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振江;黄家梅;李朝晖;裴振义;许晓明;许小鹏;余国平;蔡宏;朱肇光;吴长春
[目的]分析福州市肠道蠕虫感染情况和流行态势,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福建省统一制定的调查方案抽样选点,用改良加藤氏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卵;透明胶带纸肛拭法检查儿童蛲虫卵;用Epidata 2.0软件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检出5种肠道蠕虫,总感染率9.8%,比2003年的15.1%下降了35.3%,农民的钩虫感染率8.5%和小学生的蛲虫感染率9.2%均较高;平潭县与永泰县感染率较高,达18.4%和12.6%.[结论]福州市肠道蠕虫防治成效明显,但对重点人群仍需进行驱虫治疗.
作者:叶道光;郑婉辉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提高福建省医疗机构死因监测信息登记报告质量.[方法]利用福建省2008年医疗机构死亡病例通过国家死因网络专报系统报告的传染病个案库,分析死亡病例监测报告质量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县及县以上医疗机构实际报告数占全省应报告单位数的51.8%,全省县区报告率为94.2%,2008年全省医疗机构死亡病例报告数较2007年增加159.9%,医疗机构通过国家死因网络专报系统报告的死亡个案约占同期全省死亡总数的18.4%.从医生填写死亡卡到实行网络报告7 d的及时率为88.9%.当天审核及时率为75.7%;死亡病例根本死因编码错误率为12.1%.[结论]2008年全省医疗机构死因报告比2007年有较大改善,应进一步加强临床医生和编码人员的培训,加强医院内部管理,报告质量应作为绩效考核指标,优化死亡病例网络直报系统,疾控机构加强医疗机构技术指导检查.
作者:黄文龙;洪荣涛;谢忠杭;欧剑鸣;章灿明;李宏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观察新生儿免疫接种乙肝疫苗(酿酒酵母)5 μg后抗体阳转率及无应答者采用乙肝疫苗(汉逊酵母)10 μg加强免疫的效果.[方法]对1 347名新生儿按0、1、6程序接种乙肝疫苗(酿酒酵母)5 μg后,于末针接种后1个月至7年后采血用ELISA法检测抗体,其中部分无应答者以乙肝疫苗(汉逊酵母)10 Pg加强免疫.再于末针接种后1月采血检测抗体.[结果]乙肝疫苗(酿酒酵母)5 Pg免疫接种抗体阳转率为78.7%,无应答者以乙肝疫苛(汉逊酵母)10 μg加强免疫,抗体阳转率为96.7%.[结论]国产乙肝疫苗(汉逊酵母)10 μg对无应答者加强免疫效果好.
作者:邹艳芳;叶素贞;黄芬清;卢文秀;冯桂英;周翔;林光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动态检测血浆C-反应蛋白(CRP)在预测骨髓增殖综合症(MDS)病情进展与预后的意义.[方法]用日立7170全自动生化仪采用透射比浊法动态检测63例MDS患者血浆中的CRP浓度.[结果]MDS患者转化为急性白血病时血浆中的CRP浓度高于未转化者.[结论]动态检测血浆CRP可以初步预测MDS的预后.
作者:李庆端;高建平;陈志哲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武汉市江夏区农村井水微生物污染状况.[方法]对332件农村饮用井水的水质按GB/T5750.12-2006规定的方法进行总大肠菌群和耐热大肠茵群检测.[结果]总大肠菌群阳性检出率为95.8%;耐热大肠菌群的检出率为73.2%.[结论]农村井水微生物污染主要为耐热大肠菌群,且污染比较严重,存在暴发肠道传染病的可能性.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
作者:潘新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厦门市中小学生校园内伤害现状,探讨其发生、发展规律,为降低伤害发生率,制定防治措施提供参考.[方法]采取随机整群抽样法,在所有中小学中抽取24所学校48个班级共2 309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内容为在过去1学年中在学校内伤害的发生情况.[结果]1学年内有1 059人发生伤害,累计3 584人次,人均3.38次,伤害总发生率45.9%,男生(52.5%)高于女生(37.0%),小学生(50.1%)高于初中生(39.3%).伤害主要类型为摔伤(49.5%)、碰撞伤(37.5%)、扭伤(31.0%)和割伤(22.2%),地点在操场(31.9%)和教室(23.0%),跑得太快、被绊倒、上体育课和地板滑是导致伤害的主要原因;25.0%受伤学生因伤耽误学习,平均每例伤害影响其正常活动0.87d,家长为照顾受伤孩子耽误工作平均0.56 d.中小学生对伤害的知晓率为72.5%.[结论]伤害在中小学生中发生率高,对学校内各类伤害的特点,应采取相应的综合预防和干预措施,减少校园伤害的发生.
