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我国百日咳疫苗生产用菌株主要抗原片段基因序列分析

姜崴;竭晶;杨红育;惠琦;付博;郑晓丽

关键词:百日咳, 疫苗, 抗原, 基因序列, 基因树
摘要:目的 对我国百日咳疫苗生产用菌株主要抗原片段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为我国百日咳疫苗的研制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从我国百日咳杆菌疫苗生产用菌株CS株基因组DNA中扩增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外膜蛋白(Pertactin,PRN)、菌毛蛋白2(Fimbriae 2,FIM2)、菌毛蛋白3(Fimbriae 3,FIM3)基因,克隆至pMD 18-T载体,测序,并与GenBank 中登录的百日咳杆菌其他菌株的PT、PRN、FIM2、FIM3基因序列进行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百日咳杆菌CS株PT、PRN、FIM2和FIM3基因的扩增产物大小均与预期一致.CS株PT基因与国内的另一疫苗生产株18323亲缘关系近,在同一分支上,且与国际标准株Tohama在同一亚分支内;PRN、FIM2和FIM3基因与国际标准株Tohama均在同一进化分支上.结论 百日咳杆菌CS株与国际标准菌株Tohama亲缘关系较近,与临床分离的其他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远.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相关文献
  • 比浊法检测疫苗中TritonX-100残留量的方法学验证

    目的 建立检测疫苗中Triton X-100残留量的比浊法,并进行方法学验证.方法 将TritonX-100与5%苯酚溶液充分混匀后,室温静置15 min,采用比浊法测定340 nm处吸光度值,与经同样处理的标准品绘制的标准曲线比较,计算样品中残留TritonX-100的浓度.由4名试验人员连续3d测定12次,评价不同试验人员建立标准曲线的成功率;由同一试验人员在同一试验内和不同时间内及由4名试验人员在不同时间内分别测定低(15μg/ml)、中(25 μg/ml)、高(45μg/m1)3个不同浓度的TritonX-100的浓度,验证该方法的精密度和准确度;并检测BSA对试验准确度和精密度的影响.结果 4名试验人员连续3d的12次检测结果均满足标准曲线的成立条件,成功率为100%;同一试验人员在同一试验内对低、中、高3个不同浓度的TritonX-100溶液重复测定10次,变异系数分别为分别为5.33%、1.19%和1.39%,回收率分别为99.33%、105.60%和110.67%;同一试验人员在不同时间内连续测定3次,变异系数分别为4.94%、7.49%和3.46%,回收率分别为87.75%、93.85%和95.51%,4名试验人员在不同时间内连续测定3次,变异系数在1.73% ~ 12.17%之间,回收率在89.55%~99.26%之间,灵敏度为10 μg/ml,具有良好的精密度和准确度;BSA对试验准确度和精密度无显著影响.结论 该方法快捷、简便,可灵敏、准确地定量检测TritonX-100的含量,可用于疫苗样品中残留TritonX-100的质量控制.

    作者:陈平;罗珊;钟静;刘杰;孙艳;何敏;范凤鸣;曾献武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斑马鱼模型评价BCG-CpG-DNA的安全性

    目的 用斑马鱼模型对BCG-CpG-DNA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 以斑马鱼胚胎为实验材料,将BCG-CpG-DNA设置4个浓度组(0.15、1.5、15、75 mg/L),暴露斑马鱼,以胚胎培养液暴露为空白对照组,以三甲基氯化锡(TMT)和全氟辛烷磺酸盐(PFOS)暴露为阳性对照组,胚胎期6 hpf(受精后6h)脱膜,8 hpf进行暴露毒性实验,研究其对斑马鱼发育、遗传、免疫以及行为的毒性影响.每组做3个重复,试验重复3次.结果 未观察到BCG-CpG-DNA各浓度组的斑马鱼胚胎明显的畸形和孵化死亡情况,其自主运动、触摸运动、行为检测、免疫强度检测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MT对照组暴露对斑马鱼生长、发育、免疫及其神经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心胞肿大,对光暗刺激反应敏感,相对荧光强度明显增强,嗜中性粒细胞数量增多,对炎症的敏感性增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CG-CpG-DNA暴露对斑马鱼生长、发育、免疫及其神经均无明显的急性毒性作用,在斑马鱼的胚胎暴露中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作者:王勇;赵爱华;陈将飞;陈保文;陈元红;王国治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3种细胞基质制备的麻疹血凝素效价的比较

