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藏药中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的本草考证

周宁;彭富全

关键词:诃子, 毛诃子, 余甘子, 本草考证, 民族医药
摘要:目的 初步探讨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在中药和藏药中的关系。方法 本草考证和应用历史追溯。结果 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都是中药中的外来药,是伴随佛经传入我国,在应用上与藏药比较有取舍和偏重。结论 应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中医药与民族药进行相互之间的深层沟通和交流以丰富中医药学。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匙羹藤种子的鉴别研究

    匙羹藤种子来源于萝摩科植物匙羹藤Gymnema sylvestre (Retz.) Schult。该植物分于印度、非洲、越南和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云南等省区。中医传统认为其叶性平,味苦。有止痛、生肌和消肿之功效[1]。国内对其研究报道不多,前已报道[2]叶和茎的生药鉴定。本文对其种子进行鉴别研究,现报道如下。1 实验仪器与材料1.1 仪器:UV-160 A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三用紫外分析仪(日本岛津)。1.2 材料:样品匙羹藤种子采自广西南宁郊区,经本院刘寿养副教授鉴定为萝摩科植物匙羹藤Gymnema sylvestre (Retz.) Schult的种子。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2 实验方法2.1 药材性状:种子呈卵圆形,扁平,长8~9 mm,宽4~5 mm;顶端有白色种毛,有的长达3.5 cm。种皮墨绿色,质脆,剥去种皮后可见类白色胚乳,子叶二枚,黄白色,油润。气香浓郁,味苦。2.2 粉末显微鉴别:粉末褐黄色,种皮表皮细胞成片存在,表面观多角形,垂周壁不均匀增厚;断面观偶见,可见细胞1例,壁增厚。胚乳细胞(见图1),内含油滴和糊粉粒,多见1个草酸钙方晶存在于1个胚乳细胞中。子叶细胞呈多角形、类圆形或类方形,胞腔内充满细小糊粉粒和脂肪油滴,有的含草酸钙簇晶(图1)。

    作者:金玲;居明秋;居明乔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苦豆子种子中生物碱的分离及lehmannine的结构确定

    目的 研究苦豆子种子中生物碱的分离及槐果碱转移氢化制备苦参碱的研究。方法 利用离子交换、萃取和柱层,并结合转移氢化增大不同生物碱理化性质差异进行分离。结果 从苦豆子种子中分得5 种生物碱,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MS、1HNMR和13CNMR光谱鉴定为氧化苦参碱、氧化槐定碱、苦参碱、槐定碱和lehannine。结论 首次从苦豆子种子中分得lehmannine。

    作者:刘斌;李金亮;元英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3A的免疫调节作用研究

    目的 初步研究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 3A 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观察 po 给予 3A 对环磷酰胺(Cy)处理小鼠、肉瘤 S180荷瘤小鼠及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等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 3A 对以上模型低下的抗体生成反应和脾细胞增殖反应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 3A 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六味地黄汤的重要活性部位之一。目的 初步研究六味地黄汤活性部位 3A 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观察 po 给予 3A 对环磷酰胺(Cy)处理小鼠、肉瘤 S180荷瘤小鼠及快速老化模型小鼠(SAM)等免疫功能低下模型免疫反应的影响。结果 3A 对以上模型低下的抗体生成反应和脾细胞增殖反应具有明显的改善作用。结论 3A 具有明显的免疫调节作用,是六味地黄汤的重要活性部位之一。

    作者:杨胜;张永祥;吕晓东;董剑英;乔善义;赵毅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粟米脂质的分离与鉴定(Ⅰ)

    目的 研究粟米脂质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色谱方法分离,波谱方法鉴定成分结构。结果 从粟米浸提物中分得3 个甘油酯化合物,分别为二亚油酸甘油酯(Ⅰ),一亚麻酸甘油酯(Ⅱ)和α,β-二半乳糖基-α′-亚麻酰基甘油酯(Ⅲ)。结论 均为首次从粟米中获得,其中Ⅲ为新的糖脂化合物。

    作者:王海棠;时清亮;尹卫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苍术、黄柏及二妙丸超细微粉的生物药剂学的研究

