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天麻及其伪品的毛细管电泳鉴别及天麻素的测定

王德先;杨更亮;刘海光;杨云霞

关键词:毛细管电泳, 天麻, 天麻素
摘要:目的 利用毛细管电泳法鉴别天麻及其4 种常见伪品以及测定天麻中有效成分天麻素。方法 电泳分离条件为24 mmol/L硼酸盐(pH=9.4)、运行电压为16 kV。结果 在该分离条件下,通过比较电泳谱图和天麻素加标实验,4 种伪品与天麻可以很容易鉴别;天麻中的天麻素可以达基线分离,定量测定在15 min之内完成,线性相关方程为 Y=-0.048+7.79X(r=0.999)。结论 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以作为中药天麻的质量控制方法。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对中草药体内代谢的影响

    天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机制是中药研究的热点,但一直都处于探索阶段。简介了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性质和意义,并以苷类为重点分析了中草药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者:罗玲;吴凯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HPLC法测定便秘舒胶囊中芦荟苷含量

    目的 建立便秘舒胶囊中芦荟苷含量测定方法。方法 经薄层色谱初步分离,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流动相甲醇-水(7∶3),检测波长359 nm。结果 平均回收率为97.3%,RSD=1.09% (n=6)。结论 本方法可靠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便秘舒胶囊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丹;包国荣;凌伟坚;陈香琴;范新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黄芪苷Ⅳ对正常和心功能受抑制大鼠左心室心肌力学的影响

    目的 研究黄芪苷 Ⅳ 对正常和心功能受抑制大鼠左心室心肌力学的效应。方法 采用左心室导管法,测定左心室压力 (LVP) 及其微分 (dp/dt),对 iv 黄芪苷 Ⅳ (1 mg/kg) 对左心室心肌力学的效应。iv 普萘洛尔 (0.75 mg/kg) 抑制大鼠心功能,观察黄芪苷 Ⅳ 的对抗作用。结果 黄芪苷 Ⅳ 使心率 (HR) 略有减慢;使左室压力上升大速度 (dp/dtmax) 明显提高,具有正性肌力作用;使左室压力下降的时间常数 (T)显著缩短,改善心脏舒张功能;左心室射血的张力-时间指数 (TTI) 无明显改变,表明该药在增强心肌收缩力的同时并未增加心肌耗氧量。对普萘洛尔抑制心功能的大鼠,用黄芪苷 Ⅳ 后 dp/dtmax 无显著降低,即该药可对抗普萘洛尔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T 值显著缩短,表明心脏舒张功能也有改善;心肌耗氧量不增加。结论 黄芪苷 Ⅳ 可改善心脏收缩及舒张功能,可望成为一种强心和改善心功能的药物。

    作者:刘艳霞;刘在萍;焦建杰;娄建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佛手挥发性成分的GC-MS分析

    佛手又称佛手柑,为芸香科(Rutaceae)柑桔属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 var.sarcodactylis (Noot.) Swingle 的果实。成熟佛手其味辛、苦,性温,具有舒肝和胃,行气止痛,祛湿化痰等功效[1][2]。在国内,佛手的品种有广佛手、川佛手和金佛手。关于广佛手挥发油的成分已有报道[3]。在国外佛手油作为一种天然香料常应用于化妆品和食品中。本文运用GC-MS技术,分析金华佛手挥发油(1#)和德国产佛手挥发油(2#)的主要成分。比较两者在主成分上的差异。现将分析结果报道如下。1 材料及仪器1.1 材料:佛手挥发油1#:由金佛手开发公司提供佛手果经水蒸气蒸馏得;佛手挥发油2:购自上海试剂商店(产自德国)。1.2 仪器:美国Finnigan Voyager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2 方法与结果2.1 测试条件:GC条件:DB-S石英毛细管色谱柱30 m×0.25 mm×0.25 μm;载气及流量:He(1 mL/min);柱温:50 ℃~250℃(保持10 min);升温速度5 ℃/min,保持3 min;汽化温度:280 ℃;分流比:20∶1。进样量:0.1 μL。  MS条件:EI电离源,电离能量70 eV;离子源温度200 ℃;倍增器电压400 V;传输线温度250 ℃;质量范围41~450;分辨率1 250;扫描时间0.5 s。2.2 结果:从挥发油1#1中分离出67种成分,鉴定出29种,从挥发油2#中分离出84种成分鉴定出31种。结果见表1。

    作者:金晓玲;徐丽珊;MA De-lu;LI Hong-jie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白芷治疗头痛的提取工艺评判指标的研究

