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匙羹藤种子的鉴别研究

金玲;居明秋;居明乔

关键词:匙羹藤, 种子, 胚乳细胞, 紫外分光光度计, 三用紫外分析仪, 种皮, 植物, 萝摩科, 多角形, 草酸钙簇晶, 白色, 现报道如下, 子叶, 中医传统, 圆形, 油滴, 实验仪器, 药材性状, 显微鉴别, 实验方法
摘要:匙羹藤种子来源于萝摩科植物匙羹藤Gymnema sylvestre (Retz.) Schult。该植物分于印度、非洲、越南和我国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和云南等省区。中医传统认为其叶性平,味苦。有止痛、生肌和消肿之功效[1]。国内对其研究报道不多,前已报道[2]叶和茎的生药鉴定。本文对其种子进行鉴别研究,现报道如下。1 实验仪器与材料1.1 仪器:UV-160 A紫外分光光度计(日本岛津);三用紫外分析仪(日本岛津)。1.2 材料:样品匙羹藤种子采自广西南宁郊区,经本院刘寿养副教授鉴定为萝摩科植物匙羹藤Gymnema sylvestre (Retz.) Schult的种子。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2 实验方法2.1 药材性状:种子呈卵圆形,扁平,长8~9 mm,宽4~5 mm;顶端有白色种毛,有的长达3.5 cm。种皮墨绿色,质脆,剥去种皮后可见类白色胚乳,子叶二枚,黄白色,油润。气香浓郁,味苦。2.2 粉末显微鉴别:粉末褐黄色,种皮表皮细胞成片存在,表面观多角形,垂周壁不均匀增厚;断面观偶见,可见细胞1例,壁增厚。胚乳细胞(见图1),内含油滴和糊粉粒,多见1个草酸钙方晶存在于1个胚乳细胞中。子叶细胞呈多角形、类圆形或类方形,胞腔内充满细小糊粉粒和脂肪油滴,有的含草酸钙簇晶(图1)。
中草药杂志相关文献
  • 应用 M-H 琼脂进行黄连对 252 株临床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研究

    目的 评价黄连对 252 株临床菌株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 采用新方法 (M-H 琼脂代替营养琼脂)对黄连进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等体外抗菌活性检测。结果 黄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的 MIC50 分别为 0.161,0.161 和 0.322 mg/mL。结论 黄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和肠球菌均有很好的抗菌活性。

    作者:李仲兴;王秀华;赵建宏;杨敬芳;王鑫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三七植株的性状差异及其对三七产量和质量影响的调查研究

    目的 了解三七的性状差异对三七产量和质量的影响,确定三七的选育对象。方法 对三七茎杆的绿色和紫色,三七块根断面的绿色和紫色的田间调查和小区试验,找出了它们的自然分布规律及对三七产量、株高的影响,同时通过分析测定,寻找紫色块根三七与绿色块根三七在折干率、总皂苷含量和淀粉含量之间存在的差异。结果 绿茎三七的产量、株高、大单株重和平均单株重均优于紫茎三七,但存苗率低于紫茎三七。绿三七的折干率高于紫三七,而紫三七的总皂苷含量比绿三七高48.52%,淀粉含量则是绿三七比紫三七高38.07%。结论 三七的品种选育应以绿茎紫块根三七为对象较好。

    作者:陈中坚;王勇;曾江;李忠义;田玉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青蒿琥酯对体外人癌细胞HeLa、SACC-83细胞增殖的影响

