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静脉用抗菌药物用药剂量及时间合理性调查分析

夏玉菡

关键词:静脉用, 抗菌药物, 剂量, 时间间隔, 合理性
摘要:目的 调查分析该院静脉用抗菌药物用药剂量及时间间隔合理性,规范静脉用抗菌药物的使用.方法 抽查该院从2011年6月-2012年10月开出的5 423张抗菌药物处方,对注射性抗菌药物用药剂量及用药时间间隔进行分析.结论 5 423张抗菌药物处方中静脉用抗菌药物占39.87%(2 162/5 423),共涉及5大类16种抗菌药物;不合理的处方占33.95%(734/2 162),使用剂量不合理占21.66%(159/734);使用频度不合理占78.34%(575/734).结论该院静脉用抗菌药物用药剂量及时间间隔还存在一定不合理的地方,临床药师及医师应加强对抗菌药物药动学及合理使用相关规定的学习.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实施克拉霉素联合曲安奈德治疗的临床疗效观察及分析

    目的 分析慢性鼻-鼻窦炎(CRS)患者实施克拉霉素和曲安奈德联合治疗的效果,并为其在临床中的应用提供指导性参考.方法 选取该院耳鼻喉科于2010年3月-2012年8月收治的120例慢性鼻-鼻窦炎患者,随机性分为A组(60例)和B组(60例).其中A组治疗方案为:口服克拉霉素,每次250 mg,一天2次,待第2周后,改为一天1次;同时再给予曲安奈德鼻喷雾剂进行喷鼻给药,每个鼻孔各喷2揿(每揿为55 g),一天1次,待第2周后,改为每个鼻孔各喷1揿,一天1次.B组治疗方案为:口服克拉霉素,每次250 mg,一天2次,待第2周后,改为一天1次.在治疗前和治疗后第4周末,对比两组患者的视觉模拟评分(VAS)、Lund-Mackey鼻窦CT评分及临床疗效.结论 A组在治疗第4周末,其VAS和鼻窦CT评分分别为(2.13±1.43)、(3.11±0.47),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治疗第4周末,其VAS和鼻窦CT评分为(2.46±1.57)、(3.35±0.46),相较于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第4周末,A组的治愈率为48.3%,B组的治愈率为35.0%,两组差异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慢性鼻-鼻窦炎患者实施克拉霉素联合曲安奈德进行治疗,可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取得较为满意的临床效果.

    作者:程果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75例大肠癌骨转移预后影响因素的回顾性分析

    目的 探讨75例大肠癌骨转移患者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的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以该院2002年3月-2012年2月间诊治的75例大肠癌骨转移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论 大肠癌确诊后,3年生存率为49.4%,中位生存期为(32.6±2.8)个月,大肠癌骨转移确诊后,3年生存率为26.8%,中位生存期为(11.3±3.2)个月.单因素分析发现:大肠癌骨转移时血清ALP≥150 U·L-1、伴有淋巴结转移、伴有其他脏器转移以及骨转移灶多发对大肠癌骨转移的预后有影响,对上述4项危险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骨转移时ALP≥150 U·L-1和骨转移时伴有其他脏器转移是影响大肠癌骨转移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大肠癌骨转移时ALP水平及骨转移时伴有其他脏器转移是影响其预后生存率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判断预后、指导术后治疗及制订随访方案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张菁茹;王丽丽;高淑文;符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垂体危象1例分析

    垂体危象为严重的内科急危重症,是指垂体前叶功能减退患者在各种应激因素的侵袭下,病情发生急剧恶化以致发生昏迷、休克、高热等征象.笔者发现1例,报道如下.

    作者:张蓉;张朝晖;龚勋;李灵丰;曾超;钟建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人工椎板在脊柱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目的 分析人工椎板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胸腰椎骨折等脊柱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4月-2012年8月的4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及胸腰椎骨折患者采用人工椎板的治疗效果.结论 全部病历获得5~15个月随访,平均10个月,其中30例痊愈,5例基本缓解,5例有效,痊愈率75%,有效率100%,其中2例出现伤口浅表感染,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排斥反应,复查X线片示人工椎板与骨接触面界限消失,完全愈合.结论人工椎板在治疗脊柱疾病中的疗效较为显著,安全性较高,能有效的预防术后瘢痕黏连,重建脊柱结构.

