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京京;杜少鸣;刘建;詹必成;李根水
目的:探讨12导联心电图 QRS 碎裂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5年5月期间该院收治的120例首发 AMI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立即给予12导联动态心电图检查,并根据 QRS 碎裂的出现情况将其分为 QRS 碎裂组58例与无 QRS 碎裂组62例。分析两组患者心源性死亡、严重并发症情况及心功指标改变。结果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合并症对比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QRS 碎裂组心源性死亡、心源性休克、急性肺水肿、恶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QRS 碎裂组 killip 分级2~4级(心力衰竭)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无 QRS 碎裂组(P <0.05)。QRS 碎裂组 B 型脑钠肽(BNP)水平显著高于无 QRS 碎裂组,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显著低于无 QRS 碎裂组(P <0.05);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DD)参数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12导联心电图 QRS 碎裂与AMI 预后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可作为预测 AMI 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作者:丁莹;刘海;曹立功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莲心碱对氯化锂—匹鲁卡品致癫大鼠模型急性期皮层脑电图的影响。方法32只 SD 大鼠随机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A 组,10μg)、低剂量莲心碱组(B 组,莲心碱2.5 g·L -1,25μg)、高剂量莲心碱组(C 组,莲心碱5 g·L -1,50μg)、左乙拉西坦组(D 组,100 g·L -1,1 mg),建立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大鼠模型后侧脑室注射药物,记录各组大鼠脑电图的改变。结果莲心碱组及左乙拉西坦组与对照组相比大鼠的痫性放电频率减低,快波(β波)比率减少,慢波(δ波)比率增加;高剂量莲心碱组和左乙拉西坦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莲心碱在氯化锂—匹鲁卡品癫痫大鼠模型急性期具有抗癫痫作用。
作者:吴靖;周宏斌;潘松青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究髋臼横断骨折四种内固定方式的臼顶接触性变化。方法采用成人男性半骨盆标本制作髋臼横断骨折模型16个,随机分成四组,予以 A 组:前柱重建接骨板,B 组:前柱锁定接骨板,C 组:骨盆缘下重建接骨板,D 组:骨盆缘下锁定接骨板。通过垂直加载至生理体质量600 N,维持1 min,用双页型压敏片依次测量完整髋臼 I 组和 A、B、C、D 四组的臼顶接触特性变化。结果生理体质量600N 下,A、B、C、D 组内固定后接触特性均不能恢复至正常,与 I 组比较,负重面积,接触压强及峰值压强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同时 A、B、C、D 组之间比较,接触特性也存在统计学差异(P <0.05),并且接触特性依次增强。结论在生理体重600N 下,对髋臼横断骨折予以四种不同内固定,接触特性均不能恢复至正常,且骨盆缘下接骨板优于前柱接骨板,能增加臼顶负重面积,降低臼顶平均压强及峰值压强,同时锁定接骨板的接触特性强于重建接骨板。
作者:高烁;王雷;吴啸波;何全杰;徐凤松;刘弘扬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构建携带 ABCC2基因的慢病毒载体,转染 HEK293细胞,筛选出稳定过表达 ABCC2基因的细胞株并进行鉴定,为体外实验确定与多药耐药相关蛋白2(MRP2)外排转运相关的底物药物及其转运机制提供细胞模型。方法根据 GenBank提供的 ABCC2基因 cDNA 序列设计引物,PCR 扩增该基因并将其连接至慢病毒载体 PZE -LV105,包装病毒并感染 HEK293细胞。用嘌呤霉素进行筛选得到过表达 ABCC2基因的稳转细胞株,通过基因测序、实时荧光定量 PCR(RTQ -PCR)和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对稳转细胞进行鉴定。结果测序结果证明重组慢病毒过表达载体所携带的 ABCC2基因序列与 Gen-Bank 提供的 ABCC2序列一致;RTQ -PCR 分析结果显示转染了 ABCC2基因的 HEK293细胞中 MRP2的 mRNA 相对表达比正常 HEK293细胞和空白载体对照 HEK293细胞高出约320倍;蛋白免疫印迹试验显示,转染了 ABCC2基因的 HEK293细胞中MRP2蛋白表达水平比正常 HEK293细胞和空白载体对照 HEK293细胞高出约150倍。结论该实验成功构建了稳定过表达ABCC2基因的细胞株,该细胞株可用于初步筛选确定 MRP2的特异性外排转运底物及其转运机制。
