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建民;刘东博;王文渊;韩存芝
目的 探讨交通环境因素对道路伤害的影响,为减少交通事故发生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分析我国1951~1998年机动车数量、公路运输量和公路里程数等因素与人身安全的关系.结果 人身安全与机动车数量、公路货运量、公路客运量和有路面公路里程数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是0.871 4、0.969 1、0.961 1、0.951 0,P=0.000 5),即道路伤害死亡率(/10万)随着机动车数量、公路货运量、公路客运量和有路面公路里程数增加而升高,人身安全水平降低;采用逐步筛选法将各交通环境因素引入方程,并利用主成分回归分析法以克服各因素间的多重共线性,其中机动车数量、公路客运量和有路面公路里程数进入回归方程(Y=-3.719 7+1.49E-03X1+5.2E-06X3+6.19E-02X4).结论 机动车数量、公路客运量和有路面公路里程数的增加是导致人身安全水平降低的主因,影响强度因素依次为有路面公路里程数、公路客运量、机动车数量.通过改善交通环境,加强交通安全管理和提高居民的交通安全意识,可以减少道路伤害的发生.
作者:池桂波;王声湧;刘润幸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描述我国城乡人群伤害死亡变化趋势和特点.方法 对1990~1997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8年间,伤害死亡率为36.8/10万~76.7/10万,分别居城、乡人群全死因的第4、5位.城市伤害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农村则相反.农村人群死亡率为城市2倍左右,且差距随时间呈现加大趋势.0~4岁和60岁以上为高发年龄段.男性伤害死亡率高于女性,性别比为1.3~1.9.城市人群的前三位死因为机动车交通事故、自杀和意外跌落,农村为自杀、机动车交通事故和淹死.自杀死亡率为6.5/10万~27.1/10万,城市自杀死亡率呈下降趋势,农村则相反.农村人群的自杀死亡率是城市的2.7~4.0倍.机动车交通事故在城乡均呈上升趋势,农村女性升幅高于男性.结论 伤害已成为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的危害城乡人群的主要死因之一,尤其在农村.
作者:曹卫华;吴涛;安涛;李立明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为了节省国家和企业的有限资源,合理指导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疫苗的研制、生产、推广、销售和应用,应兼顾国家、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利益,将有限的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优质、高效的出血热疫苗,首先重点应用在高发病疫区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切实落实卫生部已制订的<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1],以利大幅度降低人群发病率,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热的暴发流行.为此,对我国出血热的流行趋势、疫苗预防效果评价、免疫策略和疫苗合理应用等问题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陈化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猩红热是我市儿童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猩红热发病较以往虽大幅度下降,但其发病位次仍居我市传染病发病第6位.据40多年来的资料统计,猩红热在我市曾发生3次较大流行,间隔约7~10年,每次流行持续2~4年.
作者:韩振荆;张晓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机动车驾驶员心理素质检测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法确立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适性检测指标体系(重点是心理素质客观测量指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分布在5个城市的在职机动车驾驶员和初考驾驶员共14 000余人进行6种(7项)心理指标检测,取得基本统计分析数据(平均值、标准差、百分位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综合评价方程;采用百分位数法对综合评价值划分等级范围.结果 分别建立了在职驾驶员和初考机动车驾驶员心理测量指标综合评价方程;确立了分级界值.通过在职驾驶员中事故组与非事故组比较,两者平均综合评价值(分别为54.63和29.05)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14.68,P<0.01;H=73.61,P<0.001);综合评价等级与事故发生情况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总一致性=92.99%;卡帕(kappa)值=0.85].结论 本研究所得的综合评价方程能够有效地筛选事故倾性驾驶人员,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作者:金会庆;张树林;戴平;解梅;刘一帆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为了摸清莱州市流行性出血热(EHF)的流行特征及其发病动态,以便有的放矢地采取措施加以控制,现对全市5年(1995~1999年)以来的疫情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滕秀智;杨云英;吴福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分析烧伤常见原因,探讨烧伤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烧伤所造成的损失.方法 采用历史回顾法对我科1970年至1998年间烧伤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常见致伤因素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1970年至1998年间共收治各类烧伤住院病人17 339例,其中,热力为主要致伤因素,占89.11%,其余依次为电击伤、化学烧伤等.热力烧伤中又以热液烫伤占主要(49.31%)(x2=1 109.89,P<0.01).小儿烧伤占32.82%(x2=49.69,P<0.01),是不应忽视的易致伤人群.结论 烧伤具有长期存在的特性,可以发生于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空间,应当高度重视烧伤的预防工作,这对减少烧伤的灾害性影响具有积极意义.
作者:肖红;谢挺;林亮;刘淑华;吴娟;方天人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从临床工作者的视点探讨深圳1998年的麻疹较大流行的特点和临床特点.方法 利用本院收治的208例麻疹的资料,分析比较4个年龄段中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患者的占有比、≤8月龄患儿的麻疹疫苗接种史和母亲麻疹史、>8月龄患者中外来人口和本地人口的麻疹疫苗接种史等.结果 (1)>8月龄的外来人口107例中,未种麻疹疫苗者占79.4%;>8月龄的本地人口72例中,未种麻疹疫苗者占41.7%;(2)发病年龄高峰集中于2个年龄段:9月龄~5岁占32.7%;14~36岁占33.7%.结论 (1)预防接种史不健全是本次麻疹较大流行的主要成因;(2)本地居民的预防重点应放在婴儿和低龄儿童,外来人口的预防重点应放在少年及青壮年;(3)建议考虑对本地区母亲麻疹史阴性且母亲未种麻疹疫苗的婴儿提前接种麻疹疫苗.
