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江飞云;倪观太

关键词: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剔除术, 复发, 危险因素
摘要: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02例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资料、术后残留复发及其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48个月,术后复发36例,复发率35.29%,手术至发现患者肌瘤复发时间平均为(31.26±6.93)个月,术后3个月经B超复查提示有子宫肌瘤残留16例,残留率为15.69%,残留患者接受后续药物治疗复发率22.2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年龄小、肌瘤瘤体直径大、数目多、有残留、未接受后续药物治疗是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40岁),子宫肌瘤大径(≥8 cm)及数目(≥4个)、术后肌瘤残留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有残留患者需接受后续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2010~2013年某医院主要病原菌耐药性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了解某医院临床主要病原菌分布特点及其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方法对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巢湖医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14851份行病原菌检测的临床标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检测采用梅里埃ATB Ex-pression 细菌鉴定,采用药敏分析系统对阳性标本进行抗菌药物耐药性监测,统计分析耐药菌的变迁情况。结果14851份临床标本,阳性标本数为3665份,阳性率为24.68%。排名前5位的病原菌依次为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鲍曼不动杆菌。对肠杆菌科细菌较敏感的抗菌药物为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及阿米卡星;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的耐药率较高;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除了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呋喃妥因、奎奴普汀/达福普汀、米诺环素及夫西地酸较敏感外,对其他抗菌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对铜绿假单胞菌和鲍曼不动杆菌敏感性较高的抗菌药物主要为多黏菌素E、阿米卡星、亚胺培南及美洛培南。结论临床标本分离株以革兰阴性杆菌为主,分离出的主要病原菌对抗菌药物呈耐药趋势。临床应遵循药敏试验,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作者:王文阳;石光顺;胡开明;花静;汤红芳;王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术眼眼球固定与目标扩瞳在降低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

    目的:探讨术眼眼球固定与目标扩瞳在降低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后并发症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4月至2015年7月广州市南沙区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老年白内障并手术的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0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取术眼眼球固定与目标扩瞳干预,观察两组的眼压、视力、术后并发症及护理满意度等。结果观察组的满意度分数为(80.61±6.62)分,对照组为(63.22±12.83)分,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观察组及对照组进行护理后的眼压对比均有了明显的降低,但观察组较对照组眼压降低更加显著(P=0.03),观察组患者术后视力较对照组显著上升,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观察组出现3例并发症(3%),对照组出现10例并发症(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对于老年白内障患者,术前进行术眼眼球固定与目标扩瞳干预,可以辅助提高临床疗效,提高护理满意度。

    作者:曾伟燕;李慧英;郭月珍;郭镜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在血管新生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人巨细胞病毒( human cytomegalovirus,HCMV)在人群中感染普遍,通常人体在感染HCMV以后呈潜伏感染,仅对免疫功能低下的人群造成损伤,如艾滋病患者、干细胞治疗及器官移植患者[1-2]。近年来有研究显示[3-4],HCMV长期潜伏感染能够促进人体氧化应激反应,从而造成慢性损伤性疾病,例如心血管疾病、肿瘤形成和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研究认为HCMV感染是参与加速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引起的典型病变包括动脉粥样硬化以及器官移植后血管病变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5],多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患处存在HC-MV的感染,影响血管的生成,促进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肿瘤的形成。因此,HCMV 感染与人类健康和疾病发展密切相关,但由于目前对HCMV 感染致病机制及与宿主细胞相互作用方面研究不多,极大地限制了HCMV 感染的临床诊断、治疗及预防工作。本文主要对HCMV在血管新生中的作用做如下综述。

    作者:钟峰;赵俊;俞海洋;王明丽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样病变的超声影像特征分析

