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的建立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齐墩果酸原料及片剂中齐墩果酸含量的方法,同时利用二极管阵列检测器建立了齐墩果酸峰纯度的鉴定方法. 方法色谱柱为Nova-Pak C18,流动相为乙睛-水(65∶ 35),流速0.8 ml·min-1,检测波长210 nm,柱温25℃.结果齐墩果酸在3.48~17.40 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检出限为0.3 mg·L-1 (3σ),平均回收率为99.5%. 结论该方法简便,准确,线性范围宽,重现性好,适于对含有该成分的药物进行质量评价.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观察超激光疼痛治疗仪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治疗效果.方法 80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大剂量激光治疗,对照组采用神经阻滞治疗.结果 1.二组患者三叉神经痛发作频率、疼痛持续时间、疼痛程度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研究组与对照组各观察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2.研究组无明显副反应,对照组有一定危险性.结论 SL可有效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具有无创性、安全性及可控性高的特点.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近年来的医学研究揭示,血小板聚集和黏附功能异常在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认为动脉粥样斑块破裂、血小板聚集和黏附,进而形成血栓是引起AMI的重要机制,血小板膜糖蛋白(platelet glycoprotein,GP)是血小板黏附到血管壁以及血小板间相互作用的关键物质.研究表明GP受体基因多态性可能从血小板功能、凝血和纤溶机制方面影响着血栓形成,从而成为AMI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本文对GP和GP基因多态性以及与AMI的关系作一综述.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研究酮康唑对沙奎那韦的体外代谢和药物代谢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沙奎那韦分别与氟伏沙明、奎尼丁、胺碘酮、酮康唑在人肝微粒体中共同孵育,观察后者对沙奎那韦体外代谢的影响.另将沙奎那韦与酮康唑同时对Sprague-Dawley大鼠颈动脉注射给药,观察后者对沙奎那韦药代动力学的影响.结果酮康唑对沙奎那韦体外代谢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氟伏沙明、奎尼丁、胺碘酮对沙奎那韦体外代谢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酮康唑能改变沙奎那韦的AUC值(由169.68±20.38增加至252.39±50.65 mg·min-1·L-1),CL值(由29.47±7.00下降至19.81±3.05 ml·min-1·kg-1),T1/2(由1.23±0.30 min下降至0.89±0.35 min).结论酮康唑能显著抑制沙奎那韦的体外代谢,同时酮康唑对沙奎那韦的药代动力学参数也有一定影响.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综述青藤碱的化学研究、提取工艺、分析方法、药理、药动及临床研究概况,为进一步研究青藤碱及其临床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影响急性脑梗死患者预后的因素很多,临床观察发现,脑梗死急性期血糖水平与脑梗死预后密切相关.急性期血糖高而不予控制者预后差.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测定口腔溃疡液中氯霉素和盐酸丁卡因含量的HPLC方法.方法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0.8%磷酸∶甲醇∶三乙胺(55∶45∶0.2)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78 nm.结果氯霉素线性关系为Y=11091.8+13173.8X,相关系数r=0.9999(n=5),线性范围在10.16~91.44 g·L-1,平均回收率100.10%(RSD=1.22,n=6);盐酸丁卡因线性关系为Y=4186.65+10132.3X,相关系数r=0.9999(n=5),线性范围在5.98~53.82 g·L-1,平均回收率100.14%(RSD= 1.05% ,n=6).结论该法操作简便、准确,可作为口腔溃疡液中氯霉素和盐酸丁卡因含量的质量控制方法.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随着药品监督体制改革的深入、药品监督的地位和作用不断提高,怎样利用低的成本更好地履行药品的监督职能,提高药品监督检查的效率和效益,降低行政执法成本,已经成为迫切需求研究和解决的问题.笔者结合基层药品监督实际,就如何降低办案成本,提高执法效益作初步探讨.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中药栀子中水溶性多糖含量的测定方法.方法用苯酚-浓硫酸显色法,以葡萄糖作为标准品,于490 nm处测吸光度.结果栀子中多糖含量为:4.96%,RSD=1.43%.结论该方法简便易行,结果稳定可靠,适合用于中药栀子中水溶性多糖含量的测定.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黄芪注射液配合常规疗法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疗效.方法将100 例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的患者随机分成抗生素联用黄芪注射液组和非联用黄芪注射液组,两组均静脉滴注抗生素,并予解痉化痰、平喘、氧疗、合并心衰者予强心利尿,.