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贺建军

关键词:关节成形术, 置换, 髋, 骨钉, 骨折固定术, 内, 股骨骨折
摘要: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40例)和对照组(2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实施PFNA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比较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的优良率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78.4±5.3)min、(9.5±1.4)cm、(145.6±23.4)mL、(86.3±12.4)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6±6.1)min、(5.0±1.3)cm、(110.2±20.6)mL、(64.2±11.3)mL(t=13.04、10.79、20.06、15.88,均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8.6±2.7)d比(14.2±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0,P<0.05);观察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4%,高于对照组的3.3%(χ2=7.32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7%、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8%,对照组分别为58.3%、19.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05、7.892,均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均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半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但早期并发症较多,PFNA适用于身体状况差的患者,术后疗效佳,但晚期并发症较多。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

    目的:评价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98例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女性60例,男性38例,年龄75~94岁,平均83.5岁。骨折按Tronzo-Evans分型Ⅲ型56例,Ⅳ型42例。均采用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的方法治疗,观察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所有病例术后X线片显示转子间骨折均复位固定良好,假体位置良好。术后96例获得6~24个月随访,平均15个月,按Harris评分,优良率85.4%。结论骨水泥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具有术后功能恢复快、负重活动早、可避免长期卧床、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合理的手术方法。

    作者:柏文昆;鲁木;胡红耘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益母草注射液防治高危产妇剖宫产出血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益母草注射液防治高危产妇剖宫产出血的效果。方法选择120例行剖宫产手术并有潜在出血征兆产妇为研究对象,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采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益母草注射液进行预防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缩宫素进行预防治疗,比较两组防治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产后2 h、24 h出血量分别为(422.41±213.49) mL、(35.29±16.44) mL,均明显少于对照组的(589.64±345.21)mL、(69.31±29.47)mL(t=6.732、8.915,均P<0.05);观察组无1例发生产后出血,对照组发生产后出血5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73,P<0.05)。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联合益母草注射液防治高危产妇剖宫产出血具有显著的效果,可减少剖宫产子宫出血的发生并减少出血量,促进子宫复旧,有利于产妇的康复。

    作者:丁霄雁;冯涛;耿慧;刘芳;马爱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腹部手术术中寒战的相关因素及护理对策

    目的:探讨腹部手术术中发生寒战的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80例腹部手术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对照组输液及腹腔冲洗液均为室温,观察组采用输液加温、冲洗液加温等护理干预措施,观察两组寒战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寒战发生率为7.5%,对照组寒战发生率为4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96,P<0.01)。结论通过输液加温、冲洗液加温等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明显减少腹部手术的寒战发生率。

    作者:韩晓辉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协办单位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精神病患者109例攻击行为分析及对策

    目的:分析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外走、冲动伤人、毁物及自杀等)的原因,探讨针对性的护理对策。方法对109例发生攻击和暴力行为的住院精神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精神病患者发生攻击行为的原因主要为:受精神症状的影响47例(43.1%),自知力缺乏19例(17.4%),与病友矛盾16例(14.7%),护患关系不融洽15例(13.8%),其他原因12例(11.0%);发生在白班61例,发生在夜班48例。结论对有攻击和暴力行为倾向的住院精神病患者,应认真做好评估,积极治疗原发疾病,落实安全制度、加强病房管理,进行有效的心理支持、健康教育及行为干预,消除不安全因素。

    作者:王新纯;张文仿;李旭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患者38例39眼。经过药物治疗后眼压在36~67 mmHg,术前做前房穿刺,静脉滴注20%甘露醇以降低眼压,2%利多卡因2.5 mL进行球后麻醉。做以上穹窿为基底的结膜瓣,止血;做以上角膜缘为基底的巩膜瓣,约4 mm ×3 mm大小,继续放出一点房水,然后在巩膜瓣下行小梁切除术。结果39眼经过手术治疗及6~20个月的回访,眼压控制正常稳定30眼,占84.6%;37眼视力明显提高,占94.9%。结论青光眼高眼压状态下小梁切除术是安全有效的,值得推广。

