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管氏耳病六聪穴治疗暴聋36例

郭翠萍

关键词:管氏, 耳病, 针刺治疗, 诊断疗效标准, 耳聋, 现报告如下, 住院患者, 主任医师, 中医病证, 临床资料, 临床实践, 临床疗效, 中医药, 云南省, 名中医, 管遵惠, 管理局, 整理, 运用, 年龄
摘要:云南省名中医管遵惠主任医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整理和独创了许多具有独特疗效的集合穴组,大大提高了针刺治疗某些疾病的临床疗效。笔者从 1994年以来运用管氏耳病六聪穴治疗暴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 36例均为我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其中男 17例,女 19例;年龄 27~ 68岁,平均 38.2岁;左耳聋 14例,右耳聋 20例,双耳聋 2例;病程 5天~ 1个月,平均 16.3天。全部患者均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确诊(199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发布)。
天津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越鞠丸加味治疗神经性头痛

    神经性头痛即血管性偏头痛,国际上称(Migraine),属祖国医学的“头痛”、“头风”病范畴。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顽固性病症,它是由于长期焦虑、紧张、烦躁等因素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引起的发作性头痛。临床表现头痛不已,随情绪波动加重,病程持久,屡治不效。笔者临证宗“木郁达之”要旨,以越鞠丸加味治疗该证 42例,疗效尚佳。

    作者:刘宝元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医药治疗消渴病概况

    消渴病现代医学主要指糖尿病(DM),是由于人体内胰岛素的绝对缺乏或相对不足引起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中医传统观点以肾虚、阴虚燥热为本,在此基础上,不少学者提出了脾虚、肝虚、瘀血、痰湿等病机理论,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司福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黄芪注射液在慢阻肺合并胃溃疡中的临床应用

    临床观察发现,慢阻肺患者约有 18%~ 30%并发胃溃疡。研究表明对于这样的溃疡病单纯用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效果不甚满意,如在 PPI基础上加用黄芪注射液,其疗效能得到很大的提高。现将我们的临床研究结果介绍如下:

    作者:王永革;安学健;吴显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

    我们自 1998年 1月~ 2000年 6月以针刺夹脊穴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 112例,并与单纯体针组 80例作对照,收到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全部病人均参照 1986年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会修订的《中风病中医诊断疗效评定标准》及脑 CT确诊。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 112例,男 72例,女 40例;年龄小 41岁,大 79岁,平均年龄 58岁;病程短 6个月,长 10年,平均 8.4年;脑血栓形成 56例,脑梗塞 35例,脑出血 21例。对照组 80例,男 44例,女 36例;年龄小 40岁,大 76岁,平均年龄 56岁;病程短 5个月,长 9年,平均 8.1年;脑血栓形成 39例,脑梗塞 24例,脑出血 17例。

    作者:侯婷婷;李晓华;张淑萍;陈萍;杜桂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化痰法妇科临床应用举隅

    痰是妇科病常见的病理因素之一,本人将化痰法运用于妇科临床,其效显著,兹举例如下: 1 疏肝化痰治乳腺小叶增生 赵某,女, 38岁,已婚,门诊号 981035。诉双侧乳房肿块疼痛年逾。每于经前加重,经后稍有缓解,月经期、量、色、质正常,纳可,二便调。曾服用逍遥丸及乳癖消胶囊取效一时,近日来疼痛加重,不能触衣。查:双侧乳房对称,乳头无凹陷,乳房皮肤无橘皮样变,乳头无溢液,左乳外上象限可触及 1.8 cm×1.5 cm大小肿块,质软,推之可移动。右乳外上象限可触及 1.5 cm×1.2 cm大小肿块,质软,推之可移动,双侧腋窝下淋巴结未触及肿大,红外光乳腺扫描示 RVbⅡ, LVbⅡ,两侧乳房乳腺小叶增生症。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证属肝郁痰凝,乳络不疏。治以疏肝化痰消癖,药用:醋柴胡 10 g,制香附 10 g,当归 10 g,茯苓 10 g,白芍 10 g,荔枝核 10 g,橘核 10 g,浙贝母 10 g,半夏 10 g,海藻 10 g,

    作者:奚社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历代木通的本草学考证

    木通利水,古今常用,众所周知,但对其名实不一,效用有异,毒性迭起等问题,古有混淆,今有误用。为此,进行有关木通历代的本草学考证,以澄源清流,避免误用,十分必要。 考证表明(见表 1),历代所用木通多为木通科木通,该药在《唐本草》及以前本草中称通草;《药性论》首称木通;至宋代《本草图经》认识到通草与木通有别,但不明确,《证类本草》还出现了解州通草,为毛茛科川木通;宋以降,通草、木通混称;至元代《汤液本草》通草、木通分称;明《本草品汇精要》以木通为正名;但李时珍提出复古名仍称通草;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提出山木通、小木通、大木通等,为毛茛科木通;而马兜铃科关木通在古书中未见描述,直至《东北药用植物志》一书始有记载,故关木通是近代医药书上应用木通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95版)中只收录了马兜铃科关木通和毛茛科川木通,而未收入木通科木通。

