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例成人麻疹病例的临床特点

钱瑰丽;董明;刘念一

关键词:成人麻疹, 麻疹病例, 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发病, 血清学检查, 现报告如下, 颌下淋巴结, 首例, 皮疹, 免疫注射, 滤泡增生, 临床资料, 临床医师, 卡他症状, 经济管理, 患者, 红疹, 典型症状, 传播机制, 充血
摘要:麻疹是一种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传染性极强、传播机制极易实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医师不仅应熟知其典型症状如:发热、皮疹、结膜炎及呼吸道卡他症状,还应对近年来明显增多的成人麻疹、不典型麻疹及轻型麻疹有足够的认识,否则,极易造成漏诊、误诊。笔者于2000年3月接诊了2例麻疹样皮疹患者,后经血清学检查确诊为麻疹,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2例患者均为女性,年龄18~20岁,分别为我校经济管理系、自动化系学生,且是邻舍同学,首例发病后曾相互串门。首例为海南籍,于寒假结束返校后10 d左右发病。第2例与之在1周内相继发病。2例均是晨起后对镜梳妆时偶然发现眼红、面部大量红疹,继而自查身体其他部位,发现颈部、耳后、胸背及四肢全是密集红疹,略有灼热感,即前来就诊。2例均称儿时完成了全程计划免疫注射,近10 d有过轻微“感冒”,但否认服过任何药物。查体:T 36.5℃~36.8℃,双眼结膜轻度充血,有泪汪汪之感,轻度畏光,咽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明显(其中例2扁桃体Ⅰ~Ⅱ度肿大)。双侧颊粘膜未见柯氏斑,双侧腮腺管口周围红肿,颌下淋巴结1 cm×1 cm,活动,无压痛。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军团菌巨噬细胞感染增强蛋白研究及其应用前景

    军团病是近20年来新发现的传染病之一,主要是由嗜肺军团菌引起,症状以肺炎为主。1976年7~8月间,在美国费城召开的第58届退伍军人年会上首次暴发流行,故此以军团病或退伍军人病命名。迄今为止,我国已发生10多起小规模的暴发,在肺部感染性疾病中,军团菌肺炎占有很重要的比例。  军团菌是一种机会致病菌,广泛存在于天然水和土壤中。目前研究表明,军团菌属的细菌包含40多个种,其中至少有6个种的细菌有2个以上的血清型,19个种可以引起人患军团病[1,2]。人因吸入含有军团菌的气溶胶而感染,军团菌能侵入肺泡巨噬细胞以及其他的吞噬细胞内,并在其中寄生而不被杀灭,继续存活、繁殖,从而导致细胞破裂,释放出细菌及毒素和被破坏的细胞本身的有害物质,造成组织破坏[3]。  80%~90%的军团病是由嗜肺军团菌引起的,嗜肺军团菌通过“缠绕吞噬”方式被吞噬,能抑制吞噬体-溶酶体复合物的形成,并抑制吞噬细胞吞噬体酸化作用[4]。

