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颈前路钢板在颈椎骨折伴不全瘫治疗中的应用

吴丙虎;刘宁;查振刚;胡召云;周骏武;李志忠

关键词:颈椎, 内固定, 不全瘫, 钛板
摘要:目的探讨前路钛板在手术治疗颈椎骨折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前路钛板治疗15例下颈椎骨折伴不全瘫的患者.结果本组15例均得到随访,随访时间为3~38个月,平均15.7个月.15例植骨块均获得良好融合,颈椎生理曲度维持良好.无钛板螺钉松动、断裂等并发症.术后除1例颈椎骨折脱位伴脊髓损伤症状无恢复外,其他均获得不同程度的恢复,优良率为86.7%.结论颈椎前路钛板内固定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可起到即刻稳定,防止植骨块移位,术后无需行石膏外固定,明显地提高了植骨融合率,有利于脊髓神经功能恢复.
安徽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Dieulafoy病12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 Dieulafoy病的诊治方法,提高人们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2005年我院经内镜诊治的12例 Dieulafoy病的胃镜检查情况及临床资料.结果 12例Dieulafoy病患者的男女比例为11∶ 1,发病年龄18~56岁,平均38.5岁.病灶分布位于贲门下方及胃体上部者居多,内镜治疗止血成功率为88.9 %.结论不明原因、突发性的上消化道出血应考虑Dieulafoy病可能,内镜是 Dieulafoy病诊断及治疗的首选,若内镜下止血失败,应及时手术,手术简单、微创,疗效可靠.

    作者:倪万流;何向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重型颅脑损伤后低钠血症的治疗体会

    低钠血症是颅脑损伤病人临床上常见的严重的代谢紊乱之一,维持正常血钠对维持病人正常生理代谢至关重要.重型颅脑损伤并发低钠血症临床上并不少见,其主要原因存在两种机制:SIADH和CSWS.只有了解了患者发生低钠血症的病理生理学机制,才能纠正低钠血症.

    作者:佘国林;杨国兴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阿司匹林抵抗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aspirin,ASR)即乙酰水杨酸,因能抑制前列腺素(PG)的合成,用于解热、镇痛、抗风湿历经百年之久.自上世纪70年代起,又因其能抑制血小板聚积,广泛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二级预防中.

    作者:刘晓鸿;张明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复方抗类风湿胶囊药理学研究

    目的研究复方抗类风湿胶囊有无抗炎、镇痛作用.方法用佐剂性关节炎和多种炎症模型,观察本品的抗炎作用;以小鼠扭体法了解其镇痛作用.结果:本品对大鼠佐剂关节炎有显著的预防和治疗作用;对多种炎症模型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结论复方抗类风湿胶囊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作用,对佐剂性关节炎具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

    作者:许钒;彭代银;王春怡;任亚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注射用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Meta分析

    目的了解注射用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差异.方法应用meta分析对19篇文献注射用泮托拉唑与其他抑制胃酸药物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21项有效性研究和16项安全性研究进行同质性检验和合并效应量的估计.结果 (1)同质性检验:有效性,χ2=14.6717,自由度为20;安全性,χ2=8.7235,自由度为15,两者P均大于0.05,具有同质性,可以合并结果.(2)合并效应量的估计:有效性,OR合并=3.5495,OR合并95%的可信区间为2.6219~4.8053.OR合并的检验:χ2=67.1900,P<0.001;安全性,OR合并=0.4812,OR合并95%的可信区间为0.3191~0.7266.OR合并的检验:χ2=12.1781,P<0.001.结论注射用泮托拉唑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总体优于对照组,且副作用较低.

    作者:桑冉;石庆平;邓子煜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的相关因素及诊治分析

    目的探讨胃大部切除术后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原因,诊断及治疗.方法对2000~2004年245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该组共发生功能性胃排空障碍11例,发生率为4.5%.其中术前幽门梗阻、毕-Ⅱ式吻合、残胃空肠ROUX-Y式吻合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率较高;毕-Ⅰ式吻合发生率无功能性排空障碍发生.结论残胃功能性排空障碍多由综合因素引起的,其中术后残胃及空肠正常运动功能协调性受到破坏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采取保守治疗一般均可治愈.

