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白细胞介素-22及白细胞介素-24在子痫前期患者相关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意义

汪俊;王芳;史亚男

关键词:子痫前期, 白细胞介素-22, 白细胞介素-24,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
摘要:目的 研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白细胞介素-22(IL-22)以及白细胞介素-24(IL-24)在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PE疾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0例PE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将全部患者分为轻度组20例,重度组20例,另选取同期接受常规孕检并终顺利分娩的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三组孕妇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ox-LDL、IL-22以及IL-24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血清ox-LDL与血清IL-22、IL-24的相关性,PE病情与ox-LDL、IL-22、IL-24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组患者分娩时孕周显著低于对照组与轻度组(P<0.01).重度组患者血清中ox-LDL、IL-22、IL-24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轻度组(P<0.01);轻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进一步统计学分析三组组间对比ox-LDL、IL-22、IL-24表达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ox-LDL与IL-22、IL-24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0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氧化低密度脂蛋白、白细胞介素-22及白细胞介素-24在子痫前期患者相关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意义

    目的 研究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LDL)、白细胞介素-22(IL-22)以及白细胞介素-24(IL-24)在子痫前期(PE)患者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PE疾病程度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40例PE患者,根据患者病情将全部患者分为轻度组20例,重度组20例,另选取同期接受常规孕检并终顺利分娩的2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三组孕妇血清及胎盘组织中的ox-LDL、IL-22以及IL-24表达水平并进行对比,分析血清ox-LDL与血清IL-22、IL-24的相关性,PE病情与ox-LDL、IL-22、IL-24的相关性.结果 重度组患者分娩时孕周显著低于对照组与轻度组(P<0.01).重度组患者血清中ox-LDL、IL-22、IL-24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与轻度组(P<0.01);轻度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经进一步统计学分析三组组间对比ox-LDL、IL-22、IL-24表达水平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ox-LDL与IL-22、IL-24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0

    作者:汪俊;王芳;史亚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中药熏蒸督脉膀胱经配合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效果研究

    目的 观察中药熏蒸督脉膀胱经配合康复护理对卒中后肢体痉挛的效果.方法 选取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10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行常规的中西药、针刺治疗及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养血活血、舒经活络中药熏蒸督脉膀胱经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Ashworth评分、运动功能(MAS)评分、Barthel指数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较对照组降低更显著(P<0.05);观察组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MAS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中药熏蒸督脉膀胱经配合康复护理在缓解、延缓卒中后肢体痉挛,提高患者自理能力有较好的疗效.

    作者:尤敏;吴兆梅;程胜娟;王伟;朱晓玲;李立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胎儿纤维连接蛋白联合宫颈Bishop评分对延期妊娠引产难易程度的预测价值

    目的 探讨宫颈阴道分泌物中胎儿纤维连接蛋白(fFN)联合宫颈Bishop评分对延期妊娠引产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 随机选择孕龄287~293 d、单胎头位、无产科并发症且符合自然分娩指征的初产妇115例,在缩宫素引产前测定其宫颈阴道分泌物中fFN含量并进行宫颈Bishop评分,观察应用缩宫素引产的效果.结果 115例延期妊娠的孕妇中,剔除引产未满72 h且尚未临产及因其他因素(如社会因素等)行剖宫产者11例,在符合研究条件的104例孕妇中,fFN检测阳性且宫颈Bishop评分>6分的孕妇有49例,其中引产成功的有46例,引产失败的有3例,其引产成功率为93.88%,高于单独采用fFN检测阳性或宫颈Bishop评分>6分者的90.80%、75.76%.结论 宫颈Bishop评分和fFN检测均可以作为预测延期妊娠引产难易程度的评价指标,且fFN检测阳性与宫颈Bishop评分>6分联合应用,可显著提高延期妊娠引产成功率,提高其预测的准确性.

    作者:崔晓聪;董素芹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术后谵妄老年患者艾森克性格类型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与艾森克人格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艾森克(EPQ)问卷调查对100例手术后发生谵妄的老年患者与100例术后未发生谵妄的老年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研究组患者E量表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量表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内向型性格者发生术后谵妄者居多,且情绪稳定性差者发生术后谵妄者居多,说明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与患者性格类型具有相关性,生物心理因素等都是影响术后谵妄的原因.所以,对于术后谵妄老年患者除了给予镇痛、镇静等药物治疗外,实施心理干预也可以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作者:袁灵;邓小利;吴文友;李荣;罗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肠内营养患者胃残余量监测的研究进展

    胃残余量监测常用来评估肠内营养耐受性和监测胃排空,指导危重患者肠内营养的速度及量,但近年来对监测胃残余量的临床意义说法各一.该文在文献阅读的基础上,对胃残余量可耐受的阈值、临床意义及监测方法进行了综述,得出一些体会,以期对肠内营养患者降低并发症有所帮助.