    目的 研究评判白芷治疗头痛的提取工艺指标。方法 运用胃肠动力学、血清动力学和药效学方法。结果(1)提取物中香豆素的代表成分欧前胡素均在大鼠胃、肠液和血液中检测到,且在胃液、血液中的检出时间均明显早于细粉;峰面积也比相应的细粉的大。(2)提取物中总香豆素含量增高,镇痛作用也相应增强。结论 总香豆素的含量可作为白芷治疗头痛的提取工艺的指标性评判指标。

    作者:魏玉平;刘俊;颜小林;姚欣;郑成贵;陈前进;田立武;石兴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绿海葵中的核苷类成分

    目的 为了寻找抗肿瘤的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溶剂法和色谱法对绿海葵进行了研究。结果 分离得到5 个核苷,经波谱学解析鉴定为2-羟基嘌呤核苷(Ⅰ),脱氧肌苷(Ⅱ),1-甲基黄嘌呤核苷(Ⅲ),脱氧鸟苷(Ⅳ),脱氧核糖胸腺嘧啶(Ⅴ)。结论 Ⅲ为一新天然产物,其余均为海洋生物中首次发现。

    作者:禚如朋;付宏征;张礼和;林文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醉鱼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 研究醉鱼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其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菠甾醇(Ⅰ)、豆甾醇(Ⅱ)、β-谷甾醇(Ⅲ)、熊果酸(Ⅳ)、齐墩果酸(Ⅴ)、二萜类化合物phenanthrene(Ⅵ)、二十四烷酸-α-单甘油酯(Ⅶ)、二十九烷(Ⅷ)、蒙花苷(Ⅸ)和6-O-香草酰筋骨草苷(Ⅹ)。结论 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作者:陆江海;黄勤安;赵玉英;乔梁;方怡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新癀片治疗牙周病临床疗效观察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是牙周组织慢性破坏性疾病,其中常见是牙周炎。牙周炎 是牙周较深层组织受损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主要病因与菌斑有关,即细菌及其毒素在牙 周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临床表现主要为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溢脓及牙周 脓肿、牙齿松动、牙龈萎缩,甚至牙齿脱落,丧失咀嚼功能,对人们的健康有较大危害。中 成药新癀片主要成分为肿节风、三七、牛黄等,三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抗菌消炎的 功效。我们应用中成药新癀片治疗牙周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取从1999年3月至2000年8月门诊的牙周病患者129例,男68例,女61例 ,年龄为18~63岁。病程7 d~3年,就诊前1周内未使用过任何药物。  1.2 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表现病变均累及牙周的所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牙痛、牙龈红肿 出血、牙周袋形成,多有牙周脓肿形成、牙周袋溢浓、牙齿松动和牙龈退缩等。  1.3 治疗方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应用新癀片,每日3次,每次3片,甲硝 唑每日3次,每次0.4 g,饭后服用。对照组64例,应用先锋霉素Ⅳ每日3次,每次0.25 g ,甲 硝唑每日3次,每次0.4 g。治疗期间对有脓肿形成者进行必要的手术切开排脓,所有受试 者不用其 他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牙痛缓解,牙龈炎症,出血控制,脓肿消失。  2 结果  见表1。3 讨论  牙周病常见于成年人,且渐进性发展,多呈急性发作,伴有脓肿形成,一 般药物疗效不甚理想。新癀片的主要成分肿节风为兰科植物草珊瑚,具有清热祛风、散瘀止痛、抗菌消炎的功效;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并且能提高免疫力而有镇痛、镇静、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牛黄具有清心开窍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牛黄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具有抗菌抑菌,抗病毒和抗炎等作用。牙周病的病因多为阳明胃经火毒郁而宣,上攻牙龈而致,症见齿龈尽处或深处红肿疼痛。新癀 片之主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抗菌消炎之功效, 本组资料显示新癀片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牙周病急性发作时的首选药物。

