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在全激光经角膜上皮的角膜切削术术后疗效观察

邵校;王静;梁坤;刘担;陶黎明

关键词: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表皮生长因子,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 观察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在全激光经角膜上皮的角膜切削术(TransPRK)术后的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行TransPRK手术60例病人(120只眼),采用硬币法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在常规用药的基础上加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用药频次为4次每天,1次1滴,时间为持续1周),对照组常规用药.术后于第1天、第2天、第3天、第1个月、第2个月、第3个月时分别评价疼痛、异物感、角膜上皮愈合情况、裸眼视力、角膜上皮下雾状混浊(Haze)、残余等效球镜度(MRSE)指标.结果 除Haze指标外,其它指标的时间点观察值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疼痛、角膜上皮愈合在第2天、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α'=0.05/6=0.008 3),观察组评分均低于对照组评分;裸眼视力指标在第2天、第3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8 3,α'=0.008 3),且观察组评分(4.40±0.12)、(4.83±0.12)均高于对照组评分(4.33±0.12)、(4.76±0.14);其它观察指标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滴眼液能够改善TransPRK术后病人的早期部分疼痛症状,能够促进角膜上皮的愈合,提高早期视力,对异物感、Haze、MRSE均无影响.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2013-2015年临床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近3年医院收治感染病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5年医院收治感染病人的各类标本病原菌检测结果,并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统计分析.结果 3年内分离出7 744株感染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 501株占71.0%,革兰阳性菌1 909株占24.7%,真菌334株占4.3%;其中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病原菌对大部分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但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为1.5%~4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结论 革兰阴性菌仍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病原菌耐药性严重;应加强对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作者:叶峥嵘;吴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面罩与鼻导管在极早产儿稳定期辅助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比较

    目的 比较面罩和鼻导管在极早产儿稳定期辅助通气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接受辅助通气治疗的极早产儿80例,采用序贯入组的方法分为鼻导管组与面罩组,各40例.鼻导管组患儿出生后使用单侧鼻导管进行辅助通气,面罩组患儿出生后使用面罩进行辅助通气,采用呼吸监测仪对患儿的辅助通气压力峰值(PIP)、呼气末正压(PEEP)通气、潮气量、辅助通气呼吸次数、漏气量、大量漏气次数、气道阻塞次数进行测量,并记录出生后第1、5 分钟Apgar 评分、气管插管患儿数、住院期间死亡患儿数,出生第5 分钟心率和氧饱和度.结果 鼻导管组与面罩组患儿呼吸指标比较,PIP,PEEP,平均辅助通气呼吸次数,出生后第1、5 分钟Apgar评分,气管插管患儿数,住院期间患儿死亡率,出生后第1、5 分钟的心率与氧饱和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鼻导管组患儿平均大量漏气次数为425.11±20.92显著高于面罩组的321.67±17.26,平均漏气量百分比(30.58±9.26)%显著高于面罩组的(14.15±6.76)%,平均气道阻塞次数112.53±13.91显著高于面罩组的46.62±13.04,鼻导管组患儿的平均实际呼气潮气量为(4.62±2.40)mL·kg-1显著低于面罩组的(7.31±2.76)mL·kg-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面罩进行辅助通气比鼻导管能获得更好的辅助通气指标.其使用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陈晓珍;陈健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应用蒙特卡洛模拟筛选头孢他啶治疗肺炎克雷伯菌感染的方案

    目的 依据头孢他啶药代药动学理论,筛选头孢他啶抗肺炎克雷伯杆菌(KP)感染的给药方案,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设定游离药物浓度超过小抑菌浓度(MIC)的时间比例超过40%和70%可分别获得大抑菌和杀菌速率,应用蒙特卡洛模拟对各种给药方案进行50 000次模拟,比较目标获得概率(PTA)、累积反应分数(CFR)和各参数敏感性.结果 MIC大于3.0、6.0、9.0 mg·L-1时,PTA和CFR均大于90%的给药方案分别有8、7、6种;CFR均大于90%的给药方案有8种;MIC和半衰期是模拟预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结论 MIC>3.0 mg·L-1,剔除1.0 g每24小时给药方案,MIC>6.0 mg·L-1时,剔除1.0 g和2.0 g每24小时两种给药方案,MIC>9.0 mg·L-1时,剔除1.0 g、2.0 g和3.0 g每24小时三种给药方案.