作者:魏丹芸;张洪;彭锐;张英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绝经女性血清胱抑素 C(Cystatin C,CysC)与冠心病的相关性。方法185例疑诊冠心病而行冠脉造影的绝经女性被纳入研究,应用免疫比浊法测定血清 CysC 水平,从冠心病病情程度、病变支数和 Gensini 评分3方面探讨绝经女性血清 CysC 与冠心病之间的关系。结果(1)病变组血清 CysC 水平高于对照组;(2)随着血清 CysC 的升高,冠心病患者病情程度逐渐加重,病变支数和 Gensini 评分逐渐增加;(3)血清 Cys C 水平与冠脉病变 Gensini 评分呈正相关(r =0.643,P <0.05),多元逐步回归结果显示在校正了年龄、HDL 等因素之后,CysC 与冠脉病变 Gensini 评分(β=0.266,P <0.05)仍然独立相关。结论在绝经女性中,冠心病患者血清 CysC 水平升高,随着血清 CysC 升高,患者病情程度、冠脉病变程度也更加严重。
作者:任朋;许邦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随着我国政治经济大国地位的不断提升和国际教育的快速发展,近10年以来,大批的医学留学生涌入我国学习。结合该校近几年留学生教学的实际情况,该文总结了留学生在耳鼻咽喉科教学和临床实习带教工作中的尝试和心得,为更好地进行留学生教学工作提供参考。
作者:高潮兵;刘业海;吴正升;方平;童步升;里晓红;汪东;朱红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索临床药师在抗真菌药物治疗中的作用,保障患者合理用药。方法对1例左肺鳞癌放化疗术后继发肺部真菌感染的病例进行分析,通过临床药师参与抗感染药物治疗方案的制定,分析评价治疗方案,提出药学建议,发挥药学服务,评价临床药师在临床抗感染治疗中的作用。结果临床药师建议被采纳,患者病情及不良反应得到好转。结论临床药师参与临床药物治疗的制定和药学监护,能有效提高临床用药的合理性。
作者:盛雪鹤;史天陆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32(IL -32)与预后心血管事件风险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190例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的 ST 段抬高或非 ST 段抬高 AMI 患者。分析血清 IL -32与心梗患者2年内复发或死亡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IL -32对已知的心血管危险因素具有显著的影响,如 C -反应蛋白(CRP)以及他汀类药物(HR=1.40(1.03~1.91);P =0.03)。IL -32血管内皮细胞黏附分子(VCAM-1)的表达。AMI 患者低(低于中位数)IL -32水平和高(高于中位数)VCAM-1水平增加心血管事件发生的风险(HR =2.22(1.32~3.75);P =0.002)。结论血清低水平 IL -32和 AMI 患者心血管事发生相关。
作者:陈家林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镍钛合金抓握式肋骨接骨板在多发性肋骨骨折内固定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8月—2015年8月,使用镍钛合金抓握式肋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39例多发性肋骨骨折患者。男28例,女11例;年龄36~74岁,平均55.5岁。均为闭合性损伤且伴有剧烈胸痛,21例连枷胸并反常呼吸。术后定期随访,观察骨折愈合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08.8±35.3)min,术中出血量(156.7±26.1)mL,术毕反常呼吸均消失。PaO2术前为(61.02±10.09)mmHg,术后24 h为(78.85±6.99)mmHg(P <0.001);PaCO2术前为(44.38±8.19)mmHg,术后24 h 为(38.44±4.32)mmHg(P <0.001)。根据疗效评定标准:优35例,良4例。术后复查胸部 CT 及肋骨三维重建显示骨折线消失,无接骨板断裂或移位,随访2~24个月,均无慢性胸痛,亦无局部排异反应。结论镍钛合金抓握式肋骨接骨板具有操作简单、固定牢固、并发症少等优点,治愈率高,治疗多发性肋骨骨折临床效果较好,值得临床借鉴。