    作者:孙茂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的工作初探

    静脉药物配置中心(PIVAS)是指在符合国际标准,根据药物特性设计的操作环境下,受过培训的药剂人员严格按照操作程序进行包括全静脉营养液、细胞毒性药物和抗生素等药物配制,为临床医疗提供优质服务,是集临床与科研为一体的机构[1].我院于2003年7月建立了静脉药物配置中心,现将有关工作体会浅谈如下.

    作者:金小仙;周小花;洪云月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医院药库实施零库存化管理模式的探讨

    目的探讨医院药库实施零库存化管理的模式.方法分析医院药库实施零库存的条件、优点及方法.结果与结论依靠新技术,在新的管理理论指导下,在满足一定条件的基础上,医院药库可以完全或部分实施零库存.

    作者:郑建忠;汪荣军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伤痛贴的抗炎镇痛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伤痛贴的抗炎镇痛作用.方法采用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小鼠琼脂肉芽肿法观察伤痛贴的抗炎作用;采用大鼠局部伤口电刺激和大鼠辐射热甩尾法观察伤痛贴的镇痛作用.结果伤痛贴能有效地对抗小鼠琼脂肉芽肿作用,抑制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跖肿胀作用,对大鼠局部伤口电刺激和辐射热甩尾法致痛均有较强的镇痛作用.结论伤痛贴具有明显的抗炎、镇痛作用.

    作者:袁敏;刘道芳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HPLC-ELSD法检测康艾扶正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

    目的建立测定康艾扶正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的HPLC-ELSD法.方法采用HPLC-ELSD法,phenomene×Luna 5 u C18色谱柱(150 mm×4.60 mm,5 μm),以乙腈-水(34∶ 66)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ELSD参数:漂移管温度110℃,气体流速2.8 L·min-1.结果在选择的色谱条件下黄芪甲苷与其它组分分离良好,对照品在2.064~10.32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48 %,RSD为1.06 %.结论 HPLC-ELSD法可用于康艾扶正颗粒中黄芪甲苷含量测定.

    作者:罗捷华;魏伟;胡齐胜;刘永好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486例麻疹年龄结构的分析

    麻疹是儿童多发型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国自1965年广泛推行麻诊疫苗接种以来,麻疹的发病得到有效控制,麻疹的流行特点也有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在发病年龄上有了明显的改变,现将在近6年我院收治的486例麻疹疫苗接种后麻疹发病年龄构成的情况报道如下.

    作者:汤武生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气相色谱法测定尿素维E乳膏中维生素E的含量

    目的建立一种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尿素维E乳膏中维生素E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硅酮OV-17填充柱(涂布浓度为2%);柱温:275℃;进样口温度:295℃;FID检测器,检测器温度320℃.结果维生素E在2.00~6.06 μg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r=0.9992),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1%,RSD为1.4%(n=9).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以有效地控制该药品的质量.

    作者:管玉云;程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反相离子对色谱法测定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剂的含量

    目的应用反相离子对色谱法(RPIC)测定甲磺酸加替沙星注射剂的含量.方法色谱柱为Alltima C18(5 μm,4.6 mm×150 mm),流动相为甲醇:25 mmol·L-1十二烷基硫酸钠溶液(50∶ 50用磷酸调pH 3.0),检测波长为292 nm,流速为1.0 ml·min-1,柱温40℃.结果甲磺酸加替沙星在 4~ 28 mg·L-1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平均回收率为100.45 %,RSD=1.85 %(n=3).结论该方法测定结果准确、灵敏、可靠.

