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流行病学与计算机应用第四讲筛检试验

俞顺章

关键词:筛检试验, 敏感度, 特异度, 约登指数
摘要:筛检试验是开展现况调查和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基础.要找到一个好的筛检方法需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和现场流行病学的试验.本文就筛检试验的方法进行介绍.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免疫卡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Meta分析

    目的 评价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免疫卡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精确性.方法 计算机检索Medline(1966-2007年4月)、EMbase(1985-2007年4月)和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94-2007年)有关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免疫卡诊断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临床试验,按Cochrane协作网推荐的方法进行Meta分析.结果 共11篇文献被纳入评价.合并敏感性和合并特异性分别为0.93(95%CI:0.91~0.94)、0.93(95%CI:0.90~0.95),合并阳性似然比和合并阴性似然比分别为12.01(95%CI:8.90~16.19)、0.08(95%C/:0.07~0.11).合并诊断优势比为160.14(95%CI:100.43~255.34).SROC曲线下面积为0.974±0.005.结论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免疫卡是一种精确无创的诊断成年人幽门螺杆菌感染方法.

    作者:洪万东;朱启槐;陈向荣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广东省食品中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分子分型的研究

    目的 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PFGE)对广东省食品中分离的单核细胞增多性李斯特菌(Lm)进行分子分型,并建立PFGE数据库.方法 参照美国PulseNet的Lm PFGE分子分型标准方法进行检测.应用BioNumerics软件对不同食物种类、时间和地点的分离株进行比对,分析菌株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107株Lm分成41个PFGE型,型别较为分散;从鸡肉中分离的菌株数多(37株),PFGE分型也多(19个);冷藏和冷冻食品的分离率较高,其中有26株菌仅存在1~2个电泳条带的差异,相似度极高;韶关和惠州地区分离的Lm存在着地区特异性;随时间变迁,部分菌株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结论 广东省食品中分离的Lm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多样性,但部分菌株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

    作者:何冬梅;邓峰;王洪敏;柯昌文;严纪文;朱海明;赖蔚苳;宋曼丹;杨冰;王海燕;王建;马聪;柯碧霞;邓小玲;倪汉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与叶酸摄入水平、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基因多态关系的研究

    目的 探讨新疆哈萨克族人群食管癌与叶酸摄入水平及与叶酸代谢相关基因亚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MTHER)基因多态的关系.方法 采用1:2配比的病例对照研究方法,收集120例哈萨克族食管癌患者,按同性别、同民族、年龄相差≤5岁、同一个居住地区等选取对照240例;选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检测MTHFR C677T基因型,采用条件logistic 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叶酸摄入量与哈萨克族食管癌有关(χ2=7.868,v=1,P<0.01),其OR值为0.519(95%CI:0.329~0.821),叶酸摄入水平高是保护因素;病例组和对照组MTHFR C677T基因型分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823,v=1,P<0.01);MTHFR 677CT、TT基因型个体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是CC基因型个体的2.613倍(95%CI:1.628~4.194);交互作用提示:叶酸摄人充足,可降低携带MTHFR 677CT、TT基因型个体发生食管癌的危险性.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饮用河水或渠水、饮食不规律、辛辣饮食、暴饮暴食、粮食存放超过1年、有食管或胃病变史、MTHFR 677位点发生C→T改变等是哈萨克族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叶酸摄入水平高是保护因素.结论 叶酸摄入缺乏是新疆哈萨克族食管癌的主要危险因素;MTHFR C677T多态是哈萨克族食管癌的易感因素.