    目的:探讨桥本氏甲状腺炎( HT)合并结节样病变的超声影像学特征,以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收集湖北医药学院附属太和医院2010年10月至2014年10月经手术病理证实的54例HT合并良性结节(良性组)和51例HT合并恶性结节(恶性组)共计105个结节的超声影像资料,分析比较良、恶性结节的超声图像特征。结果按照HT腺体实质背景的超声表现,将105例结节分为均质型(40例)、斑片型(15例)、弥漫型(26例)、结节型(24例)。与良性结节相比,恶性结节更多表现为边界不清晰(76.5%比18.5%),形态不规则(74.5%比16.7%),内部结构为实性(92.2%比68.5%),低回声(62.8%比29.6%),结节内微钙化(58.8%比3.7%),纵横比≥1(41.2%比9.3%),血流局部丰富或不规则(76.5%比16.7%)。超声分型为结节型HT中良性结节的比例显著高于恶性结节(70.8%比29.2%)。恶性组中,均质型、斑片型HT中恶性结节多呈低回声,弥漫型HT中恶性结节多呈高回声;微小钙化多见于均质型、斑片型HT恶性结节中,粗大钙化多见于弥漫型和结节型HT恶性结节中。结论超声对桥本氏甲状腺炎合并结节样病变良恶性的鉴别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代妮娜;张文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131 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 DTC)患者术后131 I清除残余甲状腺组织(简称“清甲”)的疗效及131 I清甲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3年3月至2015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行131 I 清甲治疗的DTC术后患者41例,其中乳头状癌37例、滤泡状癌4例,131 I清甲治疗剂量为1110~5550 MBq。观察131 I清甲成功率;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131 I清甲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结果41例DTC术后患者中,131I清甲成功率为60.98%(25/41)。单因素分析显示残余甲状腺质量(χ2=8.431,P=0.006)、24 h摄131 I率(χ2=7.663,P=0.015)和131 I剂量(χ2=12.751,P=0.001)是影响131 I疗效的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残余甲状腺质量(Wald=4.326,P=0.018)和131I剂量(Wald=12.320,P=0.000)是影响131I清甲治疗效果的独立因素。结论 DTC患者术后131 I清甲治疗的成功率较高,残余甲状腺质量和131 I剂量是影响131 I清甲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

    作者:夏俊勇;程义壮;刘学公;卞岍雨;罗玲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患者NLR的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外周血象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数比值( NLR)对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中科院合肥物质研究院肿瘤医院2014年4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43例伴病原菌感染肿瘤患者(感染组)和43例无病原菌感染患者(非感染组)资料,统计学分析两组与健康对照组患者白细胞数( WBC)、中性粒细胞数( NEUT)、淋巴细胞数( LYMPH)、NLR、血红蛋白( Hb)及血清白蛋白( ALB)指标差异及其相关性;采用logistic二分类回归分析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危险因素;ROC曲线分析NLR对肿瘤并发病原菌感染诊断价值。结果感染组患者的NLR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且非感染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感染组WBC及NEUT数均高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P=0.000、P=0.001)但非感染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0、P=0.666);感染组LYMPH、ALB及Hb均低于非感染组及对照组(P=0.000、P=0.000、P=0.003)且非感染组低于对照组(P=0.000、P=0.000、P=0.000);肿瘤组NLR与其ALB、Hb、淋巴细胞呈负相关(r=-0.530、r=-0.216、r=-0.740,P=0.000、P=0.046、P=0.000),与中性粒细胞正相关(r=0.604,P=0.000);logistic回归显示,NLR升高及ALB降低是肿瘤患者合并病原菌感染独立危险因素(P=0.001、P=0.023)。 ROC曲线显示,NL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864(P=0.000),当NLR取值为4.19、4.62时,NLR诊断感染敏感性为88.39%,83.7%,特异性为69.77%、74.4%,诊断价值大;NEUT的AUC为0.647(P=0.018);WBC对感染无诊断价值(P=0.237)。结论 NLR对肿瘤患者发生病原菌感染具有较好诊断效能;NLR与ALB、Hb有相关性。

    作者:邓庆梅;李飞;赵华;计海芬;叶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PFNA与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对比

