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情胜;任翠丽;俞敏;张勇强
目的 探究新辅助化疗(NAC)前后乳腺癌组织中CD44+/CD24-/乙醛脱氢酶1(ALDH1)+细胞表型的比例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153例经空芯针穿刺活检明确病理诊断的乳腺浸润性导管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临床Ⅱa~Ⅲb期,取NAC前后乳腺癌灶组织,应用免疫组织化学(IHC)单染及双染技术检测并比较化疗前后乳腺癌组织中ALDH1+、CD44+CD24-表型以及两者重叠表达的情况,并分析其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及化疗效果的关系.结果 NAC前患者乳腺癌组织中AL-DH1+/CD44+/CD24-表型的比例为7.2%,化疗后ALDH1+/CD44+/CD24-表型比例为22.9%,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737,P<0.001);化疗前CD44+/CD24-/ALDH1+表型的表达与肿瘤大小(χ2=5.889,P=0.015)、脉管癌栓(χ2=15.223,P<0.001)、HER-2(χ2=4.036,P=0.045)有显著相关性.NAC前表型为ALDH1+/CD44+/CD24-的患者NAC后有效率(81.8%)明显高于非ALDH1+/CD44+/CD24-表型的患者(45.4%)(χ2=5.748,P=0.017).结论 NAC可促进AL-DH1+/CD44+/CD24-的表型比例升高,ALDH1+/CD44+/CD24-的表型与化疗有效率相关,ALDH1+/CD44+/CD24-表型有可能可以作为预测乳腺癌患者NAC疗效的临床指标.
作者:马红艳;杨明月;徐延森;王平;李秀清;鞠英博;孙杰;杜文雅;张志刚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红细胞分布宽度(RDW)在脓毒性休克患者中的变化情况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脓毒性休克组(脓毒性休克组又分为死亡组和存活组)、脓毒症组和健康对照组,观察各组患者的RDW水平,同时与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动脉血乳酸(Lac)、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APACHEⅡ)和序贯器官衰竭估计评分(SOFA)等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脓毒性休克组、脓毒症组患者RDW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与存活组相比,死亡组入院后1、3、5、7、10 d的RDW升高(P<0.05).入院第1个24 h脓毒性休克组RDW与CRP、PCT、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成正相关性(r=0.836,0.683,0.589,0.727,0.311,P<0.05).RDW与APACHEⅡ评分和SOFA评分联合可以提高脓毒性休克患者的死亡预测能力.结论 RDW水平升高对脓毒症具有预示作用,同时对脓毒性休克患者不良预后具有判断作用.
作者:王国粉;杨肖蓉;任婵;苏瑜;王英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比研究比伐芦定及普通肝素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的成本效果,为中国ACS患者PCI围手术期抗凝治疗药物的合理选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基于中国单中心临床研究数据,建立一年期决策树及Markov长期外推药物经济学模型,模拟计算使用比伐芦定或普通肝素治疗患者的调整质量生命年(QLAYs)及治疗成本,对比伐芦定用于中国ACS患者行PCI抗凝治疗的成本效益进行分析和研究.结果 比伐芦定和普通肝素组的治疗总成本分别为47089.56元和48766.33元,使用比伐芦定患者可获得的质量调整生命年(QALYs)为9.02,采用普通肝素治疗方案的患者QALYs为8.74.增量成本效果分析显示,采用比伐芦定可提高患者的健康效益(△E>0),同时还能降低治疗成本(△C<0),增量成本效果比(ICER)为-6010.02元/QALYs,提示采用比伐芦定是必然会接受的优势治疗方案.一维敏感度分析显示本研究结果稳定可靠.结论 在中国目前整体经济形势下,与使用普通肝素相比,比伐芦定用于PCI抗凝具有成本效果优势,可替代传统抗凝方案用于ACS患者PCI围手术期抗凝治疗.