    青蒿琥酯是青蒿素的衍生物,为二氢青蒿素的12-α-琥珀酸酯钠。青蒿琥及其衍生物具有抗疟疾、抗焦虫、抗血吸虫及抗肿瘤等药理活性以及临床的疗效。其抗疟机制被认为是该药化学结构含有过氧桥,在代谢过程中产生自由基的构效特点,使红细胞O2和H2O2活性氧浓度升高[1]。鉴于该化学结构中含有过氧桥,在组织有可能释放氧的机制。我们研究了青蒿琥酯对体外培养的人癌细胞系HeLa、SACC-83细胞增殖的影响。1 材料1.1 药物及试剂:青蒿琥酯,广西桂林制药二厂提供,白色粉剂,用前溶于2 mL 5%NaHCO3溶液中,经过滤除菌,用RPMI-1640培养液稀释。MISO,放射增敏剂,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沈洵教授惠赠,用前溶于RPMI-1640,过滤除菌后,终浓度为1×10-3 mol/L。MTT, Gibco 公司产品,临用前现配制。DMSO(二甲基亚砜),Gibco公司产品。1.2 仪器:德国贺利氏CO2培养箱,日本Olympus倒置显微镜,芬兰Labsystem MS MK3 ELISA检测仪。1.3 细胞系及培养条件:人肝癌细胞系BEL-7402,北京市肿瘤医院研究所提供。人乳癌细胞系BCH,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北京市肿瘤医院研究所提供。人涎腺样囊性癌细胞系SACC-83,北京医科大学口腔医学院提供。人舌鳞癌细胞系TC-83,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提供。人宫颈癌细胞系HeLa,本生物技术室提供。2 实验方法2.1 细胞敏感筛选实验:各细胞系传代至指数增殖期,经扩增培养,胰酶-EDTA消化后,计数后配成5×104 cfu/mL。接种于96孔板,培养液为15% FCS RPMI-1640, 5% CO2,37 ℃下培养,试验组分别加入青蒿琥酯(终浓度为6.25,12.5,25,50,100 μg/mL),对照组细胞加入RPMI-1640,继续培养48 h,在终止前4 h,换成无血清PRIM-1640液,加入MTT 2 mg/mL,培养4 h,移液,加入DMSO,振荡,Labsystem MS MK3 ELISA仪570 nm测各细胞系的吸光度(A)。2.2 细胞增殖MTT分析实验:指数增殖期细胞接种,细胞数2×105 cfu/mL,5% CO2,37 ℃,孵育4 h,待贴壁,HeLa细胞系青蒿琥酯12.5~100 μg/mL浓度范围,SACC-83细胞系青蒿琥酯25~100 μg/mL浓度范围,不同浓度药物分别与培养20,44,68 h的细胞接触,于不同时期(20,44,68 h)按Mosman法[2],采用Labsystem MS MK3 ELISA仪570 nm测两种细胞系的A值。2.3 统计学处理:按t检测比较实验和对照各组的A值(细胞生存),采用线性回归计算IC50。

    作者:张居馨;王士贤;张富庚;张玉华;刘爱恒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风湿 1 号颗粒的抗痛风作用

    目的 研究风湿 1 号颗粒的抗痛风作用。方法 风湿 1 号颗粒 ig 给药,并用消炎痛和秋水仙碱作对照。结果 在5,10,20 g 生药剂量下,具有非常显著的抗痛风性关节炎的作用。其中对尿酸钠诱导的小鼠足肿、大鼠足肿和家兔急性痛风性关节炎的抑制作用较强,在以上几种实验性痛风性关节炎模型上,该药的抗痛风作用强于阳性对照药消炎痛和秋水仙碱。结论 风湿 1 号颗粒在临床上能够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作者:多月英;王宇伟;申秀萍;张道莹;梅学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榄香烯乳剂中β-榄香烯的含量

    目的 建立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测定榄香烯乳剂中β-榄香烯含量的方法。方法 采用PEG-20M弹性石英毛细管柱为分离柱,正十四烷为内标物,正己烷为萃取剂和定容剂。结果 该方法平均回收率为98.4%,变异系数小于6.32%。结论 该方法操作简便、分析速度快,结果准确可靠。

    作者:傅迎;韩颖;满洪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芦荟属植物叶的结构与蒽醌类物质的关系

