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外周血CK-19评价乳腺癌术后化疗及监控血液微转移

孙新六;张新丽;周宝琴

关键词:乳腺癌, 血液微转移, CK-19, 巢式RT-PCR
摘要:目的 以外周血CK-19为指标评价术后化疗作用及其监控血液微转移意义.方法 以12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巢式RT-PCR检测外周血CK-19 mRNA,比较化疗前后表达差异及CK-19表达与乳腺癌远处转移关系.结果 化疗前血液微转移阳性率为23.33%,化疗后为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K-19阳性组肿瘤转移率为76.9%,阴性组肿瘤转移率为8.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术后辅助化疗能降低乳腺癌血液微转移;外周血CK-19能监控乳腺癌血液微转移.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腹膜透析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病因与对策

    腹膜透析是目前治疗终末期肾脏病的主要手段之一,然而心血管疾病占透析患者总病死率的50%以上,成为主要死亡原因[1].因此探讨腹膜透析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病因及对策,对提高透析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戴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水平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失败原因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使用双水平无创气道正压通气治疗的失败原因.方法 对13例使用无创正压通气治疗AECOPD并Ⅱ型呼衰患者失败的原因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13例失败患者,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不能纠正或恶化共7例占53.9%;不耐受而拒绝者3例占23.1%;胃肠胀气2例占15.4%,漏气量大1例占7.7%.结论 掌握好无创通气指征、适应证、禁忌证及通气过程中加强观察和监测是提高无创通气技术成功率的关键.

    作者:徐道洲;刘琨;唐晖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赛肤润防治PICC致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 观察赛肤润防治机械性静脉炎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100例行外周静脉置人中心静脉导管( PICC)穿刺术的开颅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护理,实验组在常规方法护理的基础上于置管后即给予赛肤润喷涂,对2组静脉炎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 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4%,对照组静脉炎发生率16%,实验组静脉炎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赛肤润喷涂能有效辅助预防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

    作者:谢玉环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安徽省部分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哮喘控制实施情况分析

    目的 探讨在经济欠发达农村地区支气管哮喘病管理模式.方法 通过对支气管哮喘病控制知识的培训,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对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诊治能力,哮喘患者给予倍录米松吸入,并进行管理,每3个月评估1次,决定升级还是降级治疗,1年后重新评估.结果 2008年5~12月共发现哮喘患者101例,其中间歇性哮喘10例,持续性哮喘91例,71例持续性哮喘患者接受吸入激素治疗;1年后评估:改善12例,稳定7例,死亡2例,丢失50例.结论 培训基层医师、定期督导的结核病管理模式,可以用于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哮喘患者管理.

    作者:饶会林;陈庆;方浩徽;陈文化;陈根旺;王菁;李志礼;杨建安;阚晓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持续负压封闭吸引技术在特殊部位创面植皮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负压封闭吸引技术(VSD)在特殊部位创面植皮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特殊部位创面植皮后,以VSD材料外固定,观察皮片成活率.结果 临床应用39例,皮片固定可靠,成活率98%,明显优于传统方法.结论 VSD技术对特殊部位创面植皮能起到良好的加压、固定和引流作用,有效提高植皮的成活率.

    作者:卢朋松;王大鹏;陶仁清;倪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双侧额叶重度脑挫裂伤伴发中央型脑疝的诊治

    目的 探讨双侧额叶重度脑挫裂伤伴发中央型脑疝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方法.方法 对35例手术救治的双侧额叶重度脑挫裂伤并发中央型脑疝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35例中良好17例、轻残7例、重残2例、植物状态1例、死亡2例.结论 熟悉中央型脑疝前期或间脑期临床表现,重视影像学特征性表现,迅速正确诊断,尽早开颅减压,能提高患者治愈率,改善预后.

    作者:方宪清;汪瑞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读片窗(12)

    临床病史 患者女性,26岁.发现盆腔包块1个月,婚后3年未孕.体格检查:宫体:平位,正常大小,质中,活动可;附件:从子宫右后方至脐下有一20 cm×18 cm×20 cm大小囊性包块,有轻微活动度,表面光滑,无压痛,左侧未及明显包块;肿瘤四项指标阴性.

