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爱丽
通过应用(X-)-R管理图回顾分析我院自制100 g·L-1葡萄糖注射液成品及中间品含量测定的结果;探讨影响(X-)-R管理图中点的变化及分布趋势的因素.说明(X-)-R管理图可以较准确发现并纠正制剂生产和检验中存在的问题,合理调整制剂产品的含量限度及pH值等,同时表明(X-)-R管理图对其他制剂生产质量的控制也有方法学上的指导作用.
作者:姜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及治疗方法,总结其外科治疗的经验.方法根据肿瘤的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方法对肝海绵状血管瘤进行治疗,其中,手术切除60例,其他方法7例(介入栓塞、硬化等).结果所有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均不同程度消失或改善,随访3~9年,除1例失访外,均未见增大.结论肝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方法,手术治疗在该病的处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治疗效果明显,预后较好.
作者:刘漪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通过抢救23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者提出对该类患者的抢救应在急救处理的基础上,密切观察患者的意识、瞳孔、生命体征、心电图及尿量等,以达到提高抢救成功率的目的.
作者:姜宝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正常国人对来氟米特(Leflunomide,Lef)的耐受程度.方法选择22名健康志愿者,男11人,女11人,按男女随机分成4组,每组男女各半,每组人数分别为4、6、6、6人,按从低到高递增的顺序10、20、40、80 mg,单次口服Lef,观察给药前、给药后1 h、24 h和48 h各种不良反应和试验前后的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结果Lef(10~80 mg)各剂量组试验中,志愿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试验前后血尿常规及肝肾功能无显著性变化.结论22名健康志愿者口服Lef(10~80 mg)均能很好地耐受,Ⅱ期临床试验可以参考此剂量范围选择临床试验剂量.
作者:姚宏伟;金涌;李常玉;汤晓林;张运芳;李俊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抗菌药物是目前临床上使用广泛的一类药物,其合理使用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为了对用药的合理性进行分析,本文调查了我院1998年度住院病人处方中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现报道如下.
作者:黄国平;檀小慧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新式剖宫产是以色列Stark医师于1988年开始推广并被19个国家所采用.我院自1999年2月开展此手术,至2000年6月共手术125例,随机抽查其中的50例与同期的下腹部Pfannenstial横切口子宫下段剖宫产50例相比,有诸多优点,现报道如下.
作者:殷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研究国产新药加巴喷丁(GBP)的主要药效学.方法抗惊厥试验采用大电休克发作法(MES)、士的宁惊厥法及戊四唑小发作法(MET).结果GBP片剂(30~960 mg·kg-1,ig)呈剂量依赖性对抗小鼠的MES及MET;GBP片剂(60~480 mg·kg-1,ig)也能对抗士的宁引起的小鼠惊厥.结论GBP片剂有明显的抗惊厥作用.
作者:吴慧;张艳;李卫平;方明;明亮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综述免疫调节剂合成胸腺五肽在治疗免疫相关性疾病上的应用、剂量效应及给药途径.
作者:沈鸿鹄;李培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建立同时测定盐酸麻黄碱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含量的方法.方法应用系数倍率法测定地塞米松磷酸钠,波长对为240.6 nm/259.6 nm.应用双波长分光光度法测定盐酸麻黄碱,波长对为255.3 nm/226.5 nm.结果地塞米松磷酸钠(2.6~13.0 mg·L-1)和盐酸麻黄碱(123.0~618.0 mg·L-1)与△A的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地塞米松磷酸钠100.5%,RSD为0.8%;盐酸麻黄碱为99.2%,RSD为0.7%.结论本法快速,简便,定量准确,用于麻地滴鼻液中的盐酸麻黄碱和地塞米松磷酸钠含量的同时测定,可获得满意的结果.
作者:宣信长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介绍中药材仓储与护养的方法,提出建立制度,分类保管,确保药材质量等意见,以确保临床所用中药饮片安全有效.