    目的 蒽醌类物质是芦荟属植物的重要药用成分,主要存在于叶内,研究叶的结构与蒽醌类物质关系有重要意义。方法 应用植物解剖学、组织化学和植物化学方法研究11种芦荟属植物叶。结果 芦荟属植物叶的基本结构类似,维管束韧皮部内具大型薄壁细胞为该属的结构特征,是蒽醌类物质的主要贮存场所;不同种植物叶内及同种植物叶的不同部分中蒽醌类物质的含量不同与维管束分布密度、大型薄壁细胞所占比率及同化组织厚度成正相关。结论 研究结果可为选育芦荟良种及合理采收提供依据。

    作者:胡正海;沈宗根;李景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苍术、黄柏及二妙丸超细微粉的生物药剂学的研究

    目的 为了表征苍术、黄柏及二妙丸的超细微粉,了解其理化特性。方法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生物显微鉴别、粒径、松密度及比表面积测定等方法对中药普通粉和超细微粉进行了表征。结果 超细微粉颗粒大小均匀,90%小于20 μm,比表面提高60%~190%,松密度约为0.42 g/cm3,绝大多数细胞被破碎。结论 苍术、黄柏及二妙丸经超细微化后,粉末颗粒大小均匀,球性度及均质度明显改善;松密度及比表面显著提高,植物细胞破壁率高。

    作者:金万勤;郭立玮;黄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醉鱼草化学成分的研究

    目的 研究醉鱼草的化学成分。方法 利用硅胶色谱柱层析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及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其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0 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α-菠甾醇(Ⅰ)、豆甾醇(Ⅱ)、β-谷甾醇(Ⅲ)、熊果酸(Ⅳ)、齐墩果酸(Ⅴ)、二萜类化合物phenanthrene(Ⅵ)、二十四烷酸-α-单甘油酯(Ⅶ)、二十九烷(Ⅷ)、蒙花苷(Ⅸ)和6-O-香草酰筋骨草苷(Ⅹ)。结论 这些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作者:陆江海;黄勤安;赵玉英;乔梁;方怡鸥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绿海葵中的核苷类成分

    目的 为了寻找抗肿瘤的活性成分。方法 利用溶剂法和色谱法对绿海葵进行了研究。结果 分离得到5 个核苷,经波谱学解析鉴定为2-羟基嘌呤核苷(Ⅰ),脱氧肌苷(Ⅱ),1-甲基黄嘌呤核苷(Ⅲ),脱氧鸟苷(Ⅳ),脱氧核糖胸腺嘧啶(Ⅴ)。结论 Ⅲ为一新天然产物,其余均为海洋生物中首次发现。

    作者:禚如朋;付宏征;张礼和;林文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苦豆子种子中生物碱的分离及lehmannine的结构确定

    目的 研究苦豆子种子中生物碱的分离及槐果碱转移氢化制备苦参碱的研究。方法 利用离子交换、萃取和柱层,并结合转移氢化增大不同生物碱理化性质差异进行分离。结果 从苦豆子种子中分得5 种生物碱,其结构经元素分析、IR、MS、1HNMR和13CNMR光谱鉴定为氧化苦参碱、氧化槐定碱、苦参碱、槐定碱和lehannine。结论 首次从苦豆子种子中分得lehmannine。

    作者:刘斌;李金亮;元英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的考察

    目的 考察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制备工艺及稳定性。方法 制备工艺采用饱和水溶液法,稳定性实验采用光照、加温加速实验法。结果 搅拌时间增加可提高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的收率;加速实验结果表明,包合物胶囊在40 ℃、相对湿度75%条件下存放3个月,其相对含量仍在90%以上。结论 莪术油-β-环糊精包合物胶囊剂的稳定性较莪术油有所提高。

