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早期应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百日咳综合征疗效分析

薛秀丽;李玉华;王荣良;马兵;左继华;冀楠

关键词: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 百日咳综合征, 临床疗效, 生活质量
摘要:目的 分析百日咳综合征患儿早期应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儿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1年3月至2016年6月承德市妇幼保健院治疗的百日咳综合征的患儿2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两组,每组100例.对照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治疗组应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观察患儿临床疗效、痉咳消失时间、治疗时间、治疗前后主要症状评分及LCQ量表评分.结果 患儿入院治疗1个月内,治疗组痊愈例数96例(占比96%)显著好于对照组(87例,87%)(Z=-2.291,P=0.022).治疗组66例(占比68.75%)患儿痉咳消失时间≤2周明显高于对照组(43例,49.43%)(χ2=8.437,P=0.024).治疗组患儿住院时间在2周左右,而对照组在3周左右.治疗组患儿应用静脉注射用丙种球蛋白治疗后主要症状评分降低了4.07分,而对照组降低了2.96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患儿主要症状得到显著改善(P<0.05).治疗组LCQ各项目评分平均值为5.87分,对照组为4.96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百日咳综合征患儿患病初期应用丙种球蛋白结合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进行治疗,可提高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减轻患儿患病症状、提高患儿生活质量.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对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胚胎移植术后临床结局的影响

    目的 探讨宫颈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对不孕患者辅助生殖临床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生殖医学中心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行体外受精/卵胞浆内单精子显微注射(IVF/ICSI)胚胎移植术并行高危型HPV检测的501例患者,其中HPV阳性者51例,HPV阴性者450例.从中筛选出采用相同超排方案并排除影响因素后的199例患者,分为HPV阳性组(26例)、HPV阴性组(173例),分别比较两组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结果 回顾分析的501例患者中HPV感染率10.18%;HPV阳性组临床妊娠率73.08%、流产率5.26%、活产率65.38%;HPV阴性组临床妊娠率76.88%、流产率8.27%、活产率69.36%;两组比较:临床妊娠率、流产率、活产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宫颈高危型HPV感染对IVF/ICSI的临床妊娠结局无显著性影响.

    作者:沈晓月;周建军;陆菲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

    目的 探讨T淋巴瘤侵袭转移诱导因子1(Tiam1)在子宫颈癌组织中表达及意义.方法 留取子宫颈癌组织84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组织56例,留取子宫良性病变患者正常宫颈组织43例,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不同组织中Ti-am1基因表达,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不同组织中Tiam1蛋白表达.结果 子宫颈癌组织中Tiam1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阳性表达率[(2.05±0.17)%和82.1%]均高于CIN组织[(1.74±0.24)%和46.4%]和正常宫颈组织[(1.27±0.16)%和14.0%],且CIN组织高于正常宫颈组织(P<0.001),CINⅠ组织中Tiam1 mRNA相对表达量(1.54±0.19)显著低于CINⅡ~Ⅲ组织(1.81±0.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186,P=0.016),即子宫颈癌组织>CINⅡ~Ⅲ组织>CINⅠ组织>正常宫颈组织;子宫颈癌组织中Tiam1 mRNA相对表达量和蛋白阳性表达率均与临床分期、病理分级、浸润深度、淋巴结转移有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高表达组患者生存时间44.13个月,低表达组患者生存时间61.00个月,Tiam1蛋白阳性表达患者生存时间34.67个月,阴性表达患者生存时间63.76个月,Log-Rank检验显示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和Tiam1表达是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均P<0.05).结论 Tiam1基因和蛋白在子宫颈癌组织中呈高表达,且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有望成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有效分子指标.

    作者:汪俊;王芳;史亚男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白细胞介素-17A与支气管哮喘的研究进展

    支气管哮喘是由多种细胞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慢性气道炎症性疾病,以气道中多种炎症细胞浸润、黏液分泌增多、气道重塑及气道高反应性为特征.白细胞介素-17A(IL-17A)是近年来发现的一种由Th17等多种细胞产生的细胞因子.有研究表明IL-17A参与了哮喘的发病过程,该文就IL-17A与哮喘的关系加以综述.

