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分析

朱先洋;尹宗生;陈迪嘉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副作用, 假体失效, 再手术, 治疗结果
摘要:目的 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翻修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翻修67例,按翻修原因分为无菌松动、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柄断裂五组,分析不同原因在初次置换术后不同时期的分布以及翻修术后的疗效.结果 67例病人中,无菌性松动39例(58.21%),感染15例(22.39%),脱位6例(8.96%),假体周围骨折6例(8.96%),假体折断1例(1.48%).其中,早期翻修32例(47.76%),中期翻修17例(25.37%),晚期翻修18例(26.87%).翻修术前的Harris评分(49.47±9.27)分,翻修术后Harris评分(87.06±5.07)分,翻修术后效果优22例(32.83%),良39例(58.21%),可6例(8.96%).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无菌性松动、感染.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主要发生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而无菌松动在各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翻修术是补救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有效方法.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降低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实践与成效

    目的 为降低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应用品管圈活动改进护理质量,观察其成效.方法 选择2016年3-4月行剖宫产手术产妇55例为活动前对照组,按照剖宫产手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选择2016年6-7月份组织实施品管圈活动并在同一家医院剖宫产手术产妇55例为活动后观察组.观察活动前和活动后剖宫产产妇麻醉前、麻醉后、胎儿娩出后及出室前的体温,比较活动前后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结果 活动前与活动后产妇的年龄、手术时间和基础体温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前对照组产妇低体温发生率为21.8%,活动后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为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681,P=0.031).结论 运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

    作者:方小莉;章翠萍;胡玉清;潘兴华;程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药物溶血实验检测方法研究进展

    对现阶段多种药物溶血实验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并依据红细胞破坏量、红细胞内容物释放等进行分类,发现干化学法替代氰化高铁法、4-氨基安替比林法替代甲联苯胺法等进行溶血试验可提高结果的精确度,更加便利和高效.由此,为药物生物安全性评价提供参考方法和依据.

    作者:冷毅伦;刘建莉;徐佳奇;马佳凤;曾如梦;林恒秀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海藻盐敷料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重度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海藻盐敷料应用于血液病病人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点重度感染中的临床疗效与护理.方法 血液科PICC置管发生穿刺点重度感染病人127例,其中,2011年1月至2015年11月采用海藻盐敷料的病人81例为观察组,2008年9月至2010年12月采用普通敷料的46例为对照组,分别进行穿刺点护理.结果 对照组出现非计划性拔管2例,观察组无一例非计划性拔管;观察组病人穿刺点愈合时间(8.15±2.09)d明显短于对照组(12.16±3.85)d(t=7.536,P<0.05),而观察组的SAS评分(32.78±4.80)分要明显低于对照组(38.86±6.35)分(t=6.148,P<0.001),并且换药次数及费用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海藻盐敷料在血液病病人PICC穿刺点重度感染治疗过程中能够明显加速愈合时间、减轻护理工作量,同时降低病人焦虑情绪以及经济负担,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邬祖霞;左琼;朱小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白细胞介素17与喉癌侵袭转移的关联性及其预后价值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7 (Interleukin-17,IL-17)在喉癌病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前瞻性收集喉癌病人50例和健康成人50例,使用ELISA法检测两组病人血清IL-17水平,并分析喉癌病人IL-17水平与其临床特征的关联性.结果 与健康成人比较,喉癌病人IL-17水平显著升高[(63.16±19.60)ng·L-1比(46.34±15.38)ng·L-1,t=4.774,P<0.001)].喉癌病人术前IL-17水平显著较术后高[(63.16±19.60)ng·L-1比(51.16±15.71)ng·L-1,t=3.378,P<0.001)].不同性别和年龄病人IL-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化程度、TNM分期、淋巴转移、临床预后和术后复发与IL-17显著相关(P<0.01).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IL-17是喉癌病人3年内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 血清IL-17水平与喉癌病人临床预后紧密相关,是诊断喉癌病人新的生物学指标.

