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关于一稿两投和一稿两用问题处理的声明

关键词:
摘要: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疗效及作用机制分析

    目的:研究依达拉奉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2015年1~12月在阳泉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的 TIA 患者9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6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静脉滴注依达拉奉注射液,两组均治疗2周,比较两组疗效及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两组治疗前、治疗后第1天、第4天、第7天、第14天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含量水平,比较治疗前及治疗第14天两组高/低切黏度(HSV /LSV)、血浆黏度(PV)及纤维蛋白原(Fib)的含量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是89.1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74%(χ2=4.420,P <0.05)。治疗第14天两组的HSV、LSV、PV 以及 Fib 的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 <0.05)。观察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的血清 TNF-α[(5.99±2.36)pg/mL、(5.82±2.34)pg/mL]和 TGF-β1[(13.94±3.18)pg/L、(12.33±3.57)pg/L]及 MMP-9水平[(42.94±11.65)ng/mL、(38.26±17.58)ng/m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4.703、6.031、5.667、5.074、7.623、6.150,均 P <0.05),且观察组低于同期对照组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2.025、5.344、5.894、2.616、6.120、2.228,均 P <0.05)。对照组治疗第14天时上述指标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出现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依达拉奉治疗 TIA 患者疗效显著,其主要是通过调节患者血流动力学及 TNF-α、TGF-β1及 MMP-9的水平而发挥作用,安全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张世博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益生菌联合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联合益生菌预处理及后期应用的三联疗法在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中的临床疗效及应用价值。方法将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患儿3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A、B、C 三组,A 组:采取标准三联疗法治疗,奥美拉唑、阿莫西林、克拉霉素治疗,10 d 为1个疗程;B 组给予益生菌预处理,于三联疗法前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片/次,三餐后冷开水送服,服用2周,后续以三联疗法治疗10 d;C 组于三联疗法前使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片/次,三餐后冷开水送服,服用2周,后续以三联疗法治疗10 d。完成后再服用1周复方嗜酸乳杆菌片1片/次,三餐后冷开水送服。记录三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 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55.00%;B 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86.00%;C 组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89.00%,B 组和 C 组治疗效果显著高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23.1037、28.6706,均 P <0.05)。B 组和 C 组治疗效果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14,P >0.05)。A 组发生恶心呕吐5例,腹泻2例,腹胀腹痛4例,皮疹5例;B 组发生恶心呕吐2例,腹泻0例,腹胀腹痛1例,皮疹1例;C 组发生恶心呕吐1例,腹泻0例,腹胀腹痛0例,皮疹1例,B 组和 C 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 A 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9658、8.0000,均 P <0.05)。B组和 C 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873,P >0.05)。结论联合益生菌预处理及后期应用的三联疗法治疗儿童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以提升幽门螺旋杆菌清除率,能够减轻三联疗法药物不良反应,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吴小华;冯思国;项素素;陈庆群;陈晓玲;郑国中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超声造影对输卵管通畅性评价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对输卵管通畅性评价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84例不孕症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在实时超声下观察造影剂通过宫腔及输卵管时流动情况及进入盆腔后的分布情况,从而判断输卵管是否通畅及通畅的程度。结果84例患者行超声造影后,结果双侧通畅者为38例,单侧通畅者为26例,双侧阻塞者为20例;超声造影结果与腹腔镜检查进行对比,诊断准确率为89.5%,特异度86.0%,灵敏度94.0%。结论输卵管超声造影技术能对输卵管通畅程度作出准确客观的评价,是检查输卵管通畅性的一种有效方法,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韦芳;马振;成平;禄克娜;冼妮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关于投稿等事宜的声明

    作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龄急性肠梗阻患者全腹 CT 检查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高龄急性肠梗阻患者全腹 CT 检查的必要性和临床价值。方法50例在急诊外科就诊的高龄急性肠梗阻患者,全部进行全腹 CT 检查,对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CT 检查和手术及病理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50例肠梗阻患者经手术病理证实,结直肠癌21例,嵌顿性腹外疝21例,阑尾炎2例,粘连性肠梗阻和肠扭转各2例,肠套叠和粪石肠梗阻各1例,合并小肠穿孔坏死12例;经腹腔镜治疗12例,开腹手术治疗38例;48例患者恢复良好,2例因小肠广泛坏死导致多器官功能衰竭死亡。结论高龄急性肠梗阻患者全腹 CT 检查,有助于快速准确地诊断梗阻原因,全面评估患者的病情,通过选择恰当的手术时机和合理的治疗方式,使患者尽快获得有效治疗,减少和避免不良后果。