    作者:齐丽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双能量CT对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治疗后疗效评价的研究

    目的 探究双能量CT(DECT)评价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治疗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原发性肝癌30例进行化疗栓塞,于术后4周行DECT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了解患者肝脏病灶情况.对DECT图像分别采用双能量成像处理法(A法)和常规成像处理(B法),根据病灶碘油缺损区和(或)周边区强化显示结果进行评分,并DECT检查结果与DSA检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A法取得图片的评分显著高于B法(P<0.05).DSA检出42个病灶,A法和B法分别检测出38个和32个病灶;A法的病灶阳性检出率为90.5%、敏感性为90.5%、特异性为86.0%,显著高于B法(阳性病灶检出率为76.2%、敏感性为76.2%、特异性为58.0%)(P<0.05).结论 DECT对原发性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术的治疗效果展现出较高的准确性,该研究为原发性肝癌化疗栓塞术疗效评价方案的制定提供了思路.

    作者:张慎和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直肠癌保肛术后肛门功能评价及综合治疗促进肛门功能康复的研究

    目的 评价直肠癌保肛术对肛门功能的影响,并研究综合治疗对肛门功能康复的促进作用.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荆门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04例直肠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成4组,每组各26例,4组患者术后均给予临床常规化疗,并于术后1个月时分别给予第1组生物反馈疗法,第2组中医辨证疗法,第3组生物反馈联合中医辨证疗法,而第4组患者术后不行任何临床干预.采用Wexner便秘评分表评价4组患者的肛门功能,比较分析4组患者术前,术后1、3、6个月的肛管直肠测压指标.结果 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术后1个月时的肛门功能明显不如术前水平(P<0.05);术后3个月时,第3组的肛门功能康复情况佳(P<0.05);术后6个月时,第1组和第2组的肛门功能康复情况接近术前水平,第3组肛门功能康复基本达到术前水平,第4组肛门功能康复情况仍不如术前水平(P<0.05);第4组的两年复发率高于前三组.结论 直肠癌保肛术会对肛门功能造成影响,但通过术后综合治疗会使肛门功能得到康复,采用中医辨证疗法联合生物反馈疗法更利于直肠癌保肛术后患者肛门功能的康复.

    作者:尤书萍;官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两种不同快速扩弓方式治疗上颌骨狭窄的比较研究

    目的 探索交替式快速扩缩弓对治疗上颌骨狭窄的可行性,比较传统的单纯快速扩弓和交替式快速扩缩弓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合肥市口腔医院20例青少年上颌骨狭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10例.A组:上颌交替式快速扩缩弓组;B组:上颌单纯快速扩弓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所有病例均拍摄锥形束CT进行测量分析.结果 与治疗前相比,A组和B组扩弓治疗结束后,上颌基骨弓宽度、腭中缝宽度均有增加(P<0.05).A组上颌骨宽度扩弓后增加(P<0.05);B组上颌骨宽度扩弓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消除治疗前相应测量的影响,A组治疗后上颌骨宽度、腭中缝宽度的增加量均大于B组.结论 上颌交替式快速扩缩弓和单纯快速扩弓均可治疗青少年上颌骨狭窄,前者的扩弓效果更优于后者.