    作者:王丽君;张伟;卿可光;姚崇舜;陈济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青蒿素及其前体化合物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青蒿素是我国药学工作者于1971年从植物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 叶中提取分离得到的一个具有过氧桥的倍半萜类化合物[1]。由于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蒿甲醚、双氢青蒿素及青蒿酯钠具有高效低毒的抗疟活性,尤其对具有抗氯喹能力的脑疟和急性疟有效,因此,对青蒿素及其衍生物的研究已经引起了全世界药学工作者的关注。由于青蒿素的化学合成[2,3]步骤繁多、难度较大、得率低、成本高等诸多因素,至今未能产业化生产,而从植物原料中提取分离青蒿素,用于生产青蒿素及其衍生物制剂成本仍然较高,因此,许多国家的科研工作者都试图通过生物技术的方法,简化生产步骤,提高青蒿素得率,来解决青蒿素原料生产的问题。研究资料表明:青蒿酸(artemisinic acid,Ⅰ)[4]和青蒿乙素(arteannuin B,Ⅱ)[5]在原植物中均可被转化为青蒿素。我们在提取分离这二种前体化合物的同时,从不同生长期的黄花蒿中分离得到另外5个化合物,它们是青蒿素(Ⅲ)、β-谷甾醇(Ⅳ)、豆甾醇(Ⅴ)、2,4-羟基-6-甲氧基苯乙酮(Ⅵ)和滨蒿内酯(Ⅶ),其中,后二者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此外,我们在综合多个文献[6~8]方法的基础上,对青蒿酸的提取分离方法进行了改进。1 仪器、试剂与方法1.1 仪器与试剂:熔点测定用WL-1显微测定(未校正)。IR光谱用NICOLET Impact 410 红外光谱仪测定,KBr压片。1H谱和13CNMR谱用Varian XL-500 型仪器测定,CDCl3为溶剂,TMS为内标。EI-MS用Finnigan FTMS-2000 型质谱仪测定。  柱层硅胶(100~200 目)和薄层硅胶G均由青岛海洋化工厂生产,所有试剂均为分析纯。薄层层析板用硅胶G加0.3%CMC-Na制备而成。显色剂为2%香草醛浓硫酸和2%溴甲酚蓝乙醇溶液。喷雾后,电吹风加热显色。  青蒿药材分别采于6月初、7月中旬和9月中旬(分别称为幼嫩期、旺盛期和花前期),均采自南京市郊,经作者鉴定为菊科植物黄花蒿(A. annua L.)。1.2 提取与分离:青蒿酸的提取分离:幼嫩期黄花蒿叶1 kg,10 L丙酮冷浸3 次,每次48 h,过滤后合并滤液,经旋转薄膜蒸发仪回收溶剂,得浸膏120 g。加丙酮120 mL使溶,加柱层硅胶240 g拌匀,70 ℃减压挥干丙酮。用石油醚(60 ℃~90 ℃)搅拌上柱,用石油醚(60 ℃~90 ℃)洗脱至无色,旋转薄膜蒸发仪回收溶剂,得浸膏Ⅰ27 g。将浸膏Ⅰ用4 倍氯仿溶解,用0.5% NaOH溶液萃取3 次,第一次200 mL,后二次各100 mL,合并碱滤,浓盐酸调pH至1,用氯仿萃取3 次,第一次800 mL,后二次各400 mL,合并氯仿液,无水硫酸钠脱水后,经旋转薄膜蒸发仪回收氯仿,得浸膏Ⅱ12 g。浸膏Ⅱ用石油醚(60 ℃~90 ℃)溶解后,加18 g柱层硅胶拌样,上于装有240 g柱层硅胶的层析柱上,石油醚(60 ℃~90 ℃)洗脱至无色后,石油醚(60 ℃~90 ℃)-乙酸乙酯(95∶5)洗脱,得青蒿酸(1.92 g)。

    作者:陈有根;余伯阳;董磊;周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垂枝赤桉的化学成分研究

    目的 研究垂枝赤桉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各种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等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分离得到了6 个化合物,分别为5-羟基-4′,7-二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Ⅰ)、4′,5-二羟基-7-甲氧基-6,8-二甲基黄酮(Ⅱ)、槲皮素(Ⅲ)、4′,3,5,7-四羟基黄酮(Ⅳ)、3β-羟基-乌索-11-烯-28,13β-内酯(Ⅴ)和齐墩果酸(Ⅵ)。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初步药理实验表明Ⅴ有一定的抗菌作用。