    目的 比较3种细胞两种培养基制备的麻疹血凝素的效价.方法 分别采用含10%新生牛血清的MEM培养基和含0.2%水解乳蛋白的199培养基培养原代人羊膜细胞、传代人羊膜细胞(FL)和Vero细胞,以0.01 MOI麻疹病毒L4株感染细胞,收获原制血凝素,采用Tween-80/乙醚处理,经血凝试验监测血凝素佳收获时间,并测定原制血凝素和血凝素效价.结果 采用MEM培养基培养的FL和Vero细胞在感染麻疹病毒后10~11d,血凝素效价高,均可达1:16,原代人羊膜细胞在感染麻疹病毒后14 ~ 15 d,血凝素效价高,可达1:128;采用199培养基培养的FL和Vero细胞所制备的麻疹原制血凝素和血凝素效价均大于1:32,高于MEM培养基组(1:16),而原代人羊膜细胞所制备的麻疹原制血凝素和血凝素效价均为1:128.结论 3种细胞两种培养基均可用于制备麻疹血凝素.

    作者:李海燕;闫磊;赫宝双;金向男;彭岩松;崔国庆;王玮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狂犬病病毒抗原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应用

    目的 建立狂犬病病毒(Rabies virμs,RV)抗原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以应用于疫苗生产过程中RV含量的监测.方法 将RV aGV株纯化抗原经腹腔注射免疫BALB/c小鼠,制备抗RV单克隆抗体,纯化后以HRP进行标记,建立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以狂犬病疫苗(效力检定用)国家标准品为定量标准,建立剂量-反应曲线,确定该方法的灵敏度,并对该方法的专属性、精密性及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 制备了2株针对不同抗原位点的单克隆抗体1E9和2H1,间接ELISA法测定腹水效价为1:105~1:107,纯化后蛋白含量分别为10.285和7.64 mg/ ml.建立的ELISA法对RV抗原的低检出限为1.03 mIU/ml,标准曲线的佳线性范围为1.03 ~ 66 mIU/ml,相关系数为0.9919.该方法对检测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杂质和添加物(人血清白蛋白、牛血清、Vero细胞培养上清)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检测3个浓度(20、12.50和3.13 mIU/ml)狂犬病疫苗(效力检定用)国家标准品的试验内和试验间变异系数的平均值分别为7.78%和14.0%;用该方法检测不同毒株、不同细胞生产的狂犬病疫苗的RV抗原含量的平均值在0.67 ~4.86 IU/ml之间.结论 成功建立了RV抗原定量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方法,可对来自不同毒株、不同细胞的狂犬病疫苗的RV抗原进行快速定量检测,为疫苗生产中的质量控制提供了简便的监测手段.

    作者:崔文广;杨屹;常军亮;井伟东;张秀霞;苗丽;丁丽丽;周长军;郭秀侠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抗原工程菌发酵工艺的优化

    目的 优化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抗原工程菌的发酵工艺,为其规模化生产奠定基础.方法 以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及菌体浓度作为综合评价指标,对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抗原工程菌的摇瓶发酵温度、初始pH值、溶解氧、IPTG浓度及诱导时间进行优化;以摇瓶发酵结果为基础,进一步对发酵罐培养工艺中诱导时机、诱导时间及补料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以确定的罐发酵工艺条件连续发酵5批,验证该发酵工艺.结果 适摇瓶发酵工艺条件为:发酵温度为37℃,初始pH值为7.0,高溶氧,IPTG诱导浓度为0.05 mmol/L,诱导时间为4h;适罐发酵工艺条件为:菌体A600值约为40时开始诱导,诱导时间为4h,补料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25%,MgSO4·7H2O 0.5%.按照确定的工艺连续发酵5批,终菌体A600均达50.0以上,目的蛋白的表达量均高于15%.结论 优化的重组戊型肝炎疫苗抗原工程菌的发酵工艺稳定性良好,已达到中试生产规模的要求.