    作者:魏秀娟;崔晓波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抗体治疗人类癌症的研究进展

    目前,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单克隆抗体阻碍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配体1途径(PD途径)来治疗癌症,尤其是晚期实体瘤.笔者简要回顾PD抗体治疗的历史和发展进程,从初的实验工作到新的临床结果,并举例阐述PD抗体应用的主要癌症类型及其代表性实验.重点讨论PD抗体治疗所涉及的三大重要原理,并指出该疗法与其他免疫治疗相比有何独到之处.这些基本的原理将为未来的免疫疗法设立标准,指导进一步开发更有效、毒性更低的抗肿瘤疗法.

    作者:王彦志;刘亚光;刘鹏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超薄瓷贴面的临床应用

    随着生活质量和审美观念的提高,病人对于前牙区所展现的美学要求越来越高.相对于全冠等其他修复方式,超薄瓷贴面具有不磨牙、强度高、生物相容性优及美观性好等优点,被临床医生和病人广泛接受.但超薄瓷贴面终的美学修复效果还受病例的选择、牙齿的处理、黏结剂的选择、医生的经验等多种因素影响.该研究对超薄贴面的应用现状、材料、黏结、临床操作要点进行综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工作.

    作者:谢小婷;唐旭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芜湖市2011-2015年市直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消毒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于2011-2015年对芜湖市直医疗机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和医疗器材进行采样检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年共采样1 977份,合格1 866份,总合格率为94.39%.2011-2015年合格率分别为97.03%、94.39%、94.83%、88.47%和97.20%,各年度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监测项目中,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高,为99.27%;其次是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医疗器材,合格率分别为98.08%、96.53%、89.82%和88.55%,不同监测项目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性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专科医院合格率分别为96.45%、94.06%和9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芜湖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有很大提高,但仍有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消毒管理和监测工作,提高消毒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仝飞;王斐;安洲;叶炬;王毅;潘发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非气管插管麻醉在胸腔镜手术的应用进展

    胸腔镜手术(video-assisted thoracic surgery,VATS)已经成熟的应用于胸外科疾病的治疗,手术常规行气管插管全身麻醉,但气管插管引起的并发症影响病人术后的恢复.非气管插管麻醉VATS是指区域麻醉保留自主通气的状态下行胸腔镜手术,减少气管插管麻醉的并发症,促进病人术后康复.该研究对非气管插管麻醉在VATS治疗胸科疾病的应用及其优势和面临的问题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作者:徐瑶;耿庆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新藤黄酸通过内质网应激诱导人鼻咽癌CNE-2Z细胞凋亡的研究

    目的 探讨新藤黄酸(gambogenic acid,GNA)对人鼻咽癌CNE-2Z细胞的影响和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采用倒置显微镜观察药物处理组和对照组的CNE-2Z细胞形态的变化;MTT法检测药物处理组的CNE-2Z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DAPI染色和AV/PI 双染实验观察细胞凋亡情况;蛋白质印迹法检测GRP78、CHOP和ATF4蛋白的表达.结果 倒置显微镜和荧光显微镜观察,发现与对照组相比,GNA作用CNE-2Z细胞后,体积缩小变圆,细胞核发生典型核染色质固缩等细胞凋亡形态学的变化.GNA可以抑制人鼻咽CNE-2Z细胞的增殖,并有时间和浓度依赖性.AV/PI染色后早凋细胞膜呈苹果绿色,晚凋或坏死细胞质呈不同程度的黄-红色.蛋白质印迹法检测表明GRP78蛋白表达总体呈现浓度依赖性下调,上调了CHOP蛋白和ATF4蛋白.结论 GNA可以影响人鼻咽癌CNE-2Z细胞的增殖,引发细胞凋亡,这可能与内质网应激相关蛋白(GRP78、CHOP和ATF4蛋白)有关.

