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晓兰;吴惠勤;王蔚;黄芳;林晓珊
目的 观察复肾降纤宁对糖尿病肾病(DN)大鼠肾脏蛋白激酶C(PK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β(PDGF-β)的影响及对.肾脏的保护作用.方法 建立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肾病(DN)大鼠模型,将成模糖尿病大鼠随机分成4组:模型组、复肾降纤宁组、厄贝沙坦组、厄贝沙坦+复肾降纤宁组,同时取正常大鼠设对照组.各组大鼠采用相应的干预措施处理12周.常规方法检测各组大鼠肾脏指数、血糖、尿素氮(BUN)、血肌酐(Scr)、尿白蛋白排泄率(UAER),免疫组化法榆测肾PKC和VEGF表达,Western blotting检测肾组织PDGF-β的表达,透射电镜观察肾脏超微结构.结果 模型组大鼠肾皮质PKC、VEGF和PDGF-β表达显著升高,肾脏超微结构改变明显,血糖、UAER、BUN、Scr、肾脏指数显著增高;复肾降纤宁组、厄贝沙坦组和厄贝沙坦+复肾降纤宁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肾脏超微结构改变明显改善;厄贝沙坦+复肾降纤宁组各项指标改善明显优于模型组、复肾降纤宁组和厄贝沙坦组(P<0.05),但未达到对照组水平.结论 复肾降纤宁对DN大鼠.肾脏形态和功能有明显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肾组织中PKC、VEGF和PDGF-β的表达,减轻肾组织纤维化有关.
作者:陈益山;曹文富;焦颖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20(S)-原人参二醇对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和荷瘤裸小鼠肿瘤生长抑制作用.方法 采用噻唑蓝(MTT)法观察20(S)-原人参二醇对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0(S)-原人参二醇对小细胞肺癌A549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影响,并在裸小鼠人肺癌模型上观察20(S)-原人参二醇对荷瘤裸小鼠肿瘤生长的抑制作用.结果 20(S)-原人参二醇对A549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并有剂量时间依赖关系,并且流式细胞仪检测时均出现典型凋亡峰,24小时凋亡率分别为32.47%、32.75%、33.51%.荷瘤裸小鼠动物实验表明,20(S)-原人参二醇对裸小鼠的肿瘤生长也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抑瘤率分别为18.78%、34.37%、50.02%.结论 20(S)-原人参二醇对A549细胞的增殖和荷瘤裸小鼠肿瘤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作者:张锐;徐华丽;曲绍春;于小风;陈明侠;睢大筼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制定轻身减肥片的质量标准.方法 建立防己、丹参、淫羊藿和黄芪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并采用HPLC法测定大黄中大黄素和大黄酚.结果 大黄素进样量在10.54~210.80 n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大黄酚进样量在11.2~222.40 ng呈良好的线性关系;两者的回收率分别为99.1%和100.3%.结论 制订了大黄中大黄素、大黄酚的定量方法和防己、丹参、淫羊藿和黄芪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可较好地控制轻身减肥片的质量.
作者:戚雁飞;龚青;鲁敏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综述当今面临的核辐射主要来源、辐射的致伤机制与临床症状,以及近年来中药在抗辐射作用方面的研究进展.以期为中药应用于辐射伤害的防治及保护在放射性环境下工作的人员等方面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也可为抗辐射药物的研制开发提供参考.
作者:史国兵;安晔;赵庆春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HBV)引起的,以肝脏炎性病变为主的一种传染性疾病.尽管已有干扰素及核苷类等各种抗HBV药物,但其疗效均不理想.目前,中药抗HBV已成为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壮药依肝达是通过长期的民间临床观察而拟定的治疗急慢性乙型肝炎和肝硬化的验方,主要由壮族民间草药饭汤子、田基黄、三姐妹等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利湿退黄和促进肝功能恢复之功效,临床疗效显著.本实验以2215细胞株为研究对象,采用中药血清药理学方法,研究依肝达的体外抗HBV作用.
