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对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房功能的影响

胡茜茹;程自平;赵韧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 扩张型心肌病, 左心房功能
摘要: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对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左心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41例进行CRT治疗的DCM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于术前、术后1周,测量左心房内径(left atrial diameter,LAD)、肺动脉压力(pulmonary arterial pressure,PAP)、左室舒张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diastolic dimension,LVEDD)、左室收缩末内径(left ventricular end-systolic diameter,LVESD)、左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QRS波时限、P波终末电势(p-wave terminal force-V1,PTFV1)、Ⅱ导联P波时限(PⅡ时限)。结果术后1周的观察显示,LAD缩小、PAP降低,LVEDD、LVESD均缩小,LVEF增加(P<0.01),QRS波时限缩短,PTFV1负值减小,PⅡ时限缩短(P<0.05)。结论该研究显示,CRT可逆转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左心房重构,改善左心房功能,近期疗效显著。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与单纯咪唑安定在慢诱导气管插管时对镇静程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与单纯咪唑安定在慢诱导气管插管时对镇静程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6月—2014年6月期间于该院进行气管插管全麻手术患者70例,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各35例,研究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对照组患者采用单纯咪唑安定。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的变化情况,评估其对镇静程度的影响。结果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在三个时间点的血压和心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2和T3时研究组患者的血压和心率低于对照组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三个时间点的OA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T2和T3时刻研究组患者对侵入性操作反应程度相对于对照组反应轻(均P<0.05),表现更为舒适。结论右美托咪定复合小剂量咪唑安定较单用咪唑安定耐受性更佳,更适合于慢诱导气管插管。

    作者:郑吉卫;朱琼;柳德洪;别世杰;亢留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影响

    目的:探讨智能运动训练系统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分析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的相关性。方法将48例病程为1~3个月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4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方法,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智能训练系统治疗,每天2次,每次20 min。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采用FMA-L评分量表)和步行功能(采用功能性步行量表FAC)。结果两组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治疗后均有改善(P<0.05),但治疗组患者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或P<0.05)。结论智能训练系统结合常规康复治疗可改善恢复期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且效果优于单纯应用常规康复治疗;偏瘫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和步行能力有着显著的正相关性。

    作者:高晓平;冯小军;陈冲;鲍文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中国人群中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表达的Meta分析

    目的: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 )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与RA发病机制及疾病发生、发展的关系。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收集和筛选符合条件的研究结果,用Meta分析方法进行相关数据统计。结果纳入12篇研究,Meta分析结果显示RA患者的外周血CD3+、CD4+、CD8+T细胞含量所占的比重较对照组差异无显著性(WMD =-0.02,95%CI[-0.07,0.02],P=0.27;WMD =0.02,95%CI [0.03,0.08],P=0.41;WMD =-0.03,95%CI[-0.19,0.14],P=0.74),但CD4+/CD8+比值在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中较健康组有明显增高(WMD =0.81,95%CI[0.74,0.89],P<0.001)。结论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外周血中,CD4+/CD8+比值失衡可能是RA的发病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机制。

    作者:胡艳婷;丁宁;范大志;刘丽;蔡国旗;徐胜前;邹延峰;潘发明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药品生产企业检验能力评估分析方法初探

    目的:通过对19家药品生产企业间的实验比对,考察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和检验记录的原始性,初步探讨药品生产企业检验能力评估分析方法。方法采用稳健统计法处理样本检验数据,并参照相关标准评价检验原始记录,综合评估分析药品生产企业检验能力。结果与结论药品生产企业检验能力评估分析方法全面、准确、可靠;方便、易行。

    作者:刘业飞;郑正;陈扣宝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P2 Y12受体拮抗剂对脓毒症大鼠血小板功能和急性肾损伤影响的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血小板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对脓毒症大鼠血小板功能和急性肾损伤(AKI)的影响。方法36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急性肾损伤组(AKI组)、氯吡格雷组(CL组),每组12只。AKI组、CL组分别腹腔注射内毒素(LPS)10 mg·kg-1建模;CL组在LPS注射后立即给予氯吡格雷800 mg·kg-1灌胃;建模后3 h,测定各组血小板CD62P的阳性表达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并检测血肌酐、尿素氮、TNF-α和IL-6的水平,取肾组织HE染色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 AKI组血小板CD62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NC组(P<0.05),而CL组则明显低于AKI组(P<0.05)。AKI组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NC组,CL组血小板聚集率较AKI组明显降低且低于NC组(P<0.05)。AKI组、CL组大鼠血清TNF-α和IL-6、血肌酐、尿素氮水平均高于NC组(P<0.05),而CL组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AKI组(P<0.05)。AKI组大鼠肾组织病理损伤显著,CL组肾损伤程度较AKI组明显减轻。结论血小板参与AKI的发病机制,血小板P2Y12受体拮抗剂氯吡格雷可减轻内毒素诱导的肾组织的损伤,改善肾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脓毒症大鼠血小板的过度活化和聚集,下调炎症因子的表达有关。