    作者:丁瑜;侯惠如;李英男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半夏泻心汤联合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联合西替利嗪对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3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服用半夏泻心汤及盐酸西替利嗪片,对照组仅服用西替利嗪片;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血清IgE水平的变化以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及致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抗炎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观察组患者炎性因子分泌下降以及抗炎因子分泌上升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4+T亚群所占比例较对照组下降(P<0.05),CD4+CD25+T细胞亚群所占比例较对照组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虽略高,但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联合西替利嗪不仅可以调节外周血中致炎性以及抑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的比例,还可以辅助患者调节不同T细胞亚群的数量.

    作者:刘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呑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治疗脑卒中后呑咽障碍患者的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呑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在脑卒中后呑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84例脑卒中后呑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呑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呑咽障碍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标准与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表(S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与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表(SWAL-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呑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在脑卒中后呑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具有借鉴价值.

    作者:梁盛华;刘强;李婷妤;陈双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盐酸米托蒽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的制备及对A549细胞体外抗肿瘤作用的研究

    目的 研究盐酸米托蒽醌聚乙二醇化脂质体(DHAD-PEG-L)的制备及其抗肿瘤细胞增殖作用,比较DHAD-PEG-L与常规盐酸米托蒽醌(DHAD)制剂的抗肿瘤活性差异.方法 以主动载药法制备获得DHAD-PEG-L;以人非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为模型,采用MTT法考察DHAD-PEG-L和DHAD对肿瘤细胞的抑制效果,测定制剂作用肿瘤细胞48 h后的IC50值;以方差分析法比较DHAD-PEG-L与DHAD抗肿瘤活性的统计学差异.结果 DHAD-PEG-L和DHAD对A549细胞的IC50分别是(1.561±0.09)mg·L-1和(0.862±0.02)mg·L-1;药物经聚乙二醇(PEG)脂质体包封后,与常规制剂相比,高浓度时肿瘤抑制作用略有下降,低浓度时抑制作用增强.结论 PEG化技术可运用于脂质体,对DHAD进行减毒增效改造,预期可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作者:凌云;程婷;宋礼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乌司他丁对糖尿病脓毒症大鼠急性肾损伤的保护作用

    目的 探讨乌司他丁(UTI)对糖尿病脓毒症大鼠肾损害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高脂饲料喂养+腹腔小剂量注射链脲佐菌素方法制备大鼠2型糖尿病模型,取造模成功的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糖尿病组(D组)、糖尿病假手术组(S组)、糖尿病脓毒症组(DS组)、糖尿病脓毒症UTI预处理组(U组).另随机抽取同批次大鼠10只,作C组空白对照.采用盲肠结扎穿孔术(CLP)构建脓毒症模型.U组于CLP前1 h予尾静脉注射UTI 100 kU·kg-1.S组拉出盲肠至腹外放置1 min.于CLP术后12 h,检测各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情况,定量尿微量白蛋白(UMA),内生肌酐清除率(Ccr),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8(IL-18)含量,血清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以及肾组织低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蛋白表达水平.结果 与S组相比,DS组大鼠肾脏病理损害明显,UMA、IL-18、TNF-α、MDA、HIF-1α水平增高,Ccr和SOD活性降低(均P<0.05).DS组相比,U组大鼠肾脏病理损害减轻,UMA、IL-18、TNF-α、MDA含量、HIF-1α水平降低,Ccr和SOD活性增高(均P<0.05).结论 UTI可有效改善糖尿病脓毒症所致急性肾损伤大鼠的肾脏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炎性反应、降低氧化应激、改善肾脏缺氧情况有关.

    作者:曹玥;陈虎;陈凯;陈畅;张宗泽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亚群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外周血中树突状细胞(DC)亚群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 选取该院呼吸内科收治的120例AECOPD患者、门诊复查的60例COPD稳定期(SCOPD)患者和门诊体检的60例健康人作为研究对象,所选研究对象年龄、性别基本相匹配.采取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研究对象外周血DC亚群、测定肺功能指标及相关炎性因子水平,并分析DC亚群与AECOPD患者肺功能指标的关系.结果 AECOPD患者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值比较发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Ⅰ组>GOLDⅡ组>GOLDⅢ ~Ⅳ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及SCOPD患者的C-反应蛋白(CRP)、血沉(ESR)、白细胞计数(WBC)值、mDCs、pDCs细胞比例均高于正常对照组,而CD123+、CD11+细胞比例均低于正常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ECOPD患者的CRP、ESR、WBC值及mDCs、pDCs细胞比例组间比较发现GOLDⅠ组GOLDⅡ组>GOLDⅢ ~Ⅳ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ECO-PD患者的FEV1%值与mDCs、pDCs细胞比例值呈显著的负相关(P<0.05);AECOPD患者的FEV1%值与CD123+、CD11+细胞比例值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结论 AECOPD患者的DC细胞亚群水平显著的改变,并且与患者的疾病严重程度具有一定的关系,提示DC细胞亚群与患者炎性反应过程有关.