    作者:胡秀萍;陈新贵;王小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口腔速溶膜剂的研究进展

    口腔速溶膜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口腔黏膜吸收固体速释制剂,具有释药迅速、给药方便、病人顺应性好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吞咽不便的儿童.目前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开发成此剂型并推向市场.该研究介绍了口腔速溶膜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评价及与其它新剂型结合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此类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作者:王倩;苏峰;刘为中;何广卫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同区段的胃肠转流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的治疗效果及胰岛素抵抗的影响

    目的 探讨胃转流手术对2型糖尿病大鼠(GK大鼠)的治疗效果及手术后大鼠空腹血糖的变化与胰岛素、胰岛血糖素样肽(GLP-1)的分泌以及胰岛素抵抗作用的相关性.方法 运用抽签法将32只GK大鼠随机分成四组(n=8),实施保留全胃、不同区段小肠转流的胃肠转流术(GBP)建立起GK大鼠手术动物模型,分别为:对照组;十二指肠转流组;空肠转流组;回肠转流组.分别于术前第1周及术后第1、3、6、12周采取所有大鼠眼眶后静脉血,动态测定各只大鼠体质量和血液中空腹血糖值;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大鼠手术前后血清胰岛素、GLP-1的水平,后计算出各只大鼠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结果 (1)全组32只大鼠的手术成功率为90%,回肠转流组大鼠术后3~4 周时由于严重营养不良相继死亡;(2)与术前和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GBP手术组术后空腹血糖水平均下降,至术后12周时十二指肠转流组由(14.98±2.17)mmol·L-1下降至(5.23±0.70)mmol·L-1(P<0.05);空肠转流组由(15.20±1.92)mmol·L-1下降至(5.29±0.42)mmol·L-1(P<0.05),且比十二指肠转流组降低较显著;(3)与术前相比,术后除回肠转流组外其余各组GK大鼠的体质量均增加,回肠转流组大鼠体质量术后显著降低(P<0.05);(4)与术前和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GBP手术组术后空腹胰岛素先升高后降低,至术后12周时比术前减少;十二指肠转流组由(14.86±1.22) mU·L-1下降至(9.46±1.10) mU·L-1(P<0.05);空肠转流组由(14.71±1.14) mU·L-1下降至(8.93±1.36) mU·L-1(P<0.05) ,且比十二指肠转流组下降尤为显著;(5)与术前和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GBP手术组术后GLP-1水平均有不同幅度的升高,至12周时达到高,十二指肠转流组由(9.38±1.88)升高至(18.96±3.42)(P<0.05);空肠转流组由(9.02±2.20)升高至(23.23±4.17)(P<0.05) ,且比十二指肠转流组上升较为明显;(6)与术前和同时间点对照组相比,GBP手术组术后大鼠HOMA-IR均下降,至12周时下降明显;十二指肠转流组由(9.97±1.95)下降至(2.21±0.38)(P<0.05);空肠转流组由(9.98±1.39)下降至(2.03±0.23)(P<0.05) ,且比十二指肠转流组下降略为明显.结论 保留全胃的胃肠转流手术对非肥胖型GK大鼠有明显的治疗效果,且与大鼠的体质量增减无关;GBP的佳转流效应区域可能是小肠中段,即空肠与回肠交界处;术后食物提前进入末端回肠,刺激GLP-1的分泌增多,从而达到GBP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作用.