    作者:徐晓卫;张崇生;潘柔和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胃康合剂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

    目的胃康合剂的质量控制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建立该制剂的质量标准、考察方法:临床治疗慢性胃炎108例,用法为饭前服用,每天3次,每次10 ml,连服4周.结果该制剂质量稳定,安全;治疗慢性胃炎总有效率达97.3%,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该制剂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安全,治疗慢性胃炎有较好疗效.

    作者:石苏英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安徽阜阳2003~2005年药品抽验情况分析

    药品检验机构作为药品监督管理部门的技术依托,按照《药品管理法》承担药品监督检查中的检验工作.本文就我所2003~2005年对本辖区各药品生产、供应、使用部门药品抽验结果的具体情况作一统计分析,以期对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作者:汪秀月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乳腺内外Paget病的形态学特征及病理诊断

    目的探讨乳腺Paget病(memmary paget's disease ,MPD)和乳腺外Paget病(extramammary paget's disease ,EMPD)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其诊断.方法对61例Paget病(Paget's disease, PD)进行形态学观察、AB/PAS组化染色及免疫组化检测.结果① EMPD细胞具有独特的排列方式和细胞形态,MPD细胞形态与伴发的BC细胞类似.② GCDFP-15、Muc-1及CK8在MPD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1/50)、92%(46/50)及88%(44/50),在EMPD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8%(2/11)、36%(4/11)及81%(9/11). 结论 PD是表皮内的腺癌,可分为原发与继发两类,原发性PD细胞可分为大汗腺样、皮脂腺样、黏液型及混合细胞型,诊断应排除病变周围原发性腺癌的存在;继发性PD大多来自深部相关肿瘤.

    作者:邵牧民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脑卒中后抑郁的研究现状及治疗进展

    脑卒中后抑郁(post stroke depression,PSD)是脑卒中后常见并发症,它延迟神经功能和认知功能恢复,增加病死率,极大地影响了卒中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发病机制仍不清楚,多数学者认为PSD是生物、社会、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治疗首选药物治疗,在单一药物治疗欠佳时可加用心理治疗,对于联合治疗无效的重度PSD可选用电惊厥治疗.

    作者:郝吉莉;周兰兰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TLCS法测定健脾和胃颗粒中盐酸小蘖碱的含量

    目的建立健脾和胃颗粒中盐酸小蘖碱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苯-醋酸乙酯-甲醇-异丙醇-浓氨水(6∶3∶1.5∶1.5∶0.5)为展开剂,另槽加等体积浓氨试液,以425 nm为λS, 650 nm为λR进行反射式锯齿形扫描.结果盐酸小蘖碱在0.26~1.3 μg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0.998),平均回收率为98.15%,RSD=1.52%.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快捷、重现性好.

    作者:赵刚;吴新安;方云;汪天涯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以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24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病毒性脑炎的临床特点,以期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对精神障碍为首发症状的24例病毒性脑炎的临床表现、脑脊液、脑电图和神经影像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呈急性或亚急性发病,主要早期表现为发热、头痛、精神行为异常、智能减退、癫痫发作和意识障碍.常规脑脊液检查异常率50 %,早期脑电图检查异常率83 %,脑MRI检查异常率75 %.结论精神行为异常可以是病毒性脑炎的首发症状,常伴有智能减退、癫痫发作和意识障碍,结合脑电图和脑MRI检查可以作出早期诊断和治疗.

    作者:王靖东;吴承志;马锐 刊期: 2006年第07期

  • 2003~2005年我院抗组胺药用药分析

    目的了解抗组胺药在该院的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方法调查该院2003~2005年抗组胺药使用品种、年销售量,采用金额排序、用药频度及日均费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组胺药品种变化不大,但使用有集中现象,用药金额2004年有所下降,目前常用的是酮替芬、西替利嗪、羟嗪和氯雷他定等.结论国内制药企业应加大科研力度,多研制开发出长效、安全、经济的抗组胺药,以满足患者需求.

    作者:沈斌;夏永华;方子正 刊期: 2006年第07期

安徽医药杂志

安徽医药杂志

主管:安徽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

主办:安徽省药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