作者:梁宁;邓家刚;韦松基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作为我国传统中药材当归的有效成分之一,含阿魏酸量的高低是决定当归品质的重要指标.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为通过基因改造的方法提高当归品质提供了可能,这需要对阿魏酸的生物合成途径有详细的了解.综述阿魏酸在植物体内的生物合成机制及生物调控研究现状,为提高当归品质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作者:刘敬;李文建;王春明;颉红梅 刊期: 2008年第12期
亚麻子始载于<本草图经>,为亚麻科植物亚麻Linum usitatissimum L.的种子,别名为胡麻子、壁虱胡麻、亚麻仁,是药食同源之品,主产于加拿大、北美、阿根廷、印度等国.我国也是其主要产地之一,分布于内蒙古、西北、东北、陕西、云南等地,产量已经跃居世界第4位,并作为常用中药被<中国药典>收载.迄今为止,国内外学者从亚麻子中分到3个腈苷类成分[1](linamarin,linustatin和neolinustatin),4个黄酮醇类化合物,2个木脂素类成分[2],2个苯丙烯酸酯类成分[3].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其具有显著的降血压、调血脂、抗癌、抗炎、抗过敏、降血糖、提高?忆力和机体免疫力等作用,并用于治疗心血管、风湿、癌症、化学性肝损伤、疟疾等疾病.深入研究其有效成分对亚麻子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作者:司秉坤;赵余庆 刊期: 2008年第12期
天然线性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广泛存在于姜科植物中,在其他科属也有发现,此类化合物结构典型,生理药理活性多样且显著,在抗炎、镇痛、抗血栓、治疗神经损伤、抗肝毒性、化学预防肿瘤等方面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近年来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对近几年来已发现的天然线性二苯基庚烷类化合物在植物中的分布及其结构特征、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的综述.
作者:罗京超;冯毅凡;吉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黄酮类化合物是植物化学素中的重要类别,其膳食摄入对人体心脑血管保护和健康维护具有特殊意义.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发现黄酮类化合物在一定条件下存在促氧化作用和细胞毒性.对近年来国内外有关黄酮类化物促氧化作用与细菌毒性及其构效关系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植物黄酮在天然药物和功能食品领域的靶向性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龚金炎;洪辉;吴晓琴;张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杭白芷中的香豆素类成分.方法 杭白芷鲜药材用乙醇冷浸,反复正、反相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化合物Ⅰ~Ⅷ,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其光谱数据确定结构.结果 从杭白芷鲜药材中分离鉴定了5个香豆素苷和3个香豆素类成分,分别为别异欧前胡素(Ⅰ)、氧化前胡素(Ⅱ)、佛手柑内酯(Ⅲ)、marmesin 4'-O-β-D-apiofu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Ⅳ)、β-D-glucosyl-6'-(β-D-apiosyl)columbianetin(Ⅴ)、哥伦比亚狭缝芹素(columbianin,Ⅵ)、8-O-β-D-glucopyranosyl xanthotoxol(Ⅶ)、tert-O-β-D-glucopyranosyl(R)-heraclenol(Ⅶ).结论 化合物Ⅳ~Ⅵ为首次从当归属中分得,Ⅵ、Ⅶ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作者:贾晓东;赵兴增;冯煦;王鸣;孙浩;董云发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紫花苜蓿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柱色谱及Sephadex LH-20柱色谱分离紫花苜蓿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该植物氯仿和正丁醇萃取部分分得7个化合物,其结构分别鉴定为: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side,Ⅰ)、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Ⅱ)、脲嘧啶核苷(uridin,Ⅲ)、β-甲基-吡喃葡萄糖苷(methyl-α-L-glucopyranoside,Ⅳ)、芹菜素(apigenin,Ⅴ)、苜蓿素(tricin,Ⅵ)、7,4'-二羟基黄酮(7,4'-dihydroxyflavone,Ⅶ).结论 化合物Ⅰ~Ⅳ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作者:何春年;高微微;徐文燕;佟建明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通过对芍药种子内源抑制物质的研究,探讨芍药种子休眠的原因.方法 采用生物测定和离体培养的方法对芍药种子种皮、胚乳中抑制物的活性进行研究.结果 证实了芍药种子胚乳、种皮中含有一定活性的抑制物质,且两者对白菜幼根生长的抑制活性均高于对白菜种子萌发的抑制活性;胚乳乙醚萃取液纸色谱Rf值为0·5区段对白菜幼根生长抑制活性强(根长相对百分率36.36%);接种在不同的培养基上的离体胚均能生根,但未加GA3培养基上的胚上胚轴不能伸长生长.说明离体胚也存在上胚轴休眠现象,或存在抑制物质.结论 芍药种子中的内源抑制物质是导致其休眠的主要原因.