    作者:方伟昂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匹多莫德在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治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匹多莫德在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呼吸系统反复感染患儿8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44例。所有患儿入院后均给予抗感染、吸氧、化痰等常规治疗,观察组患儿在此基础上加用匹多莫德治疗。比较两组患儿症状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再感染次数和感染持续时间,并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8.6%,对照组为68.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7,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咳嗽消失时间、肺部啰音消失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 t=5.34、4.78、4.56、4.92,均P<0.05)。观察组再感染次数及感染持续时间均显著低于对照组( t =7.11、5.66,均P<0.05)。结论匹多莫德治疗小儿呼吸系统反复感染可以明显减少患儿呼吸道感染复发率,缩短病程,疗效高,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任新燕;马玉凤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胎盘早剥晚期早产儿临床特征及应对策略

    目的:探讨胎盘早剥晚期早产儿的临床特征及有效的应对措施。方法选择胎盘早剥晚期早产儿58例(观察组),另选择同期在该院分娩的非胎盘早剥早产儿58例(对照组),对两组出生、产程等情况及并发症、住院时间、出院体质量、治愈情况进行比较。结果两组在胎龄、多胎、出生体质量、胎盘早破史、小于胎龄儿、母亲年龄、妊娠糖尿病史等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 =2.124,χ2=30.082, t =2.945,χ2=33.956、χ2=6.170,t=2.354,χ2=4.921,均P<0.05),两组早产儿分娩方式、先兆子痫、宫内窘迫及出生窒息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发生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高胆红素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并发症及住院时间、出院体质量、治愈率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胎盘早剥新生儿胎龄较小、出生体质量较轻、一般多胎并多见胎膜早破,胎盘早剥患儿的母亲年龄也偏大,并多有妊娠期糖尿病史,对胎盘早剥患儿应进行积极有效的治疗与护理。

    作者:余深锁;束龙文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在小儿肺炎继发性腹泻治疗中的疗效。方法选取肺炎继发性腹泻患儿82例,按入院顺序分成两组,对照组42例给予蒙脱石散(思密达)对症治疗继发性腹泻,观察组40例在其基础上口服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统计两组患儿腹泻治疗时间及住院时间,并对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1.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05,P<0.05);观察组腹泻持续时间[(2.3±1.1) d]、肺炎治疗疗程[(4.4±1.9) d]、住院时间[(4.5±2.1)d]均明显短于对照组的[(4.4±1.6)d]、[(6.8±2.3)d]、[(7.1±2.4)d](t=7.39、7.35、7.39,均P<0.05)。结论采用酪酸梭菌二联活菌散治疗小儿肺炎继发性腹的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素萍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半髋关节置换与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 PFNA)治疗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选取老年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4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240例)和对照组(240例),观察组患者实施半髋关节置换术,对照组患者实施PFNA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并比较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6个月髋关节的优良率和远期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分别为(78.4±5.3)min、(9.5±1.4)cm、(145.6±23.4)mL、(86.3±12.4)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57.6±6.1)min、(5.0±1.3)cm、(110.2±20.6)mL、(64.2±11.3)mL(t=13.04、10.79、20.06、15.88,均P<0.05),观察组术后卧床时间短于对照组[(8.6±2.7)d比(14.2±3.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0,P<0.05);观察组术后近期并发症发生率为10.4%,高于对照组的3.3%(χ2=7.320,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为66.7%、远期并发症发生率为5.8%,对照组分别为58.3%、19.6%,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05、7.892,均P<0.05)。结论半髋关节置换与PFNA均是治疗老年人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手术方式,半髋关节置换术适用于身体状况良好的患者,但早期并发症较多,PFNA适用于身体状况差的患者,术后疗效佳,但晚期并发症较多。

    作者:贺建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与息肉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比较

    目的:比较内镜下黏膜切除术( EMR)与息肉切除术治疗大肠息肉的疗效。方法收集大肠息肉患者共820例,简单随机抽样分为两组,EMR组410例行EMR治疗,常规组410例行息肉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治愈率以及出血、穿孔等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EMR组治愈率为100.00%,高于常规组的97.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19,P<0.01)。常规组出血发生率为8.05%,高于EMR组的1.95%,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P<0.01);两组均无穿孔等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与息肉切除术相比,EMR治疗大肠息肉出血并发症少,治愈率高,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姜邵捷;汤绍迁;谢明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栝楼根提取物诱导 Hela 细胞凋亡的机制研究

