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制药工程类课群理论课教学效果

刘先进;李家明;俞娟

关键词: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群, 理论课, 多媒体课件, 教学效果
摘要: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群中各课程涉及大量的设备工作过程和工作原理,内容抽象、复杂,如何将晦涩难懂的、文字加图片的平面教学转变为生动有趣并易于理解的音频、动画、三维画面和色彩立体呈现的情景教学,提高课群理论课教学效果,该课群多媒体课件制作水平的高低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该文将从该课群多媒体教学的现状、前景及特点、多媒体课件制作及对教学过程和效果的影响等方面探讨利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提高制药工程专业工程类课群理论课教学效果的层面和空间.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用于小儿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矫治术麻醉的比较

    目的 比较全麻与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两种方法用于小儿先天性髋脱位矫治术临床麻醉效果.方法 选择先天性髋关节脱位矫治手术的患儿60例,男18例、女42例,年龄1.5~3.5岁,均为择期手术随机分全麻组(GA组)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组(GE组),每组各30例.术前30 min肌注阿托品0.01 mg·kg-1和咪达唑仑0.1 mg·kg-1.将两组患儿分别采用全醉和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方法,收集各组HR、BP、ECG、SpO2、EtCO2、静脉麻醉剂和吸入麻醉剂的用药量、手术全程时间、麻醉全程时间、术毕拔管时间、术毕至出室时间等相关监测数据并比较分析.结果 手术全程时间、麻醉全程时间、术毕至出室时间、ECG、SpO2、PetCO2经统计学分析无差异;HR、BP、静脉及吸入麻醉剂用药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全麻复合硬膜外麻醉能有效遏制髋关节截骨时的强烈刺激,保持术中血流动力学平稳,优于单纯全身麻醉的方法,为该手术理想的麻醉方法.

    作者:张文;汪幸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中段食管癌手术入路的探讨

    目的 提高中段食管癌手术切除率、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死亡率.方法 我院自2005年1月~2008年12月共对198例中段食管癌患者分别采用左进胸主动脉弓上隧道+左颈部二切口(Ⅰ组)、左进胸一切口主动脉弓上吻合(Ⅱ组)、右进胸+腹部+颈部三切口(Ⅲ组)进行了手术治疗.结果 本组共198例中段食管癌中,切除率Ⅰ组97.2%,Ⅱ组98.4%,Ⅲ组100%;食管残端阳性率为2%,其中Ⅰ组1 例,Ⅱ组3例,而Ⅲ组未出现食管残端阳性病例.术中发生较难处理的血管损伤6例,其中Ⅰ组和Ⅱ组合计5例,Ⅲ组1例.术后吻合口瘘发生3例,其中Ⅰ组1例、Ⅱ组2例.Ⅱ组两例患者均出现了严重的胸腔内感染,其中1例患者死亡.结论 应该根据手术前患者的个体情况决定手术方式.中段食管癌应行颈部吻合,右侧进胸三切口手术主要适用于术前CT检查,提示病变广泛或有明显外侵患者.

    作者:程八五;查东升;陈斌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

    目的 探讨促通技术对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影响.方法 6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进行临床对照性研究,两组均接受常规的临床药物治疗,观察组加用促通技术,分别治疗后4周8周时比较两组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athel指数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治疗前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8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 促通技术的运用可以促进脑卒中急性期偏瘫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提高,全面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陈瑞全;肖洪波;朱宗俊;罗金发;吴燕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HPLC法检测脑心通片中芍药苷含量

    目的 建立测定脑心通片中芍药苷含量的HPLC法.方法 采用VP-ODS C18(4.6 mm×150 mm,5 μm)色谱柱;流动相为乙腈-水-冰醋酸(75:425:0.4);检测波长为230 nm.结果 芍药苷在10.04~80.32 mg·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4),平均回收率为98.95%,RSD=0.45%.结论 该法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脑心通片中芍药苷的含量测定.

