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美罗培南两步输注法治疗老年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并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疗效分析

吕燕平;刘炯;潘春香;冯羡菊;喻东;梁珍珍

关键词:铜绿假单胞菌, 投药法,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美罗培南
摘要:目的:评价美罗培南两步输注法治疗老年人COPD并院内获得性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疗效。方法选取老年COPD并院内获得性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患者112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各56例,观察组采用两步输注法,第一步,在30 min内把单次剂量中的一半药物快速滴注完;第二步,把单次剂量的剩余一半药物在2.5 h内持续缓慢滴注。对照组采用美罗培南常规30 min滴注法。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细菌学疗效。结果观察组、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82.2%(46/56)、57.1%(32/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185,P<0.05);观察组、对照组细菌清除率分别为75.0%(42/56)、46.4%(26/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0.265,P<0.05)。结论使用美罗培南两步输注法治疗老年人COPD并院内获得性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肺炎的疗效优于传统输注方案。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甲状腺手术患者呼吸抑制的半数靶浓度分析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患者呼吸抑制的半数靶浓度。方法择期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50例,年龄23~67岁,体质量45~73 kg,ASA分级1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瑞芬太尼组( R组)和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组( RD组),每组25例。 R组和RD组切皮前分别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和右美托咪啶0.8μg/kg,输注时间10 min,同时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为2μg/mL,12 min后开始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R组和RD组初始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5μg/L和3.0μg/L,待血浆靶浓度达峰后切开颈部皮肤,30 min内观察呼吸抑制情况,无呼吸抑制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浓度,有呼吸抑制则下一例患者采用第一浓度。计算瑞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半数靶浓度(EC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RD组瑞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EC50为1.7μg/L,95%可信区间为1.5~1.9μg/L;R组瑞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EC50为2.5μg/L,95%可信区间为2.2~2.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1)。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2.0 mg/L)下,微泵输注右美托咪啶0.8μg/kg可降低瑞芬太尼引起甲状腺手术患者呼吸抑制的EC50。

    作者:余功敏;程李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健康教育干预对降低胃镜检查患者术前焦虑的价值

    目的:分析健康教育干预对降低胃镜检查患者术前焦虑的价值。方法76例胃镜检查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均实施常规护理,在此基础上观察组采用健康教育干预。比较两组插镜前5 min血流动力学变化及焦虑情况。结果观察组收缩压及舒张压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4.005、-3.479,均P<0.05),观察组心率也显著低于对照组(t=-4.997,P<0.05);观察组焦虑发生率及焦虑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χ2=6.001,t=-8.024,均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应用于胃镜检查,有利于减轻术前焦虑,且对血流动力学影响较小,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作者:李海亚;戴满霞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黄体剥除联合甲氨蝶呤在预防继发性腹腔妊娠中的作用

    目的:观察黄体剥除联合甲氨蝶呤( MTX)肌内注射在预防继发性腹腔妊娠中的作用。方法观察组为宫外孕手术探查术中未找到绒毛而采用术中黄体剥除联合术后MTX肌内注射治疗的宫外孕患者,共25例;另选取25例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输卵管妊娠患者为对照组,对比术后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hCG)下降情况,β-hCG降至正常持续时间,阴道流血时间及月经恢复情况。结果观察组无1例发生继发性腹腔妊娠。治疗前两组β-hCG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24 h两组血β-hCG值均下降,但观察组[(3542.5±142.13)IU/L]与术前[(4142.54±153.23)IU/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2,P>0.05),对照组[(1596.38±112.03)IU/L]与术前[(4257.46±122.01)IU/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9,P<0.01),两组术后2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34,P<0.01);术后72 h及7 d两组间血β-hC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阴道流血时间分别为(7.6±2.0)d、(15.8±3.7)d,观察组明显短于对照组(t=9.237,P<0.01)。两组术后β-hCG降至正常时间及月经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黄体剥除联合MTX肌注在预防继发性腹腔妊娠中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作者:胡勇;陈春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瘢痕子宫意外妊娠患者行人工流产的特点及结局分析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意外妊娠患者人工流产的特点及结局,为同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瘢痕子宫意外妊娠患者129例为观察对象,其中手术流产组( A组)54例,药物流产组( B组)75例;另选取同期非瘢痕子宫意外妊娠患者220例为对照组,其中手术流产组( A′组)105例,药物流产组( B')115例。对两组术后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血清hCG下降至正常时间、流产后疼痛感、完全流产、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与A′组相比、B组与B′组相比,流产后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血清hCG下降至正常时间及流产后疼痛感显著提高,而完全流产率则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tA-A′=3.521、3772、3.962、3.425、3.776,均P<0.05;tB′-B=3.712、3.476、4.021、4.115、3.863,均P<0.05);手术流产组(A组+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85%,药物流产组(B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8,P<0.05)。结论瘢痕子宫意外妊娠者行人工流产时应严格掌握患者流产指征,以便对患者采取合适的流产方式,降低患者流产风险。