    目的 为了表征苍术、黄柏及二妙丸的超细微粉,了解其理化特性。方法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显微鉴别、粒径、松密度及比表面积测定等方法对中药普通粉和超细微粉进行了表征。结果 超细微粉颗粒大小均匀,90%小于20 μm,比表面提高60%~190%,松密度约为0.42 g/cm3,绝大多数细胞被破碎。结论 苍术、黄柏及二妙丸经超细微化后,粉末颗粒大小均匀,球性度及均质度明显改善;松密度及比表面显著提高,植物细胞破壁率高。

    作者:金万勤;郭立玮;黄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绿海葵中的核苷类成分

    目的 为了寻找抗肿瘤的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溶剂法和色谱法对绿海葵进行了研究。结果 分离得到5 个核苷,经波谱学解析鉴定为2-羟基嘌呤核苷(Ⅰ),脱氧肌苷(Ⅱ),1-甲基黄嘌呤核苷(Ⅲ),脱氧鸟苷(Ⅳ),脱氧核糖胸腺嘧啶(Ⅴ)。结论 Ⅲ为一新天然产物,其余均为海洋生物中首次发现。

    作者:禚如朋;付宏征;张礼和;林文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白芷治疗头痛的提取工艺评判指标的研究

    目的 研究评判白芷治疗头痛的提取工艺指标。方法 运用胃肠动力学、血清动力学和药效学方法。结果(1)提取物中香豆素的代表成分欧前胡素均在大鼠胃、肠液和血液中检测到,且在胃液、血液中的检出时间均明显早于细粉;峰面积也比相应的细粉的大。(2)提取物中总香豆素含量增高,镇痛作用也相应增强。结论 总香豆素的含量可作为白芷治疗头痛的提取工艺的指标性评判指标。

    作者:魏玉平;刘俊;颜小林;姚欣;郑成贵;陈前进;田立武;石兴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新癀片治疗牙周病临床疗效观察

    牙周病(periodontal disease)是牙周组织慢性破坏性疾病,其中常见是牙周炎。牙周炎 是牙周较深层组织受损的一种慢性破坏性疾病,主要病因与菌斑有关,即细菌及其毒素在牙 周炎的发生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临床表现主要为牙龈红肿出血、牙周袋形成、溢脓及牙周 脓肿、牙齿松动、牙龈萎缩,甚至牙齿脱落,丧失咀嚼功能,对人们的健康有较大危害。中 成药新癀片主要成分为肿节风、三七、牛黄等,三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抗菌消炎的 功效。我们应用中成药新癀片治疗牙周病,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  1 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选取从1999年3月至2000年8月门诊的牙周病患者129例,男68例,女61例 ,年龄为18~63岁。病程7 d~3年,就诊前1周内未使用过任何药物。  1.2 诊断标准:患者临床表现病变均累及牙周的所有组织,有不同程度的牙痛、牙龈红肿 出血、牙周袋形成,多有牙周脓肿形成、牙周袋溢浓、牙齿松动和牙龈退缩等。  1.3 治疗方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5例,应用新癀片,每日3次,每次3片,甲硝 唑每日3次,每次0.4 g,饭后服用。对照组64例,应用先锋霉素Ⅳ每日3次,每次0.25 g ,甲 硝唑每日3次,每次0.4 g。治疗期间对有脓肿形成者进行必要的手术切开排脓,所有受试 者不用其 他药物治疗。  1.4 观察指标:牙痛缓解,牙龈炎症,出血控制,脓肿消失。  2 结果  见表1。3 讨论  牙周病常见于成年人,且渐进性发展,多呈急性发作,伴有脓肿形成,一 般药物疗效不甚理想。新癀片的主要成分肿节风为兰科植物草珊瑚,具有清热祛风、散瘀止痛、抗菌消炎的功效;三七为五加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的功效,并且能提高免疫力而有镇痛、镇静、抗炎和抗氧化等作用;牛黄具有清心开窍的作用,动物实验证明牛黄能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具有抗菌抑菌,抗病毒和抗炎等作用。牙周病的病因多为阳明胃经火毒郁而宣,上攻牙龈而致,症见齿龈尽处或深处红肿疼痛。新癀 片之主药具有活血化瘀,祛风止痛,抗菌消炎之功效, 本组资料显示新癀片疗效显著,可作为治疗牙周病急性发作时的首选药物。