    作者:吴丽莉;赵淑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川乌及其子根的鉴别比较

    我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川乌应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母根,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具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而乌头子根(侧根)的加工品为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均为常用中药。二者虽是同一植物,但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也不尽相同,故不可混用。  笔者检验中发现在川乌使用中误认表面光滑的子根作川乌用,《中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药彩色图集〔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也是把乌头子根作生川乌,把乌头母根作子根,各地在川乌实际应用中存在子、母混淆,为了确保用药的准确可靠,对两者主要区别点进行鉴别比较。1 性状鉴别1.1 川乌:呈不规则的圆锥形或长圆锥形,长 2~7.5 cm,直径 1~2.5 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稍弯曲,中部多向一侧膨大,有纵皱纹及突起的小侧根,可见摘除子根后的痕迹,上部有残留茎基。质坚,不易折断,切断面灰白色,形成层成环。1.2 乌头子根:圆锥形,长 1.5~3 cm,直径 1.5~2 cm,表面灰褐色,光滑,有细的纵皱纹,周围有数个瘤状隆起的小侧根,上部一侧有与母根脱离后的疤痕。质坚硬,难折断,切断面角质样。2 显微鉴别2.1 川乌:横切面形成层外侧有韧皮纤维群。淀粉粒单粒脐点大多不明显,复粒 2~15 分粒。导管主为具缘纹孔,直径 29~70 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有的导管粗短拐曲或纵横相接,具缘纹孔较密而呈多角形,也有网纹导管。后生皮层形大,易破碎,完整者表面观呈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垂周壁稍厚,有的横向壁细波状弯曲,有的壁瘤状增厚突入细胞腔,断面观呈类长方形,壁梢弯曲,有不规则波状或瘤状增厚。石细胞呈类长方形、类方形,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较稀疏,人字形或类圆形。纤维多成束残存茎基(图1)。

    作者:薛健;张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风湿 1 号颗粒的抗痛风作用

    目的 研究风湿 1 号颗粒的抗痛风作用。方法 风湿 1 号颗粒 ig 给药,并用消炎痛和秋水仙碱作对照。结果 在5,10,20 g 生药剂量下,具有非常显著的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其中对尿酸钠诱导的小鼠足肿、大鼠足肿和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较强,在以上几种实验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上,该药的抗痛风作用强于阳性对照药消炎痛和秋水仙碱。结论 风湿 1 号颗粒在临床上能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作者:多月英;王宇伟;申秀萍;张道莹;梅学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芦荟属植物叶的结构与蒽醌类物质的关系

    目的 蒽醌类物质是芦荟属植物的重要药用成分,主要存在于叶内,研究叶的结构与蒽醌类物质关系有重要意义。方法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方法研究11种芦荟属植物叶。结果 芦荟属植物叶的基本结构类似,维管束韧皮部内具大型薄壁细胞为该属的结构特征,是蒽醌类物质的主要贮存场所;不同种植物叶内及同种植物叶的不同部分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不同与维管束分布密度、大型薄壁细胞所占比率及同化组织厚度成正相关。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选育芦荟良种及合理采收提供依据。

    作者:胡正海;沈宗根;李景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青蒿素及其前体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于1971年从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个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类化合物[1]。由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及青蒿酯钠具有高效低毒的抗疟活性,尤其对具有抗氯喹能力的脑疟和急性疟有效,因此,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世界药学工作者的关注。由于青蒿素的化学合成[2,3]步骤繁多、难度较大、得率低、成本高等诸多因素,至今未能产业化生产,而从植物原料中提取分离青蒿素,用于生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制剂成本仍然较高,因此,许多国家的科研工作者都试图通过生物技术的方法,简化生产步骤,提高青蒿素得率,来解决青蒿素原料生产的问题。研究资料表明:青蒿酸(artemisinic acid,Ⅰ)[4]和青蒿乙素(arteannuin B,Ⅱ)[5]在原植物中均可被转化为青蒿素。我们在提取分离这二种前体化合物的同时,从不同生长期的黄花蒿中分离得到另外5个化合物,它们是青蒿素(Ⅲ)、β-谷甾醇(Ⅳ)、豆甾醇(Ⅴ)、2,4-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Ⅵ)和滨蒿内酯(Ⅶ),其中,后二者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此外,我们在综合多个文献[6~8]方法的基础上,对青蒿酸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改进。1 仪器、试剂与方法1.1 仪器与试剂:熔点测定用WL-1显微测定(未校正)。IR光谱用NICOLET Impact 410 红外光谱仪测定,KBr压片。1H谱和13CNMR谱用Varian XL-500 型仪器测定,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EI-MS用Finnigan FTMS-2000 型质谱仪测定。  柱层硅胶(100~200 目)和薄层硅胶G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薄层层析板用硅胶G加0.3%CMC-Na制备而成。显色剂为2%香草醛浓硫酸和2%溴甲酚蓝乙醇溶液。喷雾后,电吹风加热显色。  青蒿药材分别采于6月初、7月中旬和9月中旬(分别称为幼嫩期、旺盛期和花前期),均采自南京市郊,经作者鉴定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 annua L.)。1.2 提取与分离:青蒿酸的提取分离:幼嫩期黄花蒿叶1 kg,10 L丙酮冷浸3 次,每次48 h,过滤后合并滤液,经旋转薄膜蒸发仪回收溶剂,得浸膏120 g。加丙酮120 mL使溶,加柱层硅胶240 g拌匀,70 ℃减压挥干丙酮。用石油醚(60 ℃~90 ℃)搅拌上柱,用石油醚(60 ℃~90 ℃)洗脱至无色,旋转薄膜蒸发仪回收溶剂,得浸膏Ⅰ27 g。将浸膏Ⅰ用4 倍氯仿溶解,用0.5% NaOH溶液萃取3 次,第一次200 mL,后二次各100 mL,合并碱滤,浓盐酸调pH至1,用氯仿萃取3 次,第一次800 mL,后二次各400 mL,合并氯仿液,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经旋转薄膜蒸发仪回收氯仿,得浸膏Ⅱ12 g。浸膏Ⅱ用石油醚(60 ℃~90 ℃)溶解后,加18 g柱层硅胶拌样,上于装有240 g柱层硅胶的层析柱上,石油醚(60 ℃~90 ℃)洗脱至无色后,石油醚(60 ℃~90 ℃)-乙酸乙酯(95∶5)洗脱,得青蒿酸(1.92 g)。