    作者:江树连;朱磊;周章武;刘安平;周正新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同检验方法对梅毒不同时期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析

    目的 对比研究3种不同的梅毒临床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从而筛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的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梅毒螺旋体血球凝集试验(TPH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75例梅毒患者和55例非梅毒患者.结论 3种检测方法TPHA、TPPA、ELISA的临床敏感性分别为:91.2%、97.8%、98.7%,特异性分别为:96.3%、98.5%、98.2%.TPP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好,与其他3种方法相比,ELISA检测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也较好,与TPPA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PHA临床敏感性稍差,与TPPA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特异性尚好,与TPPA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PPA、ELISA均为临床较好的梅毒诊断检测方法.

    作者:夏玉玲;李辉;周玲;程丽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中药中重金属新型检测技术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中药中存在的重金属问题已引起国内外各检测机构的高度重视,重金属超标已成为影响中药出口,阻碍我国中医药走向世界的瓶颈,因此准确检测和限定重金属的含量已是当务之急.该文对国内外中药中重金属的行业标准进行了介绍,并对重金属新型的检测技术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同时还对该领域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作者:章璐幸;孙平飞;吴惠芳;钱海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多种不同梅毒检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准确率比较

    目的 对比三种不同梅毒检验方法检测梅毒螺旋体的结果准确率.方法 选取该院确诊各期梅毒的39例患者,同期就诊的30例乙型肝炎患者与体检的30例健康受试者.采用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法、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及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进行检测并比较其结果.结论 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的假阳性率为2.02%,另外两种检验方法的假阳性率均为0%.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的总阳性率为87.18%,假阴性率为12.82%;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总阳性率为97.43%,假阴性率为2.56%;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总阳性率为100.00%,假阴性率为0%.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以及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敏感度(P<0.05).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的敏感度明显高于梅毒甲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的敏感度(P<0.05).结论根据临床诊断和治疗的不同需要,采用适宜的梅毒检测方法,以满足临床需求的同时,尽量减少患者的经济压力,促进医患关系的和谐发展.

    作者:谢昭宁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某三甲医院基本药物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分析该三甲医院基本药物配置、中标、供应、销售、价格等情况,为顺利、加快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提供参考.方法 导出该院HIS系统2012年1-6月基本药物配置、中标、供应、销售、价格等数据,利用Excel对数据进行汇总和分析.结论 该三甲医院在用基本药物品种数占2009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品种数的64.8%,基本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的8.0%,基本药物销售集中于少数几个品种,尤其是价格较高的进口药品及进口分装药品;基本药物中标率较低;基本药物缺货率达19.7%;基本药物价格偏低,其中西药低价小品种或单价在10元以下的基本药物占基本药物总数的72.6%,中成药单价集中于10~50元.结论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施在三甲医院需进一步加强.

    作者:李培芳;方焱;杜德才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三氧化二砷对兔卵蛋白诱导性关节炎的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三氧化二砷对日本大耳白兔卵蛋白诱导性关节炎模型外周血中抑炎因子(IL-10)、促炎因子(TNF-α)、CD4+、CD8+T细胞含量及CD4+/CD8+比值的影响.方法 将48只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为模型组、正常对照组、三氧化二砷低剂量组(1.0 mg·kg-1·d-1)、三氧化二砷中剂量组(2.0 mg·kg-1·d-1)、三氧化二砷高剂量组(4.0 mg·kg-1·d-1)、激素组醋酸泼尼松龙(10 mg·d-1),每组8只.成功建立卵蛋白诱导关节炎兔模型后,分别给药2周,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兔外周血中的IL-10、TNF-α,流式细胞仪检测CD4+、CD8+T细胞的含量.结论 卵蛋白诱导法可以成功诱导兔的关节炎,模型组外周血中的IL-10含量较正常对照组降低(P<0.01),模型组TNF-α较正常对照组上升(P<0.05),三氧化二砷各剂量组兔的关节炎症状不同程度改善,IL-10含量较模型组升高(P<0.05),而TNF-α较模型组降低(P<0.05);模型组外周血CD4+及CD4+/ CD8+比值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P<0.01),三氧化二砷治疗组比值均比正常组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结论 三氧化二砷可能通过抑制CD4+T细胞的异常增生,减轻细胞免疫应答、调节卵蛋白关节炎兔外周血T细胞各亚群的紊乱缓解RA的病程发展,该作用可能是三氧化二砷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重要机理之一.

