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芳
目的:分析氨溴索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小儿支原体肺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治疗的40例支原体肺炎患儿,联合治疗组采用氨溴索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对照组采用阿奇霉素治疗.治疗过程中观察患儿的体温、咳嗽症状等变化,疗程结束后对患儿进行疗效评估.结果:联合治疗组患儿的咳嗽缓解、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住院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治疗结束后,联合治疗组治愈15例,有效4例,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联合治疗组仅有个别患儿出现恶心、呕吐等轻微胃肠道不适反应,未经特殊治疗后缓解.结论:氨溴索注射液联合阿奇霉素治疗小儿支原体肺炎,可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姚件妹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对小儿慢性咳嗽的特点及病因进行探究,为临床治疗提供有效的依据.方法:借助询问病史、相关辅助检查、体格检查及治疗后的反馈诊断,把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治疗的1 56例慢性咳嗽患儿划分成三组,进行临床分析.结果:156例小儿慢性咳嗽患儿中,2.5%为结核感染,18%为鼻后滴漏综合症,20.5%为支原体感染,27%为哮喘相关性咳嗽,32%为反复呼吸道感染.其中,2岁至3岁的幼儿中,占比例较高的是反复呼吸道感染,3岁至6岁的学龄前小儿以及6岁至14岁的学龄期小儿所占比例较高的分别为相关性咳嗽和鼻后滴漏综合症.结论:年龄段不同的患儿在慢性咳嗽的病因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根据不同特征和不同年龄,查明小儿慢性咳嗽的病因,并针对具体的病因加以治疗,是临床治疗该病的关键所在.
作者:王秀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研究将舒适护理应用到血液透析护理中的效果.方法:以我院在2010年6月~2012年6月收治的120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的患者在实施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舒适护理,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通过对两组患者在舒适度、并发症发生率、对护理的满意度等方面的比较,研究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患者在舒适度以及对护理的满意程度上明显高于对照组,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适护理在血液透析护理中有很好的护理效果,不仅能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和对护理的满意程度,而且能有效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作者:陈连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免疫球蛋白辅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重症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7.1-2012.1我院收治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重症肺炎患者82例,将其随机分为IgG治疗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IgG治疗组加用免疫球蛋白0.4g/(kg.d)静脉注射,疗程为5d.观察两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及治疗前、后APACHEⅡ评分、外周血血清中IgG、C反应蛋白(CRP)的浓度.结果:IgG治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0.5%(P<0.05);IgG治疗组免疫球蛋白冲击治疗后APACHE Ⅱ评分下降,外周血IgG浓度上升,CRP浓度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大剂量免疫球蛋白冲击辅助治疗可以提高自身免疫性疾病并发重症肺炎患者体内的IgG浓度,减轻炎性反应,改善患者的病情和预后.
作者:孟晓华;田晓;王红阳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医院住院药房存在的药品差错及防范措施.方法:将我院2010年实施住院药房药品综合管理措施后的临床数据与2009年的数据做对比,分析医院住院药房药品差错的具体表现及原因,指导临床实施干预措施.结果:通过分析原因、制订改进措施、加大监管力度、检查改进措施,两年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制定和实施规范合理的退药干预机制,协调门诊与住院系统内管理,能极大地降低退药率,改善医患关系,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作者:解晓霞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2010年2月~2012年2月的60例超声诊断为乳腺癌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病理结果进行对照.结果:超声检查确诊病例为54例,诊断准确率为90%,误诊6例,其中,3例为增生结节,2例为纤维腺瘤,1例为炎性包块.结论: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乳腺癌的确诊中有相当高的临床价值.
作者:钟春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比较七氟烷和氯胺酮用于小儿麻醉后的苏醒质量以及不良反应.方法:将我院自2011年2月~2012年10月份收诊的168例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84)和治疗组(n=84),对照组患儿给予氯胺酮麻醉,治疗组患儿给予七氟烷麻醉,以两组患儿的术后苏醒时间、术后完全清醒时间、术后躁动发生率、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术后复睡发生率等为观察指标,评价两组的效果.结果:治疗组术后苏醒时间、术后完全清醒时间、术后躁动发生率和术后复睡发生率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七氟烷麻醉用于小儿麻醉具有较高的麻醉后苏醒质量,明显好于氯胺酮麻醉,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建议在临床中大力推广使用.
作者:吴伟辉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基层医院的检验科室是为患者提供各种临床检验结果的医疗技术科室,检验质量直接影响主治医生对患者的临床诊断,与医院的整体医疗水平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基层医院的医疗结构和医疗体制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目前,基层医院检验科的质量控制工作已经成为影响其医疗技术水平的关键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基层医院检验科质量控制的难点,进一步探讨有效解决质控管理问题和质控难点的对策.
作者:赵丙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进行外科整体护理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8年1月至2011年7月收治的60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均进行外科整体护理.结果:患者的身体情况得到改善.结论:外科整体护理对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增秀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本文研究和分析了尿激酶与0.9%氯化钠溶液、5%葡萄糖注射液、5%葡萄耱氯化钠注射液配伍的不溶性微粒情况,希望为临床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0.9%氯化钠溶液(NS)、5%葡萄糖注射液(5%GS)、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GNS)配伍后,经智能微粒测定仪检测不溶性微粒含量.结果:NS组、5%GS组和5%GNS组配伍溶液10 μm、25μm不溶性微粒数量均随时间的延长而增多,经线性分析具有相关性.NS组和5%GNS组配伍一段时间后不溶性微粒含量超标.结论:尿激酶与5%GS配伍用药在临床较安全;但好在用药前再行配伍,在尚未获得降低不溶性微粒含量的方法前,须避免应用NS或5%GNS配伍.
