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替罗非班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分析

周多辉;汪芳松;钱福东;张朝君

关键词:替罗非班, 复杂冠状动脉病变, 介入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替罗非班预防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急性、亚急性支架血栓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术后替罗非班维持应用24~36 h;对照组:67例,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5000 U,皮下注射3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支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植入支架的数量、植入支架的总长度、支架所释放压力和术后小管腔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43)vs.11.94%(7/67),χ2=3.9080,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3%%(9/43) vs.17.91%(12/67),χ2=0.0209,P>0.05]。结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大大降低了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率。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部分切除术中配合

    目的:探讨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部分切除手术中护士配合的工作,并对其关键的经验进行了总结。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部分切除手术中,护理人员的配合工作。结果我院施行的完全腹腔镜下胰腺部分切除术共7例,均收到良好效果,未发生术中并发症。结论在术前应做好特殊仪器设备和器械的准备工作,术中维持体温和循环的稳定,严格执行无瘤技术操作规程,熟练准确地配合完成手术各个步骤是提高手术效率及保证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

    作者:徐铭;穆燕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亚低温治疗儿童重型、极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亚低温疗法对重型、极重型流行性乙型脑炎的疗效。方法收集2008年1月至2013年1月某儿童医院PICU接受治疗的流行性乙型脑炎患者60例病例资料,其中亚低温治疗组27例,常规治疗组33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生命体征等临床指标以及治疗效果。结果亚低温组GCS 评分较对照组高,体温和心率较对照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亚低温组,治愈21例(77.8%),有效4例(14.8%),无效(7.4%);对照组,治愈15例(45.4%),有效12例(36.4%),无效6例(18.2%),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血压和血氧饱和度(Sp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亚低温治疗有助于保护患儿的脑功能,改善其预后,提高生存率。

    作者:徐卫华;李迎春;解启莲;金丹群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核酸检测技术在安徽血液中心血液筛检中的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核酸检测(NAT)技术用于血液筛查的意义。方法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转录介导扩增(TMA)两种方法分别对我站298份及6737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单人份病毒核酸检测(ID-NAT),并将两种核酸检测方法的结果与ELASA检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种方法均存在相当比例的ELASA(+)、NAT(-)结果,德国GFE核酸检测试剂HBV、HCV阳性检出率低于美国诺华的ID-TMA检测试剂。经TMA-NAT检测发现本地区2次ELASA血清学方法进行血液病毒筛查HBV的残余风险为万分之4.8。本次研究没有发现HCV和HIV的血清学漏检。诺华ID-NAT核酸检测试剂存在一定的假阳性。结论核酸检测对于降低输血传播传染病的风险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诺华TIGRIS核酸检测体系适用于献血者血液病毒的筛查。

    作者:吕蓉;盛琪琪;赵阳;刘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奥拉西坦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对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影响。方法将36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8例。两组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接受奥拉西坦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分别使用蒙特利尔评估量表(MoCA)和Barthel指数(BI)对两组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MoCA及BI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后观察组MoCA及BI分值均增加,与治疗前和对照组同期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拉西坦能有效改善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的认知功能,提高其ADL。

    作者:孙俊启;毕彩琴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自身免疫机制在病毒性心肌炎中的作用

    病毒性心肌炎是因病毒感染或病毒感染后免疫反应引起的弥漫性或灶性心肌间质的炎性细胞浸润和邻近的心肌纤维坏死或退行性变,导致不同程度的心功能障碍的疾病[1]。近年来此病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大多数患儿可完全恢复正常,少数患儿急性期临床症状可改善,但会遗留心律失常、心功能不全表现,或心脏进行性扩大,可能转化为扩张性心肌病、慢性心力衰竭,极少数患儿呈现暴发型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作者:陈元元;范晓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替罗非班在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中应用分析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预防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急性、亚急性支架血栓的临床疗效,并对其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10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复杂冠状动脉病变介入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基础上予术后替罗非班维持应用24~36 h;对照组:67例,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常规治疗基础上,术后低分子肝素抗凝5000 U,皮下注射3d。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支架血栓及出血并发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植入支架的数量、植入支架的总长度、支架所释放压力和术后小管腔内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0/43)vs.11.94%(7/67),χ2=3.9080,P<0.05]。两组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0.93%%(9/43) vs.17.91%(12/67),χ2=0.0209,P>0.05]。结论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介入治疗后使用替罗非班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大大降低了支架内急性、亚急性血栓发生率。

    作者:周多辉;汪芳松;钱福东;张朝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64排CT双期血管造影在脑膜瘤术前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64排CT双期血管造影技术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病理证实的脑膜瘤术前影像资料,与手术结果对照,评估CT双期血管造影显示脑膜瘤与周围脑血管及颅骨关系的准确性。结果40例脑膜瘤中,肿瘤未累及血管者21例,侵蚀动脉者10例,侵犯静脉窦者9例,侵犯颅骨者12例,其术中吻合度分别为90.5%、88.9%、100%和91.7%。结论 CT双期血管造影可准确显示肿瘤与动脉、静脉窦及颅骨的关系,在脑膜瘤术前评估中有非常重要价值。

