂,对于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的病例应及时或多次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为进一步的治疗研究创造条件.
作者:张帆;陈兰举;周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2005年12月28日,笔者将胰十二脂肠切除术中Child法消化管重建的三个吻合口改良成两个,运用于1例胆总管完整的胰十二指肠破裂患者的手术治疗,疗效满意.现作报道.
作者:汪兆军;王爱军;杨凤河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残留结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4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石残留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是术前并存的胆道结石漏诊,2例是医源性胆道结石残留.结论:对残留结石的预防可以通过术前检查,术中多途径探查胆道,避免胆道二次手术.
作者:陈玉银;邬义德;孙礼侠;吴洁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一般性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治愈出院22例(占79%),自动出院3例,死亡3例.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5~18天,每天体重增长5~20 g/kg,治愈者出院时体重1 780~2 240 g,住院时间23~52天,静脉营养时间18~42天.结论: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玉国;朱长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总结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的外科治疗体会.方法: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15例在低温体外循环下涤纶补片修补.结果:术后无一例死亡,发生低心排综合征2例,胸腔积液1例.出院时彩超检查1例存在2 mm残余分流,随访1年,临床症状消失,营养发育状况明显改善.结论:儿童室间隔缺损合并肺动脉高压经过及早诊断、治疗,绝大多数得到根治,且手术安全性较高,术后均可恢复正常.
作者:张全进;周谦让;杭红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尿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活性变化及其在慢性肾衰竭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光电比色法测定8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尿NAG的活性,并根据其肾脏病变是否稳定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肾脏病变稳定组、肾脏病变活动组、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分别比较尿NAG的活性.同期选择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肾衰竭尿NAG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脏病变活动组尿NAG活性显著高于肾脏病变稳定组(P<0.01),高血压组尿NAG活性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病程中,肾脏病变活动和高血压可能是加重肾小管-间质损伤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燕;李珺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适合进行临床观察的动脉血栓性脑梗死42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静脉滴注川芎嗪注射液120 mg,每天1次加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19例常规西药治疗,疗程均在2周或以上.结果:治疗组疗效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优于对照组(P<0.05),且使用川芎嗪未出现任何不良反应.结论:川芎嗪治疗动脉血栓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朱德新;张景华;张爱荣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重症臀肌挛缩症的手术方式及并发症的防治.方法:根据刘国辉等制定的臀肌挛缩症的分度方法和重症诊断标准,对确诊的287例重症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及结合术后功能锻炼,并随访其疗效.结果:随访11个月~8年,有效率100.0%,治愈率97.5%,并发症少,无复发.结论:手术彻底松解挛缩组织,减少创伤,结合术后有效的功能锻炼,可以明显提高重症臀肌挛缩症疗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袁毅;孙军;蒋家潭;张红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过期妊娠对母体及围生儿的影响及适时终止妊娠的意义.方法:对4 383例分娩产妇作一回顾性分析.结果:过期妊娠组手术产、产后出血、羊水过少、巨大胎儿、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围生儿死亡率等均高于足月妊娠组(P<0.01~P=0.000).结论:过期妊娠对母婴的危害极大,应尽力避免过期妊娠的发生,适时终止妊娠,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改善母儿预后.
作者:周云;李媛媛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通过对腹段食管癌、贲门癌淋巴结转移规律及手术清除淋巴结的难易程度,探讨经腹、经胸及胸腹联合切口三种手术径路的利与弊.方法:对45例腹腔段食管癌(包括侵及贲门)和贲门癌(包括侵及食管下段)患者手术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其淋巴结转移规律和三种手术径路进行对比研究.结果:45例均完成手术,其中腺癌32例,鳞癌13例,清除淋巴结229枚,其中有癌转移的淋巴结188枚.病理类型为腺癌的转移部位以贲门周围及胃左动脉、胃小弯等处腹腔内转移多见;病理类型为鳞癌的转移部位以腹段食管床及下肺静脉周围多见;个别病例有转移到主动脉弓下淋巴结.结论:胸腹联合切口虽然有暴露充分、手术操作方便的优点,但因其创伤大,患者术后恢复慢而不易被患者所接受.经腹切口创伤小,但暴露差,对单纯仅局限于贲门部肿瘤较适合,患者术后恢复快.经左胸切口能得到有效满意的暴露,适合于各种类型的腹段食管癌贲门癌的手术需要,值得提倡.
作者:植永宁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对20例颅内血肿清除后继发对侧迟发性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再次手术清除对侧迟发性血肿者16例,另4例病情较轻行保守治疗;20例中10例恢复良好,残疾4例,病死6例,病死率30%.结论:在清除急性外伤性颅内血肿时,术中发生急性脑膨出或术后出现病情恶化时,应想到对侧迟发性血肿形成的可能,应及时进行对侧钻颅探查或复查头颅CT,早诊早治以改善预后.
作者:吴保浒;黄爱强;许淮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治疗组21例采用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沙利度胺自化疗开始给药,剂量200 mg/d,分早、晚口服,4周后无效增至300 mg/d,维持该剂量半年.化疗方案分别为MP、VAD、VMCP.1个月为1个疗程.对照组24例,单纯化疗,化疗的方案、药物的剂量均同治疗组.结果:治疗组部分缓解13例,进步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0.95%,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54.17%)(P<0.01);治疗组主要疗效指标的改善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05).常见的不良反应有便秘、嗜睡、皮疹、两下肢水肿等,但均可耐受.结论:沙利度胺联合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具有副作用少、耐受性好、给药方便、疗效明显的优点,值得临床深入研究和推广应用.
作者:吴燕明;丁刚;丁厚明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