作者:吴玥;戎佩佩;李宪敏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通过检测Beclin1、LC3和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各相关临床病理指标,从而探讨Beclin1、LC3和mTOR的表达水平在肝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56例肝癌组织和40例正常肝脏组织中Beclin1、LC3和mTOR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二者与肝癌各相关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 Beclin1、LC3和mTOR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70%和50%,均明显高于正常肝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25%、30%、2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eclin1与LC3在肝癌中表达呈正相关(r=0.643,P<0.01),与mTOR表达之间无明显相关性(r=-0.167,P>0.05).LC3与mTOR表达呈负相关(r=-0.386,P<0.01).Beclin1、LC3和mTOR的表达均与年龄、性别、肿瘤大小、HBSAg、AFP值等均无显著相关性(P>0.05),但与病理学分级和有无胆管癌栓有关(P<0.05).结论 Beclin1、LC3和mTOR的异常高表达可能与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
作者:于海;刘清华;肖培伦;王健欣;张明;蒋吉英;李进;于丽;于树娜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单一机构一定时间段内收治的男性乳腺癌患者病理特征及其预后分析.方法 整理收集2007年1月1日—2012年1月1日期间就诊于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的男性乳腺癌病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点及病理类型,及其相关因素对患者预后的影响.采用Kaplan-Meier法进行生存率估计,对于组间生存率的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同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进行预后因素的分析.结果 根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影响男性乳腺癌患者5年无病生存率的因素有:年龄分层(P=0.017)、淋巴结转移情况(P=0.006)、雌激素受体(ER)表达情况(P=0.002)、孕激素受体(PR)表达情况(P=0.003)以及肿瘤大小(P=0.025).年龄分层(P=0.027)、淋巴结转移情况(P=0.022)、ER表达情况(P=0.001)、PR表达情况(P=0.001)以及肿瘤直径大小(P=0.031)是影响男性乳腺癌患者总生存率的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结果,年龄分层(HR=0.197,95.0%置信区间:0.057~0.680,P=0.010)与男性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相关.年龄分层(HR=0.191,95.0%置信区间:0.054~0.680,P=0.011)以及淋巴结转移情况(HR=1.841,95.0%置信区间:0.638~5.308,P=0.049)是男性乳腺癌患者的总生存率影响因素.结论 男性乳腺癌发病率较低,预后较差,在现阶段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提高早期检出率,争取早发现早治疗,是促进其良好预后的一大措施.
作者:范东伟;姚昌洋;李煊赫;姚廷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P4503A4*18B(CYP3A4*18B)及3A5*3(CYP3A5*3)突变频率,探讨基因多态性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他克莫司(Tac)血药浓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荧光染色脱氧核糖核酸测序技术检测CYP3A4、CYP3A5基因型,酶联免疫吸附技术测定受者Tac浓度.比较术后7、15、30 d不同基因型受者间Tac浓度/剂量(C0/D)的差异.结果 16例中,CYP3A4*18B、CYP3A5*3突变等位基因发生的频率分别是25%和75%.CYP3A5纯合突变型受者中,CYP3A4野生纯合型者的浓度剂量比高于CYP3A4突变型.结论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CYP3A4*18B和CYP3A5*3基因多态性对TAC药代动力学的影响显著,可以考虑应用临床.
作者:江佳;刘俊;汪琳;徐文科;汪魏平;栾家杰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miRNA-223-3p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表达以及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选取57例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其中,流产2~3次36例,≥4次21例,同期,选取正常早孕行人工流产术患者42例作为对照组,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绒毛组织中miRNA-223-3p、Rps6kb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免疫组化法检测绒毛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结果 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iRNA-223-3p表达量高于对照组,而Rps6kb1 mRNA、HIF-1αmRNA和VEGF mRNA表达量均低于对照组,≥4次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miRNA-223-3p表达量高于2~3次和对照组,而Rps6kb1 mRNA、HIF-1αmRNA和VEGF mRNA表达量低于2~3次和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结果显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VD为(23.3±6.1)个,远低于对照组的(41.6±5.3)个,≥4次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VD低于2~3次,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miRNA-223-3p表达量与HIF-1αmRNA和VEGF mRNA表达量及MVD均呈负相关(r=-0.496、-0.638和-0.597,P<0.001),HIF-1αmRNA表达量与VEGF mRNA表达量和MVD均呈正相关(r=0.584、0.439,P<0.001);VEGF mRNA表达量与MVD呈正相关(r=0.600,P<0.001).结论 miRNA-223-3p在不明原因复发性流产患者绒毛组织中表达上调,可能与Rps6kb1/HIF-1α信号通路有关.