    作者:徐军;曹玉锋;时成波;李铮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铜绿假单胞菌3型O-特异性多糖-破伤风类毒素结合疫苗的制备及其免疫特性分析

    目的 研制铜绿假单胞菌3型0-特异性多糖(O-specific polysaccharide,O-SP)-破伤风类毒素(Tetanus toxoid,TT)结合疫苗,并分析其免疫特性.方法 采用热酚水法提取铜绿假单胞菌国际抗原分型系统(International Antigen Typing System,IATS)3型菌株的脂多糖(Lipopolysacchride,LPS),去除类脂A后纯化O-SP,用1-氰基-4-二甲胺基吡啶四氟硼酸盐(CDAP)活化O-SP,己二酸二肼(ADH)作为连接臂,在碳二亚胺(EDAC)作用下,与TT结合制备O-SP-TT结合疫苗,检测其理化性质,并分析结合疫苗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结果 O-SP收获量相当于水解LPS量的30%,其蛋白质和核酸含量均低于1.0%,O-SP衍化度为3.83%,O-SP与Tr的结合率约为40%,多糖蛋白质比(w/w)为1:2.18.O-SP-TT结合疫苗可刺激小鼠产生高效价的IgG抗体,与O-SP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合疫苗免疫小鼠能保护5 LD50和10 LD50活菌的攻击,小鼠免疫O-SP-TT后兔抗血清对3 LD50和5 LD50活菌攻击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结论 制备的铜绿假单胞菌3型O-SP-TT结合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免疫保护性,该疫苗有望成为防治IATS 3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有效疫苗.

    作者:谢茂超;陈明拓;姜晓;杨硕;吴鸿舟;王学林;赵高梅;葛永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增强ESAT6-CFP10融合蛋白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应答佐剂的筛选

    目的 筛选能增强特异性抗原早期分泌抗原靶6蛋白(Early secretory antigenic target 6,ESAT6)-培养滤出液蛋白-10(Culture filtrate protein 10,CFP-10)融合蛋白(E1C0)诱导小鼠细胞免疫应答的佐剂,建立基于细胞免疫应答的小鼠模型,以评价基于体外干扰素γ释放分析(IFNγ release assay,IGRA)结核诊断方法中特异性刺激抗原E1C0的活性.方法 建立小鼠IFNγ双抗体夹心SABC-ELISA检测系统,并验证系统的线性、灵敏度、重复性和特异性.将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E1C0+单磷酸类脂A(Monophosphoryl lipid A,MPL)+双十八烷基二甲基溴化铵(Dimethyl dioctadecylammonium bromide,DDA)组、E1C0+DDA组、E1C0+MPL组、E1C0+弗氏不完全佐剂(IFA)组、E1C0组、生理盐水组和MPL+DDA联合组,每组6只,经小鼠后肢内侧皮下免疫3次,间隔2周,免疫剂量为:E1C0 100 μg/只,MPL 25 μg/只,DDA 250 μg/只,IFA 100μl/只.末次免疫4周后处死小鼠,无菌取脾,分离脾淋巴细胞,加入E1C0进行培养,MTT法检测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反应,ELISA法检测培养上清中IFNγ水平.采用筛选出的佳佐剂与抗原组合免疫3批BALB/c小鼠,进行IFNγ诱生测定.结果 检测系统的线性范围为:40 ~2560 pg/ml(R>0.98);灵敏度为40 pg/ml;变异系数(CV)<15%,检测大鼠、豚鼠和兔血清IFNγ均为阴性;E1C0+MPL+DDA组、E1C0+IFA组和E1C0+DDA组小鼠特异性淋巴细胞增殖刺激指数均明显高于生理盐水组(P<0.01);E1C0+MPL+DDA组小鼠的脾淋巴细胞经E1C0体外刺激后,产生的IFNγ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组(P<0.001);重复试验结果显示,E1C0+MPL+DDA组3批小鼠免疫后,脾淋巴细胞诱生的IFNγ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1C0与MPL和DDA联合免疫所诱导的小鼠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强,成功建立了用于评价刺激抗原E1C0活性的小鼠模型.