    作者:芮蕾;朱继金;温汉春;陈威丞;符基定;李妮妮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灵活运用分组教学,提高骨科教学效率

    骨科的专业性较强,内容抽象,涉及的知识面很广。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骨科基本理论知识,熟练实践操作,提高课堂效率,骨科临床教师一直致力于探索各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分组教学就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出现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该文将分组教学灵活地运用到骨科教学上,以提高骨科教学的课堂效率。

    作者:钱军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具有去甲斑蝥素结构的HDAC抑制剂的设计与合成

    目的:设计与合成以去甲斑蝥素为骨架的苯甲酰胺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方法利用拼合原理,将去甲斑蝥素的活性结构片段,引入具有不同取代基的苯甲酰胺类组蛋白去乙酰化酶抑制剂中,探索性设计并合成了2个未经报道的全新化合物。结果目标化合物为全新未报道化合物,结构经质谱、氢谱和碳谱确认。结论设计思想合理,合成方法温和,简便,适合该类化合物的合成。

    作者:张艳春;李家明;王杰;王刚;张晨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的镇痛及镇静效果的比较

    目的:比较不同剂量地佐辛复合右美托咪定应用于小鼠的镇痛及镇静效果。方法选取ICR品系雌性小鼠80只,随机分为8组(n=10),10μg· kg-1右美托咪定组(DEX组)、0.3 mg· kg-1地佐辛组(D1组)、1.0 mg· kg-1地佐辛组(D2组)、3.0 mg· kg-1地佐辛组(D3组)以及10μg · kg-1右美托咪定分别复合0.3,1.0,3.0 mg· kg-1地佐辛(C1组、C2组、C3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NS组)。腹腔注射各组药物15 min后,先采用热板实验观察镇痛效果,继而应用自发活动视频分析系统记录小鼠的活动轨迹,根据小鼠用药后1 h的总路程推断其镇静程度。结果(1)热板实验:与NS组相比,DEX、D1组给药后热痛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5组热痛阈均高于NS组(P<0.05);复合组热痛阈明显高于单用相应剂量地佐辛及DEX组(P<0.05)。(2)旷场试验:与NS组相比,单用地佐辛各组小鼠总路程无明显差异(P>0.05),DEX组明显短于NS组(P<0.05);复合组明显短于NS组(P<0.05),而与DEX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单用相应剂量的地佐辛相比,总路程均明显减少(P<0.05)。结论地佐辛与右美托咪定复合应用镇痛效果增加,而镇静效果不叠加。

    作者:刘兴慧;李娟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罗哌卡因配伍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

    目的:探讨采用罗哌卡因配伍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对产妇和新生儿的影响。方法选取要求分娩镇痛50例产妇为观察组,随机选取同期未采取镇痛措施的5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的分娩镇痛效果、产程、剖宫产率、缩宫素使用情况、产后出血量以及新生儿情况等。结果两组产后出血量、新生儿窒息无统计学意义,但镇痛组活跃期相对对照组缩短,疼痛明显减轻,缩宫素使用率增加,剖宫产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罗哌卡因配伍舒芬太尼用于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安全有效,能加速活跃期,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减轻产妇痛苦,对母婴均无不良影响。

    作者:杜媛媛;张莉亚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三种不同下鼻甲成形术在鼻内镜术中的应用探讨

    目的:比较三种下鼻甲成形术的应用治疗效果,根据个性化特点,选择合适的下鼻甲手术处理方式。方法130例确诊的慢性鼻炎患者,其中女性88例,男性42例,年龄17~65岁,平均年龄42.1岁。所有病例均在鼻内镜直视下,根据临床症状和鼻窦CT检查的不同,分别对确诊患者进行了下鼻甲骨折外移术,下鼻甲黏膜下部分切除术,下鼻甲黏骨膜下部分切除术,并对三种下鼻甲成形术的疗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三种不同下鼻甲成形术治疗的患者一次性手术成功,经3~6个月随访观察,所有患者鼻塞症状均明显改善。其中,显效117例(90%),有效13例(10%),无效0例。术后创面光滑平整,无结痂和黏连,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三种术式的下鼻甲成形术均是治疗慢性鼻炎的有效方法。这三种下鼻甲成形术均具有术后反应轻,恢复快,并发症少等特点,更加符合鼻腔生理功能。