    作者:蔡新琦;程英;赵家峰;饶文霖;张红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泪道探通成形术联合新型泪道引流管置管术治疗上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泪道探通成形术联合新型泪道引流管置管术治疗上泪道阻塞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上泪道阻塞患者72例(78眼),应用泪道探通成形术联合新型泪道引流管置管术,3个月后拔管,拔管后随访1年,评估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72例患者中,治愈65例、70眼(89.74%),好转5例、6眼(7.69%),无效2例、2眼(2.56%)。结论泪道探通成形术联合新型泪道引流管置管术治疗上泪道阻塞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性较高,且具有操作简单,经济费用低等优点,适合在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陈胜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不同手术方式对乳腺癌患者预后及术后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手术方式的不同对于乳腺癌患者的临床预后及其术后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3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将其分为保乳手术组(n =42)及改良根治术组(n =51)。比较两组患者术临床预后及生存质量的不同。结果相比于改良根治术组,保乳手术组术后皮下积液[7.1%(3/42)比25.5%(13/51),χ2=5.443,P =0.020]及上肢肿胀[14.3%(6/42)比37.3%(19/51),χ2=5.443,P =0.020]并发症发生率显著性降低。两组患者在临床结局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在生存质量方面:保乳手术组在情感状态[(23.14±2.71)分比(19.98±2.69)分,t =5.606,P =0.000)]、功能状态[(24.61±2.72)分比(23.18±2.99)分,t =2.372,P =0.020]及总分[(116.42±12.439)分比(111.18±10.75)分,t =2.147,P =0.034]方面评分均明显高于改良根治术组;患者焦虑自我评分得分也显著性低于改良手术组[(47.89±8.32)分比(52.46±7.38)分,t =2.767,P =0.007]。结论相比于改良根治术,乳腺癌保乳手术可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作者:郭文利;陆建菊;黄建棋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橄榄脑桥小脑萎缩十字征的演变及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橄榄脑桥小脑萎缩(OPCA)十字征的演变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OPCA 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MRI 成像采用 SE 序列,平扫 T1 WI、T2 WI,轴位,冠状位,矢状位成像。结果8例患者均隐袭性起病,临床表现以小脑共济失调及自主神经障碍为主。影像学阳性所见符合临床表现,主要为脑干萎缩,8例患者均有此表现,其次为小脑萎缩,其中6例患者为对称性萎缩,2例为非对称性萎缩。6例患者在发病后1.5~3年出现典型十字征。结论十字征在 OPCA 发展到一定阶段逐渐出现,特异性较高。故临床表现和磁共振成像结合,对 OPCA 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作者:李淑英;姚丽英;姚丁;罗艳春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慢性鼻窦炎的治疗现状

    慢性鼻窦炎是指鼻窦黏膜炎,具有鼻塞、鼻分泌物、头部慢性钝痛、嗅觉减退等症状的疾病,是耳鼻喉科常见病。目前保守治疗包括:抗生素治疗、抗过敏治疗、改善黏液纤毛传输功能治疗、免疫治疗、中医中药治疗等;手术治疗包括:鼻内窥镜手术、鼻内窥镜手术加柯-陆手术。笔者就慢性鼻窦炎目前国内外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作者:蔡克万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儿童慢性腹痛临床特征分析

    目的:分析儿童慢性腹痛(CAP)临床发病率、分布特征、临床特点及其致病的相关因素。方法利用医院 HIS 系统统计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门诊及住院2~14岁腹痛就诊儿童的临床资料,建立数据库,就年龄、性别、发作时间、持续时间、肠系膜淋巴结情况、是否手术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011年1月至2015年12月诊治2~14岁儿童腹痛13256例次,腹痛待诊7390例,其中 CAP 1005例(13.59%)。男女比例1.061。平均年龄6(2~14)岁,男孩发病平均年龄(6.02±2.87)岁,女孩(5.93±2.79)岁,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47,P =0.63)。发病年龄集中在3~7岁,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腹痛平均病程(16.70±11.69)个月,男孩(17.39±12.12)个月,女孩(15.96±11.19)个月,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93,P =0.05)。肠系膜淋巴结肿大731例(72.74%),年龄构成比随年龄增长而减少。儿童 CAP 发病趋势与儿童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年龄分布趋势一致。手术治疗21例,器质性病变占2.08%。结论3~7岁学龄前儿童是 CAP 发病高峰,但多是功能性病变,器质性病变很少,其中肠系膜淋巴结及阑尾病变是常见原因。儿童 CAP 的治疗目的是排除器质性病变,缓解腹痛,使患儿回到正常的日常生活方式,随着年龄增长腹痛可自行消失。