    作者:由鹏飞;叶祥忠;葛胜祥;李益民;张怡轩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人源抗狂犬病病毒scFv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及筛选

    目的 构建人源抗狂犬病病毒单链抗体(Single-chain fragment variable,scFv)噬菌体抗体库,并进行筛选.方法 以接种过狂犬病疫苗的21份高效价的健康人外周血为原料,提取淋巴细胞总RNA,PCR扩增VH、Vκ、Vλ基因,重叠延伸PCR扩增获得scFv基因,克隆入噬菌粒pS100,电转化E.coli TG1,建立scFv初级抗体库,并进行基因序列分析及鉴定.以灭活的狂犬病病毒为抗原,进行3轮scFv噬菌体抗体库的富集筛选,随机挑取单克隆,制备噬菌体抗体颗粒,并进行ELISA分析,阳性克隆进行序列分析,采用快速荧光灶抑制试验(Rapid fluorescent facus inhibition test,RFFIT)检测噬菌体抗体颗粒的中和活性.结果 获得了库容为1.7×108的人源抗狂犬病病毒scFv噬菌体抗体库,该抗体库具有较好的序列正确率和多样性,经3轮筛选后,ELISA分析显示,共获得24个序列各不相同的针对狂犬病病毒的阳性克隆,对其中7个克隆的噬菌体抗体颗粒进行RFFIT检测,均具有中和活性.结论 已成功构建了人源抗狂犬病病毒scFv噬菌体抗体库,并建立了筛选方法.

    作者:毕司英;毛晓燕;陈继军;秦海艳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结肠癌源性exosomes的分离及其相关免疫学性质

    目的 分离结肠癌细胞株的exosomes,并分析其在致敏抗原呈递细胞及激活相关效应细胞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差速离心法分离体外培养的正常exosomes和经热休克处理的sw1116细胞(Heat shocked sw1116,HS-sw1116)分泌的exosomes (Heat shocked exosomes,HS-Exo),并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exosomes和HS-Exo的形态结构;SDS-PAGE初步分析exosomes和HS-Exo的蛋白组分,CCK-8法检测其促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uclear cells,PBMCs)增殖的能力.结果 电子显微镜观察,exosomes和HS-Exo的形态学结构无明显差异,其平均直径约为150 nm;exosomes和HS-Exo的蛋白条带分布情况基本相同,在高相对分子质量区域蛋白分布较多;exosomes比sw1116细胞更易引起PBMCs的增殖反应,HS-sw1116细胞和HS-Exo促PBMCs增殖的作用比sw1116细胞和exosomes更明显(P<0.05).结论 结肠癌sw1116细胞株可分泌exosomes,其比肿瘤细胞更易引起PBMCs的增殖,热休克处理可进一步增强细胞和exosomes的促PBMCs增殖的能力,exosomes在结肠癌免疫治疗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作者:冯业童;刘朋飞;吴昊昱;刘迪;董超;吴璇;周余来;孙波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GINS2基因siRNA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NB4细胞凋亡的影响

    目的 构建GINS2基因siRNA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对NB4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人工合成针对GINS2基因的4组siRNA干扰序列和1组无同源性的序列,测序鉴定后转染低传代人早幼粒细胞系NB4细胞,经G418筛选后,通过QRT-PCR、Western blot检测重组质粒对NB4细胞中GINS2基因mRNA转录水平和蛋白表达水平的影响;流式细胞术检测NB4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5组重组质粒经测序证明构建正确,4组干扰质粒转染NB4细胞后,细胞中GINS2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和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有所降低,其中干扰组1基因干扰率达50%,蛋白相对表达量为56%;干扰组1细胞凋亡率为32.54%,较正常对照组和NC组明显上升(P<0.01).结论 成功构建了GINS2基因siRNA真核表达质粒,抑制GINS2基因的表达可促进NB4细胞的凋亡,为进一步研究GINS2基因在白血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作者:高艳军;刘北忠;钟梁;初晨;吴秀娟;黎亮;张曦;高远梅;胡秀秀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福辛普利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肝组织ACE和ACE2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