作者:张荣荣;王康才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蒲葵籽提取物的体外抗HIV-1活性,对有活性粗提物进行初步机制研究.方法 采用细胞毒性、合胞体抑制、HIV-1感染细胞保护实验和HIV-1 p24抗原测定等实验对蒲葵籽提取物体外抗HIV-1活性进行筛选和确认;采用重组HIV-1逆转录酶和蛋白酶活性抑制实验,融合阻断实验初步探讨活性粗提物的作用机制.结果 蒲葵籽的醋酸乙酯(P3)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HIV-1活性,P3抑制HIV-1诱导C8166细胞形成合胞体的EC50为5.64 pg/mL,对C8166细胞的毒性较小,CC50大于200 μg/mL,治疗指数(T1)大于35.46;P3抑制HIV-1急性感染中p24抗原表达的EC50为23.04 μg/mL,抑制正常C8166细胞与慢性感染细胞Hg/HIV-1-B融合的EC50为8.00 μg/mL;P3在质量浓度为200μg/mL时,对HIV-1逆转录酶的抑制率为28.86%;P3抑制重组HIV-1蛋白酶活性的EC50为1.77μg/mL.结论 蒲葵籽的醋酸乙酯提取物(P3)具有较强的体外抗HIV-1活性,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为阻断病毒进入和抑制HIV-1蛋白酶活性.
作者:李春艳;曾艳渡;彭芳;戴好富;郑永唐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观察血竭提取物对ApoE基因敲除(ApoE-/-)小鼠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血脂及清道夫受体CD36 mRNA表达的影响,探讨血竭提取物稳定斑块的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33只6~8周龄ApoE-/-小鼠予高脂饮食喂养13周后,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血竭提取物(450.5 mg/kg)组,辛伐他汀(9.01 mg/kg)组(阳性对照组),每组11只.继续高脂喂养并给予相应药物治疗13周后,检测血脂,取主动脉根部4个切面,分别行HE染色和Movat染色,采用易损指数[(细胞外脂质成分+泡沫细胞)/(平滑肌细胞+胶原成分)]综合评价药物对小鼠主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影响.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主动脉内CD36 mRNA的表达.结果 给药13周后,血竭提取物组和辛伐他汀组的斑块易损指数较模型组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1),两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血竭提取物组血清总胆固醇(TC)和甘油三酯(TG)水平与模型组比较显著降低(P<0.05、0.01),而主动脉内CD36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比较亦显著降低(P<0.01).结论 血竭提取物可通过改善斑块内部成分来稳定易损斑块,其机制与调节血脂、抑制清道夫受体CD36 mRNA的表达有关.
作者:周明学;徐浩;潘琳;文川;温见燕;刘剑刚;陈可冀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天花粉多糖的单糖组成、相对分子质量(Mr)及其分布.方法 天花粉用超声波振荡提取、乙醇沉淀分离出多糖,并用重结晶、色谱柱纯化后,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高效液相色谱(HPLC)分析天花粉多糖的单糖组成,用凝胶渗透色谱(GPC)分析天花粉多糖的Mr及其分布.结果 天花粉多糖是由鼠李糖、阿拉伯糖、果糖、甘露糖、葡萄糖和半乳糖组成的杂多糖,经色谱柱纯化得到的天花粉多糖与未经纯化的天花粉粗多糖的单糖组成相同,但质量分数有所差别;天花粉多糖的GPC图有两个多糖峰,天花粉粗多糖的两个GPC峰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Mn)分别为1.8×105和1 460,天花粉多糖的两个GPC峰的Mn分别为1.60×105和4 554.结论 两种天花粉多糖的Mr及单糖组成的质量分数有区别.