    作者:孙治环;宋国鑫;高若辉;张青松;张建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青年人脑梗死危险因素分析及与 TOAST 分型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青年人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其与临床 TOAST 分型的相关性。方法收集首发急性青年脑梗死患者(年龄18~45岁)82例,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 TOAST 分型各亚型的比例与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脂血症(χ2=48.703,P <0.05)、高血压(χ2=40.829,P <0.05)、颈动脉硬化(χ2=46.217,P <0.05)、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χ2=40.255,P <0.05)、吸烟史(χ2=7.853,P <0.05)、糖尿病(χ2=18.256,P <0.05)、家族史(χ2=5.944,P <0.05)、心脏病(χ2=5.754, P <0.05);其 TOAST 分型各亚型所占比由高至低为:小动脉闭塞型(SAD)(39.0%),大动脉粥样硬化型(LAA)(24.4%),原因不明的脑梗死(SUE)(17.0%),其他原因所致脑梗死(SOE)(12.2%),心源性脑栓塞型(CE)(7.3%);LAA 亚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脂血症、高血压、颈动脉硬化;SUE 亚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SOE 亚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糖尿病;CE 亚型的主要危险因素为心脏病。结论青年脑梗死组以小动脉闭塞型所占比例高,高脂血症、高血压、颈动脉硬化、心脏病、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肥胖、吸烟及家族史为青年人脑梗死主要的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

    作者:陈彩云;麻春玲;唐静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同源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分析抑癌基因同源磷酸酶-张力蛋白基因(PTEN)在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鼠类肉瘤滤过性毒菌致癌同源体 B1(BRAF)基因 V600E 位点突变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及癌旁组织标本中 PTEN 蛋白的表达情况,并分析不同临床病理特征间 PTEN表达的差异;应用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中 BRAF V600E 突变情况,探讨PTEN 表达与 BRAF V600E 突变的相关性。结果80例分化型甲状腺癌组织标本中 PTEN 阴性率为78.75%(63/80),癌旁组织标本中 PTEN 阴性率为13.75%(11/80),两者阴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7.236,P =0.000)。TNM分期中Ⅰ~Ⅱ期与Ⅲ~Ⅳ期之间,病理分级Ⅰ级与Ⅱ级之间,以及是否存在淋巴结转移组间PTEN 的阴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395、6.948、9.263,P =0.000、0.006、0.000),而不同性别、年龄≤45岁与>45岁之间,不同病理类型以及肿瘤直径<2 cm 与≥2 cm 组间 PTEN 的阴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113、0.941、2.301、1.567,P =0.185、0.213、0.087、0.181)。PTEN 蛋白表达水平与 BRAF V600E 突变存在相关性(r =0.301,P =0.004)。结论PTEN 参与了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发生、发展,并且与 BRAF V600E突变具有相关性,对肿瘤的预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作者:王振;汪静宇;郭志琴;陆丽慧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腹膜透析患者的透析液检出泡囊短波单胞菌一例

    男,67岁。因“纳差、乏力6年多余。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食欲下降,全身无力,小便泡沫增多来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就诊后检查发现肾功能不全,当时肌肝达到270μmol/L,之后一直予金水保肾治疗,随时间进展,患者肾功能逐渐下降,2015年12月1日患者自觉纳差,乏力症状加重,伴反酸、恶性,有呕吐胃内容物,来淮南东方医院集团总院检查血肌酐达900μmol/L,于2015年12月3日行腹膜透析置管术并行腹膜透析治疗,好转出院。近1周患者受凉后出现流涕、咽痛、发热不适,高体温达38℃,同时有腹透液进出腹腔不畅,腹透液混浊,自行在当地诊所用“青霉素”抗感染治疗5 d,体温降至正常,腹透液澄清,但腹透液放出腹腔得速度较慢,每袋放出约40 min,为进一步诊治患者于2016年7月10日入住我院肾内科,查体:无头晕、头痛,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喘,无腹泻,无尿频、尿急、尿痛,小便量较轻有所减少,夜尿增多,体温36.0℃,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60/85 mmHg。神智清楚,慢性病容,精神一般,唇无发紫,咽无充血,颈软,肝颈静脉回流征阴性,器官居中,双肺呼吸粗,未闻见明显音,律不齐,腹软,无压痛及反跳痛,双肾区无压痛及叩击痛,双下肢指凹性浮肿,双侧巴氏征未引出。辅助检查:腹透液常规白细胞0.41×109/L,单核细胞占979%,多核细胞2.1%,血肌酐912μmol/L,尿素氮20 mmol/L,于2016年7月13日行腹膜透析液培养,48 h 后检出泡囊短波单胞菌,用敏感药物头孢噻肟和左旋氧氟沙星联合治疗7 d,10 d 后复查腹膜透析液培养结果呈阴性。 无菌采集来自患者腹腔透析液5 mL 注入 BD 公司的需养树脂血培养瓶,放入 BD BACTECTMFX 血培养仪中培养,血培养仪48 h 后报阳,及时转种血平板并直接涂片,涂片革兰染色示革兰阴性细长杆菌,长短不一。血平板置于35℃培养箱24 h 后可见细菌生长,菌落呈灰白色、圆形、中等大小、表面光滑、无溶血现象。涂片染色为革兰阴性杆菌。初步生化反应:氧化酶和触酶阳性、动力阳性、不能液化明胶,利用 BD PhoenixTM100全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仪及相关配套试剂,鉴定该菌为泡囊短波单胞菌,可信度为99%;药敏结果显示,该菌对阿米卡星、庆大霉素、亚胺培南、美洛培南、头孢噻肟、复方新诺明、左旋氧氟沙星、四环素均敏感;对头孢他啶、头孢吡肟、氨曲南、派拉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维酸、派拉西林/他唑巴坦均耐药。