作者:李艳红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与疏血通注射液联合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组,每组3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使用疏血通注射液6ml加入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注射液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为两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奥拉西坦注射液49加入生理盐水250ml静脉滴注,每日一次,疗程两周.治疗前后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无差异(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0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与奥拉西坦注射液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病情和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任明玲 刊期: 2013年第01期
耱尿病是一组常见的以葡萄糖和脂肪代谢紊乱,血浆葡萄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内分泌疾病.基本病理生理是绝对的或者相对的胰岛素分泌不足、胰高血糖素活性增高所引起的代谢性紊乱.正确和合理使用胰岛素是核心因素.确定胰岛素治疗方案必须考虑糖尿病的类型、病情的缓急、患者的年龄、以及伴有的疾病等因素,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
作者:徐其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并探讨中医内科方法治疗偏头疼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来我院就诊的偏头痛患者50例,入院后均采取中医内科辨证分析治疗.经过规定疗程治疗后,观察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密切监测治疗过程中有无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所有入院就诊的偏头痛患者经中医内科治疗2~3个疗程后,控制21例,占42.0%,显效14例,占28.0%,有效11例,占22.0%,无效4例,占8.0%,总有效率为92.0%.且所有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均未出现明显的不良药物反应.对治疗有效的患者出院后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随访,失访病例为2例,其余未出现复发者.结论:中医内科方法治疗偏头痛患者有着较为明显的的临床疗效,且安全稳定,费用比其他治疗方法低廉,值得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作者:查代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疗效.方法:将霉菌性阴道炎患者260例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130例予克霉唑阴道泡腾片阴道内放药,治疗组13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龙胆泻肝汤,煎水熏洗.5d为一个疗程.结果:治疗组治愈123例,显效7例,无效0例,总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治愈70例,显效34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80.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随访3个月,治疗组123例中,复发4例,对照组70例中,复发27例,治疗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霉菌性阴道炎的疗效好,复发率低.
作者:吕冬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对门诊患儿诊疗中的心理护理方法进行探究.方法:对我院门诊部所收治的1200例8个月至1 5周岁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采用行为观察和问卷调查方法,研究并分析患儿的心理.结果:1068例恐惧,占89%;228例反抗(包括同时伴有心理恐惧者),占19%;132例不安,占11%.结论:全面了解患儿的心理特征,并采取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措施,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顺利完成.
作者:周慧雯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中的作用.方法:随机将140例患儿分为70例干预组和70例对照组,分别给予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观察两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患儿疼痛率、家长满意率.结果:干预组患儿的一次性穿刺率和家长满意率高于对照组,且患儿疼痛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显著性的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在小儿门诊静脉输液中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效降低了患儿的痛苦,提升了家属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郭乐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丙泊酚联合七氟醚在纤维支气管镜检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我院2011年3月至2012年6月收治的92例行纤维支气管镜检查患儿按入院单双日随机分为两组,每组46例,对照组患儿给予静脉全身麻醉,观察组患儿给予丙泊酚联合七氟醚吸入麻醉.结果:观察组患儿术后SBP明显降低,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患儿术后Sp02明显下降,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丙泊酚复合七氟醚用于小儿纤维支气管镜检查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作者:张志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包皮内板加包皮口外板切除术治疗包皮过长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收治过的包皮过长患者420例,将其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分有患者210例.对观察组患者采用包皮内板加包皮口外板切除术进行治疗,对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的袖套式包皮环切术进行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并进行分析.结果:对所有患者进行为期4至15个月的随访,所有患者切口处较为整齐,左右较为对称.与对照组患者相比较,观察组患者内板保留较少,切口较隐蔽,且阴茎阴茎头几乎全部露出,且观察组患者出现包皮过短并发症的患者4例,对照组出现包皮过短并发症的患者17例,明显高于对照组,且经统计学方法的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包皮内板加包皮口外板切除术对包皮过长患者进行治疗,不仅定位非常精确,且术后发生包皮过短并发症的概率也比较低,在临床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价值.
作者:任明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分析尿道下裂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40例尿道下裂患者,对其进行精心护理.结果:40名患者中,有3例出现了尿瘘,1例出现了切口裂开,1例出现了尿道狭窄,整体护理效果良好,多数患者对护理效果满意.结论:对尿道下裂患者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可改善其恢复效果及远期预后.
作者:伍艳红;何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文报告2012年度饮食业家庭成员人群乙型肝炎调查情况.共调查505人,HBsAg阳性率为9.31%(47/505),其中,男性占10.37%(28/270),女性占8.09%(19/235),P>0.05.受检查者中,年龄小8个月,大69岁.年龄越小,感染滴度越低.男、女平均滴度为1:330.疑似肝炎者占9.31%(47/505),肝炎(包括急慢性肝炎)者占3.37%(17/505).
作者:韦启驰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