    目的:比较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 PFNA)与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早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安徽省太和县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因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入院的年龄≥75岁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分为PFNA内固定组与股骨头置换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下地负重时间及术后日常生活能力( ADL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及髋关节功能优良率的差异。结果本组病例随访6~18个月,两组患者手术时间[(85.3±15.5) min vs (69.5±15.3)min]、下地负重时间[(11±3.3)周 vs (5±1.2)周]及术后ADL评分[(70.3±3.1)分 vs (81±1.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出血量[(79±15.9)mL vs (80.1±10.7)mL]、术后并发症发生率(14.29% vs 16.67%)及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优良率(85.7% vs 88.9%)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高龄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股骨头置换及PFNA都是有效重建髋关节功能的手术方案,但股骨头置换手术较PFNA治疗具有明显优势,符合关节部位快速康复理念,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范晓东;赵新国;张敬堂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在下肢动脉闭塞性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14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六安市立医院疑似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性病变的50例患者行CT血管成像( CTA)检测,其中30例患者自愿在CTA检后1周内接受数字血管减影( DSA)检测,以DSA结果为金标准,比较30例患者CTA的图像质量及分辨血管狭窄的特异度及灵敏度。结果参照 DSA的结果, CTA对下肢动脉血管狭窄情况(≥50%)的准确度为95.55%(275/288),特异度及灵敏度分别为98.1%(106/108)与93.9%(169/180),两组对中度及以上狭窄的准确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46,P=0.999)。结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下肢动脉血管闭塞性病变的诊断方面有一定的价值。

    作者:袁家长;魏杰;李亮;邵平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子宫肌瘤剔除术后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残留复发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5年3月在芜湖市第二人民医院妇科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102例患者病历资料,对患者的基本资料、手术资料、术后残留复发及其复发的影响因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随访3~48个月,术后复发36例,复发率35.29%,手术至发现患者肌瘤复发时间平均为(31.26±6.93)个月,术后3个月经B超复查提示有子宫肌瘤残留16例,残留率为15.69%,残留患者接受后续药物治疗复发率22.22%,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的发病年龄小、肌瘤瘤体直径大、数目多、有残留、未接受后续药物治疗是复发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患者的年龄(≤40岁),子宫肌瘤大径(≥8 cm)及数目(≥4个)、术后肌瘤残留是术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对于有残留患者需接受后续治疗以减少术后复发。

    作者:江飞云;倪观太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肾绞痛发生后不同时间点行UR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的疗效比较

    目的:探讨肾绞痛发生后不同时间点行经输尿管镜碎石术( UR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临床疗效差异。方法选择蚌埠市第三人民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9月行UR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患者共98例,依据肾绞痛首次发作后14 d内和14 d后行手术治疗分为A组(50例)和B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前尿常规和尿培养检测感染发生率、一次性结石清除率、输尿管息肉检出率及术后第14天双J管拔除率等。结果 B组患者手术时间(48.60±7.84) min显著长于A组(38.23±5.3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患者术前尿常规检测感染发生率和输尿管息肉发生率显著高于A组(P<0.05);B组患者术后第14天双J管拔除率显著低于A组(P<0.05)。结论肾绞痛首次发作后14 d内行URL治疗输尿管中下段结石可有效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前尿路感染和输尿管息肉发生,并有助于缩短术后留置双J管时间。

    作者:罗勇;史彦彬;王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肾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1例

    患者,男性,60岁,因“右侧腰部疼痛不适10余天”入院。患者10天前在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右侧腰部疼痛不适,伴有下腹部胀痛不适,无畏寒发热,无尿频尿急等不适,无肉眼血尿。外院B超示右肾占位,考虑右肾癌,未行特殊处理,于我院门诊以“右肾占位”收住我科。患者精神、饮食、睡眠均可,大小便正常,体质量无明显下降。术前胸片和心电图未见明显异常,血、尿常规和生化电解质等未见明显异常。 CTA 示:右肾体积增大,右肾上极内见一巨大软组织肿块,大小约7.8 cm ×6.7 cm,边缘尚清,密度欠均匀,增强扫描动脉期轻度强化,延迟期强化较前明显,肿块由右侧肾动脉远端分支供血,双肾动脉显示清晰,未见明显狭窄及充盈缺损。右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内见低密度充盈缺损(图1)。术前诊断为右肾上极占位,考虑肾癌伴左肾静脉及下腔静脉瘤栓形成。患者在全麻下行右肾根治性切除术+腔静脉切开取栓术。术后病理提示肿瘤细胞较小,呈圆形或椭圆形,呈片状,分叶状或条索状分布,有的呈巢样结构。细胞核可见神经性的Homer-Wright菊形团结构(图2)。免疫标记:Bcl-2(+), CD20(-), CD10(-), CD34(-), CD99(+), CgA(-), EMA(部分+), Ki -67(+), LCA(-), MPO(-),P504s(-), RCC(-), S-100(-), TTF-1(-), Vim(部分+/-)。综合免疫标记结果考虑为肾脏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 primitive neuroectodermal tumor,PNET);肿瘤大小约9 cm ×8 cm ×7 cm,腔静脉内见癌栓(3 cm),输尿管切缘未见肿瘤细胞。术后随访8个月,患者术后进行化疗2次,至随访结束时,患者仍然存活。随访检查包括X线胸片、B超和CT扫描,在随访半年时发现有肺部和肝脏转移。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和血电解质等未见明显异常。