    作者:李慧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妊娠期贫血176例妊娠结局分析

    目的:探讨妊娠期贫血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对接受分娩的孕产妇进行Hb水平检测,并对其中贫血者(贫血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孕晚期贫血的发病率,统计贫血对孕产妇妊娠结局影响,并与同期分娩的非贫血孕产妇(对照组)的妊娠结局进行比较。结果贫血组剖宫产率(50.57%)明显高于对照组(29.79%)(χ2=17.62,P<0.05)。贫血组孕产妇产后更容易发生贫血和早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1.15、13.44,均P<0.05);两组孕产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盘早剥、胎膜早破及低体质量儿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36、0.52、0.85、0.48,均P>0.05)。结论贫血与妊娠分娩不良结果存在因果关系,因此,应加强妊娠期贫血的防治,动态监测Hb和RBC变化,从妊娠中期常规补铁,降低妊娠期贫血的发生率,保障母婴健康。

    作者:王月姣;郭俊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血清炎症标志物水平的影响及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将纳入患者分为强化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予以阿司匹林、肝素、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等常规治疗。强化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20 mg,每晚1次,连用8周。对照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用阿托伐他汀10 mg,每晚1次,连用8周。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血清hs-CRP、IL-10和MMP-9水平的变化,并进行疗效观察。结果治疗8周后,两组血清hs-CRP和MMP-9水平均较前明显下降,血清IL-10水平较前明显上升( t=2.44、2.27、2.45、3.05、2.90、2.93,P<0.05或P<0.01),且强化组下降或上升值较对照组更明显(t=2.31、2.37、2.24,P<0.05);强化组临床总有效率(91.4%)明显优于对照组(68.6%)(χ2=5.71,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强化降脂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具有较好的效果,能降低血清hs-CRP和MMP-9水平,提高血清IL-10水平,从而抑制斑块局部炎性反应,提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

    作者:张雄斌;陈卓亮;蔡磊;陈维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高敏C反应蛋白在高血压并肾功能不全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目的:评估高敏C反应蛋白( hs-CRP)对高血压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测价值。方法96例I级高血压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8例),两组依据血压情况予降压治疗,观察组同时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予安慰剂(维生素C)治疗。4周后评估患者血压和hs-CRP变化情况,分析hs-CRP与血压的关系。结果治疗前两组血压、hs-CRP水平及肾小球滤过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观察组收缩压、hs-CRP分别为(139±5) mmHg、(2.4±0.4) mg/L,均低于对照组的(146±3)mmHg、(3.1±0.4)mg/L(t=1.03、0.86,P<0.05);Pearson相关分析提示,hs-CRP与收缩压呈正相关(r=0.842,P<0.05),与舒张压无明显相关性(r=0.506,P>0.05)。结论对于高血压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检测血浆hs-CRP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测降压药物疗效。