    作者:吴丽莉;赵淑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青钱柳化学成分和生物活性研究概况

    青钱柳是我国特有的天然资源。综述了天然产物青钱柳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概况,并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探讨。

    作者:吴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中藏药中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的本草考证

    目的 初步探讨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在中药和藏药中的关系。方法 本草考证和应用历史追溯。结果 诃子、毛诃子和余甘子都是中药中的外来药,是伴随佛经传入我国,在应用上与藏药比较有取舍和偏重。结论 应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成果对中医药与民族药进行相互之间的深层沟通和交流以丰富中医药学。

    作者:周宁;彭富全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川芎与混淆品茶芎的比较鉴别

    目的 通过实验为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和茶芎 Ligusticum sinense Oliv.cv. chaxiong Mass的鉴定及正确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川芎和茶芎的性状、显微特征、紫外吸收光谱、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等方面进行比较鉴别。结果 川芎和茶芎在上述各方面均有区别,并建立了方便有效的鉴别方法。结论 川芎和茶芎不宜混用。

    作者:陈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对中草药体内代谢的影响

    天然中草药的有效成分及其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机制是中药研究的热点,但一直都处于探索阶段。简介了肠道内微生态环境的性质和意义,并以苷类为重点分析了中草药在人体内的代谢过程和药效之间的紧密联系。

    作者:罗玲;吴凯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醉鱼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 研究醉鱼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其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菠甾醇(Ⅰ)、豆甾醇(Ⅱ)、β-谷甾醇(Ⅲ)、熊果酸(Ⅳ)、齐墩果酸(Ⅴ)、二萜类化合物phenanthrene(Ⅵ)、二十四烷酸-α-单甘油酯(Ⅶ)、二十九烷(Ⅷ)、蒙花苷(Ⅸ)和6-O-香草酰筋骨草苷(Ⅹ)。结论 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作者:陆江海;黄勤安;赵玉英;乔梁;方怡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菊花中黄酮苷的含量分析

    目的 测定菊花中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亳菊和滁菊中金合欢素-7-O-β-D-葡萄苷含量为0.082 6%~0.124 9%,杭菊和贡菊为0.015 7%和0.033 5%。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滁菊和亳菊为0.012 6%和0.027 4%,而贡菊和杭菊为0.117 7%和0.587 7%。结论 不同产地的菊花2 种黄酮苷的含量差别较大。

    作者:刘金旗;吴德林;王兰;刘劲松;王举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川乌及其子根的鉴别比较

    我国药典1995年版收载川乌应为毛茛科植物乌头 Aconitum carmichaeli Debx. 的干燥母根,性味辛、苦、热,有大毒。具祛风除湿,温经止痛之功效。而乌头子根(侧根)的加工品为附子,性味辛、甘、大热;有毒,具回阳救逆,补火助阳,逐风寒湿邪之功效,均为常用中药。二者虽是同一植物,但药用部位不同,其性味功效也不尽相同,故不可混用。  笔者检验中发现在川乌使用中误认表面光滑的子根作川乌用,《中国药典中药彩色图集》(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编.中药彩色图集〔M〕.广东:科技出版社,1995)也是把乌头子根作生川乌,把乌头母根作子根,各地在川乌实际应用中存在子、母混淆,为了确保用药的准确可靠,对两者主要区别点进行鉴别比较。1 性状鉴别1.1 川乌:呈不规则的圆锥形或长圆锥形,长 2~7.5 cm,直径 1~2.5 cm。表面棕褐色或灰棕色,皱缩,稍弯曲,中部多向一侧膨大,有纵皱纹及突起的小侧根,可见摘除子根后的痕迹,上部有残留茎基。质坚,不易折断,切断面灰白色,形成层成环。1.2 乌头子根:圆锥形,长 1.5~3 cm,直径 1.5~2 cm,表面灰褐色,光滑,有细的纵皱纹,周围有数个瘤状隆起的小侧根,上部一侧有与母根脱离后的疤痕。质坚硬,难折断,切断面角质样。2 显微鉴别2.1 川乌:横切面形成层外侧有韧皮纤维群。淀粉粒单粒脐点大多不明显,复粒 2~15 分粒。导管主为具缘纹孔,直径 29~70 μm,末端平截或短尖,穿孔位于端壁或侧壁,有的导管粗短拐曲或纵横相接,具缘纹孔较密而呈多角形,也有网纹导管。后生皮层形大,易破碎,完整者表面观呈类长方形或长多角形,垂周壁稍厚,有的横向壁细波状弯曲,有的壁瘤状增厚突入细胞腔,断面观呈类长方形,壁梢弯曲,有不规则波状或瘤状增厚。石细胞呈类长方形、类方形,壁厚者层纹明显,纹孔较稀疏,人字形或类圆形。纤维多成束残存茎基(图1)。