    作者:徐婷;李庆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术后持续镇静时间对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应用异丙酚镇静时间长短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50例自发性脑出血手术病人分成镇静A组 (50例)、镇静B组 (50例)和未镇静组(50例),镇静A组病人术后予以异丙酚持续镇静6 h,镇静B组病人术后予以异丙酚持续镇静24 h,未镇静组未予以镇静,监测、记录三组病人术后6 h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肺部感染及再出血情况,记录病人术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 术后6 h,镇静A组、镇静B组的收缩压,心率均低于未镇静组(均为P<0.05);镇静B组术后6 h的舒张压低于未镇静组(P<0.05).镇静A组的术后再出血率(8.0%)低于未镇静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29),镇静B组的术后再出血率(6.0%)低于未镇静组(24.0%) (χ2=6.353,P=0.012);镇静A组的肺部感染率(18.0%)低于镇静B组(36.0%) (χ2=4.110,P=0.043);术后6个月时镇静A组的预后良好率(84.0%)高于镇静B组(66.0%)(χ2=4.320,P=0.038),更高于未镇静组(56.0%)(χ2=9.333,P=0.002).镇静A组的预后不良率(16.0%)低于镇静B组(34.0%)(χ2=4.320,P=0.038),更低于未镇静组(44.0%)(χ2=9.333,P=0.002).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予以异丙酚镇静6 h能够减少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减少肺部感染率,并改善预后.

    作者:朱敏;印五岳;李继武;李英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相关性

    目的 探讨胃癌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60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HOTAIR在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并利用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分析其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织中HOTAIR的表达水平为(4.26±1.4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表达(0.47±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OTAIR高表达组病人的预后不良.结论 HOTAIR在胃癌中呈高表达并与胃癌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关系.

    作者:王凤琴;李洋;罗艳丽;徐秋兰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口腔速溶膜剂的研究进展

    口腔速溶膜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口腔黏膜吸收固体速释制剂,具有释药迅速、给药方便、病人顺应性好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吞咽不便的儿童.目前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开发成此剂型并推向市场.该研究介绍了口腔速溶膜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评价及与其它新剂型结合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此类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作者:王倩;苏峰;刘为中;何广卫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2013-2015年临床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近3年医院收治感染病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5年医院收治感染病人的各类标本病原菌检测结果,并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统计分析.结果 3年内分离出7 744株感染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 501株占71.0%,革兰阳性菌1 909株占24.7%,真菌334株占4.3%;其中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病原菌对大部分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但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为1.5%~4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结论 革兰阴性菌仍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病原菌耐药性严重;应加强对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作者:叶峥嵘;吴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老年病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317例老年病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结果 纳入研究的317例中男性占64.7%,女性占35.3%;分离出的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占74.1%,其余分别为引流液占6.6%,全血占4.1%,尿占3.8%,胆囊胆汁占2.9%,导管占2.9%,胸腹水占2.2%,分泌物占1.6%,脑脊液及咽刷各占0.6%,皮屑及肺泡灌洗液分别占0.3%;老年病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科室主要是呼吸科,占40.1%,其次是重症监护室(ICU),占32.2%;药敏结果显示耐药率低的是替加环素和阿米卡星,分别为7.4%和41.2%,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0.0%以上,而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替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耐药率则达到100%.结论 目前老年病人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不断增加,研究显示细菌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已居第3位.临床治疗中可选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等药物.

    作者:万小旭;刘丹;王佳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孟鲁司特和鼻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研究进展

    腺样体肥大(Adenoidal Hypertrophy,AH)是指由于反复的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原因使腺样体慢性发炎,发生病理学增生且引起相应症状.多数儿童因其伴随疾病如慢性扁桃体炎、慢性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等就诊,为耳鼻咽喉科门诊小儿多发病.目前腺样体肥大的主要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但手术风险及麻醉风险为多数近亲属权衡因素.孟鲁司特及鼻用糖皮质激素已被证实可缩小腺样体大小,缓解其伴随症状,因此,对孟鲁司特、鼻用糖皮质激素保守治疗小儿腺样体肥大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寻求手术之外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钱南南;王文忠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的研究进展

    前列腺特异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是目前唯一被国内外认可并广泛用于临床的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然而PSA在早期诊断、区分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良性增生、区别进展缓慢型前列腺癌和浸润性前列腺癌时表现不佳.相比于PSA,前列腺癌基因3、TMPRSS2-ETS融合基因、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和一些前列腺癌相关MicroRNA有着较高特异度,且能用非侵入性方式检测,易于临床的推广应用,有成为前列腺癌肿瘤标志物的潜力.随着研究深入,还可能成为新的前列腺癌治疗靶点.