    作者:秦江梅;王秀梅;陈波;杨磊;李锋;何玲;廖佩花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中国4城市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中B基因亚型分布

    目的 了解北京、石家庄、温州和深圳4城市慢性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感染者中B基因亚型(Ba和Bj)的分布情况.方法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对北京(18例)、石家庄(22例)、温州(34例)、深圳(27例)市101例乙肝患者血清标本,经多对型特异性引物巢式PCR鉴定为B基因型慢性HBV感染者的血清标本进行B基因亚型分析,并对部分血清标本以PCR产物直接测序法确定其亚型,以验证PCR-RFLP的准确性.结果 经PCR-RFLP分析101例均为Ba亚型,未发现Bj亚型,其中30例经测序分析也证实为Ba亚型.结论 4城市的HBV/B主要为Ba亚型.

    作者:王杰;高俊薇;庄辉;李杰;王佳;李雅娟;金晖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猪链球菌2型反应调控因子RevS突变株的构建

    目的 构建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05ZYH33反应调控因子RevS基因敲除突变体,研究基因敲除后对细菌基本生物学性状及对小鼠和猪的致病性的影响.方法 构建中间为壮观霉素抗性基因,两侧为RevS编码基因上、下游同源序列的基因敲除载体,通过同源重组和PCR法鉴定,获得Revs编码基因完全被壮观霉素抗性基因替代的突变株.体外观察基因敲除后细菌的稳定性、生长曲线、菌落形态、溶血性、染色情况、镜下形态及蛋白表达等基本生物学性状有无发生明显改变.以108CFU野毒株和缺失株分别感染BALB/c小鼠和20日龄仔猪,观察致病性有无明显区别.结果 PCR分析显示RevS编码基因完全被壮观霉素抗性基因替代,基因敲除后细菌的基本生物学性状无明显改变.动物感染实验显示,RevS缺失株对小鼠的致病性显著减弱,但对其主要宿主猪的致病性未见显著改变.结论 成功构建了猪链球菌2型强毒株05ZYH33反应调控因子RevS基因敲除突变株,基因敲除后未明显影响细菌的基本生物学性状,但对小鼠和猪的致病性有所减弱.

    作者:鞠爱萍;王长军;李明;程功;郑峰;潘秀珍;陆承平;唐家琪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云南省2004-2006年流行性腮腺炎疫情分析

    流行性腮腺炎是云南省较为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为制定切实可行的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对云南省2004-2006年腮腺炎疫情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庞颜坤;丁峥嵘;陶汝国;余文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中国部分地区大肠埃希菌O157的分子分型及变异研究

    目的 了解出血性大肠埃希菌(EHEC)O157的分子流行特征和遗传变异关系并完善EHEC O157:H7感染性腹泻监测制度.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对1988-2005年部分地区分离到的249株EHEC O157:H7(其中产志贺毒素的245株,不产志贺毒素的4株)和51株O157非H7进行分子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stx2基因在我国的EHEC O157:H7菌株中有着很高的分布率,部分菌株携带stx2基因变种.300株O157共分为161种带型,其中51株O157非H7菌株共有42种带型,4株O157:H7非产毒株分别为4种带型,245株EHEC O157:H7共有115种带型.结论 EHEC O157间的基因变异较大;产stx2原毒素的菌株和stx2毒素发生变异的菌株带型相差较大.部分菌株之间存在着一定的交叉,说明虽然这两大类菌株有其特有的流行克隆系,但是它们的克隆系之间亲缘关系较近.

    作者:王丽丽;夏胜利;胡万富;顾玲;杨晋川;陈倩;崔志刚;许彦梅;王鑫;叶长芸;景怀琦;徐建国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列线图法预测人群归因分值

    人群归因分值(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F)是广大流行病学工作者熟悉的公共卫生学指标.PAF的计算主要根据某个危险因素对某病的相对危险度(RR)和人群中该危险因素的暴露比例(Pe).文中介绍由RR和Pe估计PAF列线图的制作方法,以便快速简捷地估算PAF.