    作者:张世武;张志苏;朱明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利奈唑胺治疗 ICU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效果观察

    目的:探讨对 ICU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应用利奈唑胺治疗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收治的 ICU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利奈唑胺静脉滴注,0.6 g/次,每次间隔12小时,连续用药1周;对照组给予万古霉素静脉滴注,1 g/次,每次间隔12小时,连续用药1周。观察两组患者的致病菌及感染部位,分析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肠球菌和金黄葡萄球菌感染为感染率较高的两种致病菌,观察组肠球菌感染的概率为32.00%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率为62.00%,对照组肠球菌感染的概率为32.00%,金黄葡萄球菌感染的概率为60.00%;肺部感染与腹腔感染为患者易感染的部位,观察组肺部感染率为46.00%,腹部感染率为28.00%,对照组肺部感染率为50.00%,腹部感染率为32.00%。观察组总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6.00%,对照组的总临床治疗有效率为52.00%,相比对照组,观察组临床有效率显著提高(χ2=16.00,P =0.001)。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4.00%,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22.00%;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7.384,P =0.007)。结论利奈唑胺对 ICU 革兰阳性球菌感染患者具有良好的疗效,值得在临床治疗中进行推广。

    作者:朱志德;江永嘉;黄志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人高危型乳头瘤病毒检测联合液基薄层细胞学在宫颈癌和癌前病变筛查中的应用价值

    目的:探讨通过筛查人高危型乳头瘤病毒(HR-HPV)结合液基薄层细胞学(TCT)检查在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的价值。方法选取经病理学检查的1198例宫颈标本进行研究,对患者的 HR-HPV 检测结果、TCT 检测结果进行分析,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探讨 HR-HPV、TCT 检测单独应用及两者联合应用在诊断宫颈癌、癌前病变中的价值。结果随着病理学检查分级的升高,TCT 检查阳性率逐渐增高,两者有相关性(r =0.629,P <0.05);随着病理学检查分级的升高,HR-HPV 检查阳性率逐渐增高,两者有相关性(r =0.684,P <0.05)。HR-HPV 结合 TCT 鉴别诊断宫颈癌、癌前病变的灵敏度100.00%、特异度79.64%、漏诊率0.00%、误诊率20.36%。结论HR-HPV 结合 TCT 检查在诊断宫颈癌及癌前病变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作者:张珂;罗晓梅;唐双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数字化摄片与 CT 对继发性肺结核检查的临床价值

    目的:通过探讨继发性肺结核的数字化摄片(DR)与 CT 检查的不同影像表现,提高 CT 在肺结核诊断中的临床指导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经病理或临床证实的继发性肺结核患者的影像资料,包括胸部 DR 摄片及 CT 扫描,分析比较两种影像学检查的不同影像特征。结果52例继发性肺结核患者中,X线胸部平片发现病灶内钙化3例,支气管扩张2例,胸膜增厚粘连12例,胸腔积液1例,空洞4例,肺气肿1例,肺内结节5例。胸部 CT 发现病灶内钙化9例,支气管扩张16例,胸膜增厚粘连40例,胸腔积液4例,空洞10例,肺气肿8例,肺内结节10例,肺大疱6例,肺间质性改变:肺部网织影4例,小叶间隔增厚4例,磨玻璃样密度影4例。结论DR 与 CT 均可用于继发性肺结核的诊断检查,但 CT 是更佳的检查方式,并且能够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准确判断,对临床诊断及制定治疗方案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作者:王路昌;赵德明;吴春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对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免疫功能及营养指标的影响