    作者:李强;黄鹤;魏强;唐宗生;朱洁垚;黄埔;陈洪汉;洪智;王宇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低钙透析液与普通透析对尿毒症病人皮肤瘙痒评分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对比

    目的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联合低钙透析液与普通透析对合并皮肤瘙痒尿毒症病人皮肤瘙痒评分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维持血液透析合并皮肤瘙痒尿毒症病人75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A、观察组B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A给予病人HFHD联合低钙透析治疗,观察组B给予病人HFHD治疗,对照组给予病人普通透析治疗;对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病人的皮肤瘙痒程度、分布范围、睡眠干扰、血钙、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清白蛋白(ALB)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A的病人皮肤瘙痒程度(2.43±0.82)分、分布范围(1.32±0.28)分以及睡眠干扰评分(0.34±0.18)分均优于观察组B[(4.56±1.13)分、(1.62±0.22)分、(0.78±0.28)分][检验值分别为F=140.205、33.199、102.357,均P<0.01];观察组A在治疗后病人的皮肤瘙痒程度(t=19.039,P<0.01)、分布范围(t=6.811,P<0.01)、睡眠干扰(t=19.106,P<0.01)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B在治疗后病人的皮肤瘙痒程度(t=12.073,P

    作者:温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原发性痛风急性发作病人152例,根据病人入院时是否体温≥37.5 ℃,将病人分为不伴发热组(n=35)和伴发热组(n=117),不伴发热组均排除细菌感染,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病原学检查结果及抗生素治疗有效,将伴发热组进一步分为细菌感染组(n=37)和非细菌感染组(n=80),收集临床资料,检测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PCT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中的价值.结果 伴发热组病人伴发高血压比例和痛风石破溃比例分别为47.9%、61.5%,均高于不伴发热组的25.7%、34.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3、P=0.041,χ2 =9.528、P=0.023);伴发热组病人血清PCT、CRP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1.37±0.50)μg·L-1、(13.24±4.45)mg·L-1、(0.84±0.08),均高于不伴发热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细菌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组病人血清PCT、CRP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CT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时,曲线下面积0.821(95%CI:0.725~0.916),当血清PCT取界值1.56 μg·L-1时,灵敏度70.3%,特异度90.0%;CRP、WBC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2(95%CI:0.554~0.769)、0.597(95%CI:0.479~0.714)和0.676(95%CI:0.566~0.787),灵敏度分别为51.4%、59.5%和73.0%,特异度分别为80.0%、70.0%和63.7%.结论 痛风急性发作不伴发热病人血清PCT水平显著低于伴发热病人,且低于细菌感染者,血清PCT可作为鉴别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的有效的血清学标志物.

    作者:吕颖;张永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脂蛋白(a)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探讨初诊2型糖尿病(T2DM)病人血清脂蛋白(a)[Lp(a)]与胰岛素抵抗的关系.方法 检测95例初诊T2DM病人(T2DM组)和40例健康体检者(NC组)血清生化指标,计算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比较两组间各指标的差异.结果 T2DM组Lp(a)为(1.78±0.35)低于NC组的(1.85±0.57)(t=2.574,P=0.020).相关分析显示:Lp(a)与胰岛素、HOMA-IR、三酰甘油呈负相关(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Lp(a)在NC组和T2DM组都与HOMA-IR相关(β=-0.003,P=0.001;β=-0.001,P=0.001).结论 Lp(a)在T2DM人群中水平低于正常人群,在两组中都与胰岛素抵抗呈独立的负相关性.