    作者:王晓为;方卫华;陈先国;刘文礼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双髋关节同期置换与分期置换的疗效比较

    目的:对比分析双髋关节同期置换与分期置换的临床疗效,为同期双髋关节置换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4年1月入住铜陵市人民医院行髋关节置换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将患者分为同期置换组与分期置换组各30例,观察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C-反应蛋白( CRP)、D-二聚体、并发症及关节功能。结果同期置换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总手术时间均低于分期置换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前及术后Harris评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同期置换组患者CRP水平高于分期置换组患者,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患者深静脉血栓、感染等并发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同期双髋关节置换较分期置换有一定的优势,可以降低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

    作者:许安平;陈琛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行为阶段转变理论在乳腺癌术后患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以行为阶段转变理论为依据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在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功能恢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4月至2016年3月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乳腺癌且行改良乳腺癌根治术(包含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保乳手术)患者92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乳腺癌手术后患者分成对照组46例和观察组4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根据行为阶段转变理论的各阶段,给予相应护理干预措施。术后6个月评估两组患肢功能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肢功能障碍发生率13.6%较对照组42.5%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行为阶段转变理论制定的护理干预措施适应伤口愈合生理时机,提高了乳腺癌术后患者患肢锻炼依从性,降低了上肢功能障碍发生率。

    作者:朱四清;魏进莲;朱元娜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在自发性气胸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单操作孔电视胸腔镜手术( 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马鞍山市人民医院89例施行VATS治疗的自发性气胸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取“单操作孔法”49例,采取“三孔法”40例,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胸管引流时间、住院时间以及术后疼痛程度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手术顺利,无一例围手术期死亡,无严重并发症。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后胸管引流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术中出血量[(24.4±5.9)mL vs (40.62±8.7)mL]和术后疼痛评分[(3.4±1.1)分vs (6.7±0.9)分]上,单操作孔组均低于三孔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操作孔VATS治疗自发性气胸是一种操作简单、效果确切的手术方式,较“三孔法”可进一步减少创伤。

    作者:陆小河;章焱周;吕剑剑;陈业庭;葛孝忠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头皮针在新生儿腰椎穿刺术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头皮针(一次性静脉输液针)在新生儿腰椎穿刺术(简称“腰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0月至2015年10月铜川市人民医院需行腰穿的住院新生儿65例,按照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33例,对照组32例。观察组使用5.5号头皮针进行腰穿,对照组使用传统腰穿针进行,观察两组的1次进针成功率、穿刺失败率及副损伤等指标。结果1次进针成功率观察组(84.85%)显著高于对照组(37.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0,P<0.05);穿刺失败率观察组(6.06%)显著低于对照组(28.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副损伤观察组显著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皮针在新生儿腰穿中一次进针成功率高,失败率低,方便控制,副损伤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苗苗;王斌锋;刘晓会;杨永红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吉兰-巴雷综合征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对比

    目的:对比分析吉兰-巴雷综合征(GBS)3种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效果,探讨治疗GBS的有效治疗方法。方法收集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安徽省立医院住院治疗的90例GBS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临床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免疫球蛋白静脉注射治疗组(IVIG组)、免疫球蛋白+糖皮质激素治疗组(IVIG+激素组)与糖皮质激素治疗组(激素组)3组,其中IVIG组32例,IVIG+激素组24例,激素组34例,两两比较其临床疗效。结果 IVIG组、IVIG+激素组及激素组治疗均有效,IVIG组与激素组以及IVIG+激素组与激素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而IVIG组疗效与IVIG+激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 IVIG是临床治疗GBS的有效方法,早期应用可改善预后,而IVIG联合激素治疗疗效与单独应用IVIG相比无明显优势,不推荐激素联合应用。