    作者:邵祝军;万超群;徐建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维尔博狂犬病疫苗安全性分析

    2000年6~12月,按《国际临床试验规范》(GCP)方法对巴斯德梅里厄血清疫苗公司生产的维尔博狂犬病疫苗的安全性进行了临床试验观察。  一、材料与方法  1.实验对象:选择2000年6~8月来就医的被动物致伤者100例,按GCP入选排除标准确定观察对象,同时签定观察对象知情同意书和双方协议书。每组50例,所有观察对象均不使用抗狂犬病血清。  2.使用疫苗:维尔博狂犬病疫苗(实验组)为进口VERO细胞精制纯化疫苗,由法国万安特-巴斯德公司生产,是一种经活化、提纯并真空冻干的狂犬病疫苗,稀释液0.5 ml,批号:P1241-1;人用精制狂犬病疫苗(对照组)系辽宁生物技术公司生产(地鼠肾细胞培养),每支1 ml,批号:20000306-6。于上臂三角肌肌注。  3.免疫程序:为0、3、7、14、28 d 5针接种。  4.安全性观察方法:所有观察对象常规接种5针疫苗,并按“双盲法”分别登记和记录各项观察指标(局部和全身副反应)。  5.评价标准:  (1)安全性观察指标:第0~45 d局部和全身副反应发生的百分率,副反应类型及其程度。  (2)观察参数:本实验使用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的说明生物制品安全性的参数(1989年9月WHO ART),严密观察与记录。  二、结果  1.一般情况:观察对象共100例,男性48例(占48.0%),女性52例(占52.0%);年龄 小的5岁,大的78岁,11~50岁之间的共70例(占70.0%)。伤口Ⅱ度以下,即:轻度 抓伤或无出血的皮肤擦伤。致伤动物:被犬、猫、鼠、猴致伤分别为51、44、4、1例。致伤 部位: 上肢68例(占68.0%),下肢32例(占32.0%)。地区分布:老城区74例(占74.0%) ,新城区18例(占18.0%),郊区8例(占8.0%)。  2.安全性(局部和全身毒副反应)观察:①局部反应:实验组:50例受试者共观察250针次。在D 0针次无局部反应。D3~D14针次注射后24 h出现局部反应者9针次,出现率为3.6% 。其中局部轻度疼痛者8针次(占3.2%),轻度肿胀者1针次(0.4%)。24 h之内症状消 失者6针次,48 h内消失者3针次。对照组:50例受试者共观察250针次。在D 0~D28针次注射后24 h出现局部反应者64针次,出现率为25.6%,其中局部疼痛者44针次,占17.6%(轻度40针次,中度3针次,重度1针次)。轻度搔痒者2针次,轻度硬结者2针次,轻度青紫者1针 次,肿胀者11针次(轻度8针次,中度3针次)。出现红斑者4针次(轻度3针次,中度1针次)。 以上局部症状在24 h内消失者30针次,48 h内消失者18针次,72 h内消失者9针次,96 h内 消失者7针次。②全身反应:实验组:50例中共有4例于注射后24 h内出现全身反应,反应发 生率为8.0%,分别为轻度乏力2例、头痛和恶心各1例。症状于24 h内消失者1例,48 h 内消失者3例。对照组:50例中有17例于注射后24 h内出现全身反应,反应发生率34.0% ,其中乏力者10例(轻度6例、中度4例),轻度发热者2例、头昏2例、畏寒1例、胸闷1例、皮 肤过敏1例。上述症状24 h内消失者7例,48 h内消失者4例,72 h内消失者1例。  三、讨论  众所周知,狂犬病是一种高度致死性的传染病,一旦发病100%死亡。因此,在暴露前、后如何正确、及时地选择安全、有效、稳定、高纯度、中和抗体产生快并能保持较长时间的狂犬病疫苗,是广大防疫工作者的当务之急。大量临床试验显示,根据WHO推荐的方法,使用维尔博狂犬病疫苗以后,几乎100%的病人在免疫后第14 d或28 d获得阳转(用免疫荧光法和小 鼠综合试验法),抗体滴度很高 ,这一点在临床试验中已得到证实。本次实验组选用的狂犬病疫苗为WHO推荐的、能够控制 和重复进行工业大生产的VERO细胞狂犬病疫苗。该疫苗是经VERO传代细胞培养,具有良好的 耐受性、免疫原性和安全性。国产精制狂犬病疫苗是经地鼠肾单层细胞培养,其抗体滴 度比国产浓缩狂犬病疫苗高3~5倍,这标志着我国狂犬病疫苗的质量又上了一个台阶。 从近几年我国部分省、市防疫部门使用的浓缩狂犬病疫苗效果来看,维尔博狂犬病疫苗免疫 原性及安全性观察均在目前我国使用的国产浓缩狂犬病疫苗之前列[1,2]。本实验 观察中,两组在接种疫苗后局部及全身毒副反应发生率差异有显著性,局部反应:χ2= 48.52,P<0.01;全身反应:χ2=8.40,P<0.05。 实 验组毒副反应(局部及全身)不仅例数少、程度轻、而且症状消失快。由此可见,实验组安全 性观察明显优于对照组。

