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香娟;庄苗
医院是健康人和病人聚集的场所,做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对防止医院内交叉感染和传染病的传播流行有特别重要的意义,特别是经历非典流行后,医院的卫生质量受到十分重视,对医院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院的竣工验收是医院预防性监督工作的重要一环,绍兴市卫生监督所在2005年2月对某医院门诊楼的竣工验收进行了卫生学评价,以期引起大家对医院竣工卫生验收的重视.
作者:丁忠土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在逐年增加,合理开发利用有限水资源的水利工程项目日渐增多.为保证新建成的水库运行安全,防止水质污染,保护库周及下游人群健康,为水库防洪、发电、航运、供水、旅游等综合开发利用创造有利条件,在蓄水前必须进行库底清理.库底清理包括卫生清理、固体废物清理、建筑物及构筑物清理、林木清理等,其中重要的卫生清理是保证水质质量,防止水体污染,保护人群健康的重要措施.本文借鉴国内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成功经验,结合哈尔滨市磨盘山水库供水工程库底卫生清理消毒工作的实施,探讨重大水利工程建设中库底卫生清理消毒的策略和方法,为今后水利工程建设库底卫生清理消毒工作提供技术指导.
作者:曹建滨;曹子晶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职业病是指企业、用人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2001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体现了我国政府高度重视职业病防治工作,在新的法律框架之下,广大劳动者的健康权益得到更大的保障.但无可否认,随着我国加入WTO,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职业病防治工作正面临更严峻的挑战,职业病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和社会问题.
作者:黄志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为评价邹城市碘缺乏病防治情况及效果,保障消除碘缺乏病机制的持续运行,邹城市卫生防疫站于2001~2004年分别对8~10岁学龄儿童进行了碘营养状况调查.
作者:齐振标;司付旗;张俊琳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探讨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HBV感染现状与对策.方法:选择一家大型食品生产企业,检测从业人员HBsAg,分析阳性检出状况和阳性者的来源.结果:食品生产企业从业人员HBV感染率较低,检出的阳性者多为新招的工人;健康从业人员一年内HBV感染率为0.67‰.结论:应重点加强新招工人的健康体检和持证上岗工作,每年一次的从业人员体检、调离阳性者很有必要.
作者:董德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目前,职业病防治方面的法律制度已经基本健全.随着《职业病防治法》贯彻实施,职业病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控制和救治.但是,通过三年多工作实践认为:职业病防治工作存在开展不平衡,职业病危害仍然严重影响工人的健康,是阻碍了经济建设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亟待解决.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使其真正达到保护劳动者身体健康的目的,提出主要问题及解决对策.
作者:李天琨;谷子博;杨丽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随着我国卫生监督和疾病预防控制体制改革的深入,2002年3月,济南市在原卫生防疫站的基础上,按照疾病控制与卫生监督职能分离的原则,组建了市疾控中心.为了了解市疾控中心的人力资源状况,进一步加快中心人力资源建设和疾控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把市疾控中心成立前后的时间,以5年为一个时间段,选取1994年、1999年和2004年的人力资源状况进行了回顾并加以比较,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
作者:刘守钦;周林 刊期: 2006年第03期
甲醛是一种生物细胞毒性物质,对生物细胞膜造成不可逆的蛋白凝固变性损伤作用,使生物细胞发生死亡.一些不法分子在食品保鲜、加工过程中,添加甲醛作为保鲜防腐剂,制造有毒有害食品,近年来经常被有关执法部门查获.由于甲醛毒性强,对人体健康危害大,我国食品卫生标准规定甲醛和甲醛化合物不能作为食品添加剂应用于食品,农业部标准NY/5073-2001《无公害食品、水产品》则规定水产品甲醛的含量要小于10.0mg/kg.然而,近年来,对鱿鱼及其制品的监督检查中,经常检出其含有一定量的甲醛,据国外资料报道,一些水产品能自然产生甲醛,而国内未见鱿鱼甲醛来源与产生规律相关文献报道.为此,从2003年起对鱿鱼及其制品中甲醛的来源与产生规律进行了调查与探索.
作者:吴富忠;黄丽君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医院是病人集中的场所,又是病原微生物污染严重的地方,空气中所含致病微生物的浓度高于一般环境.同时,在医院还存在着健康人与患者之间的特殊接触.因此,加强医院空气消毒,减少与控制因空气污染造成的医院感染是非常必要的.有研究报道,空气中细菌总数达到800cfu/m3以上,发生感染性疾病的可能性大大增加.《医院消毒技术规范》规定医院手术室、重症监护病房、高危易感科室(Ⅱ类环境)等空气中细菌总数控制在200cfu/m3以下,注射室、处置室、急诊各科室(Ⅲ类环境)空气中细菌总数控制在500cfu/m3以下为安全浓度.为使医院各类环境空气中细菌总数达到标准,定期对空气消毒,将对降低与控制医院空气污染造成的医院交叉感染起到重要作用.