作者:杨山麦;周方成 刊期: 2000年第05期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站于1999年4月5日接到金州区卫生防疫站报告丰源制靴有限公司有2例疑似麻疹病例,4月7日又相继出现2例,直至4月26日共发病16例.我站接到报告后,立即奔赴疫区开展调查,进行应急接种,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为进一步了解宜春地区一氧化碳(CO)中毒的流行病学现状、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法,笔者对宜春地区1995~1999年CO中毒住院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与临床病历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李良辉;胡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我国伤害研究工作始于80年代[1],星星之火,正形成燎原之势.90年代以来,各类伤害研究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开展起来.
作者:王声湧;池桂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近10年来,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已成为理想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新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用定量PCR技术检测500名HBsAg阳性孕妇产后初乳和新生儿脐血中的HBV DNA,进行母婴传播的研究.
作者:林爱花;陈甘章;吴建民;蒋炜;黄淑黎;曾华彬;宋炳坤;李再华;叶励;吴淑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了解四川省家禽家畜军团菌感染状况及主要型别.方法 用微量凝集试验(MAT)对四川省23个地区45个县市的鸡、鸭、鹅、猪、牛、羊、马、兔8种家禽家畜进行嗜肺军团菌(Lp1~14型)和米克达德军团菌(Lm)的血清学调查.结果 家禽家畜中呈多型性感染并有其各自的优势菌型.各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3%~59.18%,合计阳性率为5.09%;家禽合计阳性率为7.73%,家畜合计阳性率为4.25%.结论 四川省家禽家畜中存在广泛的军团菌感染,提示对家禽家畜和外环境进行军团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对防治人群患军团病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杨秀芸;潘晓莉;李丹明;许云娥;张国祯;董小福;彭国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1999年10月至2000年1月,本地区小学校中发生一起流行性腮腺炎(流腮)暴发流行.我们对波及的112例患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及临床特征分析,现报告如下.
作者:马桂兰;毛月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探讨维吾尔族老年高血压病患者血脂、空腹血糖、空腹胰岛素、性激素水平与高血压病的联系及其发病特点.方法 对新疆和田地区105例维吾尔族老年高血压病进行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维吾尔族老年高血压病患者同时存在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是造成老年高血压病并发症的必然因素(odds ratio,OR=5.621 4).空腹血糖和空腹胰岛素水平升高是维吾尔族老年高血压病的危险因素(OR=2.447 4和OR=2.531 8).结论 维吾尔族老年高血压病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空腹血糖及空腹胰岛素水平等因素有关.
作者:木塔力甫·阿木提;肉孜·阿吉;何秉贤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从1951年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开始,新中国的建设速度逐渐加快,全国各地对木材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东北大区是全国木材的重要供应基地,自然责无旁贷.东北历来的森林采伐习惯是林区附近的青壮年农民在秋收后迅速上山伐木,趁冰雪季节把木材运到车站或河边,于春节之前大批农民即结束工作,回乡休整、备耕,而留下少数工人装车或编木排,趁开江涨水,顺水流放木材.
作者:尹德铭;刘瑞璋 刊期: 2000年第05期
目的 观察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沙鼠肾细胞Ⅰ型灭活疫苗(沙鼠苗)免疫后第5年、乳鼠脑纯化I型灭活疫苗(鼠脑苗)免疫后第4年和地鼠肾细胞Ⅱ型灭活疫苗( 地鼠苗)免疫后第5年在EHF疫区试验人群中的安全性、血清学效果和预防效果.方法 现场试验人群采用整群随机分组,分为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实验室血清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MCPEN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结果 临床上未出现免疫(感染)增强反应的病例.沙鼠苗、鼠脑苗和地鼠苗3种疫苗的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97%、11.76%和18.75%;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73%、30.22%和23.40%.3种疫苗对人群保护效果较好.基础免疫后第4年(鼠脑苗)、第5年(沙鼠苗、地鼠苗),3种疫苗的保护率均为100%.结论 我国研制的3种EHF单价灭活疫苗,经过4、5年在高发病疫区人群中的观察结果,证明其安全有效,效果持续时间较长.
作者:陈化新;唐浏英;罗兆庄;张家驹;张遵宝;胡美娇;翁景清;柳炜;赵铁镪;刘文雪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为了解近年来夏季腹泻的细菌性病原在我市的分布,我们对1999年6~8月份石家庄市省、市级医院肠道门诊病人35例进行了细菌性病原学检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张红英;徐保红;王海燕;卜宪岭;张长青;秦庆学;张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鼠类携带和传播的一类急性传染病,包括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在亚洲)及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a epidemica,NE)(在欧洲).在我国每年发病5~10万,占世界总发病数的90%以上.本病1931年首次发现于驻扎在我国东北北部的侵华日军中.
作者:宋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自开展麻疹疫苗(MV)免疫接种工作以来,特别是实施计划免疫后,该县麻疹发病率逐年下降,1987年降至低水平(0.33/10万).1990年发生麻疹流行,发病率达189.21/10万,死亡率为0.32/10万.为总结我市麻疹防治工作经验,加速控制麻疹规划的实施,我们对该县1987~1997年麻疹发病情况及人群免疫水平进行分析,为我市消除麻疹提供切实可行的免疫策略.
作者:张强;张明祥;田鹏 刊期: 2000年第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