    作者:陈小霜;杜琳;肖斌权;黄桂花;段馥琴;闻书英;刘小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北京市朝阳区1999年流行性腮腺炎流行病学分析

    近几年来,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发病率较往年有所升高,且多发、暴发疫情时有发生,应用腮腺炎减毒活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是控制腮腺炎流行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现在腮腺炎疫苗尚属自费疫苗,未列入免疫程序。为探讨腮腺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程序的必要性以及预防接种的具体实施办法,本文从流行病学角度分析了北京市朝阳区1999年腮腺炎的发病特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腮腺炎流行病学资料来源于朝阳区卫生防疫站1999年疫情统计资料,人口资料由朝阳区公安局户籍科提供。  二、结果  1.发病强度:1999年朝阳区卫生防疫站共收到报告腮腺炎病例846例,发病率为58.14/10万,发病数比1998年(512例)升高65.23%。  2.时间分布:朝阳区腮腺炎全年均有发病,以冬春季为主,主要集中在1、4、5、6月份,占全年发病总数的50.48%,其中1月份高(122例),占全年发病总数的14.42%。冬春发病季节中的2、3月份发病率并不高,考虑与学生放假在家,减少了相互间传播的机会有关。

    作者:刘方;芮德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猪蛔虫对人群蛔虫感染和传播作用的实验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了解在人蛔虫和猪蛔虫感染并存的农村社区内因交叉感染发生的可能性,猪蛔虫对人群蛔虫感染传播的作用。方法 选择两个基线情况基本相同的自然村,即江西省新建县樵舍乡蔓湖行政村的老支村和畔支村为实验现场。在对两村所有人群进行相同药物治疗处理的同时,对其中1个村的猪群也进行治疗,并以约2个月的间隔重复对猪治疗2次,但对另一村的猪群不作治疗处理。在随后1年内,约每2个月1次,用改良加藤法观察两村人群蛔虫感染的回升情况。结果 药物治疗后连续5次横断面调查表明,人群蛔虫流行率和感染度在两村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χ2<0.658,F<1.658,P>0.1)。结论 当地猪蛔虫的传播对人群蛔虫的传播无重要影响。

    作者:彭卫东;周宪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北京市1988~1999年斑疹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斑疹伤寒是由立克次体引起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为进一步了解近十几年来该病在北京市的流行特点及动态变化情况,并为以后制订相应措施提供科学依据,现对1988~1999年北京市斑疹伤寒发病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  一、材料与方法  1.资料来源:1988~1999年斑疹伤寒发病资料来自北京市卫生防疫站资料室、档案室及疫情统计室。  2.斑疹伤寒诊断标准:突然持续性高热,伴随头痛或皮疹,外斐试验(WF)抗体滴度≥1∶160为现患病人。  3.资料分析:个案调查按北京市统一制订的调查表内容进行调查,并对发病资料按人、时、地三间分布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对有关数据用EPI info 6.0软件进行统计计算。

    作者:黎新宇;彭晓;贺雄;唐耀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济南地区干休所老年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

    糖尿病是当今危害老年人健康、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疾病之一,为进一步了解老年糖尿病的患病情况,加强对老年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及防治,对济南地区两个干休所长期居住的老干部进行了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  一、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随机选择两个干休所长期居住的老干部共145人,男性141人,女性4人,年龄63~89岁,平均(76.7±5.5)岁。  2.调查内容:对全体受检者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及并发症的调查,全面查体,化验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糖值临界者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留24 h尿查白蛋白定量(放免法,<30 mg/24 h者为正常,30~300 mg/24 h为微量白蛋白尿,>300 mg/24 h为大量白蛋白尿,>500 mg/24 h诊断为糖尿病肾病)。糖尿病诊断标准执行WHO/NCD/NCS/99.2与IDF-WPR制定的标准。

    作者:王立欣;马素明;廖明彦;王悦丽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安徽省1998~1999年麻疹疫情及流行因素分析

