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相关性

王凤琴;李洋;罗艳丽;徐秋兰

关键词:胃肿瘤, 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 预后
摘要:目的 探讨胃癌中长链非编码RNA HOTAIR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收集手术切除的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标本60例,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检测HOTAIR在胃癌组织与癌旁正常组织中的mRNA表达水平,并利用Kaplan Meier-plotter数据库分析其与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胃癌组织中HOTAIR的表达水平为(4.26±1.47)明显高于癌旁组织表达(0.47±0.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HOTAIR高表达组病人的预后不良.结论 HOTAIR在胃癌中呈高表达并与胃癌病人的预后呈负相关关系.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局部带蒂转移皮瓣结合外固定支架技术修复肢体软组织伴大段骨缺损

    目的 探讨如何在减少手术创伤的情况下修复肢体软组织伴大段骨组织缺损.方法 回顾分析3例行局部带蒂转移皮瓣结合外固定支架(Ilizarov技术)修复肢体软组织缺损同时伴有大段骨缺损的临床资料,对病人的肢体外形、功能及接受程度进行评价.结果 转移皮瓣3例均成活,骨延长后断端骨性愈合,延长骨段矿化良好,肢体外形及功能恢复满意.结论 与传统的游离皮瓣结合转移骨瓣的治疗方法相比较,带蒂转移皮瓣结合Ilizarov技术的术式难度及创伤较小,所有皮瓣全部成活,局部创面修复后,移植皮瓣弹性及耐磨性良好,感觉存在;延长骨质矿化良好,新生骨质强度良好,可承重;病人对手术方式可以接受,肢体功能恢复表示满意.

    作者:顾志明;王金华;孙旭东;沈祥;张翔海;王学志;崔庆元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老年病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病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分布特点及耐药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调查317例老年病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点及耐药性.结果 纳入研究的317例中男性占64.7%,女性占35.3%;分离出的标本主要来源于痰液,占74.1%,其余分别为引流液占6.6%,全血占4.1%,尿占3.8%,胆囊胆汁占2.9%,导管占2.9%,胸腹水占2.2%,分泌物占1.6%,脑脊液及咽刷各占0.6%,皮屑及肺泡灌洗液分别占0.3%;老年病人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科室主要是呼吸科,占40.1%,其次是重症监护室(ICU),占32.2%;药敏结果显示耐药率低的是替加环素和阿米卡星,分别为7.4%和41.2%,其余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在50.0%以上,而氨曲南、头孢唑啉、头孢西丁、头孢替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替卡西林/克拉维酸等耐药率则达到100%.结论 目前老年病人鲍曼不动杆菌的分离率不断增加,研究显示细菌感染中鲍曼不动杆菌感染已居第3位.临床治疗中可选替加环素、阿米卡星等药物.

    作者:万小旭;刘丹;王佳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川滇黔结合部四个地市城乡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病情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目的 调查川滇黔结合部城乡居民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患病情况并分析其可能的影响因素.方法 2015年1-12月采用整群抽样抽取川滇黔结合部4地市40岁以上居民1 768人进行肺功能检测,调查COPD患病率,同时用自行设计问卷探索COPD可能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检出COPD病人145人,平均患病率为8.2%;在≥60~<70岁年龄段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1.3%和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7,P=0.042);年龄、吸烟、体质指数、相关疾病家族史、职业暴露等是COPD的重要影响因素,其OR分别为1.859、2.411、0.844、1.271和1.733.结论 川滇黔结合部地区COPD患病率与全国水平相当,老年人和男性是高危人群;加强健康教育,积极控烟,加强职业防护是预防COPD的重要手段.

    作者:陈德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从精准医学看肿瘤学教育

    精准医学是集合现代科技手段,以个人基因组、蛋白质组信息为基础,应用现代分子影像学诊断技术以及生物信息学技术,对疾病进行精准分型和诊断,为病人制订佳的疾病防治的个体化方案,以达到治疗效果大化和不良反应小化的一种医疗模式.肿瘤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是一类基因性疾病,多数肿瘤都隐藏有一系列突变或变异的原癌基因.因此,精准肿瘤学无疑将成为精准医学的领头羊.要实践肿瘤精准医学,必须把握精准医学的内涵,必须从肿瘤学的教育抓起.精准医学对肿瘤学临床医师、研究者和医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给肿瘤学教育带来新的启示和挑战.未来肿瘤学的教育将着重增加对基因组学、疾病分类体系、生物信息学知识、个体化治疗几个方面的教育.