    目的 探讨福辛普利对高脂饮食诱导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大鼠肝组织ACE 和ACE2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为阐明NASH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将40只雄性SD大鼠用普通饲料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NC组,普通饲料+生理盐水1 ml灌胃)、高脂组(HC组,高脂饲料+生理盐水1 ml灌胃)、药物对照组[NF组,正常饲料+福辛普利3.6 mg/(kg·d)灌胃]和药物干预组[HF组,高脂饲料+福辛普利3.6 mg/(kg·d)灌胃],每组10只.给药24周后,分析各组大鼠肝组织病理学变化,检测各组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甘油三酯(Triglyeerides,TG)、低密度脂蛋白(Lowdensity lipoprotein,LDL)、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ACE)、ACE2、血管紧张素Ⅱ(AngiotensinⅡ,AngⅡ)和Ang-(1-7)的水平;RT-PCR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ACE和ACE2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Western blot检测各组大鼠肝组织Ⅰ型胶原蛋白(Collagen Ⅰ)的表达水平.结果 给药24周后,HF组非酒精脂肪性肝病活动度评分和肝纤维化程度与HC组相比,均明显下降(P<0.001);HF组血清中ALT、ALP、TG、LDL、TGF-β、ACE和Ang Ⅱ的水平均明显低于HC组(P<0.05),而ACE2和Ang-(1-7)的水平均明显高于HC组(P<0.05);福辛普利可显著降低肝组织ACE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P<0.001)和Collagen Ⅰ蛋白的表达水平(P<0.01),升高ACE2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P<0.01).结论 福辛普利可能通过下调ACE和上调ACE2的生成和表达,从而降低AngⅡ和升高Ang-(1-7)的生成,具有改善NASH和抗肝纤维化作用.本实验为阐明NASH的发病机制及探索新的治疗策略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刘波;吴小翎;张霞;张伟;吴蓉;肖晓秋;张凤;周华梅;王璐璐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和神经纤毛蛋白2对胃癌SGC-790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

    目的 探讨分别阻断和联合阻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3(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3,VEGFR3)及神经纤毛蛋白2(Neuropilin 2,NRP2)基因的表达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株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SGC-7901细胞株分为3大组,VEGFR3阻断组、NRP2阻断组和VEGFR3+NRP2阻断组,各大组中又包含空白对照组、脂质体转染组、无义链转染组(NSODN组)和不同浓度反义链转染组(ASODN组).转染后的各组SGC-7901细胞株经RT-PCR法检测VEGFR3-mRNA及NRP2-mRNA的转录水平.分别采用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结果 反义链转染组VEGFR3-mRNA和NRP2-mRNA的转录水平明显低于其各自的空白对照组、脂质体转染组和NSOND组,表明该组成功阻断基因VEGFR3和NRP2的表达.各组细胞的增殖和凋亡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在相同条件下,单独转染VEGFR3-ASODN组对胃癌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优于单独转染NRP2-ASODN组,而联合转染组对细胞增殖的抑制及促凋亡作用明显.结论 阻断VEGFR3基因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凋亡的影响大于阻断NRP2基因,联合阻断两个基因的表达,对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明显大于单独阻断组.

    作者:王璐璐;吴小翎;刘波;连海峰;李本杰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分析

    目的 分析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的有关数据及经验,为加速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 对收集的平顶山市2010年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数据和现场评估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10年全市共摸底麻疹疫苗强化免疫1043294人,接种1016848人,接种率为97.47%;强化免疫期间,全市共报告麻疹疫苗相关疑似预防接种异常反应(Adverse effects following immunization,AEFI)20例,发生率1.97/10万,其中严重AEFI 2例,发生率为0.19/10万;共调查了747790名强化免疫目标儿童的免疫史,其中0剂次占1.01%,免疫史不详占3.81%;采取抽样调查方法对强化免疫活动进行了快速评估,全市共调查应种10455人,实种10146人,接种率为97.04%.结论 我市首次实施的麻疹疫苗强化免疫活动迅速降低了目标人群的麻疹发病率,形成了有效的免疫屏障,为全市消除麻疹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促进了全市免疫规划工作的规范开展.

    作者:张俊杰;杨恒丹;崔振铎;王晓明;魏海涛;杨秋锋;赵克娜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连续3次基因抓捕构建人EEF1A1-人凝血因子Ⅶ杂合基因座