    作者:顾正兵;闫露;徐一新;梁华清;陈海生;张卫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牛黄降压丸改善心功能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 观察牛黄降压丸抗高血压时改善心功能的疗效。方法 选择64例高血压合并心电图检测ST-T段、T波有改变者,分成牛黄降压丸组、牛黄降压丸加复方降压片组与复方降压片组进行对照,治疗期间停用其它一切药物。结果 牛黄降压丸组和牛黄降压丸加复方降压片组对心电图改善率分别为60.00%和61.54%,复方降压片组为22.22%。结论 牛黄降压丸抗高血压病同时能明显改善心功能。

    作者:Ma Hui-juan;周春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菊花中黄酮苷的含量分析

    目的 测定菊花中金合欢素-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方法 高效液相色谱法。结果 亳菊和滁菊中金合欢素-7-O-β-D-葡萄苷含量为0.082 6%~0.124 9%,杭菊和贡菊为0.015 7%和0.033 5%。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的含量,滁菊和亳菊为0.012 6%和0.027 4%,而贡菊和杭菊为0.117 7%和0.587 7%。结论 不同产地的菊花2 种黄酮苷的含量差别较大。

    作者:刘金旗;吴德林;王兰;刘劲松;王举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粟米脂质的分离与鉴定(Ⅰ)

    目的 研究粟米脂质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色谱方法分离,波谱方法鉴定成分结构。结果 从粟米浸提物中分得3 个甘油酯化合物,分别为二亚油酸甘油酯(Ⅰ),一亚麻酸甘油酯(Ⅱ)和α,β-二半乳糖基-α′-亚麻酰基甘油酯(Ⅲ)。结论 均为首次从粟米中获得,其中Ⅲ为新的糖脂化合物。

    作者:王海棠;时清亮;尹卫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人参、西洋参气味的色谱指纹鉴别

    人参、西洋参鉴别的方法有许多,如TLC法及HPLC法等[1~4]。这些方法的共同特点是部骤较多,耗时较长,且检品本身在被鉴定的同时也被破坏。许多有经验的老药师凭外观及气味进行鉴别,但总是有主观性,不太科学,受此启发,我们根据其气味的不同用科学仪器进行鉴别。1 材料与方法1.1 试验材料:当年产4年生人参(产自吉林)及西洋参(产自吉林、北京)生晒品。1.2 试验仪器:岛津GC-9A气相色谱仪;氢火焰离子检测器;顶空进样装置:PEG-200弹性石英毛细管柱;气体样品扑集装置1.3 实验方法:分别将人参和西洋参置于密闭容器中,用取样器抽取气体样品。用GC顶空进样法对样品进样分析。进样口温度:150 ℃;柱温:程序升温 50 ℃→230 ℃ (5 ℃ / min);检测器温度:180 ℃;空气:300 mL/min;氢气:20 mL/min;氮气:20 mL/ min。2 结果  人参或西洋参不同产地的样品比较,其GC图指纹轮廓一致,而人参与西洋参比较,GC图指纹轮廓则有显著差异(见图1)。

    作者:谢明勇;李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冬虫夏草抗肿瘤作用研究进展

    综述冬虫夏草抗肿瘤作用及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冬虫夏草抗肿瘤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

    作者:孙艳;李雪驼;殷素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川芎与混淆品茶芎的比较鉴别

    目的 通过实验为川芎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和茶芎 Ligusticum sinense Oliv.cv. chaxiong Mass的鉴定及正确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川芎和茶芎的性状、显微特征、紫外吸收光谱、薄层层析和气相色谱等方面进行比较鉴别。结果 川芎和茶芎在上述各方面均有区别,并建立了方便有效的鉴别方法。结论 川芎和茶芎不宜混用。

    作者:陈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浅述藏药的研究

    藏医药学是祖国医药学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藏药的历史、资源、专著与标准、研究现状作一概述,并对黑果枸杞的开发研究作一简介。

    作者:李绍平;季晖;DONG Ting-xia;董婷霞;詹华强;李文琪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中草药杂志

中草药杂志

主管:中国药学会

主办:天津药物研究院,中国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