    目的:探讨栝楼根提取物( EOT)诱导人宫颈癌Hela细胞凋亡的发生机制。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EOT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发生率;应用Western blot 法和RT-PCR法观察Hela细胞Caspase-3酶原和mRNA表达的变化;用Caspase活性检测试剂盒检测Caspase-3,8,9的活性。结果同一浓度EOT分别作用Hela细胞12、24、36、48和60 h后,细胞凋亡率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但长时间(60 h)作用主要导致细胞坏死;在EOT诱导Hela细胞凋亡的过程中,Caspase-3酶原的蛋白表达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在EOT作用Hela细胞的过程中,Caspase-3 mRNA的表达水平随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高;Caspase-3,8,9活性均有时间依赖性增高的趋势,并且Caspase-8和9早于Caspase-3被激活。结论 EOT诱导Hela细胞的凋亡是通过Caspase-3的活化来实现的,且活化的Caspase-8和9共同参与了Caspase-3的激活。

    作者:吴震宇;万明发;李欣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甲状腺手术患者呼吸抑制的半数靶浓度分析

    目的:分析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用于颈丛阻滞下甲状腺手术患者呼吸抑制的半数靶浓度。方法择期拟行甲状腺切除术患者50例,年龄23~67岁,体质量45~73 kg,ASA分级1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瑞芬太尼组( R组)和右美托咪啶复合瑞芬太尼组( RD组),每组25例。 R组和RD组切皮前分别静脉注射0.9%氯化钠注射液和右美托咪啶0.8μg/kg,输注时间10 min,同时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设为2μg/mL,12 min后开始靶控输注瑞芬太尼。采用序贯法进行试验,R组和RD组初始效应室靶浓度分别为2.5μg/L和3.0μg/L,待血浆靶浓度达峰后切开颈部皮肤,30 min内观察呼吸抑制情况,无呼吸抑制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浓度,有呼吸抑制则下一例患者采用第一浓度。计算瑞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半数靶浓度(EC50)及其95%可信区间。结果 RD组瑞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EC50为1.7μg/L,95%可信区间为1.5~1.9μg/L;R组瑞芬太尼引起呼吸抑制的EC50为2.5μg/L,95%可信区间为2.2~2.7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1,P<0.01)。结论靶控输注丙泊酚(血浆靶浓度2.0 mg/L)下,微泵输注右美托咪啶0.8μg/kg可降低瑞芬太尼引起甲状腺手术患者呼吸抑制的EC50。

    作者:余功敏;程李健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某综合医院主要住院指标的管理效果分析

    目的:分析某综合医院平均住院日等主要住院指标的管理效果。方法收集2007-2012年某院平均住院日等指标的年度数据计算Pearson相关系数,2010-2012年间各项指标的每月数据绘制时间序列图进行分析。结果平均住院日与门急诊人次、出院人次、手术人次、次均住院费用指数、平均药占比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在工作量逐渐加大的情况下,平均住院日呈不断下降趋势,次均住院费用相对收入水平的增长并未增加,平均药占比得以控制,但危重症患者比例有所下降。结论近年来的指标管理使平均住院日逐渐缩短,在基本保证医疗质量的前提下,促进整体医疗效率的提高。

    作者:路阳;郭阿娟;席峰;陆晨;李士雪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微创手术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经皮肾镜取石术(PCNL)与后腹腔镜下输尿管切开取石术(RLU)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患者临床资料,其中采用PCNL治疗23例( PCNL组)和采用RLU治疗29例( RLU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手术并发症等。结果52例手术全部成功。手术时间:PCNL组[(45.12±11.56) min]短于RLU组[(82.03±12.45) min](t=10.13,P<0.01)。术后1周结石清除率PCNL组为95.6%(22/23),RLU组100.0%(29/29),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术后均无明显出血及周围脏器损伤等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9个月,两组均未发现结石复发及输尿管狭窄。结论 PCNL与RLU治疗复杂性输尿管上段结石均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可视患者具体情况、单位设备条件、术者经验酌情选择。