    作者:李俐;颜传杰;张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腹主动脉球囊应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腹主动脉球囊阻断术在预防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产后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在安徽省妇幼保健院住院分娩的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的患者41例,其中应用腹主动脉球囊的患者25例为研究组,未应用腹主动脉球囊的患者16例为对照组.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相比,出血量分别为(1032.00±634.90)mL和(2262.50±1339.59)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436,P=0.003),输血量分别为(3.04±1.77)U和(6.38±3.81)U,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07,P=0.000),子宫切除率分别为0%和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77,P=0.036).研究组无严重的介入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腹主动脉球囊应用于凶险性前置胎盘伴胎盘植入患者可明显减少产后出血率及子宫切除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作者:陈先侠;王海霞;卢晓倩;蒋晓敏;李兵;吕红梅;张丽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治疗患者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的影响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行经皮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PCI)患者术后发生造影剂肾病(CIN)的影响.方法 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在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PCI的12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的临床资料,采用随机序贯综合平衡法随机分为强化组(64例,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80 mg·d-1)和常规组(64例,术前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1),比较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后患者PCI术后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清肌酐(SCr)、尿β2球蛋白、胱抑素C(Cys C)、肌酸激酶(CK)、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以及CIN发生率的变化.结果 强化组比常规组PCI术后3 d CK水平增高;术后3 d的CysC水平以及术后2、3 d的Scr水平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化组的术后CIN发生率低于常规组(P=0.03);两组eGFR、SCr、尿 β2球蛋白以及CK的不同时间水平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元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高血压、心功能衰竭以及阿托伐他汀剂量为经PCI治疗的患者术后发生CIN的独立危险因素,其中强化组患者术后发生CIN的概率相比常规组患者降低32%(OR:0.68,95%CI:0.56~0.83,P<0.05).结论 大剂量的阿托伐他汀可降低AMI患者经PCI治疗后发生CIN的概率,可保护患者肾脏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麟;程自平;赵韧;陈刚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 观察老年慢性心力衰竭(HF)患者血清25羟维生素D3(25-OH-VitD3)水平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108例老年HF患者和68例老年健康体检者,记录两组人群的血清25-OH-VitD3水平及一般情况.根据25-OH-VitD3水平将HF组分为A组(≥50 nmol·L-1)和B组(<50 nmol·L-1),比较两组在疗效方面的差异.结果 老年HF患者血清25-OH-VitD3和钙(Ca)水平低于对照组,收缩压、氨基N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甲状旁腺激素(PTH)和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25-OH-VitD3和Ca水平显著高于B组,NT-proBNP、TRACP-5b和PTH水平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抗高血压药物使用率及左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高于B组,而心功能分级、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住院期间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25-OH-VitD3和LVEF是影响老年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25-OH-VitD3与预后不良呈负相关(OR=0.798,95%CI=0.645~0.987,P=0.038).结论 老年HF患者血清25-OH-VitD3水平降低,低25-OH-VitD3水平可能是影响老年H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作者:李雪琴;方小正;卢正红;陈敏;谭娟;朱永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合并冠心病患者营养风险观察与分析

    目的 观察并分析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稳定期合并冠心病患者营养风险及相关营养指标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视黄醇蛋白水平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1月至2017年1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门诊及住院治疗的老年COPD稳定期合并冠心病患者28例作为观察组,单纯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3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营养风险筛查量表2002(NRS-2002)进行营养筛查评分,并统计心功能分级情况.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对比观察两组的营养风险及白蛋白、前白蛋白、视黄醇蛋白水平营养相关指标,并分析营养风险与心功能分级的关系.结果 观察组患者轻度营养风险、中度营养风险和重度营养风险患者分别为16、6、3例,共计25例;对照组分别为15、3、1例,共计19例;观察组白蛋白(34.26±5.22)g·L-1,前白蛋白(20.60±7.03)mg·L-1,视黄醇蛋白(22.80±5.70)ng·L-1,均低于对照组.营养风险与心功能分级相关系数r=0.469,P=0.018.结论 老年COPD稳定期合并冠心病患者营养风险的发生率较高,且患者心功能水平分级与营养风险筛查评分呈正相关.临床上对于老年COPD稳定期合并冠心病患者应积极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并早期进行合理的营养干预.

    作者:殷晓明;朱红娟;王丹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中的诊断意义分析

    目的 研究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中的变化及其诊断价值.方法 收集PBC患者28例,慢性乙肝(CHB)患者50例,另收集健康体检者39例为正常对照组(HC组).所有患者抽取EDTA-K3抗凝血并分离血清,血液分析仪分析血液常规指标,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析肝功能.利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和ROC曲线统计分析NLR在PBC中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及其诊断价值.结果 PBC组与CHB组比较NLR显著升高[2.4(1.5~3.1)比1.6(1.4~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同时高于HC组[2.4(1.5~3.1)比1.4(1.1~1.8),P<0.001];PBC组NLR与红细胞平均分布宽度(RDW)呈显著正相关(r=0.50,P=0.007),与CHB组和HC组均无显著相关性(CHB:r=0.068,P=0.640;HC:r=-0.070,P=0.673).NLR在PBC-HC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760(0.636~0.883);CHB-HC组的曲线下面积为0.608(0.490~0.726);PBC-CHB组曲线下面积为0.680(0.547~0.813).结论 NLR在PBC患者中显著升高,且与RDW呈正相关关系,在PBC的诊断及其与CHB的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王晓明;郭平;殷剑;钱希铭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应用负压封闭引流综合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体会

