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玉;王声湧
钩端螺旋体病是由一群不同型别的致病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所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掌握龙游县钩体病疫源地范围、类型、人群分布及流行规律,以及宿主动物种类、带菌率、菌群的分布与更迭,现场观察钩体菌苗的血清免疫学与防病效果,为今后预防与控制钩体病的流行,制订防制对策,改进防制措施等提供依据.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兰锦清;陈育土;龚震宇;翁景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按<全国学生常见病综合防治方案>的要求,为全面掌握闽西中小学生常见病的综合防治效果,以进一步制定防治对策,我们对1990~2000年闽西中小学生常见病防治监测结果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兰天水;陈建安;罗小玲;廖泮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很多报道表明,随着我国经济和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村地区婴儿死亡率逐年下降,这使得人群中总死亡率大幅度降低,居民的期望寿命得以延长.但有关1~4岁的幼儿死亡情况报道不多.本调查研究收集了1995~2000年苏北某农村地区幼儿死亡全部240例,试图对苏北农村近几年幼儿死亡情况作些探讨和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叶传昌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城市老年人伤害所致死亡原因,对预防和控制老年人伤害事件的发生、发展及降低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并可为有关部门制定相应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国际疾病分类ICD-9对宁波市城区1987~2001年6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伤害死亡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老年人的伤害标化死亡率为173.35/10万,伤害在老年人所有病伤死因顺位中居第4位.男性老年人的伤害标化死亡率明显高于女性,老年人伤害所致死亡的前5位死因顺位分别是:意外跌落、机动车交通事故、自杀、其他事故有害效应和淹死.机动车交通事故为男性老年人第1位死因,男性是女性的2.35倍,而意外跌落为女性老年人第1位死因,意外跌落主要发生在75岁以上高龄(尤其女性)老年人中.结论伤害已成为严重威胁老年人健康与生命质量的危险因素,应采取一系列社会综合干预措施加以预防和控制.
作者:程志华;谢亚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实施已近7年,为了解浙江省婚前保健技术服务内容的执行情况,浙江省卫生厅于2001年9月对全省从事婚前医学检查的医疗保健机构及人员进行了基本情况调查,并进行了结果分析.
作者:邱丽倩;杨筱英;舒匀;邱灵;周爱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锌是人体必须的微量元素,对机体的免疫功能具有重要作用.锌是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须的微量元素,参与多种酶的合成,广泛调节着机体代谢.近年来,国外开展了低血锌患儿T淋巴细胞亚群及锌缺乏致IgG亚类缺陷的研究,有关低血锌是否导致细胞及体液免疫功能紊乱国内报道不多.
作者:尹统玲;刘志平;李世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据报道,预先受小剂量的电离辐射照射可以减少在受到高剂量照射时损伤效应的严重程度[1].根据UNSCEAR 1986年报告,低水平辐射系指低剂量、低剂量率的照射,就人群照射而言,低剂量辐射指0.2Gy以内的低LET辐射或0.05Gy以内的高LET辐射[2].
作者:侯殿俊;乔健维;刘伟;李洁清;商希梅;张宪党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宜昌市居民病伤死亡流行病学特征及减寿水平.方法采用流行病学方法、统计学方法和计算机技术,分析评判居民病伤死因构成及减寿损失之间的逻辑效应关系.结果1978~1999年宜昌市城区居民前5位主要死因分别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损伤与中毒、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其中:①循环系统疾病死亡率达191.60/10万,在居民病伤死因中所占位置始终是第1位.男性循环系统疾病平均年死亡率为179.92/10万,女性为204.64/10万,女性高于男性.②恶性肿瘤一直居死亡原因第2位,年均死亡率为85.62/10万,男性105.44/10万高于女性63.48/10万.③损伤与中毒总死亡率由1978年的71.35/10万下降至1999年的45.20/10万.但仍占居民病伤总死亡率的第3位.损伤与中毒死亡原因主要是交通事故、淹死和自杀.减寿损失损伤与中毒高占17.80‰;肿瘤次之占10.70‰.结论居民病伤死因顺位及构成已发生了明显改变,由循环系病取代传染病成为第1位死因,死亡年龄日趋老年化,应加强对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工作的力度;另外面对伤害的减寿率居高不下的现实,应引起有关部门对青少年生命健康的高度重视.
作者:董美阶;程德明;董学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肺癌是一种发病率不断上升的恶性肿瘤,在发展中国家的上升趋势明显,在中国也已成为一种全国性上升的流行病.现根据启东市1972~2000年肺癌发病登记资料,对发病率趋势作一分析.
作者:陈建国;朱健;张永辉;姚红玉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2期
为了探讨射阳县生产性农药中毒的发病因素,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防治对策提供依据,特对射阳县1990~2000年间发生的1 612例生产性农药中毒病例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作者:张仁忠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自1985年我国发现首例艾滋病(AIDS)病人以来,目前在31个市区均有艾滋病病毒感染者(HIV)的报告.感染人群分布已不再局限于吸毒人群,通过性接触途径传播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感染人群的男女性别比由初的8:1降到5:1.艾滋病对女性健康的威胁日趋严重.
作者:颜江瑛;刘中夫;吴学华;郑锡文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在不断改变,使妇科常见病的疾病谱发生变化.为了解现在育龄妇女常见病的患病情况及妇女疾病谱的变化趋势,探讨当前妇女病的防治重点,笔者对天津市妇女保健所在2001年开展的妇女普查资料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燕妮;张长俊;李金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缺氧性肺动脉高压(HPH)是慢性肺心病的重要发病环节,其主要特点是肺血管收缩反应增强和肺血管结构重建.本研究通过观察大鼠急性缺氧时及硝酸甘油治疗后平均肺动脉压(mPAP)、血中内皮素-1(ET-1)和一氧化氮(NO)水平的变化,进一步探讨缺氧性肺动脉高压的发生机制及硝酸酯类药物降低肺动脉压的作用机理.
作者:王晓川;丁劲松 刊期: 2003年第02期
铅是一种具有神经毒性的重金属元素.由于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阶段,其对铅的神经毒性有较强的敏感性.
作者:黄清霄;周晓蓉;闫惠芳;胡刚;吴立斌;鲍仁良;姜湛;李洪蒙;李春玲;王祖斌;吴宜群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钩端螺旋体病在本市的流行趋势及预防措施对流行的影响,并提出控制策略.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结果1958年钩体病首次在本市发现,其后蔓延至全市所有县(市、区),并于1973~1978年发生大流行,个别县年发病率达100/10万~300/10万.由于各项防制措施的落实,1979年后,其发病率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结论钩体病在本市曾发生过高强度的流行,只要采取有力的预防措施,钩体病是可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作者:吴中发;李如;王安华;李慧;程筱兰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