    作者:阮志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神经外科病人预防癫痫发生的用药分析

    目的 分析某医院收治的颅脑疾病病人预防癫痫发生的具体用药情况.方法 对某医院神经外科的出院病例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病人疾病种类、是否手术及具体手术类别,预防癫痫发作的药物使用情况.结果 所调查146例使用抗癫痫药物的病例中,以脑出血病人预防用抗癫痫药为多数;平均住院天数12.6 d;手术病例96例,平均手术时间是3.18 h;非手术病人50例.手术病人大多术后即刻或者术前1~3 d预防使用丙戊酸钠,住院期间预防用丙戊酸钠后无癫痫发作,术后无预防的癫痫发生率为6.8%.结论 该医院颅脑疾病病人预防癫痫发作以使用抗癫痫药丙戊酸钠为主,手术病人术后即刻或者术前预防用抗癫痫药术后癫痫的发生率明显降低.

    作者:张秋菊;贾茹;王亚娟;邓宁;熊建功;朱秀琪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经皮左心耳封堵装置预防心房颤动血栓新进展

    心房颤动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造成血流动力学紊乱后易在左心耳处形成血栓,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心房颤动的主要治疗策略是消除心房颤动和预防脑卒中,经皮左心耳封堵术是在传统药物、电复律、射频消融、口服抗凝药之外近年来发展的通过微创导管术封堵左心耳以达到预防心房颤动病人血栓栓塞的新技术,帮助有抗凝治疗禁忌的非瓣膜性心房颤动病人安全有效地预防脑卒中的发生.该研究就经皮左心耳封堵术在心房颤动中的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杨思共;张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血清降钙素原水平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中的价值

    目的 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中的价值.方法 选取原发性痛风急性发作病人152例,根据病人入院时是否体温≥37.5 ℃,将病人分为不伴发热组(n=35)和伴发热组(n=117),不伴发热组均排除细菌感染,根据临床症状、影像学、病原学检查结果及抗生素治疗有效,将伴发热组进一步分为细菌感染组(n=37)和非细菌感染组(n=80),收集临床资料,检测白细胞(WBC)计数、中性粒细胞比例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和PCT水平,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分析不同指标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中的价值.结果 伴发热组病人伴发高血压比例和痛风石破溃比例分别为47.9%、61.5%,均高于不伴发热组的25.7%、34.3%,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233、P=0.041,χ2 =9.528、P=0.023);伴发热组病人血清PCT、CRP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分别为(1.37±0.50)μg·L-1、(13.24±4.45)mg·L-1、(0.84±0.08),均高于不伴发热组,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非细菌感染组相比,细菌感染组病人血清PCT、CRP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均升高,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血清PCT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时,曲线下面积0.821(95%CI:0.725~0.916),当血清PCT取界值1.56 μg·L-1时,灵敏度70.3%,特异度90.0%;CRP、WBC和中性粒细胞比例在鉴别慢性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时,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2(95%CI:0.554~0.769)、0.597(95%CI:0.479~0.714)和0.676(95%CI:0.566~0.787),灵敏度分别为51.4%、59.5%和73.0%,特异度分别为80.0%、70.0%和63.7%.结论 痛风急性发作不伴发热病人血清PCT水平显著低于伴发热病人,且低于细菌感染者,血清PCT可作为鉴别痛风急性发作和细菌感染的有效的血清学标志物.

    作者:吕颖;张永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临床药师参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治疗的案例分析

    目的 为临床药师参与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治疗开展药学服务提供经验.方法 对1例药师参与PCI术后氯吡格雷抵抗治疗的典型案例进行总结分析.

    作者:罗丽芳;李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芜湖市2011-2015年市直医疗机构消毒质量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了解医院消毒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提供基础数据.方法 于2011-2015年对芜湖市直医疗机构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使用中消毒液和医疗器材进行采样检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5年共采样1 977份,合格1 866份,总合格率为94.39%.2011-2015年合格率分别为97.03%、94.39%、94.83%、88.47%和97.20%,各年度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不同监测项目中,使用中消毒液合格率高,为99.27%;其次是室内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和医疗器材,合格率分别为98.08%、96.53%、89.82%和88.55%,不同监测项目间合格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综合性医疗机构、民营医院、专科医院合格率分别为96.45%、94.06%和92.5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芜湖市医疗机构消毒工作质量有很大提高,但仍有薄弱环节,应进一步加强医院消毒管理和监测工作,提高消毒质量,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

    作者:仝飞;王斐;安洲;叶炬;王毅;潘发明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髋关节置换术后翻修原因及疗效分析

    目的 对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原因进行分析,评价翻修术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行髋关节翻修67例,按翻修原因分为无菌松动、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及假体柄断裂五组,分析不同原因在初次置换术后不同时期的分布以及翻修术后的疗效.结果 67例病人中,无菌性松动39例(58.21%),感染15例(22.39%),脱位6例(8.96%),假体周围骨折6例(8.96%),假体折断1例(1.48%).其中,早期翻修32例(47.76%),中期翻修17例(25.37%),晚期翻修18例(26.87%).翻修术前的Harris评分(49.47±9.27)分,翻修术后Harris评分(87.06±5.07)分,翻修术后效果优22例(32.83%),良39例(58.21%),可6例(8.96%).结论 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主要原因有无菌性松动、感染.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等,主要发生在髋关节置换术后早期,而无菌松动在各期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翻修术是补救髋关节置换术后失败的有效方法.

    作者:朱先洋;尹宗生;陈迪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隐匿性下肢动脉损伤25例的介入治疗

    目的 探讨隐匿性下肢动脉损伤的腔内治疗方法.方法 收集25例外伤合并下肢血管损伤病人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5例动脉损伤行介入手术病人术后患肢血供正常,未见间歇性跛行及其他缺血症状;4例髂动脉覆膜支架病人,未出现动脉支架内再狭窄,1例髂静脉支架发生血栓,予以静脉导管溶栓后好转,未出现慢性静脉功能不全(PTS)表现.结论 隐匿性下肢动脉损伤因损伤不易发现及手术处理困难,适合行腔内介入手术,其优点是损伤小,能够快速确定损伤位置,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出血,达到及时救治病人的目的.

    作者:肖磊;阚世廉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安徽省城镇和农村幼儿体质特征对比分析

    目的 探讨安徽省3~6岁幼儿体质情况的城镇和农村地区差异性.方法 以2014年第四次国民体质监测安徽省采集的5 788名3~6岁幼儿体质监测数据为基础,用独立样本t检验统计分析城镇幼儿和农村幼儿各种体质指标的差异.结果 农村幼儿和城镇幼儿的身高、10 m折返跑、立定跳远、网球掷远和坐位体前屈测试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城镇幼儿的体质量(19.7±4.2)kg显著高于农村幼儿(19.2±3.6)kg(t=-5.451,P<0.001);城镇幼儿的双脚连续跳测试结果(7.5±2.9)s显著好于农村幼儿(7.6±2.7)s(t=2.469,P<0.05);农村幼儿的走平衡木测试结果(10.0±5.8)s显著好于城镇幼儿(10.9±6.6)s(t=-5.924,P<0.001),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安徽省农村幼儿和城镇幼儿在身高、下肢力量、腰腹力量、反应能力、协调性和柔韧性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城镇幼儿体质量高于农村幼儿体质量,且城镇幼儿下肢力量强于农村幼儿;农村幼儿平衡能力优于城镇幼儿.建议对农村幼儿加强营养供给,对城镇幼儿加强平衡能力训练.

    作者:陈炜;叶冬青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配体1抗体治疗人类癌症的研究进展

    目前,人们已经开始利用单克隆抗体阻碍程序性死亡分子1/程序性死亡配体1途径(PD途径)来治疗癌症,尤其是晚期实体瘤.笔者简要回顾PD抗体治疗的历史和发展进程,从初的实验工作到新的临床结果,并举例阐述PD抗体应用的主要癌症类型及其代表性实验.重点讨论PD抗体治疗所涉及的三大重要原理,并指出该疗法与其他免疫治疗相比有何独到之处.这些基本的原理将为未来的免疫疗法设立标准,指导进一步开发更有效、毒性更低的抗肿瘤疗法.

    作者:王彦志;刘亚光;刘鹏霞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肝癌介入治疗前后原癌基因Pokemon、甲胎蛋白异质体、甲胎蛋白、脱γ-羧基凝血酶原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研究原癌基因Pokemon、甲胎蛋白(AFP)、甲胎蛋白异质体(AFP-L3)、脱γ-羧基凝血酶原(DCP)在原发性肝癌(HCC)病人介入治疗前后表达量变化及其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方法 纳入30例HCC病人,均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治疗前后血清中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分析四者TACE前后表达量变化与治疗效果之间的关系,并对TACE治疗后复发者与未复发者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变化进行探讨.结果 (1)TACE治疗有效组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分别为(50.09±4.91)μg·L-1、(322.67±64.53)μg·L-1、(10.26±1.08)μg·L-1、(42.66±9.43)AU·L-1,低于治疗前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103.10±7.65)μg·L-1、(807.36±113.55)μg·L-1、(27.42±3.00)μg·L-1、(93.39±4.70)AU·L-1;t=6.741、7.740、7.534、4.985;P=0.000、0.000、0.000、0.001.治疗无效组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分别为(87.71±5.73)μg·L-1、(503.20±132.01)μg·L-1、(20.31±2.66)μg·L-1、(73.11±8.36)AU·L-1,与治疗前四者的表达量相比(93.47±1.92)μg·L-1、(610.55±101.69)μg·L-1、(21.18±1.97)μg·L-1、(75.01±7.29)AU·L-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01、1.280、0.626、0.764;P=0.146、0.270、0.565、0.488).(2)按治疗后3个月是否复发将有效组分为复发者和未复发者,复发者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分别为(114.63±16.28)μg·L-1、(763.50±140.22)μg·L-1、(18.58±2.09)μg·L-1、(87.93±8.57)AU·L-1,与TACE治疗后1个月(复发前)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65.90±8.25)μg·L-1、(400.60±99.11)μg·L-1、(9.17±1.27)μg·L-1、(35.93±4.10)AU·L-1] 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98、6.247、5.762、6.122;P=0.029、0.000、0.000、0.000).结论 TACE治疗有效者Pokemon、AFP、AFP-L3、DCP的表达量明显下降,复发者四种标志物的表达量再次升高,提示四者对监测HCC的治疗效果及预测肿瘤的复发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需进一步研究证实.

    作者:张全乐;邢喜芝;张立英;刘三香;李风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结肠癌全结肠系膜切除术研究进展

    从结肠的胚胎发育解剖学角度指导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手术,可减少出血量和术中肿瘤播散,增加清扫淋巴结的数量,且不增加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可改善预后,降低局部复发率.结肠癌手术的规范化、科学化是发展的趋势,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符合精细外科的要求在未来发展的方向,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规范化手术.为了解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在操作要点、适应证及其在腹腔镜下手术等研究进展,该研究收集国内外有关结肠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文献进行综述.

    作者:陆明;胡孔旺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不同肠道准备方式对结肠镜检查病人结肠动力学、Boston肠道准备量表评分及应用耐受度的影响比较

    目的 探讨不同肠道准备方式对结肠镜检查病人结肠动力学、Boston肠道准备量表(BBPS)及应用耐受度的影响,以期寻找理想肠道准备方法.方法 收集进行结肠镜检查病人200例,随机单盲取法将病人分为三组,对照组46例,给予清洁灌肠肠道准备,观察A组84例,给予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PEG)联合酚酞片口服灌肠,观察B组70例,在观察A组基础上给予联合莫沙必利口服观察,由内镜操作师详细观察三组病人全结肠、左半结肠、横结肠及右半结肠清洁情况.检查毕由专人询问病人不适情况,以评定胃肠蠕动功能,同时询问病人可以承受情况,以评定耐受度.结果 观察A、B组不同结肠段BBPS评分、肠腔内液体量评分、总分、耐受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其中,对照组、观察A组、观察B组BBPS总分分别为(7.13±1.05)分、(8.73±0.95)分、(8.92±0.85)分,三组BBPS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7.678,P=0.000);耐受度分别为58.70%、90.48%、90.00%,A、B组与对照组耐受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40、15.643,P=0.000).观察A、B组检查后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χ2=18.243、30.934,P=0.000).结论 PEG联合胃肠蠕动剂和缓泻药物疗效满意,可提高BBPS评分、提高病人耐受度、减低检查后不良反应及对胃肠动力学的影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周波;彭志;陈再林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降低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发生率的实践与成效

    目的 为降低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应用品管圈活动改进护理质量,观察其成效.方法 选择2016年3-4月行剖宫产手术产妇55例为活动前对照组,按照剖宫产手术护理常规进行护理.选择2016年6-7月份组织实施品管圈活动并在同一家医院剖宫产手术产妇55例为活动后观察组.观察活动前和活动后剖宫产产妇麻醉前、麻醉后、胎儿娩出后及出室前的体温,比较活动前后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结果 活动前与活动后产妇的年龄、手术时间和基础体温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活动前对照组产妇低体温发生率为21.8%,活动后观察组低体温发生率为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4.681,P=0.031).结论 运用品管圈活动能有效降低剖宫产产妇术中低体温的发生率.

    作者:方小莉;章翠萍;胡玉清;潘兴华;程超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术后持续镇静时间对自发性脑出血预后的影响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术后应用异丙酚镇静时间长短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150例自发性脑出血手术病人分成镇静A组 (50例)、镇静B组 (50例)和未镇静组(50例),镇静A组病人术后予以异丙酚持续镇静6 h,镇静B组病人术后予以异丙酚持续镇静24 h,未镇静组未予以镇静,监测、记录三组病人术后6 h收缩压、舒张压、心率,肺部感染及再出血情况,记录病人术后6个月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结果 术后6 h,镇静A组、镇静B组的收缩压,心率均低于未镇静组(均为P<0.05);镇静B组术后6 h的舒张压低于未镇静组(P<0.05).镇静A组的术后再出血率(8.0%)低于未镇静组(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762,P=0.029),镇静B组的术后再出血率(6.0%)低于未镇静组(24.0%) (χ2=6.353,P=0.012);镇静A组的肺部感染率(18.0%)低于镇静B组(36.0%) (χ2=4.110,P=0.043);术后6个月时镇静A组的预后良好率(84.0%)高于镇静B组(66.0%)(χ2=4.320,P=0.038),更高于未镇静组(56.0%)(χ2=9.333,P=0.002).镇静A组的预后不良率(16.0%)低于镇静B组(34.0%)(χ2=4.320,P=0.038),更低于未镇静组(44.0%)(χ2=9.333,P=0.002).结论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予以异丙酚镇静6 h能够减少术后再出血的风险,减少肺部感染率,并改善预后.

    作者:朱敏;印五岳;李继武;李英斌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口腔速溶膜剂的研究进展

    口腔速溶膜剂作为一种新型的口腔黏膜吸收固体速释制剂,具有释药迅速、给药方便、病人顺应性好等优势,尤其适用于吞咽不便的儿童.目前越来越多的药物被开发成此剂型并推向市场.该研究介绍了口腔速溶膜的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质量评价及与其它新剂型结合应用的研究进展,以期对此类制剂的研发提供参考.

    作者:王倩;苏峰;刘为中;何广卫 刊期: 2017年第03期

  • 2013-2015年临床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目的 分析近3年医院收治感染病人的病原菌分布及耐药性.方法 回顾分析2013-2015年医院收治感染病人的各类标本病原菌检测结果,并采用WHONET5.6软件进行感染病原菌的分布及耐药性统计分析.结果 3年内分离出7 744株感染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5 501株占71.0%,革兰阳性菌1 909株占24.7%,真菌334株占4.3%;其中前5位的病原菌分别为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表皮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检出病原菌对大部分常见抗菌药物的耐药率较高,但革兰阴性菌对亚胺培南耐药率低,为1.5%~40.0%,革兰阳性菌对万古霉素的耐药率为0.0.结论 革兰阴性菌仍然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且病原菌耐药性严重;应加强对病原菌耐药性监测.

    作者:叶峥嵘;吴琳 刊期: 2017年第03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