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镁盐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律失常的临床意义

莫测;朱松;魏红霞

关键词:镁盐, 心律失常, AMI溶栓后
摘要:目的探讨镁盐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后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对29例发病12 h内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病例入院后立即口服巴米尔,给予尿激酶溶栓治疗.此后每日常规口服巴米尔及硝酸甘油,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10 d一疗程.治疗组在对照组用药基础上,每日予25%硫酸镁20ml加入250ml极化液中静脉滴注,10 d一疗程.分别观察心律失常、左心室功能改变、镁盐副反应以及住院病死率.结果治疗组室性和房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大大低于对照组(P<0.01),左室功能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住院病死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无一例出现镁盐副反应.结论镁盐能够有效地控制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病死率.
安徽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溶栓治疗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人们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病理生理研究,以及脑缺血性动物模型建立并应用溶栓制剂能迅速有效的溶解早期的血栓凝块,从而促进了受损的神经机能恢复,同时也发现了诱发症状性脑出血的潜在危险性.影像学技术的进步:颅脑CT、MR、DSA等相继问世,更为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治疗的研究提供佐证.

    作者:尹世杰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方法对1999年12月~2001年7月27例肺癌手术切除的患者,术中同时行同侧纵隔淋巴结广泛廓清术,所取淋巴结分别分组、标记、固定,然后石蜡包埋,切片镜下观察.结果本组共廓清纵隔淋巴结172组,其中42组病理证实有癌转移,淋巴结转移阳性率24.4%.分布为肺上叶肿瘤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32.4%,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47.4%、15.2%和27.3%;肺下(中)叶肿瘤纵隔淋巴结转移阳性率为18.8%,其上纵隔、下纵隔及隆突下淋巴结转移阳性率分别为18.9%、18.8%和37.5%.结论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十分活跃.在施行肺癌根治切除术时,肺叶或全肺切除同时应加同侧纵隔淋巴结的广泛廓清,才有利于增加手术切除的彻底性.

    作者:吕斌;张维;陶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皮下脂膜炎性T细胞淋巴瘤1例

    一、临床资料患者女,38岁.因皮下包块伴发热两月,左面颊部肿胀20余天,于1999年10月28日入院,患者于1999年8月中旬臀部出现数个包块,体温38℃~39℃,在当地医院抗感染治疗无效,数天后全身出现多个皮下结节,为明确诊断收住本科.既往无特殊病史.

    作者:瞿尔鑫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特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治疗进展

    特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idiopathic subarachnoid hemorrhage,ISAH)是指脑表面血管破裂后大量血液直接流入蛛网膜下腔,多见于动脉瘤破裂.脑实质出血及破入蛛网膜下腔者称继发性SAH;由于血液病等原因引起者称症状性SAH,其中外伤引起者称外伤性SAH,本文仅就特发性SAH治疗进展作一文献综述.

    作者:汪银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合并细菌感染对再出血率及4周病死率的影响.方法观察70例入院前1周未使用抗菌药物的肝硬化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分别于入院后1、2、3、5与7天进行血液、尿液、腹水细菌培养,采用Child积分评价肝功能损害程度.结果20例(28.6%)在入院7天内发生36例次细菌感染,感染组Child积分明显高于非感染组(P<0.01),再出血发生率(50%比10%;P<0.01),4周病死率(35%比13.3%;P<0.01)明显上升.结论肝硬化患者发生细菌感染时会明显增加肝脏损害程度,并可能增加近期死亡率,应引起临床足够重视.

    作者:夏玲玲;许夕海;尹华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丝虫性乳糜尿的疗效观察

    本院1982年至1997年期间,采用肾蒂淋巴管结扎、1%硝酸银肾盂灌注和腹股沟浅淋巴结-腹壁浅静脉吻合术三种方法治疗乳糜尿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葛庆生;徐鸿儒;项举乐;沈军;徐鹏程;王睿;万宏程;彭家武;詹翔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卵巢甲状腺肿1例报告

    一、临床资料患者徐某,女,65岁,住院号:127597.绝经18年,发现下腹部肿块伴间断性腹痛8个月,于1998年4月26日入院.

    作者:朱贝利;姜宏;石砳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老年人支气管哮喘合并急性心肌梗死11例临床分析

    老年人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上较少见,容易误诊,甚至漏诊,治疗较困难,病死率高.为此,就本院1989~1998年收治的11例进行临床分析.

    作者:方千凤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巨型高颈段多节段椎管内脊髓腹侧肿瘤1例

    本文报告颈2~6脊髓腹侧神经鞘瘤1例.一、临床资料患者男,28岁.因颈部疼痛并向肩部及双上肢放射3年,四肢乏力2年,加重及小便困难4月于2001年8月10日入院.查体:颈2~6脊柱有叩击痛,颈3以下平面痛、温觉减退,深感觉存在,腹壁及提睾反射消失.

    作者:费勤勇;韩文涛;邓勇;林艳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不同时段血浆内皮素、血管紧张素及一氧化氮的变化

    目的本文旨在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不同时段血浆内皮素Ⅰ(ETⅠ)、血管紧张素Ⅱ(ATⅡ)及一氧化氮(NO)的变化规律及其与脑血管痉挛之间的关系.方法测定SAH患者不同时段ETI、ATⅡ及NO的含量.结果SAH患者发病24小时内ETⅠ、ATⅡ、NO即开始升高达高水平,并持续达3~4天;ETⅠ、ATⅡ一周后开始下降,但直到两周后仍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NO一周后即降至正常.结论ETⅠ、ATⅡ、NO在SAH后的脑血管痉挛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作者:钟平;路长东;岳磊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有关因素分析

    目的评价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传导速度的有关因素.方法对157例2型糖尿病患者和4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周围神经传导速度测定,并就其与病程、尿白蛋白排泄和糖化血红蛋白(HbAlc)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①在病程<5年、5~10年、10~15年和>15年的患者中,周围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随病程的延长而显著增高,P<0.05或0.01,而运动神经病变早期多不明显,仅在病程>10年的患者中其神经传导速度才明显减慢;②在正常、微量和大量白蛋白尿,感觉神经电生理异常的发生率随尿白蛋白排泄的增加而增加,大量白蛋白尿患者周围运动神经波幅明显降低,传导速度显著减慢;③与正常对照组比较,HbA1c显著升高,P<0.01;在病程相同的组内分析,与无神经病变者相比,伴神经病变者HbA1c明显升高,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周围神经病变与病程、尿白蛋白排泄和血糖控制有关.