    作者:胡宾;沈敬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腰椎固定节段与相邻椎间盘退化的影像学相关性

    目的 随访观察腰椎融合内固定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行性变的MRI表现,讨论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 2006年3月-2010年3月268例在该院行腰椎内固定融合术治疗后腰椎固定融合节段相邻椎间盘术后退变与MRI表现,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结论 随访1~5年,其中有症状性退变15例,均为固定近端相邻的椎间盘,而且此节段椎间盘术前均有不同程度的退变.结论 腰椎退行性疾病固定治疗后出现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与年龄有关,术前已有退变的与相邻节段腰椎间盘术前的退变程度及固定节段多少有关,退变加快,但椎间盘退变的MRI表现与出现临床症状间无明显关系.

    作者:高胜山;杨庆国;张银顺;汪大明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某三甲医院2012年门诊处方抗菌药物应用分析

    目的 通过分析该三甲医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促进和提高临床合理用药水平.方法 随机抽取该三甲医院2012年门诊处方6 152张,对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论 6 152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的处方1 188张,占19.31%,其中抗菌药物联用处方154张,占使用抗菌药物处方的12.96%;3种给药方法中,注射用抗菌药物处方382张,占应用抗菌药物处方的32.15%;口服抗菌药物处方754张,占应用抗菌药物处方的63.47%.患者使用抗菌药物涉及11大类,主要有6种不合理使用情况.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使用频率高,占34.82%.结论该院门诊处方抗菌药物的使用基本合理,仍需进一步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作者:徐学君;徐德琴;程幼苗;丁曼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3种规格注射用头孢地嗪钠无菌方法学验证

    目的 建立西安利君制药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3种规格注射用头孢地嗪钠的无菌检查方法.方法 取注射用头孢地嗪钠,按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所载无菌检查方法项下方法进行试验.结论 试验组和阳性对照组加入的试验菌生长良好,阴性对照组无菌生长.结论 3种规格注射用头孢地嗪钠均可采用薄膜过滤法,0.25 g规格冲洗量为每膜500 mL,0.5 g和1 g规格冲洗量为每膜800 mL,后在100 mL培养基均加入2 mL青霉素酶进行无菌检查.

    作者:闵红;裴小龙;杨晓莉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我院儿科126例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情况分析

    目的 调查分析该院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抗生素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参考.方法 应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抽取2012年1-6月该院儿科上半年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病例126例,对患儿抗生素的使用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论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病例抗生素使用率99.2%;单一用药率54.8%,联合用药率44.4%;共选用13种抗生素,使用美洛西林钠为38.9%;静脉给药率100%.126例应用抗生素的患者中,经治疗后治愈4例(3.2%),好转122例(96.8%).总住院天数496 d,平均住院天数4 d.总费用17 676.81元,平均费用140.29元.结论该院儿科上呼吸道感染患儿使用抗生素存在一些不合理现象,需要进一步加以规范.

    作者:崔晓燕;侯广杰;焦皖颖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黄岑等10种中药对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试验观察

    目的 观察黄岑等10种中药水煎液对非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了解中药制剂对2类细菌的抑菌效果是否一致,旨在为产ESBLs大肠埃希菌感染的临床治疗寻求新途径.方法 采用MicroScan-4细菌分析仪进行细菌鉴定,用Kirby-Bauer法检测全部29株大肠埃希菌对临床常用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按照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研究所(CLSI)2006年标准判断结果;将10种中草药制备成一定浓度的水煎液,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不同菌株的低抑菌浓度(MIC).结论 10种中药对2类菌株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黄岑抑菌作用强,其次是赤芍、黄连、仙鹤草.结论 10种中药对非产ESBLs和产ESBLs大肠埃希菌菌株均具有一定的抗菌作用,敏感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作者:许韦;邵志伟;李小东;张琪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干扰素在不同类型病毒性角膜炎中的疗效和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干扰素在2个常见类型病毒性角膜炎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0年4月-2012年5月于该院进行治疗的54例(60眼)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27例(30眼),对照组采用阿昔洛韦进行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干扰素进行治疗,后将两组患者中不同类型者的治疗总有效率、治愈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结论 观察组不同类型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治愈时间短于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均<0.05,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干扰素在2个类型病毒性角膜炎中的疗效和安全性均较好,综合优势明显.

    作者:苏晓锋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7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收集安徽省第二人民医院和合肥市第一人民医院自2009年1月-2012年9月共收治剖宫产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3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论 37例均经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检查都为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其中24例为单发病灶,13例为多发病灶,病灶大小不等,约为1~4 cm之间.其中3例病灶直径大于4 cm.术中见病灶多位于皮下脂肪深层与腹直肌前鞘之间,1例因病灶穿透腹膜并伴有盆腔内异症和右侧卵巢内膜异位囊肿而同时进行开腹手术.所有患者均全部切净病灶,切口Ⅰ期愈合,随诊1~38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剖宫产术后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断相对容易,手术切除病灶是佳治疗手段.剖宫产术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是减少该病发生的关键.