    作者:陈琦;郑穗生;王龙胜;相丽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CO2波形用于评价单肺通气时肺泡及氧合功能的临床研究

    目的 评价PETCO2监测中CO2波形在单肺通气麻醉期间对肺泡通气及氧合功能的临床指导作用.方法 选择拟在右侧开胸手术患者30例,ASA Ⅰ或Ⅱ级,年龄43~75岁.丙泊酚1.5~2 mg/kg、芬太尼2μg/kg、和维库溴铵0.2 mg/kg麻醉诱导后37~39 F双腔气管导管插管,左侧体位下听诊法证实双肺通气和隔离良好,待手术开胸实施左侧单肺通气后,依次采用预定通气参数(PP)和校准通气参数(AP)两种单肺通气参数设置进行机械通气.单肺通气参数设置包括潮气量(VT)、通气频率(RR)、吸呼比(I:E)和呼气末正压(PEEP);当SpO2≤90%时,双肺持续正压通气(CPAP),再次SpO2≤93%时,双肺CPAP,并依据CO2波形设置校准单肺通气参数,参数设置使CO2波形的形态趋近双肺通气时的CO2波形(双肺通气时的CO2波形作为基础波形).观察并记录单肺通气前、SpO2≤93%时、正压通气后、调整通气参数后的血压(B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 SpO2)和通气参数值.结果 左侧单肺机械通气期间,PP设置的CO2波形与双肺通气明显不同,尤其以CO2波形的呼气相升支和肺泡平台支变化显著;并在较短时间内(18.5±3.7 )min发生SpO2明显下降(SpO2□90%),CPAP纠正后,继续采用PP设置,仍在短时间内(9.6±2.7)min出现SpO2≤93%;采用AP设置,均能够使CO2波形与双肺通气趋近,波形的呼气相升支与肺泡平台支夹角变小,且保持SpO2在正常水平.两种设置单肺通气各项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2波形对调整单肺通气参数和肺泡及氧合功能具有一定的临床指导作用.

    作者:董春山;陆姚;余骏马;卢强;刘齐;吴超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189例肺癌骨转移患者核素全身骨显像分析

    目的 探讨肺癌骨转移患者核素全身骨显像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行核素全身骨显像分析的肺癌骨转移患者189例为研究对象,分析骨转移部位、发生率与肺癌病理类型的关系.结果 肺腺癌骨转移发生率较其他类型多;骨转移部位以胸部、中轴骨为主.结论 肺癌骨转移患者的核素全身骨显像分析可以准确判断骨转移的部位和发生率,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作者:吴国;王朝晖;李滢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早期出血的保守处理

    目的 探讨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早期出血的保守处理方法.方法 回顾26例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后早期出血病例的处理及效果.结果 降压治疗后5例轻度出血者冲洗液转为微淡红色,不予进一步处理.8例追加气囊后出血停止.5例膀胱区压迫后出血停止.6例更换尿管加大气囊加用或不加用膀胱区压迫后出血停止.2例出血保守处理不能控制,接受再次电凝止血.所有病例住院期间无再次出血发生,住院7~9 d顺利出院.结论 控制血压、追加气囊、膀胱区压迫、更换尿管加大气囊是处理前列腺电切术后早期出血的有效方法.

    作者:廖贵益;方卫华;于德新;杜俊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老年急性胆囊炎治疗探讨

    目的 探讨老年急性胆囊炎的临床特点和外科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分析129例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治愈122例,死亡7例.其中非手术急性胆囊炎症状缓解8例(6.2%),6例(4.6%)患者病情加重但家属拒绝手术终死亡,非手术治疗病死率4.6%;手术治疗115例,治愈114例,手术治疗病死率0.77%.结论 老年急性胆囊炎患者的病情进展快,因大多有其他合并症,治疗难度大,风险高.要高度重视外科治疗的时机和方法,应尽早手术治疗,同时要注意围手术期的处理.

    作者:吴浩瀚;丁朝霞;冯光星;许剑钊;欧松柏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在无痛人工流产手术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 探讨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手术中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80例早孕女性,年龄18~36岁,随机分成2组(n=40):A地佐辛组、B芬太尼组,分别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观测用药前后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及不良反应;记录患者意识消失及唤醒时间;观测术后15、30、60、120 min疼痛、镇静及舒适度评分.结果 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意识消失时间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A组唤醒时间(8.3±1.6)min较B组(5.6±1.2)min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疼痛、舒适度评分在60,120 min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 地佐辛复合丙泊酚用于无痛人流是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案.

    作者:王义桥;王立奎;李元海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缺血预适应和缺血后适应在脑缺血耐受中的作用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死亡与致残的主要病因之一,至今尚未发现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使神经细胞损伤得到有效的保护或者相应的神经功能改善.所以脑缺血耐受(brain ischemic tolerance,BIT)成为内源性神经保护的研究热点,而缺血预适应和缺血后适应则是诱导脑缺血耐受的重要手段.

