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药防治高血压病近况

康立源;高秀梅;郭志军;李百臣;张伯礼

关键词:高血压病, 中医药, 研究综述
摘要:高血压病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1991年,我国对15岁以上94万人群抽样普查,高血压患病率为12.6%,与1979-1980年相比,10 a间患病率增加了25%.
天津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神经症人格分型与中医五态人格的对照研究

    神经症,又称为神经官能症,是目前患病率较高、影响面较广泛的一类精神障碍疾病.属于现代心理卫生学的范畴.

    作者:白炳清;刘雅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管神经性头痛治验举隅

    笔者通过辨证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作者:解培珍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关于中医七情学说研究的思考

    随着社会进步和发展,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社会、工作和生活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与之相应,人类疾病谱也在变异,各种因社会、心理或行为因素所致疾病急剧上升,在众多常见疾病如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溃疡病、结缔组织病等发病过程中,情绪应激作用不容忽视[1,2].

    作者:刘晓伟;曲宏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散瘀化痰法治疗小儿肺炎后期湿罗音久不消失

    小儿肺炎在使用抗生素有效治疗之后,多在体温恢复正常时,肺脏的湿罗音亦随之消失.

    作者:月辰;庄欣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医综合疗法治疗陈旧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

    笔者于1994-2000年收治陈旧性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32例,病程均在3个月以上,采用中医综合疗法治疗,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赵君菁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红外热像观察针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肢体温度的影响

    目的:通过红外热像观察针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肢体温度的影响,以探索其作用机理.方法:87例多发性大动脉炎患者,采用针刺、西药、中药治疗,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肢体温度的变化.结果:针刺组治疗前后患者肢体温度的升高幅度优于西药组及中西药结合组(P<0.05或P<0.01),经治疗后针刺组患者肢体温度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临床效果较其他两组有明显差异.结论:针刺对多发性大动脉炎有较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程宇;石学敏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活血化瘀消癥散结法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EMT)是妇女正值经期或经期前后发生的阵发性或持续性下腹痛,可放射至腰部、大腿部,疼痛剧烈者可昏厥.

    作者:韩风云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复语汤治疗中风失语63例观察

    中风包括现代医学的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梗死等脑血管疾病,临床上由本病引起的语言障碍非常多见,约占发病患者的70%~75%.

    作者:李强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药灌肠治疗急性菌痢64例

    细菌性痢疾为夏秋季常见的传染病.笔者从1997年以来,自拟止痢方治疗本病64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艳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四总穴的功用--委中穴的针刺效果

    目的:探求针刺委中穴对腰部好发部位疼痛的影响.方法:以3名有1 a以上腰痛自觉症状的男生为对象,针刺委中穴,测试压痛阈值、皮肤电阻测定.结果:1)压痛阈值呈上升趋势.2)皮肤电阻电流下降.结论:针刺委中穴使各组压痛阈值上升,对慢性腰痛有治疗作用.

    作者:森川和宥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张仲景调理脾胃11法

    归纳张仲景调理脾胃的11首方剂,各自体现出不同的治法,其各自所治病证又可清晰地分为寒、热、虚、实4大证候及体现出温、清、补、消、和、下等大法,体现出张仲景把理法方药融为一体的学术思想.

    作者:韩捷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小儿退热颗粒的工艺优选

    目的:观察小儿退热颗粒的提取工艺,以确定佳提取工艺.方法:以黄芩苷、栀子苷的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设计方法优选小儿退热颗粒的提取工艺,同时以巴豆油致小鼠耳肿实验结果为参照.结果:确定了以14倍水煎,2 h,分两次提取的佳提取工艺.结论:采用正交设计和药效学考察的方法,优化提取工艺是可行的.

    作者:马莉;戴广训;唐永华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散偏汤治疗血管神经性头痛40例

    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临床常见疾病,属中医学头痛范畴,病程较长(常半年或数年),亦称顽固性头痛.

    作者:郝海燕;李景丽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

    目的:观察黄芪注射液对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的疗效.方法:充血性心力衰竭60例随机分成两组,均予强心、利尿、扩血管.治疗组30例加用黄芪注射液60 mL静滴,14 d为1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心率均较治疗前下降,2周后与1周后比较治疗组血压无明显变化,对照组血压下降极明显;治疗组显效率60.00%,对照组33.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黄芪注射液治疗老年充血性心力衰竭安全有效.

    作者:王红梅;高晟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40例临床体会

    近年来笔者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小儿急性胰腺炎40例,并与对照组单纯西医药治疗比较,其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意义,现报道如下.

    作者:项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血府逐瘀胶囊治疗血瘀型肺心病的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血府逐瘀胶囊对血瘀型肺心病的治疗效果.方法:40例血瘀型肺心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在常规治疗同时,治疗组使用血府逐瘀胶囊,对照组使用肠溶阿斯匹林,28~30 d为1个疗程,将治疗前后症状、体征及血常规、血流变检查进行记录.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血流变、血小板、纤维蛋白原均有改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血府逐瘀胶囊为治疗血瘀型肺心病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且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作者:赵学群;刘军;郑洪;禹玺;陶家驹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开展中西医结合急救的思路和方法

    为了开拓新学科首先要以身作则,培养素质好的队伍.

    作者:王今达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系列临床报告及分子生物学机制研究

    根据临床经验提出中医、西医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CRF)的长处,为发挥中西医结合治疗CRF的长处提供了依据.并总结了江苏省中医院全国中医肾病医疗中心防治CRF的系列临床经验,介绍了中医中药对CRF的三级防治新方法,既有大样本的临床总结、随访,又有独特的诊治经验,防中有治,治中寓防,防治结合.后以摘要形式报告了3类中药保肾片治疗CRF的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肾脏中的内皮氧化LDL受体、细胞增殖因子TGF-β、细胞外基质主要成分Ⅰ、Ⅳ型胶原的mRNA表达,抑制系膜细胞增殖及促进其凋亡有关.

    作者:王钢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小儿病毒性心肌炎疗效观察

    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是由于多种病毒感染而引起的心肌细胞变性坏死,从而导致心功能障碍和周身症状的疾病,常并发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

    作者:许洪玲 刊期: 2002年第06期

  • 三散外涂治疗口腔及咽喉溃疡66例报告

    本院采用冰硼散、锡类散、牛黄散(简称三散)混合外涂的方法治疗口腔及咽喉部溃疡66例,同时口服P-转移因子口服液及金施尔康,疗效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作者:姜法祥;杨存礼;李连安 刊期: 2002年第06期

天津中医药杂志

天津中医药杂志

主管:天津市卫生局

主办:天津市中医药大学,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