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华芬
目的探讨重症药疹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求.方法选择重症药疹20例进行观察和护理.结果病人能否成功救治,护理方面非常关键.结论密切的病情观察,恰当的护理及时合理的治疗,对病人早日康复至关重要.
作者:倪木兰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一种用电位滴定法测定克林霉素磷酸酯氯化钠注射液(商品名:恒新,以下简称恒新注射液)中氯化钠含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银电极为指示电极,以0.1 mol·L-1硝酸银为滴定剂,有电位滴定仪在常温下进行测定.结果该方法测定线性范围为9~90 mg,r=0.999 9,加样平均回收率为99.7%,精密度RSD为0.08%.结论该法快速准确,无干扰,可用于恒新注射液质量控制.
作者:程云峰;王光华;宛小林;卢琳 刊期: 2005年第01期
锁骨下静脉是颈根部大的静脉,对其进行穿刺置管可以监测CVP,进行血透、血液灌流,放置起搏器,进行肠外营养,输入有强烈刺激性的化疗药物等.笔者采用经锁骨上法行锁骨下静脉穿刺共42例,结合文献总结报道如下.
作者:吴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凯时,Lipo-PGE1)对慢性重症肝炎的治疗作用和副作用.方法92例慢性重症肝炎分为治疗组46例和对照组46例,两组综合治疗相同,治疗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凯时10~20μg,加入生理盐水100ml静脉滴注,每日1次,疗程14 d.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56.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41.3%;两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ALT、AST、SB下降幅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PTA治疗前后变化不大(P>0.05).结论凯时用于治疗慢性重症肝炎具有辅助退黄疸和改善肝功能的作用,副作用轻微.
作者:魏少峰;邹桂舟;李旭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臭氧在医药厂房净化空调设计和使用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及其解决方法.方法与结果在医药厂房设计中是以臭氧发生器与净化空调相配合使用的,臭氧发生器运行时应与送风机、排风机、新风电动阀连锁使用.结论1.臭氧发生器在选型中所涉及到的新风是为保持洁净区正压所需的新风量,而不是净化空调系统的新风量;2.臭氧发生器应在上班前2~3 h开启运行.
作者:任怀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与病毒感染的关系.方法采用间接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同时检测血清流感病毒A(FluA)、流感病毒B(FluB)、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腺病毒(ADV)、副流感病毒(PIV)的IgM抗体.结果178例COPD患者病毒IgM抗体阳性75例,为42.13%,在阳性标本中,共有130例次病毒IgM抗体阳性,其中,FluB46例次,占35.38%;FluA 37例次,占28.46%;ADV 21例次,占16.15%;PIV 19例次,占14.61%;RSV 13例次,占10.00%,并出现双重及多重感染.结论病毒感染在COPD急性发作中占有重要地位.
作者:顾雪峰;吴平;张德立;邵传利;沈宏韬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病人用药依从性好坏是影响疾病治疗的重要因素,愈来愈受到医务工作者的重视.全程化药学服务是药学服务的新模式,是现代医院药学发展的重点,本文阐述运用全程化药学服务理论服务病人,以期改善病人用药依从性.
作者:沈爱宗;陈飞虎;陈礼明;屈建;张善堂;刘斌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芩连口服液为本院自制制剂,由黄芩、连翘、银花等中药经加工制成.具有清热解毒、清咽泻火等功效.黄芩为方中君药,其主要成分为黄芩苷,故选择其为质控指标;本文在大量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制定了芩连口服液中黄芩苷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学考察结果显示,该方法简便、快速、准确、重复性好,可作为黄连口服液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董玉中;陈萍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观察左羟丙哌嗪的镇咳作用.方法采用化学物质刺激致咳、机械刺激致咳和电刺激致咳的模型.结果左羟丙哌嗪可明显抑制由氨水和枸橼酸引起的咳嗽反应,作用与等剂量的可待因相当.对于机械刺激和电刺激所致豚鼠的咳嗽反应也有明显抑制作用,作用强度为可待因的1/6~1/4.5.结论左羟丙哌嗪为一良好的镇咳药.
作者:刘国生;孙备;杨士友 刊期: 2005年第01期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手术治疗.方法1998年4月~2003年4月34例踝关节骨折伴下胫腓联合分离的病人中,按Lauge-Hansen分型旋前外展17例,旋前外旋10例,旋后外旋7例,均手术内固定治疗,必要时固定下胫腓联合,注意恢复腓骨的长度,随访8个月~3年.结果功能满意31例,达90.9%.结论坚强内固定同时,注意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及腓骨长度的恢复.