作者:张京京;杜少鸣;刘建;詹必成;李根水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建立注射用奥沙利铂含量及有关物质的 HPLC 方法。方法含量和有关物质测定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作为填充剂 Zorbax Rx -C18(4.6 mm ×250 mm)5μm,以磷酸溶液(取10%磷酸溶液0.6 mL,加水稀释至1000 mL,用氢氧化钠溶液或磷酸调节 pH 值至3.0)—乙腈=99∶1为流动相,流速0.8 mL·min -1,检测波长209 nm,进样量20μL。结果奥沙利铂在6~16×10-3 g·L -1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检测限为0.02%,回收率为100.55%(RSD =0.46%),测定样品含量为99.8%,有关物质均小于0.5%。结论该方法快速,专属性强,灵敏度高,重现性好,可作为注射用奥沙利铂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检测方法。
作者:陈传喜;杨志勇;袁红;王继平;王大荣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优化样品处理过程,建立口腔溃疡含片(散)中同时测定靛蓝和靛玉红含量的方法。方法以 N,N -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进行超声提取;色谱柱:Welch C18(250 mm ×4.6 mm,5μm);流动相:甲醇—0.02%磷酸溶液(65∶35),流速:1 mL ·min -1,检测波长:289 nm,柱温35℃。结果靛蓝在69.12~1728 ng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5),含片和散剂中靛蓝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6%,RSD =1.0%(n =6)和96.6%,RSD =1.3%(n =6),靛玉红在19.44~486 ng 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 =0.9995),含片和散剂中靛玉红平均回收率分别为102.3%,RSD =2.3%(n =6)和101.5%,RSD =2.1%(n =6)。结论该方法准确、重现性好,并且可以同时测定靛蓝和靛玉红的含量,可用于口腔溃疡系列制剂中青黛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越;罗定强;康荣;张国跃;王国海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 microRNA-7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该院确诊的卵巢癌患者42例,每例均行手术切除。同时收集38例良性卵巢上皮囊肿组织作为良性对照组。采用 RT-PCR 方法分别检测卵巢癌组织、癌旁组织和良性病变组织样本 microRNA-7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卵巢癌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卵巢癌组织 microRNA-7表达为0.176±0.063,癌旁组织表达为0.314±0.099,良性病变组织表达为0.465±0.123。与癌旁组织和良性病变组织比较,卵巢癌组织中 microRNA-7表达显著下降(P 均<0.05)。microRNA-7的表达与患者的年龄、病理分型无关,与临床分期和区域淋巴结转移相关(P 均<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microRNA-7高表达的卵巢癌病人总生存期长于低表达组(P =0.02)。结论 microRNA-7在卵巢癌组织中表达下显著调,可能是卵巢癌患者重要的预后指标之一。
作者:焦丽敏;梁进;王琼;李纪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对比彩超引导下安珂真空辅助旋切术与传统肿物切除术治疗乳腺肿物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该院接受乳腺肿物切除治疗的患者108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每组均54例患者。予以对照组患者传统肿物切除术进行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用彩超引导下安珂真空辅助旋切术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瘢痕长度、手术时间、愈合时间、术中及术后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切口长度(2.98±7.06)mm、瘢痕长度(2.09±1.25)mm、手术时间(15.39±4.81)min、愈合时间(3.15±0.99)d、术中出血(1.85%)、局部瘀斑(3.70%)、感染(3.70%)、乳房变形(1.85%)发生率等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的切口长度(24.01±10.34)mm、瘢痕长度(20.41±3.42)mm、手术时间(23.81±5.32)min、愈合时间(7.07±1.20)d、术中出血(27.78%)、局部瘀斑(29.63%)、感染(33.33%)、乳房变形(31.48%)发生率等(P <0.05)。结论彩超引导下安珂真空辅助旋切术治疗乳腺肿物可有效缩短术中用时与愈合时间,切口较小,预后效果较佳,患者较为满意。
