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东媚
目的 探讨我国血站实验室血清学标志物检测能力,提出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方法 根据我国血站实验室血清学标志物检测现状探讨相应对策.结果 在技术、人员、管理等方面存在问题.结论 根据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对策,可有效提高其检测能力,降低临床用血患者输血传染病及医患纠纷发生率,维持良好的医患关系,提高输血安全性.此举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田东媚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应用高频超声检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下肢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研究其声像图表现,评价下肢主要神经的超声检测在周围神经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60例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DPN组)及40例正常健康者(对照组)进行下肢坐骨神经、腓总神经、胫神经的检测,观察下肢主要神经的回声及内部结构,测量并比较神经的前后径、横径及横截面积.结果 DPN组:下肢神经声像图表现为神经增粗,内部回声减低,平行的线状低回声消失.对照组:下肢神经声像图表现为神经纵断面呈束条状高或中等回声,内含数条平行的、被高回声分开的不连续的线状低回声,横断面呈类圆形、椭圆形高回声,内部分布点状低回声.DPN组下肢神经的前后径、横径及横截面积相同性别比较均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频超声可以清晰的显示下肢神经的大小、回声及内部结构,根据声像图的表现可以提供周围神经病变的形态学改变,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客观依据.
作者:王顺章;王晶波;吕毅;朱春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进一步证实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心肌梗死(AMI)的治疗效果及价值分析.方法 本文研究对象选取我院在2012年2月-2013年4月治疗的90例住院AMI患者,通过掷骰子法将其随机分为联合组(45例)和单一组(45例),对其分别采取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和阿司匹林治疗方式,并将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经45d临床治疗之后评价两组患者的疗效,联合组与单一组患者中显效率分别为56.2%,40.2%,总有效率分别为100%,86.6%,两组间临床疗效存在明显的差异性(P<0.05).结论 根据本文研究结论说明了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用药方案对AMI患者的效果佳,所以值得在临床治疗中参考与借鉴.
作者:刘新敏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观察右美托嘧啶在椎管内麻醉下阑尾切除术中减轻牵拉反应的效果.方法 选择在椎管内麻醉下进行阑尾切除术的患者60例,美国麻醉医师协会评级(ASA)Ⅰ~Ⅱ级,随机分为右美托嘧啶组(A组)与生理盐水对照组(B组)每组30例.切皮前10 min微量泵泵注1 μg/kg右美托嘧啶和相同剂量的生理盐水,之后减至0.5μg/(kg·h)维持.观察术中患者对牵拉阑尾的反应、用药前后血流动力学、呼吸及Ramsay镇静分级情况.结果 A组中患者牵拉反应程度明显减轻,其优良率明显高于B组(P<0.01);A组在维持用药后10、20和30min时的Ramsay镇静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1);A组心率在10、20和30 min明显低于B组(P<0.01).结论 右美托嘧啶能有效减轻椎管内麻醉下患者对阑尾切除中牵拉反应.
作者:马臻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老年糖尿病是老年人内分泌代谢疾病中常见的病种,其中老年糖尿病绝大多数是2型,占90%~95%.患者常有低血糖发生,如果不及时发现,持久严重的低血糖不能及时纠正,将会导致患者神经系统损害,甚至危及生命.现将我科收治的老年糖尿病低血糖患者的预防和护理措施介绍如下.
作者:马丽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总结和分析腹股沟斜疝术后继发出血的原因,为今后临床工作做好相关预防对策.方法 对本院自2006年1月~ 2013年6月收治的腹股沟斜疝术后继发出血16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单纯阴囊血肿8例,单纯精索血肿3例,切口皮下血肿3例,混合血肿2例.住院时间15~21d,平均19d.血肿消失短15d,长6个月.结论 充分的术前全面分析、及时准确的术中及术后处理是治疗腹股沟斜疝术后继发出血的关键.
作者:廖君屯 刊期: 2014年第02期
两性霉素B脂质体可用于治疗毛霉菌感染,但其副作用较大.本文总结了病区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治疗毛霉菌感染的护理.包括对患者进行身体、症状及心理状态的评估,严格遵循两性霉素B的用药方法及药物使用注意事项,对患者进行标准的用药护理及其他的对症护理.认为对于毛霉菌感染患者,采取正确的用药措施及给予相关的护理干预,对疾病的治愈有重要意义.
作者:朱建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从药师的角度探讨肝病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关因素及干预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慢性肝炎患者临床资料,观察用药依从性与可以影响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90例慢性肝炎患者中服药依从性差42例(46.67%),依从性好48例(53.33%).依从性差组年龄(66.12±11.52)岁,经济收入低15例(35.71%,15/42)、肝病知识缺乏22例(52.38%,22/42)、应用药物种类(2.81±0.30)、担心药物不良反应15例(35.71%,15/42)高于依从性好组的(55.98±13.60)岁、9例(16.67%,9/48)、13例(27.08%,13/48)、(1.97±0.29)、9例(18.75%,9/48)(P<0.05),是影响依从性的相关因素.结论 门诊慢性肝炎治疗依从性较差,影响因素复杂,门诊药师应采取下列措施提高依从性设立咨询窗口加强高血压用药指导;提高语言沟通能力;加强与医护人员之间的沟通;实施健康教育.