    作者:伍传琦;许文水;赵华平;韦宏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铜绿假单胞菌( PAE)耐药特点,为临床合理选用抗菌药物和预防泛耐药菌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和评价2010年5月至2012年6月347例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PAE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347例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PAE对抗菌药物的耐药较严重,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耐药率均为100.0%,氨苄西林/舒巴坦、妥布霉素、磺胺甲噁唑/甲氧苄啶耐药率分别为95.1%、86.8%、83.6%。对亚胺培南耐药率已达19.6%,泛耐药菌的检出率为4.9%。结论老年患者医院下呼吸道感染PAE耐药性日趋严重,应根据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合理选择抗菌药物,防止泛耐药菌的产生与流行。

    作者:尚旭明;栾芳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及父母养育方式与青少年发生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为预防青少年发生精神分裂症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择住院青少年精神分裂症患者101例(病例组),另选择无精神病史的患者101例为对照组,采用家庭环境量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对两组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价,应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亲密度、情感表达、娱乐性及父亲情感温暖理解( F1)为保护因素(OR=0.643,95%CI=0.235~0.863,P=0.01;OR=0.582,95%CI=0.168~0.906,P=0.01;OR=0.478,95%CI=0.174~0.834,P=0.01),而矛盾性、父亲惩罚严厉(F2)、父亲拒绝否认(F5)及母亲过分干涉(M2)为危险因素(OR=1.535,95%CI=1.096~2.187,P=0.01;OR=1.516,95%CI=1.097~2.096,P<0.01;OR=1.375,95%CI=1.034~1.989,P=0.01;OR=1.347,95%CI=1.272~1.915,P<0.01)。结论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父母教养方式可以减少精神分裂症的发生。

    作者:史青;李丛梅;崔中兰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神经内镜微创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32例

    目的:探讨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的临床疗效。方法32例慢性硬膜下血肿患者,在神经内镜辅助下治疗(内镜组),通过直视下冲洗、清除絮状的血肿、清除分隔,并部分打开血肿腔内包膜等方法治疗。另选择采用常规钻孔外引流方法治疗的32例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种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术后2~6个月复查,内镜组无血肿复发,无残留,硬膜下积液3例。对照组血肿复发1例,血肿残留3例,硬膜下积液7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8,P<0.05)。结论神经内镜辅助下治疗慢性硬膜下血肿方法简单、微创、有效,术后并发症少,优于钻孔外引流方法治疗。

    作者:陈炜毅;任浩君;陈光烈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某综合医院主要住院指标的管理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某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等主要住院指标的管理效果。方法收集2007-2012年某院平均住院日等指标的年度数据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2010-2012年间各项指标的每月数据绘制时间序列图进行分析。结果平均住院日与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次均住院费用指数、平均药占比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工作量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平均住院日呈不断下降趋势,次均住院费用相对收入水平的增长并未增加,平均药占比得以控制,但危重症患者比例有所下降。结论近年来的指标管理使平均住院日逐渐缩短,在基本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促进整体医疗效率的提高。

    作者:路阳;郭阿娟;席峰;陆晨;李士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40例)和对照组(2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实施PFNA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比较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的优良率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78.4±5.3)min、(9.5±1.4)cm、(145.6±23.4)mL、(86.3±12.4)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6±6.1)min、(5.0±1.3)cm、(110.2±20.6)mL、(64.2±11.3)mL(t=13.04、10.79、20.06、15.88,均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8.6±2.7)d比(14.2±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0,P<0.05);观察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4%,高于对照组的3.3%(χ2=7.32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7%、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8%,对照组分别为58.3%、19.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05、7.892,均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均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半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但早期并发症较多,PFNA适用于身体状况差的患者,术后疗效佳,但晚期并发症较多。

    作者:贺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晚期癌症患者家庭病床实施缓和医疗的护理探讨

    目的:探索晚期癌症患者家庭病床实施缓和医疗的护理模式。方法采取评估、诊断、计划、实施和评价五个步骤操作对209例患者的护理模式进行分析。结果209例患者观察治疗生存>6个月占74%;生存≤6个月占21%;自动出院(因经济拮据)占5%;使用2、3阶梯镇痛药的占41%。结论建立以医院-社区-家庭-患者为主体的家庭病床缓和医疗服务标准化作业模式,服务于终末期癌症患者,能提高其生存质量,将成为当前社区医疗机构及相关服务机构的服务方向。

