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慢性鼻窦炎52例

陈乌娜;程金妹;岳利华;卢祯福

关键词:慢性鼻窦炙, 儿童, 中西医结合
摘要:鼻腔鼻窦位居上呼吸道的关键部位,任何外界及内在不良因素均易使鼻窦罹患各种病变.对于儿童,有诸多因素使之较成人易感染而患病,稍不及时治疗就成为慢性化脓性鼻窦炎.因其鼻窦的解剖、生理和病理与成人有一定的差异,故其慢性鼻窦炎的治疗不完全与成人相同,应尽量保守治疗[1].
福建中医药杂志相关文献
  • 雷公藤多甙致雌性小鼠生殖功能低下模型证候初探

    临床报道及药理研究表明,雷公藤能造成育龄期女性生殖功能低下[1,2],我们拟用其这一特性建立一新的生殖功能低下动物模型.通过前期药物量效关系研究,我们已初步探索出了雷公藤多甙有效的造模用药剂量及造模时间.

    作者:张黎鹏;吴克明;童妍;王家葵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带血管蒂骨膜转移术治疗腕舟骨移位骨折5例

    舟骨骨折是腕部常见的骨折,仅次于桡骨远端,发生于腰部的占65%t[1].而骨折端错位>1 mm的移位骨折,合并血管损伤的可能性极大,不愈合率达92%,仅次于股骨颈骨折[2].早期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对预防骨不愈合与缺血性坏死是非常重要的.

    作者:吴成专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医整体护理电子病历的研制与应用

    随着医院信息化建设的开展,医疗信息已成为医院综合信息系统的核心,从2006年开始我院在计算机专业人员的配合下,结合医院的特点,进行了中西医结合整体护理电子病历的研制,并在医院内推行,取得了预期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关风光;陈玉萍;王芳;杨晓凌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规范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巩固提高预防接种质量

    自2004年以来,我院按照省卫生厅下发的<福建省预防接种门诊规范化建设实施细则>和<福建省规范化接种门诊评审标准>开展接种门诊规范化创建工作.

    作者:王英辉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痛泻要方合培菲康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肠易激综合征(IBS)是一组症候群,以腹痛(或不适)、排便频率改变(腹泻与便秘)、粪便性状异常(粘液便、稀水便或硬便)为主要症状.我们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使用痛泻要方合培菲康治疗以腹泻为主症的IBS,并和单纯使用培菲康和痛泻要方作对照组进行比较,发现具有更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罗春明;欧志穗;姬爱冬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胆胃方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临床观察

    由于过多反流的胆汁导致胃粘膜特殊的炎症性变化.引起一组以腹痛和胆汁性呕吐为特征的临床症候群,称为胆汁反流性胃炎(bile reflux gastritis),由于肠胃反流呈碱性,又称碱性反流性胃炎(alkalinereflux gastritis).

    作者:朱永苹;林寿宁;黄适;罗昭琼;李茂清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脾胃关系之探析

    脾与胃关系密切,存在着不同于一般脏腑关系的气化结构.脾之与胃,一脏一腑,胃归六腑而属阳,脾归五脏而属阴,且脾胃皆属五行之土,故分而言之,则脾为阴土,胃为阳土,一阴一阳,属性不同而又有着不同的生理特性,脾体阴而用阳,性湿而善升,喜燥而恶湿;胃体阳而用阴,性燥而善降,喜润而恶燥,因此两者在深层上存在着阴阳互助、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的密切关系.

    作者:吴闽芬;纪立金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电针治疗血管性痴呆大鼠对海马CA1区p53表达的影响

    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VD)是由一系列脑血管因素导致脑组织损害引起的痴呆综合征的总称.本实验采用动物实验的方法对VD大鼠脑内的p53的表达进行基础性研究,以期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理及电针治疗的作用机制.

    作者:朱燕珍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对治疗2型糖尿病73首有效方药应用规律的探讨

    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即消渴病)有着悠久的历史,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积累了大量宝贵经验,并经历代医家不断发展创新和总结提高,逐渐形成了独特的学术体系.尤其是近十几年来,无论是临床研究还是基础研究均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并创制了许多有效的方剂.