    作者:邱宏;余德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黑龙江地区幽门螺杆菌毒力基因型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关系的研究

    幽门螺杆菌(Hp)感染除与宿主和环境因素有关外,菌株的毒力差异对临床结果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Hp基因亚型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地理差异在导致不同临床结局中所起的作用仍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研究旨在阐明Hp主要毒力基因亚型在黑龙江地区的分布情况及其与胃、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

    作者:田文静;王滨有;何利华;张建中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甘肃省汉族、回族和东乡族糖尿病患者血糖和血脂代谢异常的研究

    研究显示许多糖尿病易感基因多态性与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发生有民族问的差异.笔者曾对甘肃回、汉两个民族2型糖尿病(2DM)、糖尿病肾病患者Apo-E的遗传多态性进行研究[1],除了易感基因多态性存在明显的差异,2DM患者脂类代谢也存在明显的种族间差异[2].

    作者:郭茜;胡正强;刘静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云南省玉溪市红塔区鼠型斑疹伤寒病原及血清流行病学调查

    目的 明确玉溪市红塔区是否为鼠型斑疹伤寒疫源地.方法 采用微量室温补体结合法,对红塔区人群和鼠类进行鼠型斑疹伤寒(莫氏)立克次体血清抗体检测,用鼠、鼠体外寄生节肢动物标本接种豚鼠进行病原体分离,并调查鼠密度和鼠蚤指数.结果 调查的7镇14个调查点人群血清抗体均检出阳性,总阳性率28.92%(96/332),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0.83,其中发热患者和健康人群抗体阳性率分别为31.86%(72/226)和22.64%(24/106);男女阳性率分别为26.71%(43/161)、30.99%(53/171),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组阳性率分别为0~6岁29.63%(8/27)、7~18岁18.06%(13/72)、19~39岁39.62%(42/106)、40~59岁27.50%(22/80)、60岁以上23.40%(11/47),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个调查点捕获的鼠类均检出抗体,阳性率为44.95%(89/198),GMT为30.30;从11组鼠类标本中分离到5株莫氏立克次体,从6组蚤类标本中分离到3株莫氏立克次体,病原体分离率为44.44%(8/18),其中鼠类为45.45%(5/11)、蚤类为50.00%(3/6);1组螨类标本接种豚鼠未引起豚鼠发病;确诊1例鼠型斑疹伤寒病例;褐家鼠和黄胸鼠占捕鼠总数的99.49%(197/198)、印鼠客蚤占捡蚤总数的74.26%(303/408),鼠蚤指数为2.06,鼠密度为11.13%.结论 红塔区人群和鼠类中存在鼠型斑疹伤寒,且处在较高感染水平,可认定该区为鼠型斑疹伤寒疫源地.

    作者:李雪梅;张丽娟;张德荣;付秀萍;李昆;张景山;曹丕德;普保荣;王凤英;师玉琼;张纯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整群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应正确计算抽样误差

    为了澄清整群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中正确计算抽样误差的必要性,以在某市15岁及以上人群中开展的一次两阶段整群抽样调查为例,分别采用适用于单纯随机抽样数据的方法和考虑了复杂抽样设计的方法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忽略对复杂抽样设计的考虑,不恰当的采用适用于单纯随机抽样数据的方法进行数据分析,不仅有可能大大低估样本统计量的抽样误差,在进行假设检验时,甚至会得到错误的结果,故正确分析和报告整群抽样调查数据的抽样误差是非常必要的.

    作者:吕筠;何平平;涂文校;李立明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间日疟长潜伏期研究进展

    间日疟的潜伏期一般为12-20 d[1],长潜伏期间日疟是指在传播期被感染后不发病,经过一个长的潜伏期(一般在6个月以上)后初次发病,通常为跨年度发病.