    作者:王逸如;王萍;邱德林;黄继红;张勤珊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清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及维生素B12与老年血管性痴呆的相关性研究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 Hcy)、叶酸( FA)及维生素B12( VitB12)与老年血管性痴呆( VD)的相关性。方法检测96例VD患者、152例脑梗死非痴呆患者及80例健康对照者Hcy、FA、VitB12水平并分析其变化;按MMSE评分标准评估VD患者的认知功能,按痴呆程度将其分为重度、中度及轻度三组,并检测各组血清Hcy浓度,分析Hcy水平与痴呆程度的关系。结果 VD组及脑梗死非痴呆组血清Hcy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3.26、3.14,均P<0.01),其中以VD组高;VD组及脑梗死非痴呆组血清FA及VitB12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t=3.16、2.98、3.21、2.91,均P<0.01),其中以VD组低。 VD患者血清Hcy水平随痴呆程度的加重而升高,Hcy浓度与MMSE评分呈负相关(r=-0.69,P<0.05)。结论高Hcy血症与VD具有相关性,高Hcy血症可能是导致VD发生的危险因素之一;FA及VitB12缺乏可引起Hcy的增高,FA及VitB12缺乏可能是导致VD发生的间接因素。

    作者:田华;王红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利多卡因联合丙泊酚用于无痛胃镜检查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行无痛胃镜检查的患者204例,按照随机双盲对照的原则分为A、B两组,各102例。 A组患者在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2%利多卡因2 mg/kg,B组患者给予同等容量的0.9%氯化钠注射液。比较两组丙泊酚诱导剂量、追加剂量和总量,以及检查中呛咳反应、体动的发生率,麻醉时间,不良事件和不良反应发生率,麻醉医生和患者满意度。结果 A组丙泊酚诱导剂量[(1.51±0.39)mg/kg]较B组[(1.69±0.47)mg/kg]减少约0.17 mg/kg,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9,P<0.05);其余指标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利多卡因用于无痛胃镜检查麻醉,能减少丙泊酚诱导剂量。

    作者:董丽萍;刘虹;柴建威;方林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产科医院感染的因素及护理对策分析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产科医院感染发生率的影响及防治措施。方法选择住院产妇124例,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方案进行护理,观察组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及临床护理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发生医院感染1例(1.6%),对照组发生医院感染9例(14.5%),两组医院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29,P<0.05)。观察组满意度评价满意46例、一般11例、不满意5例,对照组分别为13例、21例、28例,两组临床护理满意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585,P<0.05)。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产妇进行有针对性的护理,对于降低产妇医院感染的发生具有积极意义,且提高临床护理满意度。

    作者:陈冰;郭鸿慧;张玉花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在脓毒血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小剂量糖皮质激素在急诊脓毒血症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急诊脓毒血症患者128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72例和对照组56例。两组患者均参照2004国际拯救脓毒症战役( SSC)指南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小剂量氢化可的松。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72 h的急性生理学及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评分、降钙素原(PCT)、CRP、机械通气时间、E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28 d内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率和病死率。结果两组治疗72 h时APACHEⅡ评分均显著下降(t=11.12、7.23,均P<0.05),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t=4.32,P<0.05)。两组治疗72 h时PCT及CRP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t=9.45、12.31、5.87、9.10,均P<0.05),且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显著(t=4.91、5.12,均P<0.05)。观察组机械通气时间、EICU停留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t=9.60、5.12、13.60,均P<0.05)。观察组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发生率、病死率分别为34.72%、26.39%,对照组分别为55.36%、38.2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1、4.22,均P<0.05)。结论小剂量糖皮质激素用于急诊脓毒血症患者可快速逆转病情,改善预后,降低病死率。

