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康复护理干预对脑血管意外病人的影响

巨保东

关键词:康复护理干预, 脑血管意外病人, 生活自理能力, 日常生活能力, 应激状态, 心理压力, 缩短疗程, 睡眠时间, 生存质量, 人类健康, 情绪疏导, 回归社会, 患者, 护理手段, 护理技术, 生活圈, 地震后, 灾区, 血压, 群众
摘要:脑血管意外(CVA)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尤其地震后,睡眠时间少,疲惫,灾区群众一般被安置于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原有社会生活圈完全被破坏,缺乏亲人朋友的情绪疏导,在强烈的应激状态下,心理压力大,血压会出现波动,易发生脑血管意外.多项研究认为CVA发生后,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生存质量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康复护理的目的不仅是通过采用各种护理手段来减轻患者痛苦,缩短疗程.更重要的是通过实施各种康复护理技术,终达到日常生活能力自理和回归家庭、回归社会的目的.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经单侧鼻蝶入路切除垂体巨腺瘤术后鞍上脑池积血诊断及治疗

    目的 探讨经单侧鼻蝶人路切除垂体巨腺瘤术后鞍上脑池积血发生的原因及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单侧鼻腔蝶窦入路垂体腺瘤切除术后出现鞍上脑池积血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此6例患者术后出现意识障碍.经头颅CT发现为鞍上脑池积血.2例行单侧鼻腔蝶窦入路血肿清除术,1例死亡,1例病情恶化自动出院.4例行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术.均痊愈.结论 术中肿瘤塌陷过快牵拉瘤壁血管,导致肿瘤的异常供血血管破裂,可能是垂体巨腺瘤术后鞍上脑池积血的原因;行双侧侧脑室额角穿刺外引流术是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李德坤;王斌;程宏伟;孙炜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胫骨平台骨折50例治疗分析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胫骨平台骨折治疗方法的选择和疗效.方法 自2003年1月至2007年12月收治胫骨平台骨折48例,根据Schatzker分型予以保守或内固定方法治疗.结果 经治疗后8~42个月随访.根据Mer-chant评分标准:优良42例,中4例,差2例,优良率为87.4%.结论 根据胫骨平台骨折的特点选择不同的治疗方式,解剖复位、可靠固定、适时早期功能锻炼是获得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查兴胜;黄凯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截肢康复

    此文章的编写宗旨是希望分享香港作业治疗专业在截肢者康复工作上的部分经验,期待各专业能共同合作,为地震受灾的四川同胞提供更完善的康复服务.文章中主要论述有关下肢截肢康复的资料.

    作者:关永宏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Vitapex糊剂充填感染根管的临床应用

    目的 观察Vitapex糊剂充填感染根管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患有慢性根尖周炎的恒牙198个,随机分为A,B两组,A组使用Vitapex糊剂加牙胶尖,B组使用氧化锌丁香油糊剂加牙胶尖进行根充,观察其临床近期疗效.结果 A组有效率高于B组(P<0.05>,术后反应明显轻于B组(P<0.01).结论 Vitapex糊剂充填感染根管后近期疗效优于氧化锌丁香油糊剂.

    作者:郝静华;曾莉;顾铮铮;王丽;钟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470株下呼吸道细菌感染及抗生素敏感性分析

    目的 了解近期下呼吸道细菌感染的主要致病菌及抗生素敏感性状况.方法 通过病例回顾性分析,对我院两年间470株致病菌感染的422例次患者调查分析.结果 患者平均年龄63.26±15.57岁,其中G+菌75株(15.96%),G-菌239株(50.85%),真菌156株(33.19%),53例同时检出细菌及真菌,G-细菌大多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头孢唑林、头孢呋辛等耐药率均较高,对碳青酶烯类耐药率低,其次为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他定等;G+菌中没有发现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球菌;4种真菌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 近期下呼吸道感染以高龄患者多见.G-细菌是主要致病菌,真菌感染呈增加趋势,治疗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选用抗生素.

    作者:方浩徽;李仁惠;李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单纯性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康复与对策

    汶川大地震是一场毁灭性的自然灾害,对于大地震造成房屋砸压伤、重物砸击腰背部,塌方事件被泥土掩埋、高空坠落足、臀着地等导致的严重躯体残疾的截瘫患者而言,他们所遭受的躯体损伤和心理创伤十分严重,为了帮助胸腰椎损伤的患者尽早在恢复期进行身体功能和心理上的康复,帮助汶川受伤患者尽早康复,本文从胸腰椎损伤的康复治疗方法及疗效评定,以及胸腰椎损伤患者心理康复等方面进行综述.