    作者:王贝娜;何龙泉;王玉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儿童过敏性紫癜皮疹易发时间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紫癜样皮疹的易发时间及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64例儿童过敏性紫癜发病情况、皮疹易发时间及影响皮疹反复因素.结果 本病易发高频时间为首次发作至10 d(33.33%),且年龄(6~14岁)、生活农村、9月至次年3月季节及有诱发因素者更容易引起反复.结论 应根据过敏性紫癜紫癜样皮疹易发时间及影响因素进行早期治疗及早期干预.

    作者:徐为民;张海艳;杨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关于妇产科教学中医疗纠纷防范教育的思考

    随着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法制化进程的加快,特别是《执业医师法》《医疗事故处理条例》《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和《侵权责任法》实施以来,人们的健康意识和法治观念不断增强,医疗服务方面维权意识也在群众中普遍树立.李萍等[1]分析202例医疗纠纷案件发现,出现医疗纠纷多的科室依次为骨科、急诊科、妇产科等.妇产科是一个医疗纠纷高发的科室,在妇产科临床医学生实习教学中该如何指导学生依法行医、行医从德,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笔者有如下的思考.

    作者:马丽;丛林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自制尿路造口袋在男性尿失禁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男性尿失禁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 将60例男性尿失禁患者随机分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试验组使用自制尿路造口袋,对照组使用其他外用接尿容器,比较两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自制尿路造口袋应用于男性尿失禁患者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其他外用接尿容器使用者.结论 自制尿路造口袋的应用克服了以往各种接尿容器使用中的各种难题,减少了男性尿失禁患者痛苦,缩短了住院时间.

    作者:胡章云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正颌外科技术治疗15例陈旧性颌骨骨折的临床观察

    目的 评价正颌外科技术在陈旧性颌骨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15例陈旧性颌面骨折患者,采用X线头影测量、模型外科及定位咬颌板等正颌外科技术进行治疗.观察术前、术后患者面部畸形及功能障碍的变化.结果 15例患者创口均Ⅰ期愈合,术后咬合关系和面部外形恢复良好.结论 正颌外科技术是治疗陈旧性颌骨骨折较理想的方法.

    作者:廖圣恺;李建成;张凯;徐锦程;徐涛;黄全顺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妊娠期输尿管结石的腔内技术治疗

    目的 探讨妊娠期输尿管结石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输尿管镜腔内技术治疗妊娠合并输尿管结石患者19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患者术后肾绞痛、发热等症状均消失.结石一次取尽者16例(84.2%),3例留置双J管至分娩后行ESWL治疗.19例孕妇均顺利渡过围生期并产健康婴儿.结论 妊娠期中下段输尿管结石应用输尿管镜腔内技术治疗安全、有效;妊娠晚期因子宫增大压迫输尿管,腔内技术治疗输尿管上段结石风险较高,可置管解除梗阻,妊娠结束再处理结石.

    作者:汪勇;王传圣;程华根;聂士富;李磊;耿仁刚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手足口病并发脑炎9例脑脊液细胞学分析

    目的 探讨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脑脊液细胞学特征.方法 对9例手足口病并发脑炎患儿的临床表现及脑脊液细胞学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9例患儿符合手足口病重症病例中的重型标准,脑脊液细胞学结果均异常.1例呈小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增高;4例呈急性淋巴细胞反应,其中2例伴少量中性粒细胞;3例呈淋巴细胞反应为主的混合细胞反应;1例呈中性粒细胞反应.结论 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对手足口病并发脑炎的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作者:陈阜;刘艳;曾春野;赵德明 刊期: 2011年第12期

  • 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目的 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硬膜外麻醉在老年患者下肢手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 46例下肢手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硬膜外麻醉组(E组,n=25)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n=21)两组.E组行连续硬膜外麻醉,硬膜外腔向头侧置管,给予1%利多卡因+ 0.375%罗哌卡因10~14 ml;N组行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4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25~30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20~25 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血流动力学、起效维持时间、术后首次排尿时间、住院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E组麻醉后15、20、30 min MAP下降(P<0.05),E组麻醉后30 min MAP低于N组(P<0.05);E组运动完全阻滞时间(T2)、感觉恢复时间(T3)、运动恢复时间(T4)低于N组( P<0.05),术后首次排尿时间(Tu)长于N组(P<0.05);N组并发症少于E组.结论 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老年患者下肢手术,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尤其适合年老、体弱且相对长时间患者.

    作者:章蔚;疏树华;方才;邵春晓 刊期: 2011年第12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