    作者:李庆祝;翟建;韩剑剑;戴易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计量单位的标注要求

    公历世纪、年代、年、月、时刻和计数、计量均用阿拉伯数字;小数点前或后超过3位数字时,每3个数字一组,组间空1/4个汉字间距;百分数的范围和偏差,前一个数字的百分号不能省略,如5%~20%,(10±1)%,长度单位的数值相乘,应4 cm ×10 cm ×6 cm,不能用4××6 cm;数字和英文单位之间应空1/4个汉字间距。计量单位和单位符号采用国际单位制,国际单位名称和代号,如μm、km、kg、L、mol·L-1、kPa;小时、分钟、秒应用h、min、s表示;N(当量浓度)应换算成mol·L-1;kPa和cmH2 O应该算成mmHg;表示物质在人体的含量统一用(升)作为分母,不得使用带词头分母,如/mg/、/dl、/mm3等;构成比一律用小数表示,如中性粒细胞占70%应改成0.7。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静脉窦区病变

    目的:探讨超声心动图对冠状静脉窦(CS)区病变的诊断价值和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2例以冠状静脉窦扩张为主要表现的患者超声心动图诊断和临床资料,其中17例进行了术后诊断对照。结果造成CS扩张的原因主要有永存左上腔静脉、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左冠状动脉-冠状静脉瘘等先天性畸形、肺动脉压力增高和(或)右心功能不全。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诊断冠状静脉窦区病变具有无创伤、安全、重复性好等优点,超声心动图显像清晰,诊断信息丰富,可为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的根据。

    作者:秦嵚;李骁;王辉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在结直肠癌一线治疗失败后的临床应用

    目的:评价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L-OHP)在结直肠癌一线治疗失败后的近期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取35例FOLFOX和(或)FOLFIRI方案治疗失败的结直肠癌患者,应用本方案治疗:雷替曲塞3 mg/m2,静脉滴注15 min,dl,奥沙利铂(L-OHP)130 mg/m2,静脉滴注3 h,dl,避冷。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以21 d为1个周期,至少2个周期后评价一次疗效及安全性,病情进展或毒副作用不能耐受则终止该方案,多治疗6周期。结果入组患者予雷替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后客观有效率RR(CR+PR)为28.6%,DCR(CR+PR+SD)为71.4%;不良反应主要是转氨酶升高(48.6%)、末梢神经感觉异常(45.7%),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及脱发等发生率低,患者耐受性良好。结论结直肠癌经FOLFOX和(或)FOLFIRI方案治疗失败后予雷曲塞联合奥沙利铂方案治疗仍有效,无交叉耐药,使用方便,毒副作用可耐受,是值得推荐的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化疗方案。

    作者:宋文灿;潘明;徐金发;郑中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181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

    目的:探讨影响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denocarcinoma of the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普外科2004年1月~2006年12月行手术治疗且经病理确诊为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181例患者的临床病历资料,统计分析患者的临床相关因素对预后的影响。结果全组1、3、5年总的生存率分别为83.4%,55.2%,30.9%。通过分析得出3种AEG分型患者术后生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与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是否侵犯胃壁神经及临床TNM分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x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浸润深度和淋巴结转移是影响患者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P<0.05)。结论患者预后与不同Siewert分型及性别无明显相关,与年龄、肿瘤浸润深度、是否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组织学分化程度、是否侵犯胃壁神经及临床TNM分期存在相关,其中肿瘤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是影响AEG术后生存的独立因素。

    作者:陈兵;刘稢;徐阿曼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与传统开腹手术临床疗效对比分析

    目的:对比分析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及传统开腹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62例直肠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组(腹腔镜组,30例)和传统开腹手术组(开腹组,32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及围手术期的相关临床指标。结果两组手术均顺利完成,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术后镇痛例数、术后进食时间及术后住院天数明显优于开腹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腹腔镜组在手术时间、肿瘤大小、清扫淋巴结数目及手术并发症方面与开腹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具有创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且与传统开腹手术有同样的根治效果。

    作者:孙雪峰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以胸闷为主诉的儿童不典型哮喘的临床及肺功能特点

    目的:充分认识支气管激发试验在胸闷患儿诊断中的作用,同时了解以胸闷为主诉的儿童不典型哮喘的临床及肺功能特点。方法对39例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的胸闷儿童进行临床及激发试验前后肺功能分析。结果本组病例表现为反复发作性胸闷,均不伴有肺部哮鸣音,伴有过敏性疾病者14例次,一二级亲属有过敏性疾病者19例次,激发试验前后肺功能指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胸闷是儿童不典型哮喘的临床表现之一,支气管激发试验是重要诊断依据。

    作者:魏文;吕敏;华山;尚启云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急性牙髓炎一次性根管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分析一次性根管治疗急性牙髓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65例急性牙髓炎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一次性根管治疗,对照组采用开髓后封失活剂,分次根管消毒、根管充填等常规根管治疗。结果治疗48 h后,有效率对照组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年后疗效综合评价,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牙髓炎一次性根充治疗可以减少术者的操作程度和患者的痛苦、就诊次数和受感染几率。