    作者:刘斌;胡国勤;刘诗敏;王琴;孙晓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RP-HPLC法测定胃安片中盐酸小檗碱的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胃安片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色谱柱:C18柱(4.6 mm ×250 mm,5μm);流动相:以乙腈—0.1%磷酸溶液(50∶50)(按1 g·L-1的量加入十二烷基磺酸钠);检测波长为265 nm;流速:0.8 mL·min-1。结果盐酸小檗碱在0.25~3.00μg范围内与峰面积有很好的线性关系(r=0.999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8.65%(RSD=0.89%,n=6)。结论该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胃安片中盐酸小檗碱含量测定。

    作者:袁杰;汪康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的早期诊断及治疗分析

    目的:寻找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CSP)的早期诊断和积极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0年11月—2013年4月该院共收治的剖宫产子宫瘢痕妊娠21例,分析其临床表现、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及预后等。结果17例患者在终止妊娠前经阴道彩超诊断为CSP,分别通过超声引导下清宫、甲氨蝶呤肌注或局部注射,再联合米非司酮口服、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宫及开腹子宫局部病灶切除等治疗方法,无1例子宫切除;误诊的4例经手术或宫腔镜诊断,给予急诊手术、子宫动脉栓塞后清宫及甲氨蝶呤联合米非司酮全身化疗治疗,有1例子宫切除,所有患者均治愈出院。结论 CSP没有典型的临床特征,早期不易诊断,B超检查可能是CSP早期诊断的方法。一旦明确诊断,应尽早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及不必要的子宫切除。

    作者:李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生化检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究生化检测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7月该院收治的2型糖尿病患者206例,根据眼底检查结果分为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组(n=80)、非增殖期DR组(n=97)和增殖期DR组(n=29)三组,对比患者的一般资料、生化检测指标等。结果与无DR组相比,非增殖期DR组与增殖期DR组患者高血压病程较长、糖尿病病程较长、血脂蛋白a较高,增殖期DR组患者血肌酐(Cr)、尿素氮(BUN)较高(P<0.05);与非增殖期DR组相比,增殖期DR组患者糖尿病病程较长、血脂蛋白a、Cr、BUN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脂蛋白a(OR=1.014,95%CI=1.004~1.024)、糖尿病病程(OR=1.306,95%CI=1.179~1.446)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结论生化检测指标脂蛋白a和糖尿病病程是糖尿病患者发生DR的危险因素,对其检测有利于早期诊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作者:唐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安徽省药品生产企业无菌检查实验室调研报告分析

    目的:旨在掌握安徽省无菌药品生产企业无菌检查实验室的日常运行和当前存在的实际问题。方法采取现场检查配合书面汇总的形式。结果无菌检查实验室实际运行中在菌种及培养基的管理、设施设备验证、无菌试验复试等方面还存在缺陷。结论多数被调研的企业基本能够按照药品GMP及相关法规的要求对无菌药品进行无菌检查。

    作者:胡士高;罗京京;窦颖辉;杨士友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综合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临床疗效及生存质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对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临床疗效的影响,明确综合护理干预在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治疗和预后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4月至2014年4月收治的68例消化性溃疡出血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对症治疗基础上实施常规护理,研究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综合护理干预。观察住院时间、出血量、再出血率指标,应用生存质量量表(SF-36)进行评估生存质量。结果研究组在住院时间、总出血量及再出血的发生率三个观察指标较对照组有所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1.7%,对照组的总有效率为68.8%,对照组低于研究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两组患者生活质量量表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和观察组评分较护理前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前后两组间比较,研究组在情感职能和心理健康维度较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溃疡出血患者给予针对性护理干预,能显著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李敏;刘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早期孕期治疗对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影响

    目的:研究早期孕期治疗对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择回顾性研究方法,选择2012年3月到2013年7月之间来该院进行妊娠梅毒抗感染治疗的患者64例,年龄24~38岁,平均年龄(29.5±1.4)岁。按1∶1的随机方式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2例。比较两组妊娠结局情况,比较两组新生儿预后情况。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妊娠结局在早产、死产及正常产方面比较均有差异,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新生儿结局在新生儿死亡、窒息儿及正常新生儿等方面比较均有差异,P<0.05,说明具有统计学意义;而在梅毒新生儿方面的比较差异不大。结论早期孕期治疗对妊娠梅毒患者妊娠结局和围产儿预后先天性梅毒患儿发生率有一定影响。

    作者:覃小敏;徐薇;黄艳丽;邢辉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自溶性微针的制备及其对盐酸青藤碱凝胶透皮性能的影响