    目的 利用人类真核翻译延伸因子1A1 (Human eukaryotic translation elongation factor 1A1,hEEF1A1)基因座完整的上下游调控序列和人凝血因子Ⅶ(Human coagulation factorⅦ,hFⅦ)基因组序列构建hEEF1A1-hFⅦ杂合基因座.方法 首先构建连入6个同源臂的pBR322作为连续3次基因抓捕的载体;然后通过Red同源重组系统,在大肠杆菌内进行缺口修复.第一步将hEEF1A1基因3'端侧翼序列亚克隆至抓捕载体上,第二步将hFⅦ完整基因组序列亚克隆至抓捕载体上,第三步将hEEF1A1基因5'端完整侧翼序列亚克隆至抓捕载体上.结果 经3次基因抓捕,3个基因片段在抓捕载体上无痕连接,形成一条长约50000 bp的hEEF1A1-hFⅦ杂合基因座.经PCR、酶切及测序验证,构建的hEEF1A1-hFⅦ杂合基因座中,原hEEF1A1基因组编码序列从起始密码子到终止密码子被hFⅦ基因组序列精确置换.结论 成功构建了hEEF1A1-hFⅦ杂合基因座,为哺乳动物细胞表达大载体的制备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刘蓥灿;林艳丽;吴晓洁;熊福银;周艳荣;孙晓艳;李力;陈红星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低氧诱导因子-1α和上皮间质转化相关蛋白在甲状腺滤泡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低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和上皮间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相关蛋白在甲状腺滤泡状癌(Follicular thyroid carcinoma,FTC)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42份FTC组织中HIF-1α、锌指转录因子(Snail)、波形蛋白(Vimentin)和钙黏蛋白E(E-cadherin)的表达;MTT法检测不同浓度CoCl2对FTC WRO细胞增殖活力的影响;RT-PCR法检测不同浓度CoCl2对WRO细胞HIF-1α基因mRNA转录水平的影响;免疫荧光法观察150 μmol/L CoCl2处理24 h的WRO细胞中HIF-1α蛋白的核定位;Western blot检测150 μmol/LCoCl2处理不同时间对WRO细胞中HIF-1α、Snail、Vimentin和E-cadherin蛋白表达的影响;Transwell小室试验检测150 μmol/LCoCl2处理24 h对WRO细胞中侵袭及迁移能力的影响.结果 在42份FTC组织中,HIF-1α、Snail、Vimentin和E-cadherin蛋白的表达与多项临床指标相关,且4者表达显著相关(P<0.05);CoCl2可抑制WRO细胞的增殖活力;随着CoCl2浓度的增高,WRO 细胞中HIF-1α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先增高然后趋于平稳;150 μmol/L CoCl2处理24 h的WRO细胞内HIF-1α蛋白发生核转位;CoCl2处理的WRO细胞中随着HIF-1α蛋白表达的增多,Snail和Vimentin蛋白的表达逐渐增多,E-cadherin蛋白的表达逐渐减少(P<0.05);150 μmol/L CoCl2处理24 h后,侵袭、迁移细胞数目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 HIF-1α能够通过上调Snail与Vimentin的表达,下调E-cadherin的表达,进而促进FTC EMT的发生.

    作者:龙方懿;杨俊艳;刘智敏;贾朝莉;刘小花;董超然;王旎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我国百日咳疫苗生产用菌株主要抗原片段基因序列分析

    目的 对我国百日咳疫苗生产用菌株主要抗原片段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为我国百日咳疫苗的研制和质量控制提供依据.方法 分别从我国百日咳杆菌疫苗生产用菌株CS株基因组DNA中扩增百日咳毒素(Pertussis toxin,PT)、外膜蛋白(Pertactin,PRN)、菌毛蛋白2(Fimbriae 2,FIM2)、菌毛蛋白3(Fimbriae 3,FIM3)基因,克隆至pMD 18-T载体,测序,并与GenBank 中登录的百日咳杆菌其他菌株的PT、PRN、FIM2、FIM3基因序列进行比较,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百日咳杆菌CS株PT、PRN、FIM2和FIM3基因的扩增产物大小均与预期一致.CS株PT基因与国内的另一疫苗生产株18323亲缘关系近,在同一分支上,且与国际标准株Tohama在同一亚分支内;PRN、FIM2和FIM3基因与国际标准株Tohama均在同一进化分支上.结论 百日咳杆菌CS株与国际标准菌株Tohama亲缘关系较近,与临床分离的其他流行株亲缘关系较远.

    作者:姜崴;竭晶;杨红育;惠琦;付博;郑晓丽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疫苗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检测方法的建立