    目的:探讨术前营养风险筛查对结直肠癌患者治疗效果、免疫功能及营养指标等的影响。方法选取140例结直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 NSR2002筛查量表进行营养风险筛查,将其按营养风险评分分为两组,即营养评分<3分的无营养风险的 A 组(n =87例)和营养风险评分≥3分的存在营养风险的B 组(n =53例)。A 组患者又分为未行营养支持组(n =50例)和营养支持组(n =37例),B 组患者又分为未行营养支持组(n =21例)和营养支持组(n =32例)。对比观察治疗效果、免疫功能、营养指标及并发症。结果A 组患者中,未行营养支持组与营养支持组术后排气时间[(1.9±0.5)d 比(1.3±0.4)d]、术前 TNF-α[(31.93±5.27)pg/mL 比(31.46±4.68)pg/mL]、转铁蛋白[(2.09±0.36)g/L 比(2.01±0.32)g/L]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 =0.992、0.981、0.991,均 P >0.05);B 组患者中,术后1周未行营养支持组术后排气时间[(3.5±0.7)d 比(2.2±0.6)d]、TNF-α[(25.49±5.49)pg/mL 比(56.41±9.52)pg/mL、转铁蛋白[(1.71±0.40)g/L 比(1.94±0.35)g/L]明显差于营养支持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033、7.335、4.997,均 P <0.05);A 组患者中未行营养支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0%,与营养支持组(1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26,P >0.05);B 组患者中未行营养支持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1.7%,明显高于营养支持组(9.3%)(χ2=7.299,P <0.05)。结论对于新入院结直肠癌患者需在入院初期进行营养风险筛查,根据营养指标等生理指标检测结果和筛查结果,选择合理的营养物用量及输注途径,改善术后营养状况,并加快术后康复。

    作者:董学凡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患者置管过程中影响舒适度的原因及对策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患者在置管过程中不舒适的原因及护理对策。方法由 PICC 专科护士对290例行首次 PICC 置管的患者进行总结。结果290例 PICC 患者在置管过程中均有不舒适的体验,引起不舒适感受的主要原因为心理因素占90.0%,置管时有寒冷体验导致的不舒适占82.8%,置管环境因素占63.8%,疼痛体验所致不舒适占15.5%,穿刺体位因素导致占13.1%。结论引起 PICC 置管患者置管过程中的不舒适原因是多方面的,加强术前健康宣教与操作中的有效沟通、营造轻松愉快的舒适环境、协助患者取舒适体位、提高一次置管成功率、预防置管过程中寒冷等措施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作者:吴小飞;谈伟芬;詹晓雁;应灵妹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血清降钙素原对全身细菌性感染的早期诊断价值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在全身细菌性感染早期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57例表现疑为细菌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57例体检正常者作为对照组,根据 ACCP/SCCM共识会议及临床相关表现将观察组57例患者分为脓毒血症组(A 组)、局部细菌感染组(B 组)和细菌感染性 SIRS 组(C组),每组19例,四组均行血清降钙素原测定,比较四组不同时期及观察组中三组治疗前后不同时期血清降钙素原水平。结果(1)观察组与对照组在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及体质量指数(BMI)等一般情况上差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2)在入院时,观察组中各组别 PCT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 A 组 PCT 表达水平高,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94.88,P <0.001),在入院治疗后24 h、3 d、7 d、10 d 后,对照组 PCT水平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PCT 水平均逐渐降低,但 A 组 PCT 水平仍高于其他三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 =62.40,P <0.001;F =65.00,P <0.001;F =58.84,P <0.001;F =63.05,P <0.001)。结论血清 PCT 具有一定的灵敏度与特异性,可反映疾病的严重程度,且在判断疾病的发展和预后方面也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可以考虑作为临床上检测细菌感染的首选指标之一。

    作者:张俊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针刺结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临床效果观察

    目的:分析针刺联合言语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构音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88例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即对照组与治疗组,每组44例。对照组采用言语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言语康复训练进行治疗。治疗结束后,将两组患者的构音疗效、a 项数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比。结果对照组痊愈率(9.09%)与治疗总有效率(77.27%)均明显低于治疗组的(25.00%,97.73%),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3.94、8.42,均 P <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 a 项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对照组的 a 项数(7.39±3.67)明显比治疗组(16.32±7.83)低(t =4.20,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1,P >0.05)。结论对于脑卒中后构音障碍患者而言,针刺联合言语康复训练的治疗效果极佳,而且该方法能够增多患者的 a 项数,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广泛地运用于临床治疗中。

    作者:康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