    作者:吕齐欢;马维青;叶启宝;何媛媛;陈丽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脑钠肽水平与左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的关系

    目的 研究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病人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前后脑钠肽(BNP)水平与左室室壁运动积分指数(LVWMSI)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选择急诊行PCI治疗STEMI病人的临床病历资料102例,根据急诊PCI术后梗死相关动脉(IRA)再通情况再分为再通组(45例)和非再通组(57例),分别于病人入院时、PCI术后24 h、入院后1周测定其外周血BNP和 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等心肌损伤指标,同时测定病人三个时间点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LVWMSI.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和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上述指标在各组内和组间不同时间点的特点及变化规律;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分析不同时间点BNP水平与相应时间上述指标的相关性,并采用偏相关分析,控制影响因素,分析BNP与LVWMSI相关性;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急诊PCI术后再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入院时再通组病人BNP和LVWMSI明显低于对照组, LVEF明显高于对照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CK、CK-MB、cTnI等心肌损伤指标在术前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术后24 h及入院后1周再通组BNP[(5.014±1.843) ng·L-1、(4.621±1.137)ng·L-1]、CK[(1 912.35±468.32)U·L-1、(1 764.27±376.07) U·L-1]、CK-MB[(206.21±30.65)U·L-1、(191.23±24.09) U·L-1]、cTnI[(2.74±3.07)ng·L-1、(10.18±2.86)ng·L-1]和LVWMSI[(57.52±7.27)、(52.72±5.6)]均明显低于非再通组BNP[(5.732±1.207)ng·L-1、(5.462±1.329)ng·L-1],CK[(2 132.06±503.42)U·L-1、(1 924.37±426.68) U·L-1],CK-MB[(228.09±24.31)U·L-1、(213.45±23.17) U·L-1]、cTnI[(14.25±2.89)ng·L-1、(12.64±3.47) ng·L-1],LVWMSI[(63.49±6.87)、(56.17±6.14)];LVEF明显高于非再通组[(51.36±7.58)、(57.69±5.07)]/[(45.39±8.94)、(46.08±6.87)],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NP、LVEF、LVWMSI及CK、CK-MB、cTnI等指标,组内不同时间点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BNP[(5.014±1.843) ng·L-1、(5.732±1.207) ng·L-1]和LVWMSI[(57.52±7.27)、(63.49±6.87)]在术后24 h水平高.不同时间点BNP水平与CK、CK-MB、cTnI、LVWMSI均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偏相关分析显示,控制其他影响因素外,BNP水平LVWMSI依然呈正相关(r=0.413,P<0.05).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结果显示:BNP (HR=1.550,P<0.05)和LVWMSI (HR=1.648,P<0.05)均与心血管不良事件再发生的风险显著相关.结论 STEMI病人急诊行PCI治疗前后脑钠肽BNP水平与LVWMSI水平始终呈正相关,而且PCI治疗前两者已早于心肌损伤指标表现出明显差异,同时两者均与病人术后再次发生心血管不良事件独立相关.

    作者:金小芹;高潮;张静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分析

    目的 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翻修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翻修67例,按翻修原因分为无菌松动、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柄断裂五组,分析不同原因在初次置换术后不同时期的分布以及翻修术后的疗效.结果 67例病人中,无菌性松动39例(58.21%),感染15例(22.39%),脱位6例(8.96%),假体周围骨折6例(8.96%),假体折断1例(1.48%).其中,早期翻修32例(47.76%),中期翻修17例(25.37%),晚期翻修18例(26.87%).翻修术前的Harris评分(49.47±9.27)分,翻修术后Harris评分(87.06±5.07)分,翻修术后效果优22例(32.83%),良39例(58.21%),可6例(8.96%).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无菌性松动、感染.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主要发生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而无菌松动在各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翻修术是补救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先洋;尹宗生;陈迪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医药院校药学英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方法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针对目前医药院校药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教材内容落后等问题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探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重点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药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李文娟;王涛;李瑞燕;田海英;何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液透析病人并发高血压应用降压药物处方分析