作者:陈宗文;杨旭东;张智勇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分析我院围手术期抗感染药物的应用状况及合理性.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2年外科病例150份,从抗感染药物的使用情况、联合用药情况、抗感染药物的用药时间、手术切口愈合情况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抗感染药物应用共涉及6类20种;预防性使用的有131例,占87.33%;两联用药有74例,占49.33%,三联用药有37例,占24.67%;手术前0.5~1 h给药有51例,占34.00%;切口愈合情况为除2例为乙级外其余均为甲级.单用、二联用药与三联用药间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术前用药与术后用药间感染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患者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意义重大,应予引起重视.
作者:顾国良;唐志华;丁洁卫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评估我校2000级临床药理专业药物化学期末考试试卷的质量,反馈教学信息,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基础.方法选择2000级五年制临床药理专业全部学生的期末考试试卷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考试成绩呈正态分布,平均分(75.1±12.6),难度0.74,区分度0.25.结论本试卷题型分配较全面,区分度良好,成绩分布较合理,较全面、客观评价了学生对本门课程的掌握程度.今后应加强学生综合理解和知识运用的培养.
作者:李荣;程文明;胡成穆;李俊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我院自1989~2003年收治了5批瓦斯爆炸伤病人共69例,在接诊后建立指挥中心、组织以烧伤专业医护人员为核心的抢救小组,就地集中抢救,在治疗中我们抓住这5批病人休克发生率高、合并吸入性损伤多和创面污染重的特点,作为急救的三个重要环节,即迅速恢复血容量;现场立即处理危及生命的吸入性损伤,保持呼吸道通畅和保护创面避免再次污染.69例全部治愈,现予总结报道.
作者:戴怀勇;凌传鑫;张雷;郁冲;吴佩君;魏如云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研制中药离子导入液,观察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温经通络、散寒镇痛之中药拟定处方,探讨制备工艺,制定质量标准,用于颈椎病、肩周炎、骨关节炎等骨性关节炎的患者,观察疗效.结果该制剂制备工艺和质量控制方法可行;临床应用840例,有效率达98.1%,双氯酚酸钠凝胶对照组127例,有效率92.1%.P<0.05,有显著差异.结论该制剂处方合理,质量稳定;临床应用方便,疗效确切.
作者:林嘉民;花仲卉 刊期: 2005年第01期
民以食为天,食以洁为先,食品质量与安全是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特别是我国加入WTO之后,食品国际贸易日益增加,食品质量与安全关系到我国农产品、食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和国际形象.但是近年来由于种种原因,劣质奶粉、毒大米、甲醛海鲜等食品质量问题时有发生,食品质量与安全已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焦点,因此目前社会急需一批从事食品质量控制和安全检测的高素质专业人才.
作者:王素芳;方东生;胡传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探讨测定康媛颗粒中芍药苷含量的方法.方法色谱柱: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用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4.6 mm×250 mm(5μ,Lichrospher,汉邦科技);流动相:乙腈-0.1%磷酸溶液(15:85);检测波长:232nm;柱温:40℃;流量:1.0 ml·min-1.结果芍药苷在0.198~1.188μg间成良好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Y=1050.2X-736.33;r=0.999 9,平均回收率为98.536%,RSD=3.0%.结论HPLC法可用于康媛颗粒的质量控制.
作者:刘仲 刊期: 2005年第01期
药品检验机构(即药品检验所),依法承担着药品监督检验工作.在我国现阶段,药品检验所具有双重的地位,即一方面作为政府行使药品质量监督、贯彻执行<药品管理法>的技术监督部门,另一方面,又具向向社会出具公证数据的第三方公正机构的特点.因此,建立起药检机构的一套完整的、严密的质量保证体系,保护药检机构出具报告数据的准确性,结论的公正性可靠性是十分必要的.本文结合多年来从事计量认证工作的体会,对如何建立检机构构的质量保证体系作一些探讨.
作者:杨锡祥 刊期: 2005年第01期
目的建立肝豆灵片中大黄素含量测定方法.方法薄层扫描法,展开剂:正己烷-乙酸乙酯-甲酸(30:10:0.5),检测波长420 nm.结果大黄素在0.202~1.010μg范围内线性良好,相关系数r=0.998 6,平均回收率为97.9%,RSD=1.12%.结论本法快捷,简便,准确,可用于肝豆灵片中大黄素的含量测定.
作者:徐先祥;夏伦祝 刊期: 2005年第01期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的颁布实施,使医疗器械的安全有效性有了法律保障,使医疗器械在上市前安全有效性的管理就有着严格的规定,并使上市后的医疗器械使用风险降至低.但是由于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和上市使用过程中的诸多因素,使获得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还会发生导致或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1].因此,为大限度地控制医疗器械的潜在风险,把上市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作为监督管理的重要内容是十分必要的,是保证医疗器械使用安全有效的重要环节.
作者:黄少玉 刊期: 2005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