作者:李环;马超良;李明义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实施细则》(以下简称《细则》)已经颁布实施了18年,对改善公共场所卫生条件、预防疾病、保障消费者的健康权益起了不小作用.但由于《条例》颁布后以及《细则》1991年至今未修订过,加之社会经济发展迅速,《条例》和《细则》已明显滞后和不适应新形势下公共场所卫生工作的需要,也不符合行政许可法等法律的要求,加紧修订已是大家的共识,基层的呼声尤为强烈.关于《条例》和《细则》的修订问题,申屠杭[1、2]、胡巅[3]、孟剑英[4]徐英[5]、邵新光[6]及郑金河[7]等都提出了很有见地和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作者:李继强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为改观职业病危害防制工作中职责交叉、多头管理等问题,文章从疾病预防控制机构角度出发,分别对本部门以及其他相关协作部门的职责和任务作了明确界定.
作者:汪华;郑余焕;于竞进;于明珠;苏海军;张瑜;刘岭;施培武;雷杰;滕贵明;陈政;罗力;吕军;陈英耀;郝模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估计方法尚处于探索阶段,国内外用多种方法对暗娼、嫖客、静脉吸毒者、同性恋者等艾滋病高危人群基数进行了估计[1~4],但对既往有偿供血员基数估计的报道还很少.目前国内对既往供血员开展大规模的艾滋病病毒(HIV)抗体筛查,登记了一定数量的既往供血员,为了解筛查登记效果,对部分地区既往有偿供血员基数用枚举法进行估计,并与筛查登记结果比较,分析两种方法对同一范围、同一人群调查结果的差异,为今后同类调查提供方法学参考.
作者:陈昭云;吕繁 刊期: 2006年第03期
近3年来,山西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完成内设机构精简、用人制度改革、后勤科室岗位的重新核定和调整的同时,进行了专业技术职务聘任管理改革,完善了聘后管理,加强了考核工作.
作者:贾晋蒲 刊期: 2006年第03期
根据卫生部关于推行《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制度的通知》精神,切实推行这一新的卫生监督模式,于2003~2004年在绍兴市餐饮企业中开展了食品卫生监督量化分级管理评审工作,现将评审结果分析.
作者:冯英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为了解铁路客运服务人员的乙型肝炎感染情况,指导铁路客运行业的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保证乘客及铁路职工的身体健康,现将信阳铁路卫生防疫站2005年2 251名客运服务人员HBsAg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冯振海;胡新秀 刊期: 2006年第03期
为了解长春市学生营养餐对改善学生营养状况的效果,保障学生营养餐加工、制作的卫生安全,提高营养水平,在长春市朝阳区一所小学进行为期一年的营养餐效果观察.通过观察生长发育指标及学生营养不良患病情况,评价学生营养餐实施的效果.
作者:崔大伟;孙效玢;孙九玉;胡莉丽;易贺庆 刊期: 2006年第03期
1 资料与方法1.1 资料死因资料由彭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提供;人口资料来自《彭州市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和《居民病伤死亡原因报表》.1.2 方法应用专题分析的方法,分析脑血管病死因.两个和多个死亡率的比较应用x2检验.
作者:阙祥三;罗国金;李开元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通过对一起综合门诊部《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被吊销的案例分析,说明办大案要案不仅需要行政负责人的魄力,更要有一支过硬的监督队伍,还要有有关部门的有效配合.同时对卫生监督体制的改革、卫生法律法规的完善、医疗广告市场的监管提出了建议.
作者:丁瑞根;沈定尧 刊期: 2006年第03期
公共场所是指人群聚集,供公众进行工作、学习、社交、休息、娱乐、体育、参观、旅游和满足部分生活需求所使用的一切公用建筑物、场所及其设施.公共场所卫生是研究自然的或人为的各种公共场所环境及其对滞留在这种环境下的人群健康所产生的影响,阐明其影响的性质和程度,制订公共场所的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拟定改善公共场所环境所应采取的卫生措施与管理监督方法,以保护人群健康不受损害.
作者:王铁战 刊期: 2006年第03期
随着《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的颁布,以及免疫规划工作的深入开展,做好免疫接种副反应的预防控制工作尤其重要,如对免疫接种副反应处理不当,会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也直接影响免疫规划的顺利实施.因此,正确认识免疫接种反应的问题,掌握接种反应的知识及正确的处理措施,对免疫规划的顺利实施,提高群体的免疫水平,预防和控制传染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接种疫苗后机体在产生有益的免疫保护反应的同时或之后,发生与免疫接种有关的对机体有损害的反应,称之为免疫接种副反应.大多数免疫接种副反应属正常反应(或一般反应),而且多数是轻微和不会造成器官损害或功能障碍;免疫接种副反应的发生与疫苗质量、使用方法和受种者的健康状况有关;由于对禁忌症掌握不当,往往会使反应加重,造成严重后果.
作者:何向莲 刊期: 2006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