    目的 调查血液透析病人并发高血压降压药物使用情况,探讨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某医院2015年1-3月血液透析病人高血压用药的电子处方,对各类药物的用药频率及联合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在含有高血压药物的处方中,为常用的抗高血压药物依次为钙通道阻滞剂(CCB)、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ARB)、β-受体阻滞剂(β-RB)和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ACEI).抗高血压药应用频率高为硝苯地平控释片,处方中采用单一用药进行降压的占44.00%,二联占30.00%,三联及其以上占26.00%.结论 某医院血液透析病人并发高血压降压用药基本符合当前高血压治疗原则及个体化治疗方案,无滥用药物情况,但仍需提高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谈超;张升申;钱芳芳;张慜媛;程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难治性鼻出血63例内镜下临床特点及对策

    目的 探讨难治性鼻出血内镜下临床特点,为精准治疗鼻出血提供临床资料.方法 回顾性分析63例经鼻内镜术下止血的难治性鼻出血病人的临床资料,分析难治性鼻出血病人内镜下主要出血部位和出血类型.结果 63例病人中男性42例,高血压病史39例,有27例出血位于下鼻道,14例位于鼻中隔,8例位于中鼻道,7例位于嗅裂区,5例位于鼻腔前上区,鼻咽腔及部位不明各1例;动脉瘤样出血51例,黏膜下型出血11例,不明类型1例. 结论 难治性鼻出血部位主要位于下鼻道、鼻中隔和嗅裂区.动脉瘤样型为鼻出血的主要类型,该类型较易止血.鼻内镜技术对岀血部位准确电凝,疗效好且并发症少,可作为难治性鼻出血的首选治疗方案.

    作者:郑玉美;冯益进;徐永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抗体治疗人类癌症的研究进展

    目前,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单克隆抗体阻碍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配体1途径(PD途径)来治疗癌症,尤其是晚期实体瘤.笔者简要回顾PD抗体治疗的历史和发展进程,从初的实验工作到新的临床结果,并举例阐述PD抗体应用的主要癌症类型及其代表性实验.重点讨论PD抗体治疗所涉及的三大重要原理,并指出该疗法与其他免疫治疗相比有何独到之处.这些基本的原理将为未来的免疫疗法设立标准,指导进一步开发更有效、毒性更低的抗肿瘤疗法.

    作者:王彦志;刘亚光;刘鹏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安徽省城镇和农村幼儿体质特征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安徽省3~6岁幼儿体质情况的城镇和农村地区差异性.方法 以2014年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安徽省采集的5 788名3~6岁幼儿体质监测数据为基础,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城镇幼儿和农村幼儿各种体质指标的差异.结果 农村幼儿和城镇幼儿的身高、10 m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和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幼儿的体质量(19.7±4.2)kg显著高于农村幼儿(19.2±3.6)kg(t=-5.451,P<0.001);城镇幼儿的双脚连续跳测试结果(7.5±2.9)s显著好于农村幼儿(7.6±2.7)s(t=2.469,P<0.05);农村幼儿的走平衡木测试结果(10.0±5.8)s显著好于城镇幼儿(10.9±6.6)s(t=-5.924,P<0.00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徽省农村幼儿和城镇幼儿在身高、下肢力量、腰腹力量、反应能力、协调性和柔韧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镇幼儿体质量高于农村幼儿体质量,且城镇幼儿下肢力量强于农村幼儿;农村幼儿平衡能力优于城镇幼儿.建议对农村幼儿加强营养供给,对城镇幼儿加强平衡能力训练.

    作者:陈炜;叶冬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皮左心耳封堵装置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新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后易在左心耳处形成血栓,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策略是消除心房颤动和预防脑卒中,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在传统药物、电复律、射频消融、口服抗凝药之外近年来发展的通过微创导管术封堵左心耳以达到预防心房颤动病人血栓栓塞的新技术,帮助有抗凝治疗禁忌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安全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该研究就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颤动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思共;张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瘤安全性及有效性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后腹腔镜手术与开放手术治疗嗜铬细胞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检索国内外后腹腔镜与开放手术治疗肾上嗜铬细胞瘤的回顾性研究,截止时间为2016年2月,由2名研究者独立对文献质量评价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3篇符合要求的文献计616例病人.Meta分析结果显示:(1)有效性方面: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的手术时间及术后住院时间短,肿瘤直径较小.(2)安全性方面:与开放组相比,腹腔镜组的术中出血量少,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及引流时间短,术中输血例数、术中血压升高例数及引流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结论 后腹腔镜和开放手术均能有效治疗嗜铬细胞瘤,与开放手术相比,后腹腔镜具有手术时间短、标准化、安全性高、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等优点.但后腹腔镜治疗嗜铬细胞瘤的效果及安全性尚需多中心、高质量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验证.