    目的 评价控制麻疹策略和措施效果。方法 运用急性迟缓性麻痹(AFP)监测系统网络进行麻疹流行病学监测。结果 通过对1~6岁儿童麻疹强化免疫,1999年全省麻疹发病率为1.36/10万,5岁以下年龄别发病率为3.65/10万,分别较强化免疫前(1991~1997年)下降了84.00%和87.49%。各项监测指标较1998年有所提高。结论 不断加强县、乡、村三级卫生人员的培训对于提高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是至关重要的;加强常规免疫,提高接种率,辅以强化免疫,是控制局部暴发疫情、降低发病率的关键。

    作者:张莲芝;何维宽;余文周;周淑洁;沈永刚;戴振威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威隆气单胞菌引起严重腹泻一例

    到目前为止,威隆气单胞菌(A.veronii)引起人类肠道致病极为罕见。我院于1999年9月17日从1例严重腹泻患者的脓血便中分离出该菌。  1.病历简介:患者男性,30岁。当天出现发热、腹痛、腹泻、恶心、呕吐,脓血便等症状;经大便镜检:红细胞(),白细胞();初诊为细菌性腹泻。  2.细菌学鉴定:将脓血便接种于血平板、麦康凯、SS培养基及碱性蛋白胨水增菌6~8 h后分离于4号琼脂平板35℃18 h培养。在4号平板上菌落生长快,大而纯,呈中心黑色,边缘无色菌落,并排除霍乱弧菌(埃尔托)。接种在6.5% NaCl中不生长。革兰氏染色为阴性杆菌;生化试验:触酶、氧化酶、动力试验阳性;分解蔗糖、甘露醇、葡萄糖(产气)、ONPG、水杨苷、七叶苷、吲哚、V-P、赖氨酸、鸟氨酸均为阳性;阿拉伯糖、肌醇、精氨酸双水解酶均为阴性;对O/129耐药。根据以上特征疑该菌为气单胞菌少见种,进一步用法国bioMerieux公司VIEK32型全自动微生物分析仪的GNI+快卡,API细菌学的专家系统鉴定,4 h结果显示30种生化反应,并经专家系统认可为威隆气单胞菌,鉴定百分率为99%。经上述分析仪的GNS-NT药敏鉴定卡试验,并经专家系统认可,再加MH-KB法药敏补充,得出该菌对氨苄西林、头孢唑啉耐药,对头孢他啶中敏,对头孢氨噻肟、头孢噻酚、庆大霉素、奈啶酸、奈替米星、呋喃妥因、氟哌酸、妥布霉素、复方磺胺甲恶唑、丁胺卡那霉素、环丙沙星、亚胺培南、哌拉西林(特治星)敏感。据此给予丁胺卡那霉素等治疗,4 d后痊愈。  3.分析:威隆气单胞菌为气单胞菌属中的一种肠道致病菌新种。该患者是会议集体用餐所导致的40多例腹泻患者中为严重的一例,因其他患者未做大便培养,所以,威隆气单胞菌是否与本次由食物引起的集体散发性腹泻有密切关系,这一结论尚需进一步确诊。结果显示:对于医院做大便常规培养时,一般只做沙门氏菌属、志贺氏菌属及霍乱弧菌的鉴定是不够的,对于经氨苄青霉素久治不愈者和严重腹泻患者(特别是脓血便)的大便培养中,应注意革兰氏阴性杆菌氧化酶阳性的优势菌的鉴定。