    作者:孙阳春;王宏宇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丹皮酚渗透泵片包衣膜处方工艺考察

    目的 对自制的丹皮酚渗透泵片进行包衣膜处方工艺考察.方法 将含2.5%乙基纤维素(EC)、10%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BP)、10%聚乙二醇-4000(PEG-4000)的无水乙醇包衣液采用喷雾法制备成丹皮酚渗透泵片包衣膜,通过考察吸水量,观察释药前后的表面形态变化并进行包衣后的释放度测定,对包衣膜进行性质考察.结论 丹皮酚渗透泵片包衣膜柔韧、致密、均匀,能保证适当的水分进入,并且释放度测定表明丹皮酚渗透泵片在12 h能实现很好的零级释放.结论 将含2.5%EC、10%DBP、10%PEG-4000的无水乙醇包衣液采用喷雾法制备成的丹皮酚渗透泵片包衣膜性能良好,为丹皮酚渗透泵片包衣膜处方筛选和质量控制提供了一定的实验依据.

    作者:马嘉;李蔚;陈瑞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顺铂联合5-氟尿嘧啶与奥沙利铂联合替吉奥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对比研究

    目的 比较顺铂(DDP)联合5-氟尿嘧啶(5-FU)与奥沙利铂(L-OHP)联合替吉奥(S-1)一线治疗晚期胃癌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09年1月-2012年11月间收治的53例晚期胃癌患者,其中A组(DDP+5-FU,PF组)25例,具体为:DDP 20 mg·m-2静滴,第1~5天,5-FU 500 mg·m-2静滴维持24 h第1~5天,每4周重复.B组(L-OHP+S-1)28例,具体为:L-OHP 130 mg·m-2 静滴2 h,第1天,S-1 40 mg·m-2早晚2次餐后服用,第1~14天,每3周重复.每2个周期评价疗效及毒性.结论 53例患者均可评价毒副反应和近期疗效,44例可评价远期疗效.A组中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44%和56%,B组中有效率和疾病控制率分别为53.6%和89.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中位疾病进展时间(TTP)和中位总生存时间(MST)分别为4.5个月和10.7个月,B组中位TTP和中位MST分别为8.0个月和13.0个月.两组中位TT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2),中位MS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2).两组毒副反应主要有血液学异常、肝肾功能异常、恶心呕吐、神经毒性等,以1~2级为主,可耐受,B组轻度神经毒性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结论 S-1+L-OHP方案一线治疗晚期胃癌,同PF方案相比中位疾病进展时间延长,毒副反应均可耐受,给药方便,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作者:焦洋;宁洁;胡丽霞;顾康生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不同溶出介质中头孢地尼胶囊溶出曲线的相似性比较

    目的 采用不同溶出介质进行头孢地尼胶囊溶出度实验,考察不同溶出条件对头孢地尼胶囊溶出度的影响,同时为难溶性药物制剂质量判断提供参考.方法 以盐酸溶液(稀盐酸24→1000)、水、PBS4.0缓冲溶液、PBS7.0缓冲溶液为溶出介质,绘制参比制剂和自制制剂的溶出曲线,以相似因子f2作为指标,对比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溶出特性.结论 在这4种介质中,参比制剂与自制制剂相似高于60.结论自制制剂与参比制剂在4种不同介质中溶出行为基本一致.

    作者:刘小燕;金涌;臧洪梅 刊期: 2013年第05期

  • TGF-α、TGF-β1与CysC在胃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浓度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 探讨TGF-α、TGF-β1与CysC在胃癌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中浓度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检测45例胃癌患者手术前后血清TGF-α、TGF-β1与CysC的浓度变化,并选取45例正常健康人作为对照.结论 在对照组血清中可检测到较低浓度水平的TGF-α、TGF-β1与CysC,治疗前血清中的浓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及治疗后组(P<0.05),且TGF-α在治疗后患者血清中的浓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TGF-α、TGF-β1与CysC在胃癌中高度表达,三者可用来作为检测胃癌的非特异性指标,有助于提高胃癌早期的检出率,并可能及早发现胃癌术后的复发或转移等.

    作者:黄鸿武;谢贻祥;姚磊;王传思 刊期: 2013年第05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