作者:黄晓兰;吴惠勤;王蔚;黄芳;林晓珊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评价大黄酸对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TK基因的致突变作用.方法 小鼠淋巴瘤细胞在代谢活化或非代谢活化条件下暴露于50、200、350、500 μg/mL.大黄酸3 h,处理后第2天将细胞接种于含有突变选择剂三氟胸苷的96孔板中,计数各剂量组的突变细胞集落数.通过计算第0天的相对存活率(relative survival,RS)、相对悬浮增长率(relatire suspension growth,RSG)和相对总增长率(relative total growth,RTG)确定细胞毒性.用MUTANT软件包计算各种细胞毒性参数和突变率,并对突变率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非代谢活化条件下,50、200、350、500 μg/mL的大黄酸均未见诱导L5178Y细胞的突变率增加,阳性对照组诱导的突变率显著增加;在代谢活化条件下,大黄酸350 μg/mL,剂量组诱导L5178Y细胞的突变率增加,阳性对照组诱导的突变率显著增加.结论 在非代谢活化条件下大黄酸各剂量组对小鼠淋巴瘤L5178Y细胞TK基因无致突变作用;在肝微粒体酶系S9代谢活化条件下,出现了弱致突变性.
作者:笪红远;曾文;江振洲;程安春;张陆勇;刘国卿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研究离体培养时瘤菌根菌属(Epulorhiza sp.)真菌AR-15和AR-18对福建金线莲生长的影响.方法 采用琼脂作支持物,考察真菌对福建金线莲鲜质量和增高的影响;采用蛭石作支持物,考察真菌和营养液对金线莲鲜质量和增高的影响.结果 在琼脂培养基上,与对照相比,接菌AR-15和AR-18可使金线莲苗的增高分别提高97%和81.5%(P<0.01).在蛭石基质上,真菌AR-15和蒸馏水组合极显著促进金线莲的增质量和苗的增高(P<0.01),分别是不接菌的3.26倍和1.51倍;真菌AR-15和营养液组合极显著促进金线莲增质量1.41倍(P<0.01),显著促进金线莲增高1.17倍(P<0.05).真菌AR-18和蒸馏水组合极显著促进金线莲鲜质量的增加和苗的增高(P<0.01),分别是不接菌的3.86倍和1.45倍;真菌AR-18和营养液组合极显著促进金线莲增质量1.96倍(P<0.01),显著促进金线莲增高1.25倍(P<0.05).结论 在离体培养条件下,真菌AR-15和AR-18可促进福建金线莲的生长;在人工栽培金线莲的过程中,使用真菌AR-15和AR-18为菌肥,有可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作者:唐明娟;孟志霞;于雪梅;郭顺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RAPD)标记技术对广东产5个类群的栽培巴戟天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方法 应用15种引物对64个个体进行检测,应用Popgen32软件分析群体的遗传多样性.结果 共得到224条带,其中多态位点112个,多态百分率为50.00%.种群内多态位点百分率在37.05%~53.13%,平均为45.86%.Shannon指数和Nei指数均反映出巴戟天各类群遗传多样性有一定的变化.Shannon指数为0.287 6,各类群的Shannon指数在0.103 3~0.236 2,Nei指数为0.175 6,各类群的Nei指数在0.074 5~0.154 0.结论 目前栽培巴戟天居群间有一定的分化,并产生了多种农家类型,其中小叶巴戟天(POP2)遗传多样性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这些可能是导致目前栽培巴戟天质量产生变异的主要原因.
作者:丁平;刘瑾;仰铁锤;邱金英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分离纯化绵马贯众素,建立RP-HPLC法测定绵马贯众中绵马贯众素的方法.方法 采用ODS柱(250 mm×4.6 mm,5 μm),流动相为异丙醇-甲醇-氯仿-水-磷酸(102:20:12:24:0.1),检测波长283 nm.结果 该方法的线性范围为0.4~1.6 μg,r=0.995(n=5),平均回收率101.23%,RSD=2.11%(n=5).结论 绵马贯众素质量分数达到99.13%,可作为对照品.绵马贯众素定量测定方法简便,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该药材及其制剂中该成分的定量测定.
作者:司云珊;徐暾海;韩冬;赵洪峰;解生旭;徐雅娟 刊期: 2008年第12期
目的 比较总丹参酮不同的纯化工艺,以期寻找到一种有效部位质量分数大于50%,方便可行,适于大生产的提取工艺.方法 以总丹参酮和丹参酮ⅡA的质量分数作为考察指标,对水沉和大孔树脂纯化工艺进行考察.结果 水沉后上大孔树脂再纯化及直接上大孔树脂纯化所得总丹参酮质量分数与直接醇提水沉所得结果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采用醇提水沉即可得到符合要求的总丹参酮.
作者:吴婉莹;杨洲;侯晋军;果德安 刊期: 2008年第1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