    作者:刘为真;史煜波;严枫枫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不同剂量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与免疫持久性观察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的甲型肝炎(甲肝)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与免疫持久性。 方法 对河北省正定县4个村166名6~8岁事先经血清检测抗-HAV阴性的易感儿童,按村分成4组,分别给予0.5、1、2及2剂经60℃ 3 h灭活处理的甲肝减毒活疫苗(滴度为106.52TCID50)。并于接种后3、12、24、36及48个月采集观察对象血清,采用Abbott-IMx mEIA试剂检测血清抗-HAV。并对接种1剂、2剂活疫苗组免后4年部分血清检测中和抗体。 结果 免后3个月抗体阳转率、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同疫苗滴度呈剂量效应关系。免疫后各组抗体水平于免疫后3个月达高峰后逐年下降,12个月内下降较明显,12个月后下降缓慢。免疫后4年接种2剂活疫苗组抗体阳性率与GMT均高于接种0.5剂及1剂组。接种1、2剂活疫苗组部分经Abbott-IMx mEIA试剂检测抗-HAV阴性的血清检测中和抗体,其阳性率为60%及83%。 结论 甲型肝炎减毒活疫苗的免疫原性与免疫持久性同疫苗的滴度有关,滴度为106.83TCID50的减毒活疫苗具有较理想的免疫原性及免疫持久性。减毒活疫苗接种后近期内不必予以加强免疫。

    作者:汪萱怡;赵守军;徐志一;马景臣;张英林;张玉伟;韩常全;邢占春;陈吉朝;张勇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4种类型医院感染直接经济损失的配比病例对照研究

    目的 了解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部术后伤口感染和颅内感染4种重要类型医院感染所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方法 采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调查95对患者的医疗费用,计算医院感染的直接经济损失。结果 病例组的平均医疗费用为38 741元,对照组为18 376元,平均每例感染病人多支出医疗费用20 365元(P<0.000 1)。医疗费用的增加以西药费为主,占总增加费用的62.07%;其次是治疗费、输血费和化验费,分别占总增加费用的10.32%、7.40%和5.72%。医院感染的经济损失因科室不同而异,肿瘤血液科高,平均每例增加34 944元。肺部感染、泌尿道感染、深部术后伤口感染和颅内感染患者的医疗费用平均每例分别增加31 940元、7 436元、17 332元和17 349元。95例感染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为50.57 d,比对照组的25.22 d高出25.53 d(P<0.000 1)。结论 医院感染严重增加了医疗费用支出,降低了病床周转率;认真做好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可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作者:周清德;褚德发;高秀华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部队乙型肝炎疫苗预防接种的成本-效果分析

    目的 应用成本-效果分析对部队不同乙型肝炎(乙肝)疫苗接种方案进行比较,为制定经济有效的全军乙肝疫苗预防接种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建立决策树和乙肝转归树,采用催化模型推算不同接种方案下易感人群年新感染率,用失能调整生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 DALY)作为衡量效果的指标,计算增量成本效果比。 结果 与不接种方案相比,直接接种方案和筛检再接种方案的DALY分别为61.888和57.175,增量成本效果比(cost-effectiveness ratio, CER)分别为392.70和251.90。用部队干部实际年龄构成进行加权,得到筛检再接种方案和直接接种方案的CER分别为251.9和392.7,即每获得一个健康生命年所需成本前者少于后者。 结论 筛检再接种方案优于直接接种方案;年龄越小接种的效果越好。

    作者:胡蓉;曹务春;张习坦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视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field survey)是流行病学研究的一个特点。自从140多年前,约翰*斯诺(John Snow)对伦敦霍乱流行进行开创性流行病学研究以来,就确认现场调查是医学科学研究中有别于其他研究方法的独特研究方法。我国著名流行病学家蒋豫图教授曾有一句名言:“不去现场工作,就不是真正的流行病学工作”。为什么流行病学一定需要现场调查?这是因为流行病以疾病的群体现象及其决定因素为对象,而疾病的群体现象存在于现场的人群中,所以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深入现场对人群进行调查,才能识辨群体现象,探索疾病发生和流行的原因,舍此别无其他捷径。尽管当今生物医学科学很发达,生物医学技术已经发展到分子学水平,电脑技术应用亦很普遍,但是这些都代替不了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现场工作中存在着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应急性问题进行现场调查研究,另一种是预先有计划的流行病学调查。前者工作特点[1]是:⑴要解决的问题出乎预料;⑵必须立即对该问题作出反应;⑶流行病学工作者必须亲赴现场解决问题;⑷由于必须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故调查深度可能受限。