联用黄芪注射液组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联用黄芪注射液30~40 ml 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静脉滴注, 1次/ d ,10~14 d为一疗程.结果联用黄芪注射液组显效率为75 % ,非联用黄芪注射液组显效率为46.15 % ,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对于大多数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期患者,抗生素治疗是必要和有效的,联用黄芪注射液能增强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乙型肝炎病毒(HBV)在人体细胞中主要以三种形式存在:1、游离型. HBV-DNA 3.2 kb的病毒全长形式存在.该型复制不活跃,但白细胞作为储存病毒的场所可在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将其中的HBV-DNA释放出来,成为再感染的来源.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不同药物用于术后硬膜外镇痛效果及其护理要点.方法 ASAⅠ~Ⅱ级择期手术150例,随机分成3组,每组50例,即A组(吗啡组)、B组(曲马多组)、C组(芬太尼组),术后使用硬膜外镇痛,比较不同药物镇痛效果及其副作用.结果 3组病人各时间点镇痛效果满意,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组恶心、呕吐及尿潴留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镇痛效果满意,有利于病人康复,吗啡药物用于术后镇痛副作用多,护理上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乳腺癌是目前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现在的治疗是以根治性手术为基础的综合治疗.由于手术范围大,创伤大,皮瓣游离面广,术后容易发生皮下积液,甚至皮瓣坏死.本文通过1990年1月至2004年12月在我院及亳洲市人民医院行乳腺癌根治术33例患者,其中11例皮下积液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术后皮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探讨2种内镜下支架置入方法对食管贲门癌的疗效.方法将42例食管贲门癌患者分为2组进行内镜下食道支架置入,分别为短支架组(20例),长支架组(22例),术后随访12个月,了解其置管成功率,出血率,胸痛发生率,支架移位率及再狭窄率.结果 2组患者12个月的随访,置管成功率,出血率,胸痛发生率均为100%,无支架移位.再狭窄率分别为35%,4.5%.结论对于狭窄段较短的食管贲门癌,适当延长支架的长度提高了食管贲门癌的疗效.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近年来,随着心导管技术的发展,心脏介入术的临床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冠心病、心律失常、风心病及部分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治疗方面,已成为必不可少,行之有效的手段[1].但在术后拔除动脉鞘管和压迫止血时可发生血管迷走反射,它是一种较少见但又极其危险的急症,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本文探讨了迷走反射发生的原因,并对其预防及护理总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药品标准是药品检验工作的基石,药品种类繁多,变更速度快,开发一套高效的药品标准查询系统以提高药品标准查询的效率势在必行.本文就药品标准查询系统的设计作简要说明.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重度贫血是指血红蛋白(HGB)低于60g/L,红细胞压积(HCT)低于15%的贫血.临床上分为急性重度贫血与慢性重度贫血两种[1].前者多见于急性失血、急性溶血、重型再障等疾病,极少误诊.而后者不同,因其起病隐匿,病程长,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与不典型性,常易误诊.本科于2003年12月~2005年3月收治6例慢性重度贫血患者,在院外或入院时初诊均误诊,现报道如下.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为切实加强对抗菌药物的市场监督检查,保障人民用药安全有效,我局于2004年7月1日开始,组织药品监督人员对全县零售药品进行了专项检查,重点是城区的药店,主要检查未列入非处方药目录的处方药中的抗菌药物凭处方销售的执行情况、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摆放情况、药师的在岗情况,以及指导用药、咨询服务和处方审核签字制度的落实情况等.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复方诺氟沙星软膏的质量控制方法.方法氯仿溶解复方诺氟沙星软膏后,0.4%氢氧化钠溶液提取,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诺氟沙星含量.结果诺氟沙星的平均回收率为99.6%,RSD为0.61%(n=9).结论本方法回收率高,测定准确,适合于医院药检室测定复方诺氟沙星软膏中诺氟沙星的含量.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
目的建立以RP-HPLC法测定紫杉醇注射液的含量及有关物质的方法.方法采用RP-HPLC法,以ODS C18柱(250 mm×4.6 mm)为色谱柱.含量测定以甲醇-水-乙腈(20∶ 30∶ 50)为流动相,流速1.0 ml·min-1,检测波长228 nm;有关物质检查参照国家药品标准,采用梯度洗脱程序,便于将所有的杂质分离完全.结果紫杉醇在5~50 mg·L-1的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8,n=5),平均回收率为99.90%,低检测限为1.92 ng,有关物质含量低于2.5%.结论方法灵敏、快速、准确,重复性试验结果良好,可用于紫杉醇注射液的质量控制.
作者: 刊期: 2005年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