    目的 探讨应用负压封闭引流(VSD)综合治疗慢性难愈性创面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应用、推广提供治疗依据.方法 选择40例慢性难愈性创面患者,其中20例行VSD序贯治疗,包括全身综合治疗、创面清创、常规换药、VSD治疗和手术治疗来修复难愈性创面(观察组),20例采用除去VSD治疗的传统治疗(对照组),对两组创面换药次数、创面愈合情况、手术成功率进行比较.结果 40例患者中观察组创面换药次数明显少于对照组[(13.55±6.87)次比(29.25±24.13)次,t=2.319,P<0.05];10例非手术患者中观察组可促进创面愈合,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比40%,P<0.05);30例手术患者中观察组手术修复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100%比60%,P<0.05).结论 VSD对于难愈性创面,尤其窦道性创面及肌腱甚至骨质外露创面均有显著效果,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韩雷;任少强;杨静;李大君;徐祥;刘莉云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慢性肉芽肿病5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慢性肉芽肿病(CGD)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 对于2009年1月至2016年10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诊断的5例CGD患儿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起病年龄16 d至3.3岁.CGD患儿起病年龄早,可表现为反复下呼吸道感染、淋巴结炎及消化系统疾病、皮肤感染等,易出现分枝杆菌、真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洋葱伯克霍尔德菌等病原感染.4例直接经基因确诊,1例中性粒细胞呼吸暴发试验阳性,后续基因检查再次证实.CGD患儿需长期应用抗生素和抗真菌药物预防细菌和真菌感染.结论 对于自幼反复出现严重肺部、淋巴结、肝脾、骨骼和皮肤细菌、真菌感染,有肉芽肿形成,接种卡介苗后出现感染或怀疑结核而抗结核治疗效果欠佳者,均应考虑到CGD,基因序列测定可以从分子水平明确诊断.CGD的常规治疗包括感染的预防、治疗及并发症治疗.

    作者:包玉玲;郦琳琳;田曼;赵德育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宫颈锥切术对妊娠的影响

    随着宫颈疾病三阶梯诊断流程的开展,越来越多的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早期宫颈癌患者被筛查出来.宫颈锥切术作为一种诊断和治疗方法,因可以保留患者的生育功能而被广泛用于临床,同时新辅助化疗技术的应用扩大了该术式的适用人群,但宫颈锥切术对妊娠的相关影响一直存在争议.宫颈锥切术可能会引起宫颈狭窄、宫颈形态改变、感染等并发症,但对生育能力和分娩方式无明显影响.流产、早产、胎膜早破、低出生体质量儿等妊娠不良结局主要与锥切的术式、高度及体积、至妊娠的间隔时间有关,目前对锥切后是否行预防性宫颈环扎应持谨慎态度.

    作者:秦田瑞;李蕾;陶峰;金夏;陈红波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血小板参数在多发性脑梗死和肺部感染老年患者中变化分析

    目的 回顾性分析多发性脑梗死和肺部感染老年患者血小板参数变化情况.方法 对多发性脑梗死、肺部感染老年患者分组并设立正常对照组,回顾性调查三组人群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及血小板压积(PCT),统计分析三组间血小板参数可能存在的差异.结果 血小板参数在多发性脑梗死组(n=35)分别为PLT(201.947±73.849)×109·L-1、MPV(9.269±1.143)fl、PDW(16.024±0.369)、PCT(0.184±0.059);肺部感染组(n=43)分别为PLT(222.014±115.309)×109·L-1、MPV(9.006±1.263)fl、PDW(16.082±0.579)、PCT(0.194±0.098);对照组(n=42)分别为PLT(192.719±55.335)×109·L-1、MPV(9.599±1.219)fl、PDW(16.064±0.392)、PCT(0.181±0.041).MPV和PLT在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发性脑梗死组和肺部感染组MPV均明显低于对照组MPV(P=0.019;P=0.000);肺部感染组PLT明显高于对照组PLT(P=0.003).PDW(F=0.616,P=0.541)和PCT(F=1.376,P=0.254)在三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MPV和PLT的改变可能和老年患者多发性脑梗死及肺部感染发病相关,可作为一个潜在的诊疗指标.

    作者:梁晓浏;林正明;江建锋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综合评估及个体化干预在预防老年人跌倒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老年综合评估及个体化干预在预防老年人跌倒、降低跌倒风险及发生率方面的作用.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6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老年病科住院患者,应用跌倒风险量表筛选出高风险患者共224例,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的入院疾病治疗、健康教育和临床护理,干预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老年综合评估,并对评估后发现的问题实施科学的个体化干预方案.结果 研究前干预组和对照组跌倒风险评分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3);研究后干预组跌倒风险评分相比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干预组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30).结论 综合评估及个体化的干预措施能有效降低老年人的跌倒风险,减少老年人跌倒的发生.