    作者:周艺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健脾补肾活血方对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骨髓造血细胞Fas及FasL影响

    本文采用细胞培养的实验方法,探讨健脾补肾活血方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抑制造血细胞凋亡的作用机理.临床实验研究中选择慢性再障15例,分离骨髓单个核细胞加入高、低剂量的健脾补肾活血方药后,检测细胞凋亡率及Fas及FasL.结果.再障患者骨髓造血细胞经健脾补肾活血方干预作用,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说明健脾补肾活血方可明显降低骨髓细胞凋亡率,进而促进恢复造血.

    作者:胡明辉;周永明;朱文伟;薛志忠;陆嘉惠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椎旁封闭结合推拿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127例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骨科的常见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腰部疼痛伴下肢放射性疼痛,临床治疗方法很多.我们自2001年1月至2006年1月以来,采用椎旁封闭结合手法推拿治疗该病127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朝阳;林拥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段富津教授治疗胃脘痛的经验

    段富津,我国著名中医学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黑龙江省名老中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方剂教研室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及省重点学科带头人,国家重点学科方剂学学科创始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全国优秀教师、全国师德先进个人.

    作者:李冀;闫忠红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复方大承气汤治疗肠粘连68例

    自2003年4月至2005年4月,笔者运用复方大承气汤治疗手术后并发肠粘连患者68例,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68例病人均系武义县第一人民医院外科住院病人,均有腹部手术史及腹痛腹胀,肛门停止排便排气等症状,大部分兼有呕吐,可闻及高调气过水声,X线腹透或腹平片符合肠梗阻征象.

    作者:杨光成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进展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腰腿痛常见的原因.目前国内外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包括保守物理治疗、手术治疗、药物治疗、传统治疗、基因治疗等,仅约有10%~20%的患者需要接受手术治疗.本文着重综述手术治疗现状与进展.

    作者:黄庆生;陈国龄;李炜明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思路探讨

    慢性萎缩性胃炎(简称CAG)发病率高,疗效欠佳.部分严重肠上皮化生及异形增生者可以转化为胃癌,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和健康带来了很大危害.成为消化系统疾病中常见的疑难病之一.利用中西医各自的优势,开展中西医结合治疗.为CAG的防治开辟了一条有效的途径.

    作者:谢永丹;吴启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傍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40例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病.由于椎体侧后方、后关节前缘、钩椎关节后方增生或椎间盘突出,使椎间孔变小,可出现颈项背疼痛并向上肢放射,伴有颈部活动受限.近5a来.我们采用傍针刺治疗此型颈椎病,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俐;吴明霞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马钱子的成分与质量控制方法研究概况

    马钱子(又名番木鳖)系马钱科植物马钱(Strychnos,nox-vomica L)或云南马钱(Istrychnos pierriana A. W.Hill)的成熟种子,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马钱子是中医临床常用的药,早药用记载见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其性味苦、寒,有巨毒,归肝、脾经.

    作者:黄坤海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台湾中医基本护理训练课程审查认定制度之建立

    近年来中医学蓬勃发展,台湾地区民众对中医医疗接受度增加,中医医疗团队早已在台湾积极结盟及快速发展中,根据台湾卫生署统计19家医学中心级(三甲级)医院有9家设立中医部门,中医诊所由1988年1652家扩展至2002年2601家.

    作者:钟蕙如;林宜信;项平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妇康栓对老年性阴道炎局部免疫功能的影响

    为了探讨妇康栓对老年性阴道炎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揭示其对阴道局部免疫功能的改善作用.将确诊为老年性阴道炎的患者纳入本实验,随机分为空白组和治疗组.对实验前后免疫指标值进行测定,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2组治疗前各项值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2组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1).提示妇康栓通过降低阴道pH值、IL-1β,提高阴道sIgA、乳糖脱氢酶活性,激活阴道局部免疫,维持阴道弱酸性环境.说明妇康栓对老年性阴道炎的治疗作用与其对阴道局部免疫调节作用密切相关.

    作者:曾倩;丁维俊;邓琳雯;吴颖琦;朱鸿秋;裴洪鸽;冯凌燕;曹旭升;曾庆秋 刊期: 2007年第02期

  • 玻璃酸钠联合曲安奈得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创伤性滑膜炎230例

    膝关节创伤性滑膜炎为运动创伤中的常见病,它严重影响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我们于2000年7月~2003年5月采用玻璃酸钠联合曲安奈得膝关节腔内注射治疗创伤性滑膜炎230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黄涛;李楠;王和鸣 刊期: 2007年第02期

福建中医药杂志

福建中医药杂志

主管:福建中医药大学

主办:福建省中医药学会 福建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