作者:戴龙;施红;柯惠燕;张兰;谭东;张金华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综述当前生物恐怖袭击的特点及国内外应对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城市卫生系统应对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对建立城市应对生物恐怖袭击卫生应急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提出适合我国实际的应急机制.
作者:梁纪伟;于飞;薄涛;姜法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工作是提高各族群众认识地方病危害,改变不良生活行为,主动参与地方病防治的重要手段之一,是巩固碘缺乏病防治效果的有效措施.根据<新疆2007年中央补助地方公共卫生专项资金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项目技术方案>,结合我区碘缺乏病防治工作实际,我们于2008年6月和11月在全区开展针对性的地方病防治健康教育活动,以提高我区群众对碘缺乏病等地方病防治知识的知晓率,增强保健意识,促进健康行为的形成.
作者:杨丽红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性质未定的宫颈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的临床意义及进一步处理的临床路径.[方法]对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TCT)中被诊断为ASCUS的310例进行高危型HPV-DNA检测和阴道镜下活检.[结果]宫颈ASCUS患者中,CIN I级65例(20.9%)、CINⅡ级13例(5.9%)、CIN III级3例(1.0%),宫颈癌2例(0.6%),宫颈尖疣46例(14.8%).高危型HPV阳性者CINI检出率为61.3%(65/106);高危型HPV阴性者CINI检出率11.3%(23/204).高危型HPV阳性者CIN检出率较高(χ2=85.94,P<0.01).[结论]对诊断为ASCUS的患者应予足够重视,HPV-DNA检测和阴道镜检查是进一步处理的有效手段;HR-HPV检测对ASCUS患者的分流具有重要意义,高危HPV阳性或无条件随访的患者可直接行阴道镜检查.
作者:叶健文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分析海岛妇女生殖健康的现状,为妇女保健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统一调查表,对舟山市现代女子医院妇科门诊自愿接受调查的2 854例做问卷调查.同时进行妇科及实验室检查,对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海岛妇女平均初潮年龄、人工流产和自然流产次数均较高,妇科疾病主要是慢性宫颈炎和阴道炎,还有子宫肌瘤、卵巢和乳腺疾病等.[结论]应在海岛女性中进一步普及相关卫生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水平.
作者:王晓莺;龚戬芳;李燕波;郁迪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临河地区涂阳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的结核病感染情况,提高肺结核病人的发现,减少疫情,对肺结核的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提供手段.[方法]对涂阳肺结核病人密切接触者进行胸透和痰涂片筛查.[结果]涂阳病人密切接触者感染的危险性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且与排菌量、年龄及身体素质有关.[讨论]保护涂阳肺结核密切接触者,是控制传染源和切断传播途径的重要手段.
作者:李瑞清;李忠;赵虹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分析芗城区土源性线虫感染情况和流行态势,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按全国土源性线虫病监测方案抽样选点,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检查肠道蠕虫卵,透明胶带纸肛拭法检查儿童蛲虫卵,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6-2008年土源性线虫总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钩虫感染率高(41.4%)与农村环境卫生条件差和多数农民习惯于徒手赤足下地劳动,直接接触污染的土壤引起钩虫反复感染有关,儿童的蛲虫感染率高与农村儿童未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幼儿园卫生条件差有关.[结论]应加强对儿童的健康教育,开展驱虫防治,降低感染.结合新农村建设,建设无害化厕所,加强粪便管理,减少虫卵污染,降低土源性线虫的感染机会.开展对3岁以上人群统一驱虫,是降低土源性线虫感染率的有效措施.
作者:张志魁;魏美羡;吴月娇;周俊仁;张雪白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漳州市2003-2008年围产儿出生缺陷现状、流行病学特征及其变化趋势,采取干预措施,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生.[方法]利用本市27所医院出生缺陷监测网收集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监测围产儿199563人,6年总出生缺陷发生率为9.8‰,由2003年的8.2‰上升至2008年的10.2‰,出生缺陷发生率呈上升趋势.1945例出生缺陷病种前5位顺位依次为总唇裂、神经管畸形、多指(趾)、先天性心脏病和先天性脑积水,其中先天性心脏病、多指(趾)、尿道下裂呈上升趋势,而神经管畸形、先天性脑积水呈下降趋势.1 945例出生缺陷儿中产前确诊742例(38.2%).<20岁及>35岁产妇出生缺陷发生率高于20~35岁年龄组.[结论]近年来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上升;产前诊断水平有待提高.