    作者:程燕;孙艳秋;邢宁宁;于晓龙;梁芳倩;邢磊;苏鹏宇;于作芳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补骨脂-肉豆蔻药对对脾虚泄泻小鼠肠道功能的保护作用

    目的 观察补骨脂-肉豆蔻药对对脾虚泄泻小鼠肠道菌群失调及胃肠功能异常的调整作用.方法 昆明种小鼠60只,按随机区组法随机分为6组,苦寒泻下法,除正常组每天用自来水灌胃外,其余五组均用含原生药的大黄水煎剂,每日一次,连续8 d,造成脾虚泄泻模型;应用墨汁推进法测定肠推进率;光学显微镜观察胃肠组织形态变化;生化法检测D-木糖、淀粉酶的含量.结果 补骨脂-肉豆蔻药对(21.06、14.04、7.02 g·kg-1)对肠炎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降低小鼠肠推进率.同时,补骨脂-肉豆蔻药对还能升高D-木糖和淀粉酶的含量.结论 补骨脂-肉豆蔻药对是临床治疗脾虚泄泻的有效药方,不仅有效改善整体情况,而且明显增强肠道抗氧化能力,减轻脂质过氧化损伤,减轻黏膜损伤,加速黏膜修复,以至于在缩短腹泻疗程,提高腹泻疗效方面有很大潜力和优越性.

    作者:汪庆飞;高家荣;邢亚群;孙祥瑞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高效液相色谱法同时测定陈皮配方颗粒中3种成分的含量

    目的 建立高效液相色谱法波长切换法同时测定陈皮配方颗粒中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的含量.方法 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A)-0.1%醋酸水(B),二元梯度洗脱(0~6 min,15%A→20%A;6~16 min,20%A→34%A;16~20 min,34%A→52%A;20~28 min,52%A;28~30 min,52%A→100%A;30~32 min,100%A→15%A),流速1.0 mL·min-1,柱温30℃,波长切换(0~16 min,在283 nm波长下检测橙皮苷;16~32 min,在330 nm波长下检测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结果 橙皮苷、川陈皮素和橘皮素的进样量分别在120.180~2403.600 ng(r=0.9998)、9.883~197.660 ng(r=0.9996)和4.720~94.400 ng(r=0.9995)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n=6)分别为98.29%、98.43%、97.74%,RSD分别为2.48%、1.34%、2.05%.结论 经方法学验证,该法可用于陈皮配方颗粒中3种黄酮类成分的含量测定.

    作者:李文东;梅雪;赵玉玺;魏莹;李红君;幸婷婷;刘福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连续无创血压监测系统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的应用

    目的 评价TL-300 Tensymeter系统(TL-300)所测的连续无创血压(CNAP)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择期全身麻醉手术的老年患者30例,ASAⅠ~Ⅲ 级.麻醉诱导前无菌操作下将动脉导管置入非优势手的桡动脉内行有创血压(IAP)监测,另一侧手臂连接TL-300系统行CNAP监测,稳定5 min后,于稳定后(T0)、诱导前(T1)、插管前(T2)、插管即刻(T3)、插管后1 min(T4)、插管后3 min(T5)、插管后5 min(T6)同时记录IAP和CNAP监测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结果 CNAP与IAP所测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偏倚分别为(-1.3±8.3)、(-1.6±4.4)、(-0.9±3.9)mmHg,在其相应的一致性界限范围内所占比值分别为95.2%、91.4%、91.9%.两种血压监测方法的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13、0.935和0.896,均P<0.001.结论 与IAP监测相比,CNAP监测在老年患者全麻诱导期可提供连续、无创、准确的血压监测.

    作者:侯冠峰;高燕春;柴小青 刊期: 2018年第09期

  • 锥形束CT在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结构临床研究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BCT)应用于临床分析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结构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6月,20例缺牙接受种植手术患者,种植手术后即刻与术后6个月分别用CBCT扫描患者颌骨获得影像学图像.两个不同时期共40份CBCT图像通过CTAn软件分析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结构.结果 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前后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结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相对于术后即刻,骨小梁体积百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数值增加;骨小梁模式因素(Tb.Pf)、结构模型指数(SMI)数值减少.骨小梁间隙(Tb.Sp)术后即刻、术后6个月前后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BCT可应用于临床分析种植体周围骨小梁结构变化.

    作者:孙皖苏;陈青峰;张亨国;潘涛;孙卫革;蒋勇 刊期: 2018年第09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