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建中;周建生;肖玉周;刘振华;郭冰沁;张俊祥
目的:观察去氧氟尿苷治疗老年晚期胃癌、大肠癌患者疗效和副作用.方法:去氧氟尿苷200 mg,每天4次口服,连用14天,休息7天,重复2~3周期.结果:20例晚期胃及大肠癌患者,完全缓解0例,部分缓解6例,好转9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30%,毒副反应轻微,白细胞Ⅰ~Ⅱ度减少5例,血小板Ⅰ度减少2例,恶心、呕吐反应Ⅰ~Ⅱ度3例,无明显心、肝、肾脏器毒性.结论:去氧氟尿苷治疗晚期老年胃癌大肠癌有一定疗效,毒副反应轻微.
作者:方嘉华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拔T管后胆漏、腹膜炎发生的原因与防治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因拔T管所致胆漏、腹膜炎的临床资料.其中7例因窦道穿孔胆漏较小重新置管引流;3例因窦道断裂或窦道形成不完全,用胆道镜寻见胆管壁上的漏口进入胆管,在导丝引导下重新置管引流;1例单纯行腹腔引流术;1例行腹腔引流加内镜鼻胆管引流;1例再次行手术引流治疗.结果:13例试夹管后拔管均成功,治愈出院.结论:拔T管后致胆漏、腹膜炎与多种因素有关,根据胆漏、腹膜炎的情况决定治疗方式.
作者:刘昌阔;吴志鹏;孙礼侠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评价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对预防胬肉复发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将76例80眼原发性翼状胬肉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9例40眼,行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0.02%丝裂霉素C;对照组37例40眼,行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两组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组有3眼复发,复发率为7.50%;对照组有3例3眼失访,10眼复发,复发率27.03%.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5).所有患者在随访期间未发现有严重并发症发生,仅治疗组有1例1眼出现点状角膜炎,经治疗2周内恢复.结论:翼状胬肉切除术联合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预防胬肉术后复发是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赵运庭;范峰;于文华;张影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制备抗六钩蚴全虫可溶性抗原的兔血清,观察本室制备的猪带绦虫六钩蚴期特异性抗原基因TSO45-4B的重组核酸疫苗pcDNA3.1/TSO45-4B经肌肉接种后在宿主体内的表达.方法:用次氯酸钠法孵化六钩蚴,Dot-B1ot、ELISA检测兔血清中特异性抗体及滴度;以pcDNA3.1/TS045-4B进行体内转染,继之免疫组化法观察其在鼠体骨骼肌的表达.结果:抗六钩蚴兔血清多克隆抗体制备成功,抗体效价为1:20 100;免疫组化染色后在重组质粒注射部位肌肉组织的肌纤维内显示阳性的棕黄色分泌颗粒.结论:重组质粒在小鼠骨骼肌内成功地表达为猪囊尾蚴病多基因DNA疫苗的研制提供了体内表达的依据之一.
作者:徐胜贵;方强;孙新;夏惠;杨小迪;胡守锋;陈兴智;王雪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治疗进展期贲门癌的适应证和消化道重建方式.方法:65例进展期贲门癌患者行全胃切除术后重建消化道,其中行食管空肠Roux-en-Y(RYR组)吻合术36例,食管空肠端侧(TSR组)吻合术29例.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1年生存率58.5%;2年生存率35.4%.术后并发胸腔积液4例,肺不张1例,腹部切口裂开1例.RYR组代胃肠管扩张容积明显(P<0.001),钡剂在代胃肠管内滞留时间相对TSR组延长(P<0.001),返流性食管炎发生率低(P<0.05).结论:进展期贲门癌可积极行全胃切除术.消化道重建以食管空肠Roux-en-Y吻合具有优越性.