    目的 建立一种基于流式细胞术的评价疫苗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的方法,以完善疫苗及基因治疗药物的评价方法.方法 用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盐琥珀酰亚胺酯(Carboxyfluorescein diacetate,succinimidyl ester,CFSE)标记淋巴细胞,利用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模拟杀伤淋巴细胞,用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染色,流式细胞仪检测,确定CFSE和PI的浓度及作用时间.利用已确知有较强细胞免疫作用的治疗性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小鼠,分离特异性淋巴细胞并用特异性肽刺激,分离未免疫小鼠的淋巴细胞作为靶细胞,并用特异性抗原肽致敏,并从靶细胞的标记、效应细胞培养时间,效靶作用时间、效靶比几方面进行优化,确定试验方法的操作流程.结果 采用CFSE/PI双标记能有效分离实验所需各组群,细胞分为CFSE+PI-、CFSE+PI+、CFSE-PI+、CFSE-PI-4个组群,可区分活细胞和凋亡细胞.CFSE标记靶细胞的时间为6h;效应细胞培养时间为72 h;效靶作用时间为6h;效靶比可使用100:1和50:1.结论 建立了基于流式细胞术的评价疫苗诱导的特异性细胞杀伤活性的方法,该方法可有效和精确地评价CTL杀伤效应,完善了疫苗及基因治疗药物的评价方法.

    作者:卫江波;徐然然;付志浩;郑秀玉;饶春明;高凯;杜丽芳;王军志;沈心亮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基因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对人乳腺癌相关成纤维细胞增殖的影响

    目的 构建人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质粒,并检测其在人乳腺癌相关的成纤维细胞(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CAF)中的表达及其对CAF增殖的影响.方法 扩增pIRES-EGFP-hTERT质粒,酶切回收hTERT片段,正向克隆至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上,构建重组质粒pBABE-purohTERT,转染PT67细胞,进行逆转录病毒的包装.将PT67细胞上清感染原代培养的人乳腺癌CAF,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分别检测hTERT基因在人乳腺癌CAF中的转录和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的增殖情况.结果 重组质粒pBABE-purohTERT经酶切和测序证实构建正确;与未处理的人乳腺癌CAF和感染pBABE-puro的细胞相比,感染重组质粒的人乳腺癌CAF 中hTERT基因mRNA的转录水平及蛋白的表达水平均明显增强,其增殖指数也明显增加(P<0.05).结论 成功构建了hTERT 基因逆转录病毒真核表达质粒,其能增强人乳腺癌CAF的增殖能力,为乳腺癌微环境CAF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细胞模型.

    作者:彭琼乐;王黎阳;赵浏阳;孙艳;柳满然;彭惠民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B群脑膜炎奈瑟菌疫苗的研究进展

    随着A、C、W135、Y群脑膜炎奈瑟菌(Neisseria meningitides,Nm)多糖疫苗和多糖-蛋白结合疫苗的接种使用,相应菌群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得到有效控制,而B群等其他群别引起的流行性脑膜炎发病率有所增加.因B群Nm的荚膜多糖(Capsular polysaccharide,CPS)或多糖-蛋白结合物免疫原性均较低,目前采用常规方法尚未生产出有效的B群Nm疫苗.本文对B群Nm CPS疫苗、外膜囊泡(Out membrane vesicles,OMV)疫苗、脂寡糖(Lipooligosaccharide,LOS)疫苗和重组蛋白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谭亚军 刊期: 2012年第12期

  • FoxO3a基因缺失致小鼠脾脏进行性慢性炎性反应的观察

    目的 观察FoxO3a基因缺失致小鼠脾脏进行性慢性炎性反应.方法 分别于16周、24周和12个月称取FoxO3a基因敲除小鼠和对照小鼠体重;于16、24和38周处死各组小鼠,取脾脏,肉眼观察脾脏变化,并制备脾细胞悬液,进行细胞计数,同时取各组小鼠卵巢、肺及皮下等组织,观察其炎性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24周的FoxO3a基因敲除小鼠和对照小鼠脾细胞中T、B淋巴细胞和Mac-1+细胞数量及百分率;Real-time PCR检测脾细胞中炎性细胞因子S100A8和S100A9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 与对照小鼠相比,FoxO3a基因敲除小鼠脾脏明显肥大,且随年龄增加更加显著,卵巢、肺及皮下等组织内可见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脾细胞数明显升高;基因敲除组老年小鼠的体重明显低于对照小鼠;FoxO3a基因敲除小鼠的脾细胞中T、B淋巴细胞数增加明显,但所占脾细胞的百分率无明显增加,Mac-1+细胞数和百分率均明显增加;S100A8和S100A9基因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小鼠.结论 FoxO3a基因缺失致小鼠脾脏进行性慢性炎性反应.

    作者:邱红;陈晨;王若立;罗红;赵宝霞 刊期: 2012年第12期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长春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