    作者:马红梅;张伯礼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针刺对实验性脑梗塞(MCAo)模型大鼠脑细胞凋亡及c-fos基因表达影响的研究

    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死因之一,其致残率之高,不仅严重影响人类生活质量和健康状况,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为此,国内外学者十分关注本病的研究,试图从多方面探讨其发病机理和有效的防治措施。 近年来,从基因水平研究神经功能通路,阐明高级脑功能,以及揭示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生理过程的本质,成为本病研究的前沿课题。其中有关细胞凋亡和 c- fos基因表达的研究,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石学敏教授经过近 30年的艰辛探索,创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用以防治脑血管病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多层次研究证实,该针法可改变中风患者血液高粘滞状态;促进实验性脑梗塞大鼠缺血区侧支循环的建立,改善脑微血管的机能及能量代谢;调节 MCAo模型大鼠单胺类和氨基酸类递质异常;抑制 Ca2+细胞内流,对抗再灌注损伤等。本研究是在以上临床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和多种生物化学方法对其针刺机制的进一步探讨。从细胞凋亡及 c- fos基因表达变化角度探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的机理,将有助于揭示该针法的分子调控机制,使针刺研究提高到新的水平。

    作者:王舒;石学敏;张春红;鲁斌;郑灏泳;李谈;张岭;刘庆忠;温庭益;董承超;杨增瑞;王旭慧;冯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36例

    笔者自 1994年 5月至 2000年 9月,应用猪苓汤联合罗红霉素治疗非淋菌性尿道炎 36例,并与单纯西药治疗的 28例进行比较,结果满意,现总结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64例就诊时均诉尿道口瘙痒,尿道痒痛,少数有轻、中度尿频、尿急,部分患者尿道口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 64例均有不洁性交或性接触史,尿道分泌物涂片查淋球菌阴性, 100倍显微镜下每视野多形核白细胞 >5个,尿液快速淋球菌酶试验阴性,符合非淋球菌性尿道炎的诊断标准。将 64例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和单纯西药治疗对照组。其中治疗组 36例,男 27例,女 9例;年龄 20~ 56岁,平均 31岁;病程短 3天,长 16个月。对照组 28例,男 21例,女 7例;年龄 21~ 55岁,平均 32岁;病程短 4天,长 15个月。两组临床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具有可比性。

    作者:高普照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治疗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凋亡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中药诱导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以可移植性 L7212白血病小鼠腹腔一次性注射环磷酰胺 250 mg/ kg,建立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观察益气养阴清热解毒法治疗该模型鼠的疗效及细胞凋亡比例和细胞周期的变化。结果: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中药可延长微小残留白血病小鼠的平均生存期,改善外周血象,并可诱导白血病细胞凋亡。结论:益气养阴清热解毒中药的作用机理主要是作用于细胞的 DNA合成后期以及有丝分裂期,抑制白血病细胞的生长代谢,并可使受影响的白血病细胞快速凋亡。

    作者:于志峰;戴锡孟;戴锡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牵引加手法治疗颈椎综合征所致咽部症状

    咽部不适在临床上并不少见,但有些病人虽经多种方法治疗其效果却不很理想,而且少数病人可逐渐加重,这些往往与颈椎的正常解剖位置是否发生异常变化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尤其是到了中老年患咽部症状而久治不愈的病人,更应考虑是否由以上因素所致。笔者临床曾收治 21例此病患者,经牵引加手法治疗,均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治疗情况介绍如下。

    作者:周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糖复康对II型糖尿病早期肾病的影响

    应用中药糖复康胶囊治疗Ⅱ型糖尿病早期肾病 61例,总结如下。 1 一般资料 61例早期糖尿病肾病患者系 1997年 7月至 2000年 4月我院糖尿病专科门诊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男 31例,女 30例;年龄大 63岁,小 41岁,平均 53.6岁;病程长 9年,短 4年,平均 5年零 7个月。

    作者:臧秉媛;张柏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坏疽42例临床观察

    近 10年来,我们对糖尿病合并坏疽的患者,在控制血糖、调节饮食基础上,采取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将资料完整的病历总结介绍如下: 1 一般资料 本组 42例中,男 26例,女 16例,年龄大 78岁,小 27岁。病程(指坏疽)半个月以上者 11例, 1个月以上者 21例,半年以上 6例, 1年以上 2例, 2年以上 2例。患糖尿病 1年者 4例(均系坏疽发生后发现有糖尿病); 5年以上 36例。空腹血糖 11. 0 mmol/ L者 18例, 11. 0~ 16. 7 mmol/ L者 24例。坏疽发生年龄, 58岁以上 38例,占 90%。绝大多数经中西药治疗,病势仍未控制。