    作者:顾益萍;唐和锋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和血清内皮素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脑脊液( CSF )和血清内皮素-1( ET-1)含量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6例急性颅脑损伤患者和对照组以GCS评分分组( GCS≤12分为中/重型颅脑损伤组、GCS>12分为轻型颅脑损伤组),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患者CSF和血清ET-1浓度进行检测。结果颅脑损伤中,中/重型颅脑损伤组CSF中ET-1浓度[(38.89±9.50)μg/L]显著高于轻型颅脑损伤组[(22.25±8.55)μg/L](t=5.453,P=0.000)和对照组[(15.67±7.72)μg/L](t =8.347,P=0.000);轻型颅脑损伤组 CSF 中ET-1浓度也高于对照组(t=2.390,P=0.023)。中/重型颅脑损伤组血清ET-1浓度[(107.02±17.25)μg/L]显著高于轻型颅脑损伤组[(46.21±11.19)μg/L](t=12.176,P=0.000)和对照组[(32.34±10.64)μg/L](t=16.163,P=0.000);轻型颅脑损伤组血清ET-1浓度也高于对照组(t=3.751,P=0.001)。在所有研究对象中,血清ET-1浓度高于脑脊液(t=9.974,P=0.000)。结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ET-1水平与颅脑损伤的程度有关。

    作者:李娜;程晋成;齐一龙;张文娟;孙灵迪;邵先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吉西他滨单药与联合奥沙利铂治疗初治老年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吉西他滨单药与联合奥沙利铂治疗老年人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NSCLC )的临床效果。方法Ⅲb期和Ⅳ期老年NSCLC患者56例,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吉西他滨单药治疗组(单药组)与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治疗组(联合组),每组28例。单药组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天,21 d为1个周期。联合组化疗方案为:吉西他滨1000 mg/m2,第1、8天;奥沙利铂化疗剂量按曲线下面积=5的剂量水平给药,第2天静脉滴注,21 d为1个周期。两组方案均化疗3个周期。结果单药组完全缓解( CR)1例,部分缓解(PR)12例,有效率为46.4%;联合组CR 1例,PR 13例,有效率为50.0%,两组有效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单药组中位生存时间为9.7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1.3%、12.5%;联合组中位生存时间为10.1个月,1、2年生存率分别为33.8%、15.6%,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1.743、1.529、1.739,均P>0.05)。联合组3~4度白细胞减少及3~4度血小板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0.0%、46.4%,明显高于单药组的28.6%和18.0%(χ2=4.41、4.69,均P<0.05)。肺癌症状量表观察者表评分显示单药组治疗后食欲缺乏、乏力及疼痛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t=2.687、2.789、2.603,均P<0.05),而联合组无明显改善;治疗后单药组有3种症状评分均明显高于联合组(t=2.986、3.569、2.764,均P<0.05)。结论治疗老年人晚期NSCLC,吉西他滨单药化疗方案与联合化疗方案疗效相当且耐受性较好。

    作者:陈明;程东苗;苏兆顶;李苹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瘦素诱导下乳腺癌组织中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的机制研究

    目的:研究瘦素诱导下端粒酶反转录酶与乳腺癌发生机制的关系。方法选取以乳腺癌MCF-7细胞系为处理对象,通过细胞培养传代得到足量乳腺癌细胞,以1×105个/孔种植于96孔板,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n=48)和对照组(n=48)。观察组以10 nmol/L瘦素处理细胞,对照组饥饿后不做任何处理。分别利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析瘦素刺激前后两组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端粒酶反转录酶单表的表达情况的改变。设计针对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 STAT3)的特异性实验,下调乳腺癌细胞中STAT3的表达水平,用半定量RT-PCR法检测下调STAT3表达水平前后及瘦素刺激前后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经瘦素处理后,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都出现了倍数增加,其中端粒酶反转录酶mRNA比对照组增加了(3.2±0.5)倍(t=2.675,P=0.009),端粒酶反转录酶蛋白比对照组增加了(2.5±0.3)倍(t=2.352,P=0.032)。在人乳腺癌细胞MCF-7 STAT3表达水平下调的情况下,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也随之下调(t=2.019,P=0.045),而且经瘦素处理后,瘦素对端粒酶反转录酶表达水平上调的现象也没有出现(t=2.348,P=0.037)。结论瘦素通过STAT3信号途径上调端粒酶反转录酶的表达参与乳腺癌的发生和发展。

    作者:丁敏;崔世恩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