作者:姜浩;刘青青;陆益峰;荣建华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比较不同性别、年龄对复治涂阳肺结核疗效及用药不良反应的影响,探讨有不良预期因素存在时提前进行干预与预防的可行性.方法 对65例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例,进行8个月抗结核治疗,治疗方案为:2SHREZ/6HRE.观察不同性别、年龄组患者治愈率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性别、年龄差异对治愈有统计学意义,男性治愈率高于女性,年龄越大治愈率越低.性别、年龄差异对不良反应有统计学意义,男性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女性,年龄越大不良反应发生率越高.结论 性别、年龄差异对复治涂阳肺结核的治愈率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
作者:符剑;刘晓骏;陆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有研究表明用药安全有关的缺陷占所有护理缺陷的33.5%[1].2004年10月,WHO启动了世界患者安全联盟,提出“患者参与的患者安全(patients for patient safety)”等6个行动计划,该行动倡导患者积极参与安全用药、医疗服务改进等工作,从而促进患者安全.2013年01月至06月,为了提高患者用药安全,我科实施患者参与互动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导如下.
作者:孙岳;沈娟;钱湘云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在临床用药过程中,护士作为临床用药的实施者和操作者,对实施输液的患者应认真观察输液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以减少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保证用药安全.方法 通过我院内42例静脉滴注左氧氟沙星致患者不良反应的报告分析,并采取针对性护理对策及心理护理,减轻患者痛苦.结果 通过针对性治疗与护理,42例不良反应患者均好转.结论 护士在输液过程中,严格执行循证医学用药原则,加强用药前健康指导及输液观察与巡视是确保用药安全,是有利于药物不良反应转归的关键.
作者:卢狄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经皮肾穿刺碎石术治疗无积水肾结石中CT穿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CT实时引导下调整穿刺针的角度和深度对28例患者进行经皮肾穿刺,扩张建立工作通道后完成无积水肾结石的碎石、取石治疗.结果 28例CT引导下穿刺成功,无并发症,一期结石清除率89.28%.结论 CT引导下经皮肾穿刺碎石术成功率高、损伤小、安全可靠.
作者:倪安;郭波;周林昌;张煜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分析与探讨16层螺旋CT对于肝内胆管细胞癌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本院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期间收治的通过病理学检查证实为肝内胆管细胞癌患者共45例,对其采用16层螺旋CT进行扫描,对CT征象进行分析,并对诊断符合率进行探讨.结果 采用16层螺旋CT对患者进行扫描后,45例患者共准确诊断40例,诊断准确率达88.9%,漏诊率为11.1%.结论 采取16层螺旋CT对肝内胆管细胞癌进行诊断,具有无创伤、患者耐受强、检测快速、诊断准确率高等优点,能够为医生选择治疗措施提供有力依据,因此值得在临床上进行推广与应用.
作者:解永彬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医院护理工作的核心是执行力.执行就是实现具体目标,使结果与目标相一致的过程,而执行力就是完成这一过程需要的能力和手段[1],是按质按量地完成工作任务的能力[2].人们常说:再好的举措、再好的想法没有强有力的落实,都将是纸上谈兵;再好的制度、再好的目标,如不能付之于行动,都是空中楼阁.执行重在到位,成败在于落实.
作者:马海兰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现代的机械通气技术是在人工气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建立的基础上进行辅助呼吸的通气方法,已经成为了目前抢救各类呼吸衰竭患者的主要手段,使得各呼吸衰竭的病死率大大下降,挽救了众多患者的生命,因而被广泛应用于临床.而严格、有效、细致的人工气道护理措施,则又是疾病治愈、抢救成功以及预防并发症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本文将从人工气道护理常见并发症以及如何进行护理等方面进行阐述,旨在为临床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作者:蔡慧娟 刊期: 2014年第02期
创伤在我国城市是第五位死因,在农村则为第四位死因,可见创伤对人类的生存和健康已构成了巨大的威胁.所以,创伤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医护人员应予以重视.
作者:张艳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本文分析了29例胆管实质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表现并进行了相关分析及比较,以讨论胆管实质占位性病变的超声诊断特征.文章证明胆管实质占住性病变,因发生部位及病变组织成分的不同表现各异,但均表现为:肝内胆管的不同程度扩张,胆总管及主胰管的不同程度扩张,胆管内异常回声团块,其基底区与局部管壁关系密切,部分可见基底区与管壁之间异常血管等特征.
作者:魏霞 刊期: 2014年第02期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在外科疾病术后并非少见,国外报道其发生率高达30% ~50%[1],我国发生率为26%[2],一旦形成轻者影响下肢功能,重者栓子脱落可引起急性肺栓塞危及生命.基层医院中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精心护理可以缩短患者住院时间,保护患者生命安全,减少致残,避免医疗纠纷等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现将我院2003-2013年间经彩色超声多普勒证实的18例外科手术后DVT的病例做一回顾性分析并将该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朱先玲 刊期: 2014年第02期
脑血栓形成是脑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使管腔变狭或闭塞,导致急性脑供血不足所引起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是临床上常见的急性缺血性脑血管意外.根据新的统计资料表明,此病还有继续增长的趋势,脑血栓形成愈后一般较好,但存在恢复期较长、容易复发等问题.脑血栓的治疗药物较多,而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栓形成具有副作用小,后遗症少,治疗简便的特点.
作者:李兴君 刊期: 2014年第02期
目的 探讨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临床诊治要点,为急诊昏迷患者的临床救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急诊内科2013年2月~ 2014年2月收治的昏迷患者89例为研究对象,认真询问病史,细致的配合疾病检查,给予早期对症治疗,争取救治时间后进行系统的病因治疗.结果 主要昏迷原因为心肌梗死(31.46%)、急性中毒(29.21%)及颅内出血(12.36%).多数昏迷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较好,痊愈率为100%.但心肌梗死(21.43%)及颅内出血(17.27%)的死亡率高.结论 对于急诊内科昏迷患者的急诊救治,在了解基本病史的基础上应进行细致的体格检查,明确病因,积极对症治疗,以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黄刚 刊期: 2014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