    作者:门翔;党强;段秋立;郑大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78例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 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主要原因是全冠与邻牙无接触或接触不良,占61.54%.根据不同原因行不同处理,观察随访6个月,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78例患者中,64例未出现食物嵌塞,占82.06%;9例仍有轻微嵌塞,占11.54%;5例患者仍然出现食物嵌塞,占6.41%,总有效率93.59%.结论 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的原因复杂多样,根据具体原因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可有效降低全冠修复后发生食物嵌塞的概率,进而提高全冠修复体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桂红;曹卫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临床病理因素预测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目的 研究临床病理因素预测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期间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阳性且继续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02例,分析NSLN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102例患者中NSLN阳性42例,阴性6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SLN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χ2=9.362,P=0.002)、阳性前哨淋巴结(SLN)数目(χ2=7.513,P=0.023)、阴性SLN数目(χ2=8.963,P=0.003)有关,SLN阳性数哑变量处理后分析显示:与仅1枚阳性淋巴结相比,SLN阳性数为2枚及3枚以上的患者其发生NSLN转移的风险分别增大2.625倍及3.65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大小(P=0.020,OR=2.122)、阳性SLN数目(P=0.010,OR=1.660)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阴性SLN数目(P=0.004,OR=0.733)是NSLN转移的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低转移风险的患者如原发肿瘤<2 cm,检出的阳性SLN数<2枚及阴性SLN数>1枚,配合术后全身系统性治疗如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可考虑行保腋手术.

    作者:陈飞;施开德;裴静;王本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研究

    目的 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脓毒性休克组(脓毒性休克组又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的RDW水平,同时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动脉血乳酸(La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患者R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入院后1、3、5、7、10 d的RDW升高(P<0.05).入院第1个24 h脓毒性休克组RDW与CRP、PCT、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成正相关性(r=0.836,0.683,0.589,0.727,0.311,P<0.05).RDW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联合可以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预测能力.结论 RDW水平升高对脓毒症具有预示作用,同时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具有判断作用.

    作者:王国粉;杨肖蓉;任婵;苏瑜;王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肺部感染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致病菌类型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医学科(ICU)及呼吸内科肺部感染患者的痰病原菌细菌谱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结果 ICU共分离出病原菌12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6.7%,革兰阳性菌占16.1%,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52株,占革兰阳性菌73.8%.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高,其次为黏质沙雷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呼吸内科共分离出病原菌8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8%;革兰阳性菌占21.4%.结论 ICU及呼吸内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ICU较呼吸内科所占比例更高.两者均呈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了解细菌种类分布和耐药趋势,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指导意义.

    作者:肖光荣;王鹤定;毛宜虎;李梅轻;徐云;方树青;沈佳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端粒长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斑块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目的 探讨端粒长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死及颈动脉斑块稳定性之间是否相关.方法 选取急性前循环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70例作为观察组并根据超声结果 将其分为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8例作为对照组.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以及稳定斑块组与不稳定斑块组的端粒长度是否存在差异.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的外周血白细胞端粒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与稳定斑块组外周血端粒长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端粒长度与动脉粥样硬化性脑梗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之间有相关性.

    作者:李丹青;李淮玉;李静;张梅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蛋白转导结构域4-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融合蛋白的制备及其穿细胞膜的功能研究