    作者:兰建江;周善昌;韦华玉;霍仲超;郑宪宁;韦云丹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原癌基因Pokemon、甲胎蛋白异质体、甲胎蛋白、脱γ-羧基凝血酶原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原癌基因Pokemon、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原发性肝癌(HCC)病人介入治疗前后表达量变化及其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30例HCC病人,均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分析四者TACE前后表达量变化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并对TACE治疗后复发者与未复发者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变化进行探讨.结果 (1)TACE治疗有效组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分别为(50.09±4.91)μg·L-1、(322.67±64.53)μg·L-1、(10.26±1.08)μg·L-1、(42.66±9.43)AU·L-1,低于治疗前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103.10±7.65)μg·L-1、(807.36±113.55)μg·L-1、(27.42±3.00)μg·L-1、(93.39±4.70)AU·L-1;t=6.741、7.740、7.534、4.985;P=0.000、0.000、0.000、0.001.治疗无效组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分别为(87.71±5.73)μg·L-1、(503.20±132.01)μg·L-1、(20.31±2.66)μg·L-1、(73.11±8.36)AU·L-1,与治疗前四者的表达量相比(93.47±1.92)μg·L-1、(610.55±101.69)μg·L-1、(21.18±1.97)μg·L-1、(75.01±7.29)AU·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1、1.280、0.626、0.764;P=0.146、0.270、0.565、0.488).(2)按治疗后3个月是否复发将有效组分为复发者和未复发者,复发者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分别为(114.63±16.28)μg·L-1、(763.50±140.22)μg·L-1、(18.58±2.09)μg·L-1、(87.93±8.57)AU·L-1,与TACE治疗后1个月(复发前)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65.90±8.25)μg·L-1、(400.60±99.11)μg·L-1、(9.17±1.27)μg·L-1、(35.93±4.10)AU·L-1]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8、6.247、5.762、6.122;P=0.029、0.000、0.000、0.000).结论 TACE治疗有效者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复发者四种标志物的表达量再次升高,提示四者对监测HCC的治疗效果及预测肿瘤的复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张全乐;邢喜芝;张立英;刘三香;李风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鼻蝶窦神经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并发脑脊液漏的处理策略

    目的 探讨神经内镜下经蝶窦垂体瘤切除术中及术后出现脑脊液漏的处理策略.方法 回顾性分析158例垂体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出现脑脊液漏病例31例,根据脑脊液漏分级标准,术中给予处理.结果 31例脑脊液漏病例术后恢复均佳.结论 术前预判,术中出现脑脊液漏根据分级进行处理,术后仍有脑脊液漏则进行腰大池置管引流.

    作者:陈一;朴浩哲;姚冰;孙佩欣;张烨;隋锐;郭旭;史记;梁海洋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隐匿性下肢动脉损伤25例的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隐匿性下肢动脉损伤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5例外伤合并下肢血管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动脉损伤行介入手术病人术后患肢血供正常,未见间歇性跛行及其他缺血症状;4例髂动脉覆膜支架病人,未出现动脉支架内再狭窄,1例髂静脉支架发生血栓,予以静脉导管溶栓后好转,未出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PTS)表现.结论 隐匿性下肢动脉损伤因损伤不易发现及手术处理困难,适合行腔内介入手术,其优点是损伤小,能够快速确定损伤位置,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达到及时救治病人的目的.

    作者:肖磊;阚世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