    作者:王斌;赵敬璞;吴建贤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病率及死亡率与性别年龄关系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与性别年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615例AMI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年龄分为七个不同年龄组.按照不同年龄、性别分析发病率与死亡率关系.结果 男性:女性=2.77:1,50岁前男性发病43例,占男性发病9.51%,女性则只有6例,仅占女性发病3.68%,60岁以后142例,占女性发病87.12%;患病高峰年龄在50岁~79岁之间,共505例,占总例数的82.1%;死亡人数65例,死亡率为10.57%,80岁以上患者的死亡率高(21.31%).结论 AMI男性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男性较女性发病早,发病年龄小于女性,但女性绝经后AMI的患病例数明显升高;AMI病人以老年人为多,但男性发病有年轻化趋势;高龄患者的并发症多,预后差,死亡率也就高.

    作者:丁清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改良电痉挛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与治疗指标的关系

    目的 探讨改良电痉挛疗法(MECT)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疗效与治疗指标(发作时间、抑制指数、抽搐指数)的关系.方法 将接受改良电痉挛疗法治疗的1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总有效率80%,显效率30%,治疗前后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明显下降.有效组(BPRS减分率≥20%)与无效组(BPRS减分率<20%)各改良电痉挛疗法治疗指标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改良电痉挛疗法治疗精神分裂症有效,疗效与治疗指标的好坏无关.

    作者:陶长林;邹陈君;王佩君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软组织挤压伤的康复

    早在1944年Bywaters[1]观察了伦敦大轰炸中从倒塌的建筑物下幸存的伤员后,对挤压损伤作了详细的描述.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市发生8.0级地震,震后幸存者挤压伤的救治与康复成为国内医学领域的一大热点.

    作者:吴建贤;徐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57例重症手足口病临床特点及救治分析

    目的 探讨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措施,为重症手足口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本院所收治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相关信息进行分析.结果 重症病例的临床特点是多发生于3岁以下患儿,病情进展快,均有体温的异常,手、足皮疹,精神差、易惊、肢体抖动多见,呼吸频率、心率增快,血压增高,WBC和PLT升高,血糖升高,脑脊液呈无菌性脑炎或脑膜炎的改变,脑脊液葡萄糖水平增高,危重患者可出现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循环衰竭;本组患儿采用综合治疗措施的治愈率为87.71%,死亡率为7%.结论 早期筛查出重症病例是降低病死率,提高救治水平的关键;重症病例治疗原则是以脱水降颅压、大剂量激素和静脉用丙种球蛋白冲击,以及呼吸循环支持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措施.

    作者:李秀勇;韩明锋;冉献贵;陈晓枫;孟晓林;单南冰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老年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诊断与手术治疗

    目的 探讨老年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CSDH)的诊断特点与手术方法.方法 对37例经手术治疗的老年人慢性硬脑膜下血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37例病人均采用颅骨钻孔冲洗并闭式引流术.结果 术后2周内复查,15例残留少量血肿,2例复发而再次手术;8例颅内积气,2例手术后出现脑内出血,经治疗后留有中残;术后随访6-72个月,无手术病死.结论 CT扫描或MRI检查可及时诊断老年人CSDH.颅骨钻孔冲洗并闭式引流术是治疗老年人CSDH安全有效的首选方法.

    作者:汤德刚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颅脑损伤后运动功能障碍的康复

    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创伤,统计发现颅脑外伤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交通和意外事故占第一位,其次为跌倒或为被倒塌之物砸伤.汶川地震导致的大量颅脑损伤患者绝大多数为被倒塌之物砸伤.地震导致的颅脑损伤很少是孤立的,大多数并发有身体其它部位的严重损伤,如四肢的创伤和内脏的损伤,因而必须进行全面检查.一般来说颅脑损伤占全身各处损伤的10%~20%,仅次于四肢伤,居第2位,但死亡率居首位.

    作者:高晓平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硫糖铝不同剂型及服用方法胃内涂抹观察

    目的 观察硫糖铝不同剂型的胃黏膜涂抹情况,并进行比较.方法 将2007年10月~2007年12月间在我院行胃镜检查者(检查前排除有明显上消化道肿瘤、上消化道溃疡、上消化道出血症状、体征患者)89例,随机分为三组,硫糖铝混悬液组32例,硫糖铝片咀嚼组34例,硫糖铝片吞服组23例,三组均在空腹情况下服用相应硫糖铝制剂,服药15分钟后行胃镜检查,观察胃内黏膜药物涂抹情况,涂抹程度以积分表示,并进行显著性比较.结论 硫糖铝片咀嚼组的胃内涂抹明显优于硫糖铝混悬液组及硫糖铝片吞服组(P<0.05).