    作者:陈有根;余伯阳;董磊;周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冬虫夏草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综述冬虫夏草抗肿瘤作用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冬虫夏草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孙艳;李雪驼;殷素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的考察

    目的 考察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方法 制备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稳定性实验采用光照、加温加速实验法。结果 搅拌时间增加可提高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收率;加速实验结果表明,包合物胶囊在40 ℃、相对湿度75%条件下存放3个月,其相对含量仍在90%以上。结论 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胶囊剂的稳定性较莪术油有所提高。

    作者:王丽君;张伟;卿可光;姚崇舜;陈济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垂枝赤桉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垂枝赤桉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6 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4′,7-二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Ⅰ)、4′,5-二羟基-7-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Ⅱ)、槲皮素(Ⅲ)、4′,3,5,7-四羟基黄酮(Ⅳ)、3β-羟基-乌索-11-烯-28,13β-内酯(Ⅴ)和齐墩果酸(Ⅵ)。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初步药理实验表明Ⅴ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作者:顾正兵;闫露;徐一新;梁华清;陈海生;张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槲皮素的癌化学预防作用研究进展

    化学预防是指用化学药物抑制肿瘤的发生或使肿瘤细胞分化逆转。对近5年来槲皮素的癌化学预防作用及其机制作简要综述。

    作者:苏维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参、西洋参气味的色谱指纹鉴别

    人参、西洋参鉴别的方法有许多,如TLC法及HPLC法等[1~4]。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部骤较多,耗时较长,且检品本身在被鉴定的同时也被破坏。许多有经验的老药师凭外观及气味进行鉴别,但总是有主观性,不太科学,受此启发,我们根据其气味的不同用科学仪器进行鉴别。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当年产4年生人参(产自吉林)及西洋参(产自吉林、北京)生晒品。1.2 试验仪器:岛津GC-9A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检测器;顶空进样装置:PEG-200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气体样品扑集装置1.3 实验方法:分别将人参和西洋参置于密闭容器中,用取样器抽取气体样品。用GC顶空进样法对样品进样分析。进样口温度:150 ℃;柱温:程序升温 50 ℃→230 ℃ (5 ℃ / min);检测器温度:180 ℃;空气:300 mL/min;氢气:20 mL/min;氮气:20 mL/ min。2 结果  人参或西洋参不同产地的样品比较,其GC图指纹轮廓一致,而人参与西洋参比较,GC图指纹轮廓则有显著差异(见图1)。

    作者:谢明勇;李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藏药中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的本草考证

    目的 初步探讨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在中药和藏药中的关系。方法 本草考证和应用历史追溯。结果 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都是中药中的外来药,是伴随佛经传入我国,在应用上与藏药比较有取舍和偏重。结论 应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中医药与民族药进行相互之间的深层沟通和交流以丰富中医药学。

    作者:周宁;彭富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天麻及其伪品的毛细管电泳鉴别及天麻素的测定

    目的 利用毛细管电泳法鉴别天麻及其4 种常见伪品以及测定天麻中有效成分天麻素。方法 电泳分离条件为24 mmol/L硼酸盐(pH=9.4)、运行电压为16 kV。结果 在该分离条件下,通过比较电泳谱图和天麻素加标实验,4 种伪品与天麻可以很容易鉴别;天麻中的天麻素可以达基线分离,定量测定在15 min之内完成,线性相关方程为 Y=-0.048+7.79X(r=0.999)。结论 方法简便、快速、准确,可以作为中药天麻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王德先;杨更亮;刘海光;杨云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青钱柳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青钱柳是我国特有的天然资源。综述了天然产物青钱柳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作者:吴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