    作者:孟宪凯;郑桂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血瘀证临床分析

    糖尿病、冠心病血瘀证已被确认 [1,2],我们过去对心脑血管病血瘀证患者应用血液粘滞性及血脂定量分析,亦发现患者血液流变学存在异常,血液呈“浓、粘、凝、聚”状态,为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基础,其脂质代谢紊乱可能为血液粘度增高的影响因素;与此同时,还进一步印证了中医“老年多瘀”的病机理论 [3],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研究老年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血瘀证,我们将本院 1997年~ 2000年内科门诊及住院的老年糖尿病、老年冠心病、老年糖尿病合并冠心病 3组进行对比分析,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郑宝林;倪雪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药宁肺片治疗肺癌34例临床观察

    肺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临床治疗方法很多,手术、放化疗、生物治疗和中医药等。通过总结抗癌中药宁肺片治疗肺癌 34例的临床疗效,发现其抗癌作用与化疗相似,且没有明显毒副反应。因此建议对肺癌治疗应加用中医药,以取得佳疗效。

    作者:史东升;李桂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补阳还五汤治疗冠心病48例

    笔者以补阳还五汤治疗临床常见冠心病 48例,疗效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文 48例冠心病患者,男 32例,女 16例;年龄大 72岁,小 38岁,平均 59岁;病程短 2个月,长 15年。西医诊断:不稳定性心绞痛 39 例,陈旧性心肌梗塞 9例,伴有心律失常 12例,有高血压病史 20例,高血脂 40例。中医辨证:气虚 28例,阳虚 4例,痰浊 4例,阴虚 2例,血瘀 10例,所有患者均呈现有不同程度的心悸、气短、胸闷、胸痛、乏力,心电图均有 ST段水平下移(≥ 0.05 mv),或 T波倒置,或心律失常。

    作者:王晓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丹芪饮口服液部分药效学研究

    丹芪饮口服液是上海市天山中医医院自制制剂,主要成分为丹参、黄芪,通过对环磷酰胺模型小鼠的升高白细胞作用,对环磷酰胺模型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对大鼠体外血栓形成的影响等部分药效学研究,证明其有益气活血,升高白细胞及增强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等作用。

    作者:余玉坚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肾炎50例

    急性肾炎又称急性肾小球肾炎,是由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双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急性疾病。临床以水肿、高血压、血尿、蛋白尿、管型尿为主要表现。 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人均确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共 50例,住院 40例,门诊 10例,男 30例,女 20例,年龄大 58岁,小 18岁。本病大多数曾有感冒及扁桃体炎病史。 2 治疗方法

    作者:刘永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补气养血法治疗久病口疮

    口疮,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口腔炎、口腔溃疡。祖国医学认为该病多为火热所致,或为心火上炎,或为肝胆实热,或为脾经蕴热,或为虚火上炎等。然而临床中确实也有特殊类型之口疮,即使反复应用清热泻火、解毒之剂,或按虚火论治,然病情终不缓解,致使病程缠绵,久久不愈。此时应从整体观念出发,注意病人的体质情况。恰当应用补气与养血之剂,往往收到意想不到的疗效。现举例说明。

    作者:谷守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药治疗盆腔炎性包块100例疗效观察

    盆腔炎性包块为妇科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 1998年 12月至 2000年 5月对 100例盆腔炎性包块患者以中医辨证和中药保留灌肠加理疗的方法治疗,取得较好疗效,现小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本组 100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小 23岁,大 49岁,疗程短 1个月,长 3年。其中 3个月内 56例, 3~ 6个月 20例, 6个月~ 1年 15例, 1年以上者 9例,全部病例均经 B超确诊。其中单侧包块 73例,双侧 27例,包块小于 4 cm69例, 4 cm以上 31例,大者 6.0 cm× 5.1 cm。 100例患者,继发不孕者 42例。

    作者:赵学军;赵淑英;张桂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三种针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50例

    面神经麻痹,即面瘫。中医学称为“口眼斜”。是临床常见病之一,任何年龄均可发病, 20~ 50 岁较为多见,且无明显的季节性。病因病机多为脉络空虚,风寒之邪乘虚侵袭阳明、少阳脉络,以致气机不利,经筋失养,纵缓不收而发病,主症为患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如晨起患侧面部表情肌动作消失,眼裂增宽,额纹消失,口角歪向健侧,患侧不能做鼓腮、皱眉、吹哨等动作。近两年来我们采用三种针法(梅花针、毫针加灸、针)进行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卫平;樊凤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天津中医药杂志

天津中医药杂志

主管:天津市卫生局

主办:天津市中医药大学,天津中西医结合学会,天津中医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