作者:刘慧杰;廉月伟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氨苄青霉素为半合成的广谱青霉素类,临床上多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伤寒和副伤寒,由于原型从肾排泄和胆汁排泄,故可用于泌尿及胆道系统感染,严重感染时与氨基苷类抗生素合用可增强疗效,因此临床上应用广泛,与青霉素有交叉过敏反应,现将我科近年来氨苄青霉素静滴引起的过敏反应报道如下。
作者:李影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为了控制愈风宁心胶囊的质量,建立葛根素含量测定的HPLC方法.方法色谱条件为:ODS柱,甲醇-水(25:75)为流动相,流速1.1ml·min-1,检测波长为250 nm.结果平均回收率99.82%,RSD=0.165%.结论此方法简便,灵敏、准确、重复性好,可用于该制剂的质量控制.
作者:甄录旭;朱成举;吴海林;倪娜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白细胞介素(IL-6)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48例乳腺癌患者和35例健康对照人血清中TNF-α和IL-6水平;结果乳腺癌患者TNF-α和IL-6活性水平均高于健康组(P<0.01),乳腺癌未手术患者(伴骨转移)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术后复发者(P<0.05).结论血清中TNF-α和IL-6活性水平可能与乳腺癌发生、发展有关.测定其水平可作为临床病情观察和监测疗效的辅助手段.
作者:孙昕;段力;单丽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分析双表型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临床疗效和预后情况.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析急性白血病的免疫表型,双表型急性白血病诊断依据EGIL标准.结果双表型急性自血病构成比为6.2%,其中B系、髓系抗原共同表达的占66.7%,T系、髓系共同表达的占33.3%.CD34阳性率为44.4%;9例患者中治疗完全缓解3例,部分缓解1例(11.1%),总有效率44.4%.结论免疫表型对双表型急性白血病诊断及预后有重要意义,以B系和髓系共同表达常见,缓解率低,易复发;P170与BAL预后有关.
作者:丁凯阳;翟志敏;吴竞生;戴海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随着护理质量的提高,传统的钢制头皮针穿刺输液已不能满足现代临床的需要,我科自1998年开始在体外循环手术病人中应用Y型头皮式套管针穿刺与留置,此操作简便易行,可保护穿刺的静脉,避免反复穿刺给病人带来的痛苦,又可减轻护理人员的工作负担,使护理人员有更多的时间为病人提供全面的护理,同时,有效静脉通路建立及时,给药迅速,达到理想用药及抢救的目的.临床上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余满荣;卢世萍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目的探讨目前临床上输液反应的主要原因.方法通过对比临床输液中加液方式、加入输液中药物的总剂量、药物的配伍变化以及病人的体质、个体差异等,观察临床输液.结果加入输液中药物的剂量愈大,品种愈多,发生热原反应的机会愈多;病人体质差,输液时的环境及方式也是输液反应的一方面.结论绝大部分输液反应与输液本身无关.
作者:张群 刊期: 2001年第02期
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是眼底病检查的重要方法之一,对眼底病的诊断、预后和判断疗效有特殊的价值[1].我院于1994年7月~2000年8月,共行FFA检查1 050例,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作者:李红芹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以林可霉素产生菌82-7#为出发菌株,采用氯化锂、紫外线(uV)、甲基磺酸乙酯(EMS)三重复合诱变处理、筛选耐自身产物的高产菌种,从中获得65-12#菌株.其摇瓶效价较出发菌株提高25%,发酵培养基优化组合后,其摇瓶效价提高28%,应用于30吨发酵罐生产,其发酵指数较出发菌株提高16.8%.
作者:朱立元;刘瑞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护士在预防院内感染、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工作中,既是医嘱工作的执行者,又是病人在接受药物治疗过程中的观察者.当发现病人出现药物治疗反应时,是信息反馈的报告者;也是做好科研调查,提供合理用药的参与者;同时她还是将临床药理学、临床药代动力学与护理学相结合,运用到临床工作中的实际操作者.无疑,对合理使用抗生素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本文从护士工作的角度出发,从抗生素使用过程中的几个环节上探讨护士作用的发挥.
作者:刘新建;苗京亚;钱毅强 刊期: 2001年第02期
将抗消化性溃疡药按机制不同进行归类;并对其临床应用及联合用药进行粗浅概括;以便合理用药.
作者:李萌;王文英 刊期: 2001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