    作者:张丽;赵江明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双胎合并低蛋白血症不良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双胎妊娠合并低蛋白血症不良妊娠结局。方法选取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分娩无明显严重孕期并发症的双胎妊娠140例,将其中90例低蛋白血症患者设为观察组,按低蛋白血症诊断标准将90例患者分为重度低蛋白血症组(血清白蛋白<20 g/L,Ⅰ组,n=34)和轻度低蛋白血症组(20 g/L<血清白蛋白<30 g/L,Ⅱ组,n=56);血清白蛋白正常的双胎妊娠50例纳入对照组。统计比较观察组及对照组产妇的一般临床资料、生化检查指标、妊娠不良结局等。结果观察组患者生化指标、妊娠不良结局与对照组比较,肝肾功能及血脂损伤较对照组严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孕产次,体质指数(BMI),自然受孕与否,不良妊娠史,绒毛膜性质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组间(Ⅰ组和Ⅱ组)比较,Ⅰ组肝肾功能及血脂损伤较Ⅱ组严重,Ⅰ组产妇在胎盘早剥、产后出血、新生儿低体重、窒息发生率等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等方面显著高于Ⅱ组(P<0.05)。结论随着低蛋白血症的出现及进展,产妇肝肾功能及血脂代谢损伤加重,双胎妊娠胎盘早剥、产后出血、产褥感染等并发症发病率增加,并可造成围生儿不良结局。

    作者:郑晨旻;汪莲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多层次自体肋软骨耳支架在外耳再造术中的应用体会

    目的:总结多层次自体肋软骨耳支架在外耳再造术中的临床应用经验。方法对解放军第105医院整形外科2010年3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37例先天性小耳畸形患者应用自体肋软骨3层拼接雕刻耳支架,实施外耳再造术。观察再造耳三维立体结构及颅耳角的成形。结果37例再造耳廓三维立体结构清晰,颅耳角成形良好。1例在二期术后发生小面积耳支架外露,用颞浅筋膜瓣转移+植皮法修复,预后良好。结论多层次自体肋软骨耳支架可以一次成形颅耳角,形成三维立体结构,是耳再造术中同期构建颅耳角的适宜方法。

    作者:刘烨;黄进军;蒋海越;潘博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3种牙髓生物活性材料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骨向分化的影响

    目的:评估3种牙髓生物活性材料———三氧化聚合物( MTA)、Bioaggregate( BA)和Biodentine( BD)的生物相容性并观察其各自对小鼠间充质干细胞( MSCs)向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采用XTT实验和ALP染色检测小鼠MSCs生存能力、分化矿化能力,观察MTA、BA及BD对小鼠MSCs向成骨分化的影响。结果 BD的细胞生存能力在浓度1、1/2、1/4时明显低于MTA和BA(P<0.001),3种材料的细胞生存能力在材料浓度降至1/10和1/50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MTA、BA和低浓度BD在显示分化矿化能力的ALP染色检测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染色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TA、BA以及低浓度BD与小鼠MSCs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MTA、BA和低浓度BD在小鼠MSCs向成骨方向分化过程中有促进分化矿化作用,可以作为根管的根尖封闭材料。

    作者:周媛;叶茂昌;武瑾;陈梅梅;白冰 刊期: 2016年第08期

  • 临床护理路径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原发性肝癌介入术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8月在阜阳市第二人民医院行原发性肝癌介入术治疗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观察组给予临床护理路径护理,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对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并发症的发生率、医疗费用和护理工作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医疗费用及优质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7.02±2.51) d vs (11.01±4.33) d、10.53% vs 30.00%、(5423.13±301.38)元vs (6287.38±467.23)元、94.74% vs 7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的患者实施临床护理路径能够缩短住院时间、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减少医疗费用和提高患者满意度。

    作者:王梅;祖大玲;黄敏 刊期: 2016年第08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