作者:何贵省;吴煌福;张亚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环节控制在压疮患者风险管理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263例压疮风险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压疮预防护理,而2014年1月至2015年10月的309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在常规压疮预防护理的基础上实施环节质量控制,包括建立压疮专项质控小组、规范化压疮相关制度和流程、改善局部预防护理措施和营养支持,统计两组压疮发生率及转归,分析两组的差异。结果对照组发生压疮13例,压疮发生率为4.9%,观察组发生压疮5例,发生率为1.6%,两组比较,观察组压疮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以压疮发生后2周作为观察期,对照组13例压疮患者创口愈合6例(46.2%),好转5例(38.5%),恶化2例(15.3%),观察组5例患者愈合3例(60.0%),好转2例(40.0%),恶化0例(0.0%),比较两组发现观察组压疮发生患者转归愈合率高于对照组,而恶化率低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 <0.05)。结论综合环节质量控制可以有效地降低风险患者压疮的发生率,并提高已发压疮的预后转归,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江丕菊;马雯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在腰麻联合硬膜外 PCEA 下使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或芬太尼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和对新生儿和产妇的影响。方法选择 ASAⅠ~Ⅱ级,实施分娩镇痛的足月初产妇80例,随机分成两组,S 组(腰麻用药为罗哌卡因2 mg +舒芬太尼5μg,PCEA 模式为0.125%罗哌卡因+0.5 mg·L -1舒芬太尼)和 F 组(腰麻用药为罗哌卡因2 mg +芬太尼20μg,PCEA 模式为0.125%罗哌卡因+2 mg·L -1芬太尼),两组产妇有规律宫缩宫口开大1~2 cm 时常规选择 L3-4椎间隙行硬膜外穿刺,用25G 腰麻穿刺针刺入蛛网膜下腔,回抽脑脊液通畅后给药,腰麻成功后30 min 实施 PCEA 镇痛,背景输注8 mL·h -1,单次 PCA 剂量6 mL,锁定时间15 min。观察并记录各产程时间和各指标情况,包括各时点 VAS 疼痛评分、Bromage 评分、分娩方式、新生儿出生后1、5和10 min 的 Apgar 评分、缩宫素使用率、产后出血量、产妇满意度、不良反应和呼吸抑制等。结果宫口开大3、6、10 cm 时 S 组疼痛 VAS 评分明显低于 F 组(P <0.05);两组间产程时间和器械助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新生儿出生后1、5、10 min 的 Apgar 评分、两组产妇缩宫素使用率及产后出血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产妇 Bromage 评分、恶心呕吐、头晕、皮肤瘙痒、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腰硬联合阻滞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用于潜伏期分娩镇痛对产妇和胎儿安全,不良反应少。
作者:郑磊;吴利君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某院2015年1—6月血液肿瘤科住院患者“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该院2015年1—6月份血液肿瘤科155例应用“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住院患者的使用情况,对抗菌药物品种使用方法,使用疗程,病原菌分布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液肿瘤科特殊使用抗菌药物的应用较广泛,亚胺培南西司他丁的使用率高;美罗培南、两性霉素 B 脂质体、替考拉宁的药物利用指数偏高;替考拉宁的平均用药时间长,达9.56 d;病原学送检率较高,但阳性率较低。结论血液肿瘤科特殊使用级抗菌药物使用基本合理,但在使用日剂量及用药疗程方面需加强管理。