作者:李汉成;王峰;马腾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重度妊娠高血压疾病(妊高病)产妇剖宫产术后硬膜外镇痛对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等的影响.方法:66例妊高病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镇痛组(A组)和肌肉注射(肌注)镇痛组(B组).结果:A组患者术后血压和心率均明显低于B组(P<0.001),而血氧饱和度除术后48 h(P>0.05)外,其余时间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重度妊高病剖宫产手术后硬膜外镇痛有利于血压心率平稳下降,控制血压升高,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作者:刘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介绍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治疗胫骨骨折,并观察其效果.方法:采用闭合复位经皮插入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胫骨骨折12例.术后不辅以其它外固定,第2天即开始不负重关节功能锻炼.结果:随访12例,随访时间6~18个月.所有切口一期愈合.骨折无延迟愈合,无畸形愈合,平均临床愈合时间14周.采用Johner-Wruhs评分标准,优8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1.6%.结论:微创接骨板固定术是治疗胫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作者:邵全安;刘长征;吴建生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8例HPS患儿的临床特征、实验室资料、诊治过程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8例HPS患儿均有不明原因持续发热、肝脾肿大(其中脾肿大5例),外周血象两系血细胞减少3例,全血细胞减少5例;骨髓细胞学检查均见网状吞噬细胞增生,噬血细胞易见.1例确定为由巨细胞病毒(CMV)感染所致,治疗后好转.结论:HPS属少见病,临床表现复杂,对于出现上述临床表现的病例应及时或多次的骨髓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率,为进一步的治疗研究创造条件.
作者:张帆;陈兰举;周瑞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肠黏膜屏障的保护效果.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9例全胃切除术后患者随机分为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组及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组.两组患者术后第24 h开始至术后第8天接受等氮、等热卡的营养支持.观察患者血清免疫球蛋白及血清双胺氧化酶.结果:血清双胺氧化酶活性两组都下降,EN组术后第7天即恢复正常(P>0.05),而PN组第14天才恢复正常(P>0.05).EN组营养支持后IgA水平均显著高于术前和PN组术后(P<0.01).结论: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可以保护肠黏膜的完整性和肠道的免疫屏障.
作者:康明;汪淮莉;马小庆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方法:将57例双胎妊娠按分娩方式分为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分析两种方式对新生儿窒息的影响.结果:两组胎儿分娩时胎位与其窒息率无明显关系(P>0.05).两组第1个新生儿和第2个新生儿分娩窒息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胎儿分娩时间间隔>15 min的窒息率高于≤15 min者(P<0.05).结论:正确选择双胎妊娠分娩方式,将有助于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和剖宫产率.
作者:石荟莲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中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全植入式(drug delivery system,DDS)动脉灌注化疗的1~5年生存率.方法:61例中老年结肠癌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31例,在行结肠癌根治术的同时植入DDS,术中术后经DDS灌注化疗.对照组30例,不植置DDS,术后行静脉化疗.结果:治疗组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93.55%、80.64%、64.52%、51.61%和41.94%.对照组1、2、3、4和5年生存率分别为83.33%、56.67%、36.67%、23.33%和16.67%.两组1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3、4和5年生存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植入式动脉灌注化疗能提高中老年结肠癌患者术后生存率,疗效明显优于静脉全身化疗,且并发症少,副作用轻,尤其适用于中老年结肠癌患者.
作者:黄德胜;胡霜久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为研究Perthes病治疗建立理想的动物模型.方法:采用健康未成年杂种犬20只,随机分为两组,一组每周肌肉注射甲基强的松龙(16 mg/kg)2次;另一组用液氮冷冻股骨头,术后定期行X线、MRI、ECT检查,并取股骨头行组织切片了解股骨头坏死情况.结果:两实验组均出现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激素组第4周复制成功率为40.0%,第8周成功率为75.0%,总成功率为55.6%;而液氮冷冻组第4周复制成功率为90.0%,第8周成功率为100.0%,总成功率95.0%.结论:单独使用激素或液氮冷冻股骨头均可建立幼犬股骨头坏死模型,但单用激素并非一定引起股骨头坏死.液氮冷冻建立的幼犬股骨头坏死可作为研究Perthes病治疗的理想动物模型.