    目的 拟构建蛋白转导结构域(PTD)4-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原核表达质粒,纯化制备PTD4-Cu/ZnSOD融合蛋白,探讨其穿膜能力.方法 设计合成hCu/ZnSOD引物,扩增hCu/ZnSOD cDNA片段;采用PCR靶向克隆法将扩增产物与含有相同酶切位点载体质粒PET16b-PTD4进行重组,扩增质粒,双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获得PET16b-PTD4-Cu/ZnSOD(CDs)原核表达载体,导入感受态E.coli BL21(DE3)中,进行扩增培养,收集菌体,将其裂解离心、Ni+2亲和层析、收集目的蛋白.融合蛋白孵育人心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融合蛋白穿膜能力.结果 通过测序证实实验扩增所得的PTD序列与设计的预期序列一致.设计并简并PTD4-Cu/ZnSOD基因长度为567 bp,通过引物进行正反向测序证实该序列与已被登录的GEN-BANK中Cu/ZnSOD序列相一致,并构建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E.coli BL21进行大量表达,终收集的PTD4-Cu/Zn-SOD具有良好水溶性.SDS-page分析显示构建的PTD4-Cu/ZnSOD分子量约为20 kDa,与预期的蛋白分子量20.45 kDa相符合.融合蛋白可以穿透心肌细胞胞膜,进入细胞后主要分布在胞质和胞核内并具有天然活性.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PET16b-PTD4-Cu/ZnSOD原核表达质粒,获得了可穿透心肌细胞膜的PTD4-Cu/ZnSOD融合蛋白,为应用Cu/ZnSOD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宇;刘菊英;王贤裕;柯昌斌;李瑞明;王晓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MFG-E8、Klotho蛋白表达及血脂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究丹红注射液联合瑞舒伐他汀对老年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患者血清乳脂肪球表皮生长因子-8(MFG-E8)、Klotho蛋白表达及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86例,根据就诊顺序编号,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3例.对照组予以瑞舒伐他汀治疗,观察组予以瑞舒伐他汀+丹红注射液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4周.观察统计两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情况,并比较治疗前后两组血清MFG-E8、Klotho蛋白表达、炎性因子[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脂[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结果 (1)两组治疗后血脂相关指标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LDL-C(3.25±0.70)mmol·L-1、TG(1.70±0.99)mmol·L-1、TC(4.85±0.98)mmol·L-1均低于对照组(3.89±0.92)mmol·L-1、(2.45±1.05)mmol·L-1、(5.56±1.19)mmol·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治疗后炎性因子水平均较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Hs-CRP(4.12±0.94)mg·L-1、TNF-α(0.39±0.25)μg·L-1、IL-6(9.15±2.48)ng·L-1均低于对照组(8.52±2.31)mg·L-1、(0.68±0.34)μg·L-1、(14.32±2.95)n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治疗后Klotho、MFG-E8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且观察组Klotho蛋白表达水平(43.25±1.74)ng·L-1、MFG-E8蛋白表达水平(512.38±19.58)mg·L-1均高于对照组(34.85±1.87)ng·L-1、(325.47±12.94)mg·L-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5);(4)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95.35%(41/43)高于对照组74.42%(32/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20.93%(9/43)与对照组16.28%(7/43)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冠心病合并高脂血症老年患者予以瑞舒伐他汀联合丹红注射液治疗,可有效降低血清Klotho、MFG-E8蛋白表达、血清炎性因子及调节血脂水平,疗效较为显著,且安全性较高.

    作者:王文文;孙皇举;杨家豪;娄海奎;王军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AKT/雷帕霉素靶蛋白信号通路参与中枢神经损伤保护与修复的研究进展

    中枢神经细胞对各种损伤刺激耐受差,损伤后神经修复困难.因此促进神经保护增强神经再生能力已成为神经治疗关键.磷脂酰肌醇-3磷酸激酶/AKT/雷帕霉素靶蛋白(PI3K/AKT/mTOR)信号通路是调节细胞周期的重要通路,在细胞增殖、生长、分化过程中起中心调控作用,在神经损伤过程中通过激活PI3K/AKT/mTOR信号通路可减少神经细胞死亡,促进神经修复.该文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中枢神经损伤保护作用、修复机制及可能风险作一综述,探讨将PI3K/AKT/mTOR信号通路作为靶点治疗中枢神经疾病.

    作者:匡巍;余昌胤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 探索延续性康复护理对复杂性手外伤患者显微外科修复术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选取进行了显微外科修复术的140例复杂性手外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延续护理组和常规护理组,每组70例.患者出院后开始试验,常规护理组给予患者常规的护理指导和意见,延续护理组进行延续性康复护理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出院半年后手功能分级改善情况、手的运动功能和手的感觉功能.结果 两组患者出院半年后,延续护理组的手功能分级、手运动功能和感觉功能与常规护理组比较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延续性康复护理应用于复杂性手外伤显微治疗患者,能够有效地提高患者的手各项功能恢复效果.

    作者:吴洪波 刊期: 2018年第02期

  • 质膜Ca2+-ATPase和钙调节异常在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钙离子(Ca2+)作为细胞内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在细胞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质膜Ca2+-ATPase(PMCA)是一种依赖ATP的驱动将细胞内的Ca2+排出胞外的钙泵.它的表达异常将会导致细胞内Ca2+平衡的紊乱以及各种疾病的发生.由于Ca2+和神经传递、肌肉收缩密切相关,早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很多学者逐渐发现钙信号在一些恶性肿瘤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增殖、迁移等.很多研究也发现了在各种恶性肿瘤中PMCA表达的改变,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同时,在一些恶性肿瘤细胞系中发现并证实了PMCA各种亚型的存在及其差异性的表达.一些研究者还在一些临床肿瘤标本中检测了PMCA各种亚型的表达水平,而且对其表达水平改变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在某些特异性的恶性肿瘤中PMCA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因此,该文将对PMCA和钙调节异常在各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聂绪彪;徐靖宇;文国容;金海;庹必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