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忠
变应性鼻炎患病率高且呈上升趋势,严重影响人们的生活、工作.目前现代医疗虽起效快、短期疗效显著,但也存在不良反应明显、停药易反复、适用范围局限等不足.近年来中医药治疗变应性鼻炎取得了良好疗效,本文针对其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进行综述.
作者:王瑞雯;万文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在很长时间内,医护不分家,使护理理论隐含在医理之中,因此,研究中医经典理论特别是《内经》理论对中医护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从阴阳理论在护理中的应用、护理过程中注意抵御外邪的入侵、从针刺禁忌谈整体护理观、情志护理这四个方面论述《内经》护理理论.
作者:陈卫莉;李雪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学的文化归属问题一直争论不休,这是中医理论中的根本问题,直接关乎中医学发展传承,其答案应从中医学的理论构建与特点中找寻.本文对中医学的涵义、起源以及理论构建与特点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医学是一门禀承古人取象思维方式,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构建的一门具有独特理论体系的广博、深遂的社会文化医学,其与中国文化一体同源,无法割裂.正是由于对人社会属性的深刻把握,使得中医学能够临证疗效如神,理论经久不衰.
作者:刘洋;林晓峰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陈国权教授习惯于按头痛部位进行辨治:前额痛多责之于阳明胃,常用香砂六君子、半夏泻心汤等;巅顶痛多责之于厥阴肝,常用一贯煎、吴茱萸汤、逍遥散等;两侧头痛多责之于少阳胆,常用温胆汤等;后头痛多责之于太阳,常用葛根汤等.本文论及之头痛,多以肝胆论治.肝病可及胆、传脾胃,又有肾病及肝;而肝病又可分为肝阴虚、肝阳虚,且不通则痛,不荣也痛;感受外邪也不容忽略.故本文从肝寒犯胃、肾气不足,肝肾阴虚、脾胃气虚,肝阴亏虚、胆经痰热,肝郁脾虚、兼有风邪4端进行论述,以飨读者.
作者:梅如冰;陈国权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历代医家关于痛泻要方的方证病机存在不同的认识,现代大都沿袭吴昆在《医方考》论述的观点,即肝旺脾虚.但笔者并不认同,并从药物组成配伍分析、主治病症推测以及临证运用三个方面阐述,认为该方的方证病机应为肝旺脾虚湿滞,并强调在运用本方当辨证准确,特别是要分清肝旺与肝郁、脾虚与脾实,以免犯“虚虚实实”的错误.
作者:周胜强;黄孟君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胡国恒教授将气血亏虚作为头痛总病机;以补益气血为基本治法;多用甘温之品补脾益气,佐以补血之品,以虫类药祛风同时兼能通络止痛,且善用引经药引药归经.
作者:刘莹莹;胡国恒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笔者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整理归纳肝病传脾的证型有肝蕴湿热犯脾、肝郁湿阻乘脾、肝旺气滞耗脾、肝火灼津伤脾、肝血瘀结阻脾、肝阴亏损及脾、肝之寒湿困脾、肝滞痰凝呆脾等.而应对各证型的综合性治法有醒脾和胃清肝邪、扶脾化湿疏肝气、健脾益气抑肝木、资脾润燥降肝火、护脾和络祛肝瘀、滋脾养阴柔肝体、温牌散寒利肝湿、运脾化痰消肝积等八种,并附病案说明.
作者:王建康;鲍平波 刊期: 2014年第01期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为消化性溃疡、慢性萎缩性及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原因之一,属中医“胃脘痛”、“嘈杂”等范畴.肝脾同属中焦,在生理功能上相互协调,在病理上互相影响.古有“治胃病不理气非其治也”之说,单兆伟教授赞同“胃气宜和降不宜郁滞,胃病关键为气滞”这一观点,强调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中治肝必不可少.
作者:陈维;孙丽霞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双心”疾病在临床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姚祖培教授辨证治疗“双心”疾病,善于从肝入手,重视调畅气机,以调肝舒心为大法,兼顾脏腑盛衰,标本同治,从而达到“双心”安康的目的.