    作者:史振雷;张茨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研究进展

    从结肠的胚胎发育解剖学角度指导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手术,可减少出血量和术中肿瘤播散,增加清扫淋巴结的数量,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改善预后,降低局部复发率.结肠癌手术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发展的趋势,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符合精细外科的要求在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规范化手术.为了解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在操作要点、适应证及其在腹腔镜下手术等研究进展,该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陆明;胡孔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高通量血液透析联合低钙透析液与普通透析对尿毒症病人皮肤瘙痒评分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对比

    目的 探讨高通量血液透析(HFHD)联合低钙透析液与普通透析对合并皮肤瘙痒尿毒症病人皮肤瘙痒评分及血生化指标的影响.方法 选取维持血液透析合并皮肤瘙痒尿毒症病人75例,采用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A、观察组B和对照组,每组25例;观察组A给予病人HFHD联合低钙透析治疗,观察组B给予病人HFHD治疗,对照组给予病人普通透析治疗;对治疗前和治疗后3个月病人的皮肤瘙痒程度、分布范围、睡眠干扰、血钙、血尿素氮(BUN)、血肌酐(SCr)、血磷、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血清白蛋白(ALB)以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进行检测并比较.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A的病人皮肤瘙痒程度(2.43±0.82)分、分布范围(1.32±0.28)分以及睡眠干扰评分(0.34±0.18)分均优于观察组B[(4.56±1.13)分、(1.62±0.22)分、(0.78±0.28)分][检验值分别为F=140.205、33.199、102.357,均P<0.01];观察组A在治疗后病人的皮肤瘙痒程度(t=19.039,P<0.01)、分布范围(t=6.811,P<0.01)、睡眠干扰(t=19.106,P<0.01)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B在治疗后病人的皮肤瘙痒程度(t=12.073,P

    作者:温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医药院校药学英语课程学习现状调查与教学方法探讨

    通过问卷调查,针对目前医药院校药学英语课程的教学现状,即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学习兴趣普遍不高、学习目的不明确、教材内容落后等问题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探讨教学模式中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出教学改革的重点应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改善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等方面进行改革,以提高药学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

    作者:李文娟;王涛;李瑞燕;田海英;何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原发性痛风急性发作病人152例,根据病人入院时是否体温≥37.5 ℃,将病人分为不伴发热组(n=35)和伴发热组(n=117),不伴发热组均排除细菌感染,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病原学检查结果及抗生素治疗有效,将伴发热组进一步分为细菌感染组(n=37)和非细菌感染组(n=80),收集临床资料,检测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PCT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中的价值.结果 伴发热组病人伴发高血压比例和痛风石破溃比例分别为47.9%、61.5%,均高于不伴发热组的25.7%、34.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3、P=0.041,χ2 =9.528、P=0.023);伴发热组病人血清PCT、CRP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1.37±0.50)μg·L-1、(13.24±4.45)mg·L-1、(0.84±0.08),均高于不伴发热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细菌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组病人血清PCT、CRP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CT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时,曲线下面积0.821(95%CI:0.725~0.916),当血清PCT取界值1.56 μg·L-1时,灵敏度70.3%,特异度90.0%;CRP、WBC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2(95%CI:0.554~0.769)、0.597(95%CI:0.479~0.714)和0.676(95%CI:0.566~0.787),灵敏度分别为51.4%、59.5%和73.0%,特异度分别为80.0%、70.0%和63.7%.结论 痛风急性发作不伴发热病人血清PCT水平显著低于伴发热病人,且低于细菌感染者,血清PCT可作为鉴别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的有效的血清学标志物.

    作者:吕颖;张永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