    作者:陶翠竹;江长军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Toll样受体与胰腺癌发病以及治疗的研究进展

    胰腺癌是恶性程度较高且预后极差的消化道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由于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和早期诊断试验,往往患者在就诊时已经处于肿瘤晚期,且常常伴有局部或远处器官的转移,五年生存率低于5%[1]。关于胰腺癌发病机制以及治疗方式的研究近几十年来从未中断。Toll样受体是一类天然免疫受体,主要表达于天然免疫细胞,研究表明,Toll样受体可能与胰腺癌的发生密切相关,其通过基因转录影响细胞的增殖、分化、调亡等,在胰腺癌的治疗中也起重要作用。本文就Toll样受体与胰腺癌的发病以及治疗相关研究作一综述。

    作者:王正林;余宏铸;许业传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和经胆总管切开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患者的疗效,评价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51例胆总管结石患者,根据其手术中胆道不同的探查途径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经胆囊管探查)21例和对照组(胆总管切开探查)3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后并发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出现并发症患者1例,对照组中共有9例患者出现并发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下经胆囊管取石治疗胆总管结石手术时间更短、术后并发症少,缩短患者住院时间,降低患者住院费用,但不适用于胆道情况相对复杂病例。

    作者:吴少波;詹树春;邱汉松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多囊卵巢综合征临床多态性及远期并发症的研究进展

    多囊卵巢综合征(polycystic ovary syndrome,PCOS)是一种以卵泡发育障碍、雄激素过多和胰岛素抵抗为特征的具有多源性病因和症状多样性的神经内分泌、代谢性疾病。常发病于青春期或生育期的妇女,初潮年龄多正常,其症状体征多在青春期月经初潮前后陆续出现。它是一种多基因、多因素疾病,临床表现广谱性,有家族聚集性。2003年鹿特丹会议对PCOS诊断达成初步共识,并将多囊卵巢形态学描述纳入诊断标准[1]。PCOS是稀发排卵或无排卵、高雄激素临床表现和(或)高胰岛素血症,卵巢多囊性改变一侧或双侧卵泡直径2~9 mm、卵泡≥12个和(或)卵巢体积≥10 mL。PCOS是生育年龄妇女内分泌紊乱、代谢障碍的常见疾病。本文主要阐述PCOS在不同国家、种族、地区及个体临床表现上所呈现的多态性、异质性、发展转归以及常见并发症。

    作者:李喆;魏满霞;杨丽丽;韩延华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超敏C反应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与进展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

    目的:观察进展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的水平,探讨其在进展性脑梗死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检测44例进展性脑梗死(进展组)和42例非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非进展组)的第2天、第4天、第8天血清hs-CRP和NSE水平,并作对照。结果第2日进展组hs-CRP水平(2.98±0.46 mg/mL)与非进展组(2.95±0.55 m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日进展组hs-CRP水平(5.58±0.41 mg/mL)明显高于非进展组(2.84±0.51 m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8日进展组hs-CRP水平(3.51±0.52 mg/mL)与非进展组(2.96±0.47m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日进展组NSE水平(16.92±1.45 ng/mL)与非进展组(15.88±1.51 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4日进展组NSE水平(23.91±2.42 ng/mL)明显高于非进展组(15.79±1.65 ng/mL),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0.05);第8日进展组 NSE 水(17.01±1.58ng/mL)与非进展组(15.97±1.32ng/m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hs-CRP和NSE水平检测对进展性脑梗死的诊断、病情严重程度、预后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章礼勇;唐向阳;江伟;陈苏毅;袁良津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血液病患者血流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发生血流感染的病原菌分布情况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有效控制感染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分析64例血流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了解其临床特点、血流感染病原菌种类及药敏情况。结果64例血流感染患者送检的272份血液标本中共培养出77株(28.30%)病原菌,其中G-菌60株(占77.92%)、G+菌14株(占18.18%)、真菌3株(3.90%),1例患者发生混合细菌感染。分离的病原菌中,主要为大肠埃希菌(41.55%)、肺炎克雷伯菌(12.99%)、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1.69%)、金黄色葡萄球菌属(3.90%)。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检出率分别为71.88%和50.00%;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和耐甲氧西林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MRCNS)的检出率分别为33.33%和88.88%。G-菌对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米卡星耐药率低,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利福平耐药率低。结论引起血液病患者出现血流感染的主要致病菌为G-菌,对G-菌及G+菌敏感的药物分别为美罗培南及万古霉素、利奈唑胺,建议选用抗G-菌为主、兼顾G+菌的抗菌药物进行经验性治疗,必要时加用抗真菌药物。

    作者:吴凡;翟志敏;刘周;秦慧 刊期: 2014年第05期

  • 欢迎订阅《安徽医学》

    作者:《安徽医学》编辑部 刊期: 2014年第05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