作者:官建中;周建生;肖玉周;刘振华;郭冰沁;张俊祥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腓骨内固定结合胫骨外固定支架治疗胫腓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对36例胫腓骨骨折采用腓骨内固定、小切口胫骨复位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治疗.结果:经过6~34个月随访,疗效评定按Johner-Wruh评分标准,优20例,良9例,中5例,差2例.优良率80.56%.结论:该手术操作简单,固定可靠,疗效满意.
作者:朱成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观察多西他赛联合顺铂治疗晚期乳腺癌的近期疗效与不良反应.方法:47例晚期乳腺癌患者应用多西他赛70mg/m2静脉滴注1 h,第1天,用药前24 h口服地塞米松7.5 mg,每天2次,连用3天;顺铂25~30 mg/m2静脉滴注,第1~4天,每21天为1周期.结果:完全缓解5例,部分缓解29例,总有效率72.3%.不良反应主要为中性粒细胞减少、恶心、呕吐等.结论:多西他赛与顺铂联用治疗晚期乳腺癌疗效显著、耐受性好.
作者:孙惠娟;秦凤展;郑荣生;汪子书;王洪亚;刘铁成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静脉营养在救治极低出生体重儿中的重要性.方法:对28例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一般性治疗的基础上,注重营养支持治疗.结果:治愈出院22例(占79%),自动出院3例,死亡3例.恢复出生时体重的时间5~18天,每天体重增长5~20 g/kg,治愈者出院时体重1 780~2 240 g,住院时间23~52天,静脉营养时间18~42天.结论: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在极低出生体重儿救治中可发挥重要作用.
作者:陈玉国;朱长龙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胆囊切除术后胆道残留结石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4例胆囊切除术后胆石残留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2例是术前并存的胆道结石漏诊,2例是医源性胆道结石残留.结论:对残留结石的预防可以通过术前检查,术中多途径探查胆道,避免胆道二次手术.
作者:陈玉银;邬义德;孙礼侠;吴洁玢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小骨窗经侧裂入路手术治疗基底核区高血压脑出血的手术及疗效.方法:22例经CT证实血肿量为30~70ml且未出现脑疝症状的高血压性基底核区出血患者,早期行翼点后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清除血肿术.结果:术后12h内CT复查,血肿清除率80%以上占77.2%;仅1例清除不足70%;术后再出血1例,出血量不足15 ml;随访6个月ADL(日常生活能力)恢复良好率72.7%,病死率13.6%.结论:在合理选择病例的前提下,小骨窗开颅经外侧裂岛叶入路手术具有创伤少、手术显露满意、清除血肿较彻底、术后神经功能恢复好、致残、致死率低等优点.
作者:陈同杰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分析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原因.方法:对13例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病史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例中有排尿困难9例,其中膀胱颈挛缩5例,后尿道狭窄3例,腺体残留1例;膀胱结石1例;附睾炎3例.结论:后尿道狭窄、膀胱颈挛缩和附睾炎是前列腺切除术后再入院的主要原因.
作者:许海斌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对17例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的临床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疗后肾功能恢复正常12例,好转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2.4%.结论: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并发急性肾衰竭及时行肾活检,明确病因及病理类型,给予正确治疗,绝大多数预后良好.
作者:程润 刊期: 2006年第05期
目的:探讨慢性肾衰竭患者尿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cetyl-β-D-glucosaminidase,NAG)活性变化及其在慢性肾衰竭进展过程中的意义.方法:用光电比色法测定87例慢性肾衰竭患者尿NAG的活性,并根据其肾脏病变是否稳定以及是否合并高血压将患者分为肾脏病变稳定组、肾脏病变活动组、高血压组和非高血压组,分别比较尿NAG的活性.同期选择30名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慢性肾衰竭尿NAG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肾脏病变活动组尿NAG活性显著高于肾脏病变稳定组(P<0.01),高血压组尿NAG活性显著高于非高血压组(P<0.01).结论:慢性肾衰竭病程中,肾脏病变活动和高血压可能是加重肾小管-间质损伤的重要因素.
作者:张燕;李珺 刊期: 2006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