    作者:叶山东;李素梅;陈超;任安;杨静;邢学农;莫蔚林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175例重症病毒性肝炎临床与转归分析

    目的分析影响重症肝炎预后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175例重症肝炎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肝炎血清胆红素>500 μmol/L,其病死率明显高于血清胆红素<500 μmol/L者;凝血酶原时间<30秒与>30秒其病死率均为52.6%和100%(P<0.01);急性重症肝炎与亚急性,慢性重症肝炎病死率分别为80%,55.6%和64.5%(P<0.01);单纯病毒感染与重叠感染病死率分别为62.9%,73.3%(P<0.05);并发肝性脑病Ⅳ~Ⅴ级或肝肾综合征者病死率分别为100%;消化道出血和感染病死率为85.7%和77.4%.结论影响重症肝炎预后因素是多方面的.凝血酶原时间,血清胆红素水平是提示预后的重要指标,重叠感染会加重病情.严重的并发症是导致重症肝炎死亡的主要原因.

    作者:李宜;常立非;张日昆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

    一、临床资料患者男,16岁.因渐进性行走不稳躯干后仰,双上肢屈曲扭转12年于2001年2月16日入院.患者于入院前12年出现行走不稳,头不自主后仰,动作笨拙.

    作者:张利军;洪铭范;杨任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脑干肿瘤直接手术治疗

    1994年6月~2000年9月我科直接手术治疗脑干肿瘤14例,其中8例实施显微手术,现报告如下.对象和方法一、一般资料本组1 4例,男8例,女6例.年龄10~51岁,平均年龄28.6.病程2月~2年,平均5.8月.

    作者:王卫红;李志范;冯春国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脑分水岭梗死

    一、概念与定义广义的分水岭梗死(watershed infarction,WI)又称边界区梗死(borderzone infarction),是指在脑、心、肾器官内,相邻的、较大的复数(二条或二条以上)动脉由于动脉管腔狭窄、闭塞等多种原因引起其灌流压同时降低,使灌流交界区(arterialbroderzone)发生严重局限性缺血而惹致梗死.尽管心、肾等器官也可发生WI,但以脑易出现,称脑分水岭梗死(CWI),它占全部脑梗死的10%左右,其发病率约2.6%~16.6%.

    作者:杨任民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下肢深静脉血栓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总结我院1997年4月至2000年5月门诊检查并经手术证实的28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结果,探讨二维及彩色普勒血流显像诊断DVT的价值.

    作者:童清平;罗福成;连娟;裴红;毛萍;陈训;叶玉玲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心脏肌钙蛋白Ⅰ对不稳定心绞痛患者危险度分层的价值

    目的探讨血清心脏肌钙蛋白Ⅰ(cTnI)对不稳定心绞痛(UA)患者危险度分层的价值.方法对42例UA患者于入院后行系列采血,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测定血清cTnI,根据患者血清cTnI水平正常或增高,分组比较临床相关因素和冠脉造影情况,观察患者住院期间心脏事件发生率.结果42例UA患者,17例(40.5%)cTnI增高,25例(59.5%)cTnI正常.cTnI增高组属不稳定心绞痛BraunwaldⅢ级者13例(13/17),发生心脏事件9例(9/17);cTnI正常组属不稳定心绞痛BraunwaldⅢ级者5例(5/25),发生心脏事件2例(2/25).两组比较,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血清cTnI增高的UA患者具有较高的危险性.

    作者:张曙;王明生;倪祝华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院内呼吸道感染回顾性调查分析

    目的了解我院自1996年至2000年来院内呼吸道感染情况,加以分析,加强控制.方法对医院5年出院病历作回顾性调查,并行整理、统计、分析.结果有慢性原发病50岁以上的老年人呼吸道感染机会大,痰培养以G+球菌、G-杆菌、霉菌为主.结论有原发基础病,住院时间长,抵抗力低下;不合理使用抗生素;使用免疫抑制剂、激素和化疗药物;治疗性侵袭操作等,是造成院内呼吸道感染和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此外,医院的环境因素对院内感染也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李军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高血压性脑出血手术适应证

    随着高血压性脑出血(HBH)的手术治疗不断引入新技术、新方法,临床疗效已有了明显的提高,而由手术导致的脑创伤则愈来愈少,这也使得HBH的手术适应证相应地扩大了.正确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已经是减少HBH病残率、病死率的关键所在.

    作者:韩咏竹 刊期: 2002年第03期

  • 急性脑血管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神经科学研究的进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急性脑血管病(ACVD)的发病、病理生理过程均与一些基因的表达和调控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从分子和基因水平对ACVD进行研究,以期通过基因的调控来预防和治疗这类疾病成为当今脑血管病研究的热点之一.

    作者:洪铭范 刊期: 2002年第03期

安徽医学杂志

安徽医学杂志

主管:安徽省卫生厅

主办:安徽省医学情报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