作者:高玉霞;董学彩;王文翔;盛修贵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半夏泻心汤联合西替利嗪对过敏性鼻炎的疗效及对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132例过敏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观察组服用半夏泻心汤及盐酸西替利嗪片,对照组仅服用西替利嗪片;观察两组患者的疗效、血清IgE水平的变化以及复发率.结果 两组患者血清中免疫球蛋白IgE及致炎性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抗炎性细胞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以及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含量治疗后较治疗前显著上升(P<0.05).观察组患者炎性因子分泌下降以及抗炎因子分泌上升的程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4+T亚群所占比例较对照组下降(P<0.05),CD4+CD25+T细胞亚群所占比例较对照组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患者的复发率显著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虽略高,但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联合西替利嗪不仅可以调节外周血中致炎性以及抑炎性细胞因子之间的比例,还可以辅助患者调节不同T细胞亚群的数量.
作者:刘双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78例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根据不同原因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结果 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主要原因是全冠与邻牙无接触或接触不良,占61.54%.根据不同原因行不同处理,观察随访6个月,对观察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得出78例患者中,64例未出现食物嵌塞,占82.06%;9例仍有轻微嵌塞,占11.54%;5例患者仍然出现食物嵌塞,占6.41%,总有效率93.59%.结论 全冠修复后食物嵌塞的原因复杂多样,根据具体原因选择合适的防治方法,可有效降低全冠修复后发生食物嵌塞的概率,进而提高全冠修复体的临床疗效.
作者:张桂红;曹卫彬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拟构建蛋白转导结构域(PTD)4-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Cu/ZnSOD)原核表达质粒,纯化制备PTD4-Cu/ZnSOD融合蛋白,探讨其穿膜能力.方法 设计合成hCu/ZnSOD引物,扩增hCu/ZnSOD cDNA片段;采用PCR靶向克隆法将扩增产物与含有相同酶切位点载体质粒PET16b-PTD4进行重组,扩增质粒,双酶切鉴定和DNA测序;获得PET16b-PTD4-Cu/ZnSOD(CDs)原核表达载体,导入感受态E.coli BL21(DE3)中,进行扩增培养,收集菌体,将其裂解离心、Ni+2亲和层析、收集目的蛋白.融合蛋白孵育人心肌细胞,免疫荧光法检测融合蛋白穿膜能力.结果 通过测序证实实验扩增所得的PTD序列与设计的预期序列一致.设计并简并PTD4-Cu/ZnSOD基因长度为567 bp,通过引物进行正反向测序证实该序列与已被登录的GEN-BANK中Cu/ZnSOD序列相一致,并构建了相应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E.coli BL21进行大量表达,终收集的PTD4-Cu/Zn-SOD具有良好水溶性.SDS-page分析显示构建的PTD4-Cu/ZnSOD分子量约为20 kDa,与预期的蛋白分子量20.45 kDa相符合.融合蛋白可以穿透心肌细胞胞膜,进入细胞后主要分布在胞质和胞核内并具有天然活性.结论 成功地构建了PET16b-PTD4-Cu/ZnSOD原核表达质粒,获得了可穿透心肌细胞膜的PTD4-Cu/ZnSOD融合蛋白,为应用Cu/ZnSOD治疗缺血性疾病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作者:王宇;刘菊英;王贤裕;柯昌斌;李瑞明;王晓勋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33~36周早产儿生后7 d唾液皮质醇水平变化及其在早产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收住安徽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生儿科33~36周早产儿41例,分为33~<34周、34~<35周、35~<36周、36~<37周四组,检测生后第1、3、7天唾液皮质醇水平以及病程中血清总胆红素峰值,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1)四组早产儿生后7 d内唾液皮质醇水平比较,第1天低于第3天和第7天(P<0.001),第3天低于第7天(P<0.001).(2)33~36周早产儿生后第7天唾液皮质醇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水平有低度负相关性(r=-0.340,P<0.05).(3)33~36周早产儿生后7 d内唾液皮质醇的变化水平与血清胆红素水平的变化水平有低度负相关性(r=-0.366,P<0.05).结论 33~36周早产儿生后7 d内唾液皮质醇水平逐渐升高.早产儿的快速应答能力较弱,在一定范围内,血清胆红素水平变化越大,对肾上腺皮质抑制作用越强,表现为皮质醇变化水平的降低.