    目的:优选出自溶性微针的处方工艺,并考察所制备的微针对盐酸青藤碱凝胶透皮性能的影响。方法采用浇注法制备自溶性微针,穿刺试验考察其机械性能,并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考察自溶性微针预处理皮肤,对盐酸青藤碱凝胶透皮性能的影响。结果采用浇注法制备自溶性微针,其佳处方为:基质材料硫酸软骨素和聚乙烯吡咯烷酮(PVP)按照1∶1的比例混合,加入重量比60%的水;所制得的微针针形完整、机械强度良好,能够很好的穿刺铝箔和大鼠皮肤;体外透皮实验显示,自溶性微针使得盐酸青藤碱凝胶的累积渗透量增加了3.62倍。结论优选的自溶性微针的处方与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可显著提高盐酸青藤碱凝胶的透皮性能,为载药微针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吴星星;曹英骥;桂双英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三种不同引产方法在瘢痕子宫中晚期妊娠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引产方法在瘢痕子宫中晚期妊娠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09年3月至2014年2月该院接诊的120例中晚期妊娠的瘢痕子宫的产妇进行研究。按照随机数表法,随机均分为卡孕栓组、利凡诺组、冰水囊组三组。三组患者分别在口服米非司酮的基础上配伍使用卡孕栓、利凡诺及冰水囊进行引产。比较三组产妇的产程状况及不良反应。结果药物引产后,发现卡孕栓组产妇的药物促宫颈成熟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卡孕栓组产妇的宫缩发动时间、宫缩至胎盘娩出时间、引产总时间及总产程均明显短于其余两组;宫颈成熟评分明显高于其余两组;产后总出血量也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5)。卡孕栓组产妇的引产成功率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结论米非司酮配伍卡孕栓对瘢痕子宫中晚期妊娠中的产妇实施引产,效果良好。

    作者:张小燕;宋青霞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体质指数对肺炎儿童住院时间和总病程的影响

    目的:探讨体质指数即肥胖及超体质量对肺炎儿童住院时间和总病程的影响。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6月在该院住院的70例2~9岁普通肺炎患儿进行回顾性研究,根据年龄分为低年龄儿童组(2~5岁)和高年龄儿童组(6~9岁),将每组肥胖及超体质量肺炎患儿的平均住院时间、总病程及外周血细胞计数、免疫学等指标与正常体质量肺炎患儿分别进行对比。结果2~9岁肥胖及超体质量普通肺炎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和总病程较正常体质量普通肺炎患儿均延长1~1.5 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低年龄组,肥胖、超体质量及正常体质量肺炎患儿外周血细胞计数、免疫学指标及反复肺炎病史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高年龄组,肥胖、超体质量及正常体质量肺炎患儿外周血细胞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肥胖及超体质量肺炎患儿细胞免疫指标(CD4+T、CD4+T/CD8+T )及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G(IgG)、免疫球蛋白A(IgA)]均较正常体质量肺炎患儿明显下降(P<0.05),且肥胖及超体质量儿童更易患反复肺炎(P<0.05)。结论2~9岁肥胖及超体质量普通肺炎患儿平均住院时间和总病程较正常体质量普通肺炎患儿更长;在6~9岁年龄组可能与体液及细胞免疫功能受损有关,但在低年龄儿童组并未提示。

    作者:锐光;黄碧梅;刘新华;周传 刊期: 2015年第06期

  • 改良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中远段骨折的比较研究

    目的:比较改良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肱骨干中远段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对2011年1月—2013年7月采用改良外侧入路与前外侧入路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35例肱骨干中远段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从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中桡神经损伤情况、临床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及Mayo肘关节功能评分(MEPS)等方面对两种入路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12~21个月的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4.2个月,前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33.15±10.01)min,平均术中出血量(313.68±22.41)mL,术中发生3例桡神经损伤(3/19),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4.00±1.21)周,术后1年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屈曲(129.74±8.11)°,伸直(4.21±1.23)°,术后1年肘关节MEPS功能平均评分(84.37±6.53),改良外侧入路组平均手术时间(107.81±9.12)min,平均术中出血量(263.75±17.46)mL,术中发生1例桡神经损伤(1/16),术后骨折平均愈合时间(13.84±1.07)周,术后1年肘关节平均活动范围:屈曲(133.75±6.31)°,伸直(4.63±1.09)°,术后1年肘关节MEPS功能平均评分(86.44±8.02),改良外侧入路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桡神经损伤方面优于前外侧入路组(P<0.05),而改良外侧入路组在术后骨折愈合时间、术后1年肘关节伸屈活动范围与肘关节MEPS功能评分方面与前外侧组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改良外侧入路相对前外侧入路手术治疗肱骨中远段骨折更加简单而安全,是一种比较好的手术入路。

    作者:宁仁德;姚涛;孔令超;吕飞飞;周业金 刊期: 2015年第06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