    作者:吴系科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重庆市涪陵区免疫后麻疹的流行特征分析

    随着计划免疫的深入开展,麻疹控制工作已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绩,我国麻疹的报告发病率已从疫苗前时代的766/10万降至目前的10/10万左右[1],它极有可能成为人类继消灭天花、脊髓灰质炎之后将要消灭的传染病。为探讨我区免疫后麻疹的流行特征,进一步控制和消除麻疹,现将重庆市涪陵区1975~1999年麻疹发病流行情况分析如下。  1.资料来源:疫情资料来源于涪陵区历年法定传染病年报表,人口资料由涪陵区统计局提供。  2.结果:  (1)流行概况:涪陵区在未实行麻疹疫苗接种措施阶段(1951~1965年),麻疹的发病率、死亡率及病死率均维持在相当高的水平,年平均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达457.87/10万、14.50/10万,病死率为3.17%。

    作者:陈艳;文进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接种Ⅰ型流行性出血热疫苗人群免疫效果观察分析

    流行性出血热(EHF)疫苗刚刚大面积应用于人群接种,为了进一步评价接种Ⅰ型EHF疫苗后人群抗体阳转率与抗体水平情况,观察流行病学效果,指导免疫接种工作,我们选择既往EHF发病率较高的姬鼠型疫区黑河市宋集屯煤矿作为观察点,进行了专题观察,现将结果总结分析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免疫观察人群及时间选择:调查点选自继往EHF高发姬鼠型疫区宋集屯煤矿。观察人群为中、小学生、工人(主要为露天采煤工人)、机关干部、医护人员和当地居民,总计178名。于1996年9月6日在当地EHF高发季节前1个月采免前血清并接种疫苗,全程免后1个月采集血清。  2.疫苗来源:应用杭州天元药业公司生产的Ⅰ型EHF疫苗,批号950603,免疫程序为1、7、28 d各注射1支。

    作者:刘敏;王晶;侯建林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一起人-猪链球菌感染性综合征暴发的流行病学调查

    1998年7月下旬至8月上中旬,在如皋市及相邻的海安、泰兴等县市发生几十例原因不明的“急性感染性中毒性出血性休克综合征”病例,病情来势凶猛,易出现多脏器功能损害,病死率高达40%,从部分患者的血液和脑脊液中分离到链球菌。对这起感染事件的病因开展了一系列流行病学调查,为疾病的控制、治疗及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流行区与非流行区基线调查:对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基本情况、群众生活习惯、经济收入以及生猪饲养情况、猪病流行情况等进行1∶1配对调查,以户为单位各调查100户。  2.对疑似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并进行采样,内容包括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预后、流行病学接触史等,同时采集病人的血液、脑脊液以及病死猪的内脏,无菌操作接种于血培养基,在有氧和厌氧条件下培养分离。

    作者:沈健;孙建中;尤玉民;朱凤才;杨华富;胡晓抒;宋亚军;杨瑞馥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流行病学效果研究

    目的 证实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的安全性和免疫效果。方法 在湖北省荆州市和石首市现场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80 000人份,观察48 h内体温、局部红肿等副反应和一年内接种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者发病情况,同时设对照组。结果 所有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接种者未见严重副反应和异常反应,仅2例菌苗接种者有低热和局部红肿,48 h后消失,安全性良好。接种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2例,对照组发生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病人47例,黄疸出血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保护效果95.57%,95%可信限为85.43%~98.20%;对照组发生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病人15例,七日热群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有效率100.00%,95%可信限下限77.08%。结论 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安全性良好,接种与疫区流行菌群一致的钩端螺旋体外膜菌苗,可以取得较好的免疫保护效果。

    作者:程均福;秦进才;谢广中;张锦麟;张流波;丁建平;严有望;张新炳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中国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

    重大的自然灾害往往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形成数量庞大的灾民,使生态环境极度恶化,正常社会秩序、服务体系严重紊乱和公共卫生服务需求量的极度增加。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历史上多次发生过重大的自然灾害。1976年唐山的大地震和1998年发生于三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不仅是解放以来我国发生过的两次重大的自然灾害,同时也是人类近代史上屈指可数的重大自然灾害。这两次重大自然灾害发生后,我们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大灾之后无大疫的奇迹。下面就这两次特大自然灾害后的公共卫生服务作如下的报告。  一、1976年中国唐山大地震后的公共卫生服务  1.强烈的地震: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42分,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强烈地震。震级里氏(Ms)7.8级,烈度达11度。震中位于百万人口的唐山市区,使城市瞬间成为一片废墟。除唐山地区外,北京、天津亦受波及。

    作者:曾光;于国伟;刘敏;訾维廉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遂宁地区1990~1999年住院糖尿病患病情况调查

    为探讨糖尿病防治对策,了解山区农村糖尿病发病情况,我们对遂宁市人民医院近10年来收治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就其发病情况、并发症及死亡情况进行了回顾调查,现报道如下。  一、调查结果  1. 1990~1999年住院糖尿病患者患病情况:遂宁市医院1990~1999年共收治住院病人155 391例,按世界卫生组织(WHO)(1985年)标准确诊糖尿病病人3 789例,总发病率为2.44%,其中1990~1995年发病率分别为1.25%~2.80%,1996~1999年分别为3.08%~3.73%。3 789例中男1 966例,女1 823例。年龄<40岁825例,40~50岁1 125例,50岁以上1 839例。职业情况:1990~1995年糖尿病患者中农民292例占7.70%,工人405例占10.68%,干部(包括公务员、教师、医生)1 044例占27.55%;1996~1999年糖尿病患者中农民428例占11.30%,工人470例占12.40%,干部1 150例占30.35%。

    作者:张燕玲;曾传良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三峡库区移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研究

    目的 了解三峡库区移民幽门螺杆菌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状况。方法 通过移民流行病学病例对照方法,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三峡库区1 600名移民与1 600名非移民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状况进行研究。结果 移民区Hp感染率(67.50%)明显高于非移民区Hp感染率(53.19%)(χ2=13.40,P<0.01)。婴儿期Hp 感染率较高,儿童期开始下降,随年龄增加,又开始上升,与年龄呈显著正相关(r=0.62, P<0.05)。移民区与非移民区的Hp感染率女性高于男性, 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文化程度越低,Hp感染率越高(P<0.01)。一期水位淹没区移民Hp感染率明显高于二期与三期水位淹没区移民Hp感染率(P<0.01)。结论 三峡库区移民区移民Hp感染率高于非移民区居民Hp感染率,生活环境、文化教育程度等因素可能起着重要影响,库区儿童Hp感染率较高,对于库区移民儿童Hp感染的预防尤为重要。通过移民搬迁与移民政策的实施, 改善经济水平与文化教育程度,能否降低移民Hp感染率,尚需进一步研究。

    作者:李刚;李庆平;王淑英;刘先玲;黄玮;王获程 刊期: 2001年第02期

  • 人群风疹抗体及风疹疫苗免疫效果血清学观察

    深圳市地处亚热带地区,是风疹高发区,近年我市曾有多起风疹局部暴发。科学、有序地进行风疹疫苗接种,是预防风疹发病的有效武器。我们于1999年对深圳市人群风疹病毒感染状况及国产风疹疫苗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一、材料与方法  1.抽样方法、调查对象及调查项目:(1)健康人群风疹IgG抗体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法,先抽取市内3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随机抽查1个乡镇100~500名1~40岁健康人群,进行风疹抗体IgG检测。(2)孕妇风疹血清抗体调查:全市随机抽查3个行政区,每个行政区选1个大型综合医院或妇产科医院,随机抽查就诊孕妇,采血样检测风疹IgG和IgM抗体。(3)血清学检测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由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病毒学研究所提供,抗体阳性判断标准:抗体滴度≥1∶20为阳性。

    作者:苏小宏;单芙香;吴坤森;何建凡 刊期: 2001年第02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