    作者:操志宏;周国保;余运旵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必净注射液对卒中相关性肺炎治疗作用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对卒中相关性肺炎的治疗作用以及血浆CRP水平的变化。方法将80例脑卒中后并发肺炎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两组患者常规给予抗生素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用血必净注射液50 mL加0.9%氯化钠注射液100 mL静脉滴注,2次/d,连用7 d。评估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T、外周血WBC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RP等指标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T、WBC、中性粒细胞和CRP分别为(36.92±0.31)℃、(8.01±0.60)×109/L、(60.99±3.01)%、(21.78±2.02)mg/L,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t=9.99、24.09、12.44、43.98,均P<0.05);对照组治疗后T、WBC、中性粒细胞和CRP分别为(37.05±0.16)℃、(10.53±0.54)×109/L、(72.76±1.56)%、(33.31±3.40)mg/L,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改善(t=15.95、20.12、4.14、16.53,均P<0.05);治疗组治疗后观察除T外,其余三项指标下降更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83、6.15、7.93,均P<0.05)。结论血必净注射液协同抗生素治疗卒中相关性肺炎效果显著,比单纯抗生素治疗更有效,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王延民;孙洪涛;程世翔;魏正军;廖余平;张赛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瘢痕子宫意外妊娠患者行人工流产的特点及结局分析

    目的:分析瘢痕子宫意外妊娠患者人工流产的特点及结局,为同类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方法选取瘢痕子宫意外妊娠患者129例为观察对象,其中手术流产组( A组)54例,药物流产组( B组)75例;另选取同期非瘢痕子宫意外妊娠患者220例为对照组,其中手术流产组( A′组)105例,药物流产组( B')115例。对两组术后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血清hCG下降至正常时间、流产后疼痛感、完全流产、不良反应等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A组与A′组相比、B组与B′组相比,流产后出血量、阴道出血时间、血清hCG下降至正常时间及流产后疼痛感显著提高,而完全流产率则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 tA-A′=3.521、3772、3.962、3.425、3.776,均P<0.05;tB′-B=3.712、3.476、4.021、4.115、3.863,均P<0.05);手术流产组(A组+A′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5.85%,药物流产组(B组+B′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8%,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68,P<0.05)。结论瘢痕子宫意外妊娠者行人工流产时应严格掌握患者流产指征,以便对患者采取合适的流产方式,降低患者流产风险。

    作者:李慧敏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循证护理对冠心病支架置入术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目的:探讨冠心病介入术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方法160例冠心病支架置入治疗患者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80例给予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80例给予循证护理监护措施,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与患者的舒适度。结果通过医护的默契配合,两组无死亡病例。观察组心律失常和低血压的发生率为36.2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7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9.71,P<0.05)。观察组介入术后0、6、12、24 h的舒适度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t=5.39、11.43、4.38、14.37,均P<0.05)。结论冠心病支架置入手术过程中,严密手术过程中心脏并发症的循证护理监护是手术顺利进行和成功的关键。

    作者:张晓燕;胡翠花;常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临床分析

    目的:分析产前彩色多普勒超声(超声)诊断胎儿脐带绕颈的临床意义。方法对1025例接受产前检查的妊娠中晚期孕妇进行超声检查,检查结果与剖宫产术及助产分娩进行对照,比较不同脐带绕颈周数及不同胎位对超声诊断符合率的影响。结果超声对绕颈1周的诊断符合率(95.89%)明显高于绕颈2周(76.47%)(χ2=28.45,P<0.05),对头位的诊断符合率(95.89%)明显高于臀位(50.00%)(χ2=44.37, P<0.05)。321例超声检查提示脐带绕颈新生儿中出现轻度窒息21例,重度窒息5例,窒息率为8.10%(26/321);704例超声提示无脐带绕颈中18例轻度窒息,1例重度窒息,窒息率为2.70%(19/704);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32,P<0.05)。结论超声可观察到胎儿是否有脐带绕颈、缠绕周数及松紧度如何,可以提高胎儿脐带绕颈的诊断率。

    作者:李洁凤;黄文清 刊期: 2014年第07期

  • 血液透析诱导期的个体化护理

    目的:总结血液透析诱导期间患者个体化护理经验。方法对58例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及家属进行了个体化护理,做好充足的透析前护理,加强透析中患者和透析装置的监护和管理,透析后针对不同年龄、不同文化层次及不同家庭背景,个体化指导患者克服诱导期心理障碍,指导患者改变饮食结构、加强血管通路保护。结果58例终末期肾病血液透析诱导期患者改善了透析质量和生活质量,安全地度过了透析诱导期。结论对诱导期透析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能使患者尽快转入到维持性透析的角色,减少透析中的并发症。

    作者:周利文;杨亚 刊期: 2014年第07期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中国基层医药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安徽医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