作者:王晶晶;杨琍琦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替米沙坦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对原发性老年2级高血压(中危组)患者血压及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就诊于潍坊市人民医院高血压专家门诊以及保健三科病房的原发性老年2级高血压(中危组)患者82例,年龄65~75岁.分为复方丹参滴丸组(观察组)41例和替米沙坦组(对照组)41例,两组患者均在常规服用阿司匹林、他汀的基础上,晨起口服40 mg替米沙坦,观察组加服复方丹参滴丸每次10丸,每天3次.疗程均为4周.比较各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压、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踝肱指数(ABI)的变化.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两组收缩压、舒张压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血清NO升高,ET-1降低、MMP-9降低,ABI升高.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经治疗后血清NO升高,ET-1下降,ABI降低.结论 替米沙坦联合复方丹参滴丸在降压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改善血管内皮功能.
作者:韩璐;宋舜尧;王梦楠;李蕾;唐勇;陈国华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某三甲医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的临床特点、规律和相关因素,提高ADR的监测和临床合理用药的水平.方法 回顾性统计和分析某院2012年—2016年807例ADR报告.结果 807份ADR报告中,男性患者352例,女性患者455例;60岁以上老年患者ADR构成比较高,占52.8%;静脉滴注为主要给药途径,占74.29%;引起ADR频次较高的药物分别为抗感染药物(占比25.77%)、中成药(占比15.69%);引起ADR前10位药品的剂型大部分为注射剂,ADR报告中多的药品是盐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常见,其次是全身性损害.结论 临床应加强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应注意老年患者用药安全性,尽可能减少静脉用药,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慎用中成药制剂,促进临床合理用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作者:李璇;刘红建;旷南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老年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与艾森克人格特性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艾森克(EPQ)问卷调查对100例手术后发生谵妄的老年患者与100例术后未发生谵妄的老年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 研究组患者E量表T值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N量表T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外科手术老年患者内向型性格者发生术后谵妄者居多,且情绪稳定性差者发生术后谵妄者居多,说明手术患者发生术后谵妄与患者性格类型具有相关性,生物心理因素等都是影响术后谵妄的原因.所以,对于术后谵妄老年患者除了给予镇痛、镇静等药物治疗外,实施心理干预也可以降低术后谵妄的发生率.
作者:袁灵;邓小利;吴文友;李荣;罗佳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呑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在脑卒中后呑咽障碍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收集84例脑卒中后呑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加用呑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呑咽障碍治疗效果、治疗前后标准与电视透视吞咽功能、日常生活能力与生活质量.结果 观察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吞咽功能评分表(SSA)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视频透视吞咽检查(VFS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改良Barthel指数(MBI)与吞咽障碍特异性生活质量表(SWAL-QOL)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 呑咽功能训练联合舌肌训练在脑卒中后呑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显著,具有借鉴价值.