作者:潘春晓;邵菁菁;商玉萍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比较阿替洛尔与普萘洛尔治疗婴幼儿血管瘤疗效。方法纳入123例患儿,随机分为阿替洛尔组和普萘洛尔组。其中阿替洛尔组63例,普萘洛尔组60例。初始治疗后2、4周,每月随访一次至半年。结果阿替洛尔组治疗反应率为53.9%,普萘洛尔组为60%,两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P =0.68)。无相关不良反应。结论阿替洛尔治疗婴儿血管瘤安全有效,疗效不劣于普萘洛尔。
作者:王冠杰;赵娅娟;李东繁;李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探讨阴道黏膜、子宫主韧带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 -1)表达变化与盆腔器官脱垂(POP)发生的关系。方法选择因重度盆腔脏器脱垂行子宫全切术的绝经后患者30例为 POP 组;以同期无盆腔脏器脱垂及尿失禁、因妇科良性疾病行子宫全切术的绝经后患者30例为对照组,于手术中取阴道黏膜、子宫主韧带。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阴道黏膜、子宫主韧带中 MMP -1表达变化。结果POP 组中阴道组织,子宫主韧带组织中 MMP -1表达较对照组增强(P <0.05)。结论POP 患者阴道组织、主韧带组织弹性纤维组织中 MMP -1者表达增加,可能与 POP 发生有关。
作者:姜智慧;薛华;王海燕;李娟;颜根喜;周健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评价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治疗剖宫产皮肤瘢痕的疗效。方法87例剖宫产皮肤瘢痕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即二氧化碳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治疗组(A 组)、二氧化碳点阵激光治疗组(B 组)和硅酮凝胶治疗组(C 组)。分别比较三组的温哥华瘢痕标度评分、整体疗效及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3个月,就 A、B 两组瘢痕评分相比较,A 组优于 B 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6个月后,A 组的瘢痕评分显著低于 B 组和 C 组(P <0.05)。治疗后6个月, A、B、C 组三组总显效率分别为66.7%、40.0%和33.3%,A 组显著高于 B、C 两组(P <0.017),A 组中增生性瘢痕和凹陷性瘢痕均明显少于 B 组和 C 组,且有显著差异,三组的复发率分别为0.0%、1.4%和3.4%。三组均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反应,A 组不良反应低且与 B 组和 C 组有显著差异(P <0.05)。结论CO2点阵激光联合硅酮凝胶治疗剖宫产皮肤瘢痕比 CO2点阵激光和硅酮凝胶单独治疗效果好,可以明显缩短治疗时间,提高治疗效果,无明显不良反应,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作者:吴利荣;胡晓继;李少荣;谭明 刊期: 201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新型雌激素受体 GPR30表达对子宫内膜癌患者预后的影响并探讨其与雌、孕激素表达的关系。方法收集该院妇产科经病理确诊为子宫内膜癌的石蜡切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 GPR30、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表达,并分析其对子宫内膜癌的临床意义和分析三者间的关系。结果GPR30阳性表达率与子宫内膜癌的 FIGO 分期、组织分级以及肌层浸润深度有关联(P <0.05),与淋巴结转移无明显相关性(P >0.05)。GPR30表达阳性率在子宫内膜癌中表达显著高于增殖期子宫内膜(P <0.05),PR 表达阳性率在子宫内膜癌与增殖期子宫内膜差异显著(P <0.05),ER 表达阳性率在两者间无差异(P >0.05)。子宫内膜癌 GPR30与 ER 阳性共表达率为61.2%(30/49),呈正相关(r =0.315,P =0.021);与 PR 阳性共表达率为57.1%(28/49),呈正相关(r =0.303,P =0.027)。结论GPR30阳性表达对子宫内膜癌的病理分期、组织分级以及肌层浸润深度相关,对子宫内膜癌预后产生重要作用;GPR30与 ER、PR 间存在共表达的交谈或调节作用。
作者:肖波;余桂梅 刊期: 201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