    作者:朱东山;杨维中;王建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广州市2005年成年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相关危险因素调查

    为掌握广州市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的主要发生、发展趋势及其规律,于2005年启动了成年人慢病相关危险因素监测工作,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刘伟佳;梁伯衡;杜琳;潘冰莹;刘翔翊;陈健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中国食管癌高、低发区土壤与植被类型比较研究

    目的 了解中国食管癌高、低发区土壤类型、植被类型及土壤有机碳密度(SOCD)的差异.方法 建立全国1990年代抽样研究地区食管癌死亡率数据库,在ArcGIS 9.1软件中制作相应研究地区的市、县界多边形电子地图并与疾病数据库链接,结合中国土壤及植被图运用多边形叠加分析的方法提取抽样地区土壤与植被类型,并计算土壤平均SOCD.比较食管癌高、低发区的土壤及植被类型及其分布比例,并对食管癌死亡率与相应地区平均SOCD进行等级相关分析.结果 中国食管癌高、低发区的土壤与植被类型均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男、女食管癌死亡率与100 cm及20 cm的平均SOCD均存在着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是-0.504与0.575(男性,P值分别是0.004与0.001)及-0.487与-0.526(女性,P值分别为0.003与0.001).结论 食管癌死亡率的高低与所处地区的土壤、植被类型及SOCD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作者:吴库生;霍霞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流行病学与计算机应用第四讲筛检试验

    筛检试验是开展现况调查和疾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的基础.要找到一个好的筛检方法需经过严格的统计检验和现场流行病学的试验.本文就筛检试验的方法进行介绍.

    作者:俞顺章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中国既往不安全有偿供血感染HIV者自然史双向性队列研究

    目的 探讨中国既往不安全有偿供血员HIV感染自然史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双向性队列研究方法,从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中抽取6个省的10个县(区),选择所有2006年7月24日前发现并确认既往不安全有偿采血(浆)者HIV/AIDS病例,收集其感染、发病、死亡信息及影响因素.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1)在7551例HIV感染者中,典型进展者6533例(86.52%,其中AIDS患者4757例),快速进展者108例(1.43%),长期不进展者910例(12.05%).(2)目前已经进展为AIDS者4865例(64.43%),AIDS中位潜伏期为9年(95%CI:8.96~9.04);至今累计未应用抗病毒药物治疗者1157例(占AIDS 23.78%),其中死亡283例,这些未治疗的AIDS死亡者中位生存时间为6个月(95%C/:4~7),2、3年病死率分别为95%、99%.(3)AIDS潜伏期长短与性别、感染HIV时年龄无关(P>0.05);未治疗的AIDS患者生存时间长短与性别有关(P<0.05),但与诊断AIDS时年龄、文化程度、婚姻无关(P>0.05).结论 研究结果与UNAIDS提出的成年人慢速疾病进展规律比较,所得潜伏期略长而AIDS自然生存期较短,但与其他途径感染HIV人群潜伏期相近.

    作者:张福杰;豆智慧;于兰;马烨;汪宁;曹广华;李传涛;赵金先;孟向东;乔晓春;霍伟;赵红心;刘中夫;王烈;尚红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XPC基因多态性与卵巢癌发病风险的关联研究

    研究表明,存在于DNA修复基因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可能与个体的DNA修复能力有关,且可能导致不同个体疾病遗传易感性的差异.XPC(xeroderma pigmentosum group C)基因是核苷酸切除修复系统的重要成员,定位于染色体3p25,其第8外显子C/T、第9内含子PAT-/+及第15外显子A/C多态可能与肺、头颈部等多个部位肿瘤的发病风险有关[1,2].

    作者:周荣秒;王娜;郭炜;张晓娟;董秀娟;李琰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本刊对统计学方法的要求

    作者: 刊期: 2008年第01期

  • 1386名大学生童年期性虐待与不良心理行为的相关性研究

    目前我国对儿童性虐待研究主要集中在探讨青少年或成年人童年期性虐待的发生类型上,对其不良心理行为影响的研究尚不多见.笔者对某高校1386名大学生童年期性虐待与其不良心理行为的关系进行研究,为系统研究奠定基础.

    作者:苏普玉;陶芳标;曹秀菁;郝加虎;张存红;陈涛 刊期: 2008年第01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