作者:梁盛华;刘强;李婷妤;陈双龙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研究临床病理因素预测乳腺癌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方法 回顾性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6年8月期间行前哨淋巴结活检(SLNB)阳性且继续行腋窝淋巴结清扫(ALND)的早期乳腺癌患者102例,分析NSLN转移的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102例患者中NSLN阳性42例,阴性60例.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NSLN转移与原发肿瘤大小(χ2=9.362,P=0.002)、阳性前哨淋巴结(SLN)数目(χ2=7.513,P=0.023)、阴性SLN数目(χ2=8.963,P=0.003)有关,SLN阳性数哑变量处理后分析显示:与仅1枚阳性淋巴结相比,SLN阳性数为2枚及3枚以上的患者其发生NSLN转移的风险分别增大2.625倍及3.656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原发肿瘤大小(P=0.020,OR=2.122)、阳性SLN数目(P=0.010,OR=1.660)是NSLN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阴性SLN数目(P=0.004,OR=0.733)是NSLN转移的保护因素.结论 对于低转移风险的患者如原发肿瘤<2 cm,检出的阳性SLN数<2枚及阴性SLN数>1枚,配合术后全身系统性治疗如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及分子靶向治疗等,可考虑行保腋手术.
作者:陈飞;施开德;裴静;王本忠 刊期: 2018年第02期
钙离子(Ca2+)作为细胞内普遍存在的第二信使在细胞的许多生理病理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质膜Ca2+-ATPase(PMCA)是一种依赖ATP的驱动将细胞内的Ca2+排出胞外的钙泵.它的表达异常将会导致细胞内Ca2+平衡的紊乱以及各种疾病的发生.由于Ca2+和神经传递、肌肉收缩密切相关,早期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中枢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近年来,随着研究的进展.很多学者逐渐发现钙信号在一些恶性肿瘤的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增殖、迁移等.很多研究也发现了在各种恶性肿瘤中PMCA表达的改变,包括乳腺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等.同时,在一些恶性肿瘤细胞系中发现并证实了PMCA各种亚型的存在及其差异性的表达.一些研究者还在一些临床肿瘤标本中检测了PMCA各种亚型的表达水平,而且对其表达水平改变的机制进行了初步的研究并提出在某些特异性的恶性肿瘤中PMCA有可能成为潜在的治疗靶点.因此,该文将对PMCA和钙调节异常在各种恶性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聂绪彪;徐靖宇;文国容;金海;庹必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对盐酸表柔比星质量标准的可行性进行评价,为进一步完善该品种的检验标准提供参考.方法 比对新版《欧洲药典》(EP)、《英国药典》(BP)、《美国药典》(USP)、《日本药局方》(JP)和《中国药典》2015版5部药典中盐酸表柔比星质量标准及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国内现行的4部质量标准,并进行评价.结果 5部现行版药典收载的盐酸表柔比星质量标准在检验项目上大体相同,但在检验方法和判断标准上有部分差异.结论 注射用盐酸表柔比星国内现行的4个质量标准的项目基本相似,为了更好地进行药品质量控制,建议统一标准.
作者:汤慧;吴玉祥;张萍;阚家义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并比较常规治疗与常规联合曲美他嗪(TMZ)治疗10年以上2型糖尿病(T2DM)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收治的160例T2DM(病程≥10年)合并慢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8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TMZ(20 mg,3次/天).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6分钟步行距离(6MWD)、左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D)、左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D)、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 C).结果 治疗后心功能疗效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MWD和LVEF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BNP、LVEDD、LVESD较治疗前下降(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明显(均P<0.05),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间FBG和HbA1 C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曲美他嗪治疗糖尿病(病程≥10年)合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和血糖代谢,疗效安全,值得在临床推广.
作者:张培培;黄榕 刊期: 2018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肺部感染致病菌类型及耐药性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重症医学科(ICU)及呼吸内科肺部感染患者的痰病原菌细菌谱及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 .结果 ICU共分离出病原菌1281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6.7%,革兰阳性菌占16.1%,革兰阳性菌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152株,占革兰阳性菌73.8%.革兰阴性菌中,铜绿假单胞菌所占比例高,其次为黏质沙雷菌和鲍氏不动杆菌.呼吸内科共分离出病原菌85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占72.8%;革兰阳性菌占21.4%.结论 ICU及呼吸内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均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ICU较呼吸内科所占比例更高.两者均呈多重耐药.革兰阳性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了解细菌种类分布和耐药趋势,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指导意义.
作者:肖光荣;王鹤定;毛宜虎;李梅轻;徐云;方树青;沈佳燕 刊期: 2018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