    作者:张黎娟;张雪梅;王蓉;李飞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256例

    目的 评价经桡动脉途径介入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 2007年7月到2010年10月我院共有256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在我院行介入治疗,回顾性分析其介入治疗效果,包括经桡动脉穿刺成功率,PCI即刻成功率,主要心脏不良事件(MACE,包括急性心肌梗死、死亡或急诊CABG等),无复流或慢血流和出血的发生率.结果 经桡动脉途径穿刺成功率89.5%(229/256),PCI即刻成功率为98.4%(252/256)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6%(4/256),慢血流发生率2.3%(7/256),出血发生率为1.2%(3/256),1例PCI术后6 h死亡,1例患者在术后5 h发生梗死部位支架前急性血栓形成,2例患者分支血管闭塞,7例患者术中出现慢血流,4例患者在术后不同程度地出血.结论 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桡动脉行急诊或者择期介入治疗切实可行,有较高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值得推广和提高.

    作者:陈多学;吴桥;江荣炎;卜令同;王敏;耿旭影;汪慧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多媒体技术在骨科本科生教学中的应用

    多媒体教学是以多媒体、网络等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现代大学教育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该文结合我院骨科将多媒体技术应用于骨科本科生教学的经验,着重探讨骨科本科生教学的特点及多媒体教学的优点.

    作者:张文志;段丽群;尚希福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快速测定山茱萸醇提物马钱苷和熊果酸含量方法

    目的 应用近红外漫反射技术和化学计量学的方法对山茱萸醇提物马钱苷和熊果酸进行定量分析.方法 通过偏小二乘法建立数学模型,对预测集进行预测,并对实际样品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 36个样品经内部交叉验证建立预测模型,马钱苷和熊果酸内部交叉验证的均方差MSECV=0.393和0.043.用8个验证样品进行外部验证,预测值与真实值的相关系数R2=98.4%和98.9%,RMSEP=0.239和0.0392.方法 重现性RSD=0.8%&0.6%(n=5),方法稳定性RSD=0.4%&0.7%(n=3).结论 本方法快速简便,结果准确,适用于涉及企业的药品进行快速检查或质量控制.

    作者:张铮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循证医学在普外科学继续教育中的应用

    循证医学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一种临床医学模式,是一种临床思维方式,指将当今所获得的佳的临床研究证据进行系统全面地综合评价,为临床医疗、科研、医学教育和政府制定卫生政策服务.普外科继续教育在外科临床实践中的占有重要作用,需引入循证医学教育观点.

    作者:胡孔旺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常规剂量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早期手足口病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重症早期手足口病的疗效.方法 对该院收治35例重症早期手足口病的患儿均在监护条件下给予抗病毒、退热等处理,由外院转入17例患儿未在重症早期使用常规剂量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组(18例)采取加强治疗,包括:(1)静脉注射常规剂量免疫球蛋白(IVIG)2.5~5.0 g,分1~2 d给予;(2)常规剂量地塞米松每天0.2~0.3 mg·kg-1,IVIG前用;(3)有肢体无力、易惊或肢体抖动5例,加用20%甘露醇.结果 35例病人均治愈出院,没有1例出现重症危重型.治疗组平均住院日6 d,对照组平均住院日9 d,治疗组体温降至正常时间短于对照组.结论 对重症早期手足口病患儿早期应用常规剂量静注人免疫球蛋白治疗可缩短住院日,明显改善手足口病的症状及预后.

    作者:马辉;郁文龙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2010年马鞍山基本药物不良反应报告分析

    目的 通过对2010年马鞍山市基本药物临床使用中出现的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系统的分析,为确保基本药物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回顾性的研究方法,对马鞍山市2010年1~12月份收集的675例基本药物的ADR报告进行分类、汇总及分析.结果 引起不良反应的品种主要是抗菌药物,老年人是不良反应的高发群体,注射剂、粉针所占比例高.结论 提示临床应用中应进一步加强基本药物重点监测及高发群体不良反应的监控,确保公众用药安全.

    作者:侯颖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正交试验研究功血宁颗粒的提取工艺

    目的 优选功血宁颗粒的佳提取工艺.方法 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以黄芪甲苷为指标,选择加水量、煎煮时间、煎煮次数三个因素,考察对提取效果的影响.结果 佳工艺组合确定为A3B2C2,即黄芪等八味药材加水煎煮2次,每次加入8倍量水,煎煮2 h.结论 优选出的提取工艺为功血宁颗粒的制备提供了依据.