    作者:张俊美;李诚;王爱平;刘嵬;刘隽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新诊断2型糖尿病短期胰岛素泵强化治疗

    目的 采用胰岛素泵短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方法强化治疗新诊断2型糖尿病以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 对3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为期1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观察治疗前后胰岛β细胞功能变化.结果 CSII治疗后血糖、HbAlc均明显下降、C肽呈双峰状态,第一高峰出现在餐后30 min,第二高峰出现在餐后2 h,且第一高峰值高于第二高峰,HOMA-IR,IAI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短期胰岛素强化治疗可以迅速降低空腹及餐后血糖,恢复胰岛素早期及晚期分泌高峰,减轻B细胞的负担并促进其修复.

    作者:孙向东;陈文实;张翼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大地震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早期预防康复方法

    大地震作为自然灾害长期存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难以估量的影响.孕妇由于存在特殊的生理和心理状态,是大地震中成为容易受到伤害的群体.大地震对生殖健康的影响主要有孕妇的外伤、感染、早产、低出生体重、子代神经精神异常等.本文重点探讨大地震对生殖健康的影响及其可能的机制,为合理的早期预防康复治疗奠定基础.

    作者:冯燕豫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62例临床分析

    目的 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的临床特征,以提高其早期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 对62例AMI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60岁以上老年人多见(77.4%).首发症状为胸痛、胸闷21例(33.9%),上腹痛16例(25.8%),呼吸困难15例(24.2%).误诊率(33.9%)和病死率(19.4%)均较高.溶栓治疗仅7例(11.3%),使用β受体阻滞剂32例(51.6%),ACEI 39例(62.9%).结论 急需提高基层医生对AMI症状的警惕性,应重视溶栓治疗和β受体阻滞剂及.ACEI的使用.

    作者:万延梅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对预后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早期QT间期离散度与预后的关系.方法 选择47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测量其早期心电图QT间期并计算QT间期离散度,对人选患者预后随访2周,并比较QT间期离散度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死亡组QTd和QTcd均显著高于生存组(P<0.01).结论 QTd、QTcd对AMl患者的预后具有一定的预测意义.

    作者:陆春雷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LCDE7例分析

    目的 通过对LCDE手术的回顾性分析总结LCDE手术的经验和技巧.方法 对2007年5~10月和今年上半年共计7例LCDE的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对手术方法加以总结.结果 所有7例均顺利取出结石,经胆道镜及术中术后胆道造影证实无残石,无胆漏和感染.结论 LCDE手术虽然操作难度较大,但只要掌握相关技术要领,可达到开放手术同等效果,而手术刨伤明显减少,值得推广.

    作者:陈云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血小板GPⅡ b/Ⅲa受体拮抗剂替罗非班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和安全性.方法 7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双盲分为替罗非班静脉应用组(n=35)与常规治疗组(n=35),疗程36 h,终点事件是36 h和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死亡、新发心肌梗死、顽固心肌缺血).结果 36 h及30天的复合缺血事件发生率.受试组低于对照组(36 h:2.9%VS 22.9%,30天:5.7% vs 35.7%,P<0.001),替罗非班组肌钙蛋白T(cTnT)峰值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出血并发症在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替罗非班在ACS标准治疗基础上能进一步减少心肌缺血事件,并能减少心肌细胞的损伤,且安全性较好.

    作者:赵依农;吾红光;邱慧卿;杨淳英;郑彦 刊期: 2008年第05期

  • 正畸治疗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目的 不协调研究应用正畸方法去除引起咀嚼肌、颞下颌关节和牙台之间的功能的因素以治疗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方法 对于仅处于功能紊乱阶段且无口<牙合>系统器质性损害的患者,可利用<牙合>垫与固定矫治器相结合的方法升高咬<牙合>,必要时与调<牙合>相结合,以减轻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症状.结果 正畸矫治能明显缓解颞下颌关节紊乱症状.维持和恢复髁突的正常位置,即正中关系位.结论 正畸矫治后,颞下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症状减轻、张口自如、关节弹响减少.

    作者:张咏梅;刘文佳;辜岷;金爱琼;朱耀旻;段银钟 刊期: 2008年第05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