作者:陈韬;姚祖培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干祖望教授是全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耳鼻喉科奠基人、创始人,试整理较为完整的干老耳病医案7则与同仁分享.耳为清窍之一,为宗脉所聚、清阳交会流行之处,与全身脏腑经络关系密切,如:肾开窍于耳,心寄窍于耳,胆经入耳中,脾主升清而濡养于耳,肺主声、令耳闻声等等.故干老治耳病并不囿于耳之一窍,而是结合“五诊十纲”,强调整体辨证,既植根传统,又用夏变夷,既中规中矩,又灵活机变.干老善用经方,创制新方,组方精简,选药轻巧,转方果断,守方沉着,具体应用如:疏肝开郁解耳鸣,化痰和血启听宫,培土荣木消耳胀,丸药缓图息蝉噪,清震苍耳调气机,解表泄热除耳痛,益气运脾荣清窍,等等,立法用药无不匠心独运,疗效卓越,给人以启迪.
作者:朱杰;沈修文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作者:万文蓉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本文回顾分析《脉经》中关于绝脉的论述,对绝脉的病机、表现形式,以及绝脉与时间、体质、疾病等因素的关系作了归纳,对指导临床有一定意义.
作者:王洪忠 刊期: 2014年第01期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给予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方法治疗,治疗8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痉挛程度、肢体运动功能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9%,对照组为76.0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Ashworth量表评分均降低、Fugl-Meyer量表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升高更显著(P<0.01,P<0.01).结论:电针夹脊穴联合穴位透刺法治疗脑卒中后足内翻的临床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方法,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作者:宋书昌;卢智;王润云;赵见文;贾丽娟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对于永久性房颤,西医认为其不可转复,治疗则以预防脑卒中和心衰发作为主.然而中医以辨证论治为准则,因证施治,灵活运用中药,可取得意想不到的疗效.
作者:徐丽林 刊期: 2014年第01期
本文对第三届国际经方班暨第十三期全国经方临床运用高级研修班的专家授课内容进行了整理,系统总结了研修班专家们所传授的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
作者:李赛美;方剑锋;邓烨;刘超男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雷氏透达膜原饮一方始见于清代医家雷丰所著《时病论》,该方以芳香化浊、理气散邪之品,共奏开达膜原、辟邪化浊之功,治疗邪伏膜原之疾患.验案以寒热往来、腹胀泛酸为主症,兼具少阳、太阴两经之病症,符合邪伏膜原之病理特点,故用是方获效.
作者:王亚晗;王兴臣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孙思邈著《备急千金要方》已传世一千三百余年.今有李景荣、苏礼、焦振廉、任娟莉、李培振先生(女士)校释,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6月简化字排印出版.凡所校释,基本上皆出书证,并列出“题注索引”、“方名索引”以供检阅,给读者带来方便.此书内容丰富,既有前人的传承内容,又有当代的医学积累,具有比较可靠的基础,为发展我国传统医学提供了更多的治病经验和科研课题,有很高价值.李景荣先生等校释的这部《备急千金要方》,亦存在少数值得商榷之处,在此特摘出与校释者商榷,并就正于海内同道!
作者:李今庸 刊期: 2014年第01期
小青龙汤源于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为解表散寒,温肺化饮方剂,其逐水散阴寒之功,临床有广泛应用,现举例如下.1 病案案一 李某,男,70岁,2013年2月7日诊.患者反复咳嗽、咳痰15年,伴活动气喘1年.近因受凉外感,症状加剧加重2天.症见恶寒无汗,头痛流涕,咳喘痰多,粘腻带黄,短气喘息,稍劳即著,脘痞腹胀,纳差口干.吸烟20年,无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病史.体格检查:BP110/60mmHg,T36.5℃,R24次/min,听诊双肺呼吸音减弱,左下肺可闻及湿罗音,心律齐,90次/min,各瓣膜未闻及杂音,舌质偏淡,苔浊腻,脉滑.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血常规示:WBC8.0×109/L,N78%,血气分析PH7.35mmHg,二氧化碳分压45mmHg,氧分压70mmHg.X线检查:慢性肺气肿、左下肺炎.肺功能检查:FEV1/FVC<70%,FEV1值为60%,中度阻塞性通气功能障碍,支气管舒张实验阴性.
作者:吴铭芳;陈德菻 刊期: 2014年第01期
风引汤是《金匮要略》中辨治肝热动风证的重要基础方,本文从用药要点、方药配伍、用量比例角度解读方药,从合方应用辨治帕金森病、癫痫探讨学用风引汤的思路与方法.
作者:关芳芳;王付 刊期: 2014年第01期
“中医梦”不仅是中医人的梦,而且也必定是世界人民的健康梦.我们必须尊重和强化中医作为东方科学的学术地位,为中医发展创造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环境;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利用当今信息社会和正在进入大数据时代的契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
作者:毛嘉陵 刊期: 2014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