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宜春地区一氧化碳中毒病人的流行病学调查与预防对策研究

李良辉;胡冰

关键词:宜春地区, 一氧化碳, 中毒病人, 流行病学调查, 预防, 现报告如下, 回顾性调查, 住院病例, 危险因素, 防治方法, 病历分析, 临床
摘要:为进一步了解宜春地区一氧化碳(CO)中毒的流行病学现状、主要危险因素及其预后,探讨有效的防治方法,笔者对宜春地区1995~1999年CO中毒住院病例进行了回顾性调查与临床病历分析,现报告如下.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相关文献
  • 1998年上海市719名受审人员的性传播疾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近年来,上海市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的发病呈急剧上升的趋势,发病率由1994年的90.74/10万上升至1997年的254.25/10万[1].为了解STD在高危人群中的流行状况,我们对1998年全市公安局性病门诊鉴定的719名收审人员进行STD的流行病学调查,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秦燕;徐国平;袁建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流行性出血热三种单价灭活疫苗免疫后第5年预防效果

    目的 观察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沙鼠肾细胞Ⅰ型灭活疫苗(沙鼠苗)免疫后第5年、乳鼠脑纯化I型灭活疫苗(鼠脑苗)免疫后第4年和地鼠肾细胞Ⅱ型灭活疫苗( 地鼠苗)免疫后第5年在EHