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分析

朱婉秋

关键词:脑梗死, 动脉自旋标记,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
摘要:目的 通过3.0T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评估不同期幕上脑梗死体积(CIv)、梗死区灌注异常程度与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的关系.方法 收集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52例,其中急性期13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13例.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ASL检查,记录并计算幕上CIV、幕上梗死区脑灌注与镜像区正常脑组织灌注差值和幕下小脑不对称指数(AI).以AI> 10%诊断CCD阳性,分析CCD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不同期幕上CIV及梗死区灌注异常程度的差异,分析CCD阳性组患者不同期幕上CIV、梗死区灌注异常程度与幕下小脑AI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梗死患者CCD发生率分别为46.2%、42.3%、61.5%.不同期CCD阳性组患者幕上CIV均高于阴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CCD阳性组患者幕上梗死区灌注降低程度与CCD阴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幕上梗死区灌注降低程度与阴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D阳性组患者各期幕上CIV、梗死程度与幕下小脑A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期幕上脑梗死区灌注降低程度与CCD发生有关,但是与CCD的严重程度不具有相关性.不同期幕上CIV与CCD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多原发癌176例临床分析

    目的 分析多原发癌的临床情况.方法 对176例多原发癌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男女发病比例为2.26∶1,同时性多原发癌63例(35.8%),异时性多原发癌113例(64.2%).多原发癌的发病高峰时间集中于首发癌后的5年内,约139例(79.0%),多原发癌时间间隔为0~ 336个月.消化系统是首发癌和多原发癌的好发部位,其中首发癌的高发器官为食管、胃、肠道(54.5%),二发癌高发的器官为肠道、肺、胃、食管(67.6%).手术治疗、放疗、化疗是首发癌和多原发癌的重要治疗手段,多原发癌的手术率明显低于首发癌.结论 临床需提高多原发癌的诊断意识,掌握多原发癌发病特点、诊疗方法,以提高治疗水平.

    作者:李麦冬;胡长路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生机制的研究进展

    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水平的不断提高,不健康的饮食习惯、运动的缺乏、大量吸烟饮酒、精神压力过大等因素导致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严重威胁着人类的身体健康,而在心血管疾病的治疗过程中,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加重原有的损伤,引起心肌细胞的结构及功能发生不可逆性改变,进而加重原有的心血管疾病,终导致患者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因此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从氧自由基爆发、Ca2+超载、线粒体功能障碍、炎症、能量代谢障碍几个方面对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机制作一综述,为临床上减轻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陈福晖;刘达兴;容松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洛伐他汀联合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致大鼠肝损伤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洛伐他汀联合异烟肼(H)、利福平(R)、吡嗪酰胺(Z)(联用简称为HRZ)致大鼠肝损伤的特点.方法 SPF级8周龄SD大鼠80只,雌雄各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四组:空白对照组、洛伐他汀组、HRZ组、洛伐他汀+HRZ组,按人-鼠间药物剂量换算,分别给予相应药物灌胃,于10、35、55 d分别处死大鼠,采集标本行肝功能生化指标、肝病理学检测及电镜观察.结果 在给药10、35、55 d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洛伐他汀+HRZ组肝功能生化指标均明显升高,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间接胆红素(IBil)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碱性磷酸酶(ALP)升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且随着给药时间点延长,洛伐他汀+HRZ组肝损伤并未呈进行性增加;与洛伐他汀组、HRZ组两两比较时,仅AST在给药55 d时洛伐他汀组与HRZ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各组在各时间点两两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以上结果与病理、电镜观察结果一致.结论 洛伐他汀联合HRZ后短时间内即可能出现肝损伤,以胆汁淤积型肝损伤为主;且随着给药时间延长,洛伐他汀联合HRZ所致肝损伤可能存在适应性现象,联合组并未比洛伐他汀单用或HRZ单用更容易导致肝损伤.

    作者:彭江丽;马国伟;喻明丽;罗季;刘梦醒;王俊龙;陈洁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凝血功能和内环境监测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过程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凝血功能和内环境监测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治疗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108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换血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患儿均采用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将其分为观察组(58例)和对照组(50例),其中对照组采取术中常规监测,而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凝血功能和内环境(血气)监测,且在换血前后从外周同一静脉抽血测定生化指标K+、Na+、Cl-、Ca2+6、Mg2+离子;凝血因子: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指标;血气氧分压[p(O2)]、二氧化碳分压[p(CO2)]、pH指标.比较两组患儿换血前和换血后生化指标、血气指标、凝血因子、免疫状态(CD3+、CD3+ CD4+、CD4 +/CD8+)各项数据变化情况.结果 换血后,两组患儿同换血前比较,对照组血清K+、Na+、Cl-、Ca2+、Mg2+离子的变化无明显变化,观察组的K+、Na+、Cl-变化亦不大,但Ca2+、Mg2+离子的变化较大;组间比较,换血后Ca2+、Mg2+离子有显著的变化(P<0.05),而p(O2)、p(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与对照组换血前后BE的变化较大,且观察组的pH值在换血前后也有大幅变化.观察组换血后较换血前凝血四项异常人数占比均偏低,而对照组仅两项有降低无明显改变;换血后观察组CD3+、CD3+ CD4+、CD4 +/CD8+与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而对照组治疗后CD3+、CD3+ CD4+、CD4+/CD8+均无明显变化.结论 外周动静脉全自动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对机体血气分析、内环境及凝血常规有一定影响,治疗安全有效,但这些影响不对新生儿构成生命危险.

    作者:庄秀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腔注射治疗冻结肩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及复方倍他米松治疗冻结肩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选择门诊就诊的106例冻结肩患者,经前瞻性设计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采用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观察组采用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肩关节腔内注射玻璃酸钠+复方倍他米松治疗,行两组对照研究.所有患者一周治疗1次,连续治疗3次.复方倍他米松只在对照组、观察组第一次注射时加入.治疗后两组同期进行正规肩关节功能锻炼.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6周观察患侧肩关节疼痛和活动度情况,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对疼痛评分,用治疗有效率对两组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 两组VAS评分治疗后比治疗前评分低,疼痛缓解均明显(P<0.05).治疗6周后,两组比较,观察组的疼痛症状较对照组轻,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4%高于对照组86.79%.结论 放散式体外冲击波联合关节腔注射玻璃酸钠及复方倍他米松是门诊治疗早期冻结肩的有效方法.

    作者:武德旺;黄晓波;吕亮明;唐述森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自制软体冰袋联合芙蓉膏外敷在脂肪乳输液外渗患者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自制软体冰袋联合芙蓉膏外敷治疗脂肪乳外渗效果.方法 将40例脂肪乳输液外渗患者通过抽签法简单随机分组,其中对照组(20例)按常规方法外渗处湿敷50%硫酸镁,观察组(20例)用自制软体冰袋联合芙蓉膏外敷.运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分别在外渗发生(T0)、外渗4 h(T1)、外渗12 h(T2)、外渗24 h(T3)对患者进行疼痛评估,并观察两组局部肿胀,皮肤颜色的变化.结果 观察组T1、T2、T3疼痛程度显著轻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的治愈率和有效率分别为60.00%和100.00%,对照组分别为25.00%和65.00%,观察组在临床疗效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对于脂肪乳输液外渗患者,自制软体冰袋联合芙蓉膏外敷可有效缓解疼痛,且对外渗后处理效果佳,使用简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张艳;夏闽娜;刘娟;臧一翠;米伟伟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间歇性导尿在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降低尿路感染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间歇性导尿对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膀胱功能恢复及降低尿路感染的作用.方法 选择脑卒中合并尿潴留患者79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6例)和观察组(43例).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予以保留导尿;观察组行间歇性导尿.治疗8周后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治疗前后膀胱容量和残余尿量、尿路感染率及生活质量(QOL).结果 8周后与治疗前相比,观察组患者尿潴留发生率得到明显改善,膀胱容量显著增加(P<0.01);残余尿量显著减少,尿路感染率显著下降,QOL得到明显提高(P<0.001).观察组以上各项与对照组8周后相应指标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间歇性导尿对降低脑卒中合并神经源性膀胱患者尿路感染发生率,重建自主排尿功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作者:胡琼丹;汪澄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应用糖皮质激素对风湿免疫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目的 了解某三甲医院风湿免疫病患者用药情况,探讨糖皮质激素对风湿免疫病患者骨密度的影响,从而保障临床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风湿免疫病的安全性、有效性、经济性与合理性.方法 抽取某院2015年1月-2016年1月150例风湿免疫病患者骨密度调查表,采用回顾性分析法分析患者前臂、股骨、脊柱三处骨密度与糖皮质激素使用量之间的关系,以及使用钙剂对患者骨密度的影响.结果 150例患者中男性14例,女性136例,平均病程6年;服用钙剂的人数占总例数的42%,服用糖皮质激素未服用钙剂骨密度下降人数占服用糖皮质激素总人数的32%,服用糖皮质激素并服用钙剂骨密度下降人数占服用糖皮质激素总人数的25%.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密度与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强直性脊柱炎、干燥综合征与骨关节炎患者骨密度与糖皮质激素使用剂量不具相关性.结论 糖皮质激素对于类风湿关节炎和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骨密度的丢失具有一定的影响,钙剂对糖皮质激素使用患者腰椎骨密度减少有预防性作用.

    作者:程序;倪伟建;张圣雨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的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分析

    目的 通过3.0T磁共振三维动脉自旋标记成像(ASL)评估不同期幕上脑梗死体积(CIv)、梗死区灌注异常程度与交叉性小脑神经机能联系不能(CCD)的关系.方法 收集单侧幕上脑梗死患者52例,其中急性期13例、亚急性期26例、慢性期13例.所有患者进行磁共振常规扫描、弥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及ASL检查,记录并计算幕上CIV、幕上梗死区脑灌注与镜像区正常脑组织灌注差值和幕下小脑不对称指数(AI).以AI> 10%诊断CCD阳性,分析CCD阳性组与阴性组患者不同期幕上CIV及梗死区灌注异常程度的差异,分析CCD阳性组患者不同期幕上CIV、梗死区灌注异常程度与幕下小脑AI的相关性.结果 急性期、亚急性期和慢性期脑梗死患者CCD发生率分别为46.2%、42.3%、61.5%.不同期CCD阳性组患者幕上CIV均高于阴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CCD阳性组患者幕上梗死区灌注降低程度与CCD阴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亚急性期和慢性期患者幕上梗死区灌注降低程度与阴性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D阳性组患者各期幕上CIV、梗死程度与幕下小脑AI无明显相关性.结论 急性期幕上脑梗死区灌注降低程度与CCD发生有关,但是与CCD的严重程度不具有相关性.不同期幕上CIV与CCD的发生无明显关系.

    作者:朱婉秋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某市2012-2015年流感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掌握该市2012-2015年流感病毒感染者流行病学特征,为该市流感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通过中国流感监测信息系统统计2012-2015年该市两家哨点医院流行病学监测数据和网络实验室对两家哨点医院采集咽拭子标本的实时荧光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结果分析.结果 该市两家哨点医院2012-2015年门急诊病例就诊总数为789 229例,流感样病例数为29 005例(3.68%);该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网络实验室2012-2015年共检测流感样病例标本5 793份,阳性率8.15%,其中季节性H3型占58.26%,Yamagata型占31.57%,新甲H1N1型占5.72%,B型占4.45%;不同年龄组阳性检出率,0~5岁组为6.26%,>5 ~10岁组为11.16%,>10 ~ 35岁组为8.87%,>35~40岁组为4.23%,>40岁组(10.66%);不同职业之间阳性检出率比较发现,学生组为10.04%,散居儿童组为6.03%;全年各月份均有检出,其中1月份和2月份检出数高,7月份检出次之,5、6和11月份检出数较低;B型、Yamagata型和新甲H1N1型检出数主要集中在1-3月,季节性H3型在7、8、9和1月份检出数较高.结论 2012-2015年四种流感监测年度该市流感一般在冬季和夏季流行,病毒以B型、Yamagata型、季节性H3型和新甲H1N1型相互交替流行,在不同的月份流感优势毒株型别存在变化,在不同的年龄组和不同的职业中发病率有所区别,应进一步加强流感监测和数据分析工作.

    作者:孙诚;操基玉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泪小管切开联合激光置管术治疗泪小管炎的临床研究

    目的 观察并总结泪小管炎的临床特征及患者行泪小管切开联合激光+置管术的疗效,探讨该治疗方法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泪小管炎的30例(31眼)患者临床资料,采用YAG激光疏通泪道后再行泪小管切开联合环形引流管植入术,术后根据患者病情恢复情况于3~6个月后拔除泪道引流管,并继续跟踪随访半年.结果 30例患者中29例患者经治疗后症状明显减轻并消除,1例患者症状仍持续.结论 选择泪小管壶腹部切开联合激光置管术能有效治愈泪小管炎,值得临床使用并推广.

    作者:刘溢;卢江;张云;史叶琴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248例高龄经产妇围产期结局的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高龄经产妇的妊娠和分娩结局,提高围产期保健工作质量.方法 对2007年1月-2014年12月间248例高龄经产妇和同期794例适龄经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产妇中来自农村的较多,高龄经产妇中农村孕妇占57.26%(142/248),城市孕妇定期产前检查率明显高于农村和流动孕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高龄经产妇妊娠期合并症和并发症的发生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率均高于适龄经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围产儿结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龄经产妇风险明显上升,应加强高危妊娠的孕产期管理,以提高风险意识,改善分娩结局.

    作者:马常兰;王燕;连燕舒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B淋巴细胞亚群在儿童过敏原免疫治疗中的作用

    目的 通过比较儿童过敏原免疫治疗前后B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明确B细胞亚群在过敏原免疫治疗(AIT)治疗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流式细胞计数法检测32例儿童过敏原免疫治疗前后1年B淋巴细胞亚群的数量,另选取32例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儿童作为对照组.结果 AIT治疗后活性B淋巴细胞的相对数和绝对数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 =0.001),其余B淋巴细胞亚群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过敏原免疫治疗直接影响B淋巴细胞细胞分化,导致活性B细胞计数减少.活性B细胞计数或可作为AIT治疗效果及是否需要继续治疗的评估指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陈江;任翼;何娜;石霖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葛酮通络胶囊预防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对社区0级糖尿病足患者应用葛酮通络胶囊的干预方案进行治疗,并观察其临床疗效.方 法对82例0级糖尿病足患者应用葛酮通络胶囊进行干预,所有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2)和对照组(n=40),对照组进行常规血糖控制并联合甲钴胺片进行预防治疗.观察组在同样的基础上应用葛酮通络胶囊进行预防治疗.两组患者分别通过临床症状、神经电生理等指标确认预防效果.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足部麻木感及足部压力阈值相关的检测较对照组均取得了较好的疗效(P<0.05),而在足部疼痛感以及电生理情况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葛酮通络胶囊对糖尿病足(0级)的二级预防具有一定的疗效.

    作者:黄毅;黄荣;李梦帆;曾光;金永志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多发性骨髓瘤伴中枢神经系统浸润1例并文献复习

    目的 探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并发中枢神经系统(CNS)浸润的临床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 收集1例MM伴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患者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 65岁女性患者,1年半前行血常规、生化、免疫固定电泳、颈胸椎CT、骨髓细胞学等检查确诊为MM.予以两个疗程化疗后达完全缓解,巩固治疗两个疗程后出现复发,再次予化疗后出现头晕、视物旋转等神经系统症状,完善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示颅内占位性病变,性质不能明确.经多学科会诊考虑腰椎穿刺术有诱发脑疝的巨大风险,患者无手术禁忌,行颅内肿块切除和病理活检确认为浆细胞性肿瘤,明确诊断为MM伴中枢神经系统浸润.术后予以辅助全身化疗,疗效不佳,确诊骨髓瘤侵犯中枢4个月后死亡.结论 MM伴中枢神经系统浸润临床表现多样,对于存在高危因素并出现神经系统症状的MM患者,应警惕MM侵犯中枢神经系统的可能.

    作者:李陈芃;翟志敏;陶千山;张家奎;方慧子;沈元元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中医适宜技术在二次剖宫产优质护理中的效果

    目的 探讨中医适宜技术在二次剖宫产后优质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二次剖宫产产妇60例,按照手术的先后顺序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采用全程优质护理服务模式,干预组在优质护理模式的基础上使用穴位贴敷、穴位按摩、耳穴埋豆等中医适宜技术.对两组产妇的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SAS)、术后排气时间、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分别进行比较.结果 干预组VAS评分、SA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通气时间早,效果较为满意.结论 中医适宜技术操作简单易行、干预效果显著,可提高优质护理服务的满意度.

    作者:赵春丽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探讨维生素D水平在哮喘儿童吸入皮质激素治疗中的意义

    目的 探讨维生素D水平在哮喘儿童吸入皮质激素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100例哮喘患儿进行研究.所有患儿均进行血清维生素D水平的检测,根据维生素D水平将其分为维生素D缺乏组(维生素D水平<20 μg·L-1)共10例、维生素D不足组(维生素D水平在20~30 μg·L-1之间)共25例以及维生素D充足组(维生素D水平>30μg·L-1)共65例.所有患儿均给予布地奈德气雾剂的吸入,每次200μg,每天2次.检测各组患儿治疗前和治疗8个月后进行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以及用药后FEV1的改善率.结果 维生素D缺乏组、不足组和充足组用药前FEV1和用药8个月后FEV1改善率整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重比较得出维生素D不足组与充足组FEV1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缺乏组则与充足组患儿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充足的维生素D水平对于哮喘患儿吸入激素治疗提升肺功能起到重要的作用.检测维生素D水平以及维生素D的补充可作为临床上吸入糖皮质激素治疗患儿的参考指标.

    作者:刘后存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老年耐多药肺结核的临床疗效及转归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转归.方法 收集126例有完整资料的住院耐多药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老年组47例(年龄≥65岁)和中青年组79例(年龄16~<65岁).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的情况等.结果 老年组的症状以咳嗽咳痰和胸闷气喘为主,其他症状与中青年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老年组伴有合并症(63.83%,30/47)显著高于中青年组(18.99%,15/79).老年组中有既往抗结核病史和不正规治疗的患者(95.74%,45/47;80.85%,38/47)显著高于中青年组(77.22%,61/79;49.37%,39/7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71,12.291,均P<0.05).老年组的肺部病灶广泛,大于3个肺野的患者(72.34%,34/47)显著高于中青年组患者(45.57%,36/79).老年组的治愈率(38.30%,18/47)低于中青组(62.03%,49/79),病死率(17.02%,8/47)高于中青组患者(1.27%,1/79),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754,8.773,P<0.05).消化道反应、肝功能损害、血白细胞减少在老年组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21.28% (10/47)、27.66%(13/47)和17.02% (8/47),明显高于中青年组的8.86% (7/79)、12.67% (10/79)和3.80% (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3.892、4.444和4.911,均P<0.05).老年组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的患者(68.09%,32/47)显著高于中青年组患者(34.18%,27/79),其他耐药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耐多药肺结核患者临床特征不典型,肺部病灶常伴有多发空洞,合并症较多,不良反应发生概率高,耐药程度高,临床疗效欠佳.

    作者:陶满意;杨淇;张雷;李玉勤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基于Oncomine和GEO数据库分析S100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目的 阐明S100P蛋白在胰腺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检索Oncomine和GEO数据库中有关S100P的信息,并对所获取的数据资料挖掘并进行二次分析,对S100P在胰腺癌中的作用进行分析.结果 Oncomine数据库中共收集了438项不同类型S100P的研究结果,关于S100P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结果有63项,其中S100P表达增高的有38项,表达降低的有25项.胰腺癌中高表达的研究有5项、低表达的有0项.共有11项研究涉及S100P在胰腺癌组织和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包括387例样本.在数据库中综合比较11项研究成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S100P在胰腺癌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组织(P<0.05).通过分析GEO数据库中的数据集GSE28735,自身对照发现S100P在胰腺癌组织中的转录水平显著高于其癌旁组织(P<0.05).不仅如此,通过挖掘GEO数据库,分析数据集GSE28735和GSE57495,发现高表达S100P的患者总体病死率较高,低表达S100P的患者预后较好(P<0.05).结论 通过深入挖掘Oncomine和GEO基因芯片数据库中肿瘤相关的基因信息,提示S100P mRNA在胰腺癌组织中呈现高表达,并与胰腺癌预后相关,其有望成为抗胰腺癌药物的重要治疗靶点.

    作者:李丹;余涛;曾智;吴杰 刊期: 2017年第12期

  • 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吗啡镇痛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对肺癌根治术后吗啡镇痛用量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择期行肺癌根治术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ASA 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右美托咪定组和对照组,每组42例,右美托咪定组麻醉诱导时泵注右美托咪定0.05μg· kg-1·min-1,10 min后以0.2~0.4 μg·kg-1·h-1维持至术毕,对照组术中采用同样方法给予同等剂量的生理盐水.统计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镇痛期间不良反应,记录术后0 ~12、>12~24 h吗啡用量及术后48 h有效自控静脉镇痛泵(PCIA)次数;术后4、12、24、48 h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麻醉诱导前(T0)、拔除气管即刻(T1)、术后24 h(T2)、术后48 h(T3)检测外周血T淋巴细胞.结果 右美托咪定组术后自主呼吸恢复时间、拔管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 12 ~24 h吗啡累计用量显著高于0~12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美托咪定组术后0 ~ 12、>12~24 h吗啡累计用量及48 h有效PCIA次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VAS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组间×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右美托咪定组术后4、12、24、48 h V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CD4+、CD4 +/CD8+组间比较、时间点比较、组间×时间点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与对照组不同时间点比较,右美托咪定组T1、T2、T3时CD4+、CD4 +/CD8+均高于对照组(P<0.05);右美托咪定组镇痛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6.67%,明显低于对照组中38.10% (P <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可减轻肺癌根治术患者围手术期免疫抑制,减少术后吗啡用药剂量,且不会造成苏醒延迟.

    作者:陈杰华;马海燕 刊期: 2017年第12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