作者:周坚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阐明卫生统计信息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通过论述卫生统计信息数据的性质和职能来说明统计信息工作对疾病预防控制管理的影响.[结果]在新形势下,要加强管理,促进事业发展,必须充分发挥卫生统计信息功能,有效开发和充分利用统计信息,依据科学的统计信息资料,提高服务质量,促进疾病预防控制事业的全面发展.[结论]卫生统计工作在疾病预防控制管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叶清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探讨游泳加抚触对新生儿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将2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于出生第2天给予游泳加抚触至生后42 d,对照组单纯沐浴,比较两组新生儿奶摄入量、睡眠和42 d体重增长的情况.[结果]观察组24 h后新生儿平均摄入奶量明显增多;睡眠情况明显改善,42 d体重观察组高于对照组.[结论]游泳加抚触可使新生儿奶摄入量增加,促进睡眠,使其体重增加,对生长发育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作者:蚁持缨;顾国桢;林淑娟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评估桂花镇灾民集中安置板房存在和潜在的公共卫生风险,为预防和控制传染病提供依据.[方法]采取查看集中安置板房建设图纸和现场入户调查核实方式,逐个调查安置板房有关卫生设施建设情况.[结果]该镇板房集中安置点选址、公共卫生设施、卫生服务机构配置、传染病防治、饮水和食品卫生安全等基本符合要求,但存在缺乏配备相应垃圾收集桶或垃圾集中收集池;居民公共厨房缺乏防蝇、防尘等设施;饮用水供应不足等问题.[结论]集中安置板房可能存在呼吸道、肠道、介水和蚊媒等传染病暴发流行和传播的风险.
作者:刘振江;黄家梅;李朝晖;裴振义;许晓明;许小鹏;余国平;蔡宏;朱肇光;吴长春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掌握艾滋病、性病疫情在高危人群中流行及高危类型和场所分布情况,了解健康信息教育与交流的干预模式对目标人群艾滋病认知、行为改变情况;探索在民族地区预防控制艾滋病经高危人群传播的方法,为控制艾滋病提供依据.[方法]根据国家哨点监测方案,对高危类型中暗娼人群(FSW)连续3年开展6轮HIV监测,并进行艾滋病信息教育与交流的行为干预.[结果]2005年当地FSw艾滋病基本知识知晓率29.5%,2007年知晓率67.9%.2005年高危场所FSW安全套每次使用率不到14%;2007年为74.4%,2005年高危场所季度干预覆盖率3%;2007年为60%.FSW人群计划定期健康检查的比例干预前47.6%提高到74.1%;显示宣传教育及行为干预工作有明显成效.[结论]艾滋病的传播与其行为密切相关.其传播的特殊性、单一性为预防控制提供了依据.对FSw实施有效预防与控制艾滋病健康教育与信息交流的干预措施,促其改变高危行为,减少危害措施,就能有效遏制艾滋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传播和蔓延.
作者:才让拉毛;吕卫民;陈庆荣 刊期: 2009年第06期
卫生监督部门面对国家经济社会广泛的卫生事务管理,经常涉及政策选择、突发事件应对、纠正卫生违法行为等法律事务.这些事务小能事前由立法完全加以明确具体规定,以给出准确的行为规范.故法律赋予卫生监督部门在卫生行政处罚时充分的行政裁量权.然而,日常卫生法律事务中,显失公正公平等损害国家或相对人利益的卫生行政处罚时有发生,社会反应强烈.
作者:徐靖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太仓市12岁儿童口腔健康知识知晓情况.[方法]采用调查问卷的形式,对44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儿童刷牙率为98%,含氟牙膏使用率仅为13.8%,有食用果汁、甜点和糖果习惯的儿童分别占58.9%、65.7%和40.6%,男女无差异.[结论]在提高儿童刷牙率的同时,应进一步强化含氟牙膏的使用,把健康知识转换为健康行为,应作为今后健康教育课的重点.
作者:江海;任福琳;杨艳 刊期: 2009年第06期
[目的]了解福州地区献血者中梅毒阳性的情况,保障用血安全.[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4月71 926人献血者(242例确认梅毒阳性)的献血地点、年龄、性别、出生地、献血次数和职业分布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梅毒阳性率为3.4‰,初次献血者梅毒阳性率为6.6‰,两次以上献血者阳性率为零.流动献血点梅毒阳性率高于固定献血屋;18~25岁女性梅毒阳性率高于同龄男性.各年龄段中,36~45岁阳性率高,男女性类似;不同职业和地域,以农民和外省市献血者阳性率高.[结论]献血者招募和保留工作的重点仍是加强血液安全宣传教育,建立和巩固一支数量充足的定期自愿无偿献血者队伍.
作者:纪淑华;赖东生;刘剑明 刊期: 2009年第0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