    作者:薛健;张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冬虫夏草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综述冬虫夏草抗肿瘤作用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冬虫夏草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孙艳;李雪驼;殷素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超声雾化吸入鱼腥草对呼吸道消炎抗菌作用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超声雾化吸入鱼腥草液对术后病人呼吸道的消炎抗菌作用。方法 随机对照临床实验,实验组:超声雾化吸入鱼腥草液,对照组:常规方法超声雾化吸入。结果 实验组术后第3,4天痰白细胞计数显著低于对照组,5 d 中嗜中性细胞比例均低于对照组。呼吸道革兰氏阴性菌定植例次低于对照组,但真菌定植例次高于对照组。结论 超声雾化吸入鱼腥草液有减轻呼吸道炎症,减少呼吸道革兰阴性定植菌作用。

    作者:马燕兰;韩忠福;王建荣;张黎明;秦力君;王洋;杨成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参、西洋参气味的色谱指纹鉴别

    人参、西洋参鉴别的方法有许多,如TLC法及HPLC法等[1~4]。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部骤较多,耗时较长,且检品本身在被鉴定的同时也被破坏。许多有经验的老药师凭外观及气味进行鉴别,但总是有主观性,不太科学,受此启发,我们根据其气味的不同用科学仪器进行鉴别。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当年产4年生人参(产自吉林)及西洋参(产自吉林、北京)生晒品。1.2 试验仪器:岛津GC-9A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检测器;顶空进样装置:PEG-200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气体样品扑集装置1.3 实验方法:分别将人参和西洋参置于密闭容器中,用取样器抽取气体样品。用GC顶空进样法对样品进样分析。进样口温度:150 ℃;柱温:程序升温 50 ℃→230 ℃ (5 ℃ / min);检测器温度:180 ℃;空气:300 mL/min;氢气:20 mL/min;氮气:20 mL/ min。2 结果  人参或西洋参不同产地的样品比较,其GC图指纹轮廓一致,而人参与西洋参比较,GC图指纹轮廓则有显著差异(见图1)。

    作者:谢明勇;李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垂枝赤桉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垂枝赤桉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6 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4′,7-二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Ⅰ)、4′,5-二羟基-7-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Ⅱ)、槲皮素(Ⅲ)、4′,3,5,7-四羟基黄酮(Ⅳ)、3β-羟基-乌索-11-烯-28,13β-内酯(Ⅴ)和齐墩果酸(Ⅵ)。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初步药理实验表明Ⅴ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作者:顾正兵;闫露;徐一新;梁华清;陈海生;张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芦荟属植物叶的结构与蒽醌类物质的关系

    目的 蒽醌类物质是芦荟属植物的重要药用成分,主要存在于叶内,研究叶的结构与蒽醌类物质关系有重要意义。方法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方法研究11种芦荟属植物叶。结果 芦荟属植物叶的基本结构类似,维管束韧皮部内具大型薄壁细胞为该属的结构特征,是蒽醌类物质的主要贮存场所;不同种植物叶内及同种植物叶的不同部分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不同与维管束分布密度、大型薄壁细胞所占比率及同化组织厚度成正相关。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选育芦荟良种及合理采收提供依据。

    作者:胡正海;沈宗根;李景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