    作者:黄顺旺;陈师农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尼莫同防治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护理体会

    目的 探讨尼莫同防治颅内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脑血管痉挛的疗效和护理.方法 对1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通过先后行外周静脉持续泵入尼莫同注射液和口服尼莫同片,观察其疗效并总结其护理体会.结果 173例患者未出现脑血管痉挛症状,9例患者自动出院,死亡13例.结论 尼莫同注射液持续静脉泵入能预防脑血管痉挛,显着降低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的缺血性神经损伤及死亡率,给药期间人文护理是必不可少的.

    作者:靳玉萍;程春梅;刘萍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荧光PCR法检测人胃组织中幽门螺旋杆菌核酸的实验研究

    目的 探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人胃组织中幽门螺杆菌的意义.方法 收集399例上消化道疾病患者的胃粘膜活检标本.其中食管炎8例,食管溃疡5例,食管癌15例,胃炎301例,胃溃疡30例,胃癌5例,十二指肠炎4例,十二指肠溃疡29例,十二指肠癌2例.核酸测序作为金标准方法,分析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胃粘膜幽门螺杆菌的价值.结果 荧光PCR法检测胃组织中,阳性数206份,阳性率51.6%,其中胃炎阳性151例(50.2%,151/301),其余各组阳性率与金标准一致,阴性数193份,阴性率48.4%.Mcnemar检验示,配对比较显示金标准法与荧光PCR法无统计学差异(P=1.000).以测序法为金标准,荧光PCR法的灵敏度为99.5%,特异性为98.5%,准确度为99.25%,Kappa值=0.985(P=0.009).结论 荧光PCR法能够快速、准确检测人胃组织幽门螺杆菌.

    作者:梁利民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营养状况及体重关系的多因素回归分析

    目的 观察极低出生体重儿住院期间的营养支持情况和生长状况关系,探讨影响其体重增长的因素.方法 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住院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回顾性分析患儿的营养状况和体重增长状况,logistic回归分析宫外生长发迟缓的危险因素.结果 共有180例极低出生体重儿符合条件入选,出生胎龄(224.9±15.2)d,平均体重(1342.4±140.8)g,开始喂养时间2 d.肠外营养中应用氨基酸占53.9%,开始使用时间(4.2±2.7)d,平均使用时间(8.7±6.2)d,起始剂量为(0.92±0.39)g·kg-1;应用脂肪乳剂占36.7%,开始使用时间(4.2±2.2)d,平均使用时间(10.4±7.4)d,起始剂量为(0.84±0.19)g·kg-1.总热卡达到推荐热卡摄入标准120 kcal ·kg-1·d-1的日龄为(13.2±5.4)d,口服热卡达到推荐热卡摄入标准100 kcal ·kg-1·d-1的日龄为(14.5±5.4)d,平均体重增长速度为(15.1±4.0)g ·kg-1·d-1.118例单胎患儿中以体重计算,出生出现宫内生长发育迟缓(IUGR)的占63.6%,至出院时出现宫外生长发育迟缓(EUGR)的73.7%,较出生时明显增加.其中出生胎龄、出生体重,喂养不耐受,以及IUGR是导致EUGR 的因素(P<0.05).结论 大多数极低出生体重儿在住院期间存在营养和生长问题,不能达到正常胎儿在宫内的生长发育速度.应当尽早胃肠内营养,并积极合理的应用胃肠外营养.

    作者:诸宏伟;潘家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及心功能的影响

    目的 探讨糖调节受损或2型糖尿病对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2008年1月~2010年6月住院的冠心病患者246例,按照血糖及OGTT试验结果分为血糖正常组(NGT)(n=85)、空腹血糖受损组(IFG)(n=65)、糖耐量减退组(IGT)(n=62)和2型糖尿病组(T2DM)(n=34),所有患者均行静息心率测定并接受动态心电图(Holter)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对比分析四组患者的静息心率、心律失常及超声心动图结果.结果 糖代谢异常各组的静息心率明显升高,室性早搏和室性心动过速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心脏射血分数明显减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冠心病患者中合并糖代谢异常比例增高,糖代谢异常可引起静息心率增快,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增多及心脏功能减退.

    作者:李雪琴;李红;朱永芳;闻碧玛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妊娠合并子宫肌瘤40例治疗体会

    目的 探讨妊娠合并子宫肌瘤的临床诊治处理及在剖宫产术同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的可行性.方法 对40例妊娠合并子宫肌瘤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就其中24例剖宫产术中同时行肌瘤剔除者与30例同期无并发症的单纯行剖宫产术者进行相关对比分析.结果 子宫肌瘤可在产前产时及产后各时期带来不良影响.两组病例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子宫肌瘤对生育有较大影响,应当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积极治疗,剖宫产时行子宫肌瘤剔除术是一种积极可行的方法.

    作者:汪凤华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急诊重症监护室细菌感染回顾性研究

    目的 明确急诊重症监护病房(EICU)患者细菌感染的菌株分布和抗菌药物敏感性特点,为指导临床正确选择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 对我院急诊重症监护病房2009年10月~2010年12月送检的所有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 共送检标本554份,分离菌株146株,G-菌占69.18%,G+菌占13.70%,真菌占17.12%;G-菌主要为鲍曼/溶血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和大肠埃希菌,入室48 h内与48 h后的G-菌菌株分布略有不同,大多对亚胺培南保持着较高的敏感性.G+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多见,万古霉素保持着对G+菌100 %的抗菌活性.结论 根据细菌病原学及抗菌药物敏感性的临床资料,合理选择经验性抗菌药物,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作者:王楠;张泓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HPLC法测定山茱萸生品中5-羟甲基糠醛、莫诺苷和马钱苷含量

    目的 采用高效液相二极管阵列检测法(HPLC-DAD)同时测定山茱萸生品中3个成分的含量:5-羟甲基糠醛(5-HMF)、莫诺苷和马钱苷.方法 采用Venusil ABS C18色谱柱(250 mm × 4.6 mm,5 μm),以甲醇和水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 1 ml·min-1,柱温 30 ℃,检测波长284、240、238 nm.结果 5-HMF 、莫诺苷和马钱苷的峰面积与浓度的线性关系均良好(r≥0.999 6);加样回收率分别为100%、100.62%、100.53%.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可用于同时测定山茱萸生品中5-羟甲基糠醛、莫诺苷和马钱苷的含量.

    作者:刘少静;杨黎彬;赵宁;王小库;朱改改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甘露醇联合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甘露醇联合应用肠梗阻导管治疗粘连性肠梗阻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我院2009年12月~2010年12月期间40例粘连性肠梗阻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0例,两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均使用肠梗阻导管进行小肠减压.其中治疗组经肠梗阻导管注入甘露醇.观察和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情况、腹围缩小程度、腹部X平片气液平面消失的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和中转手术率.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腹痛和腹胀缓解率分别为(19/20)95%、(15/20)75%,肛门恢复排气排便时为[(35.2±1.4)h,(43.0±3.9)h](P<0.05),腹围减小程度分别为[(15.0±1.5)cm,(13.2±1.4)cm](P<0.05),气液平面消失及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41.7±7.0)h,(8.9±1.3)d与(53.3±9.2)h,(13.2±1.4)d](P<0.05),中转手术率[(1/20)5%,(5/20)25%].结论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经肠梗阻导管灌注甘露醇治疗粘连性肠梗阻,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非手术治愈率、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田国伟;张从雨;郑小超;徐爱忠 刊期: 2011年第08期

  • 肺癌患者血清中微量元素的研究

    目的 对肺癌患者血清中各微量元素检测指标进行系统分析,探讨其在肺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为肺癌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方法 以Medline、Embase、CNKI等数据库全面检索1991~2010年10月收录的已发表的相关文献作为文献的主要来源.纳入的研究应包括肺癌组和健康对照组;样本为血清;微量元素的检测方法为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微量元素的检测至少包括Cu、Zn、Cu/Zn、Se、Mn和Fe中的一个.使用Revman软件5.0.20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纳入11篇文献,其质量评分≥4.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肺癌组血清中Cu和Cu/Zn分别增高0.39 mg·L-1(95% CI 0.23,0.55)、0.44 mg·L-1(95% CI 0.39,0.50),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Zn和Se分别降低0.18 mg·L-1(95% CI 0.05,0.31)、0.02 mg·L-1(95% CI 0.01,0.03),且差异有显著性(P<0.01);Fe 和Mn的水平在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肺癌患者体内微量元素失衡,检测这些微量元素对于肺癌的诊断和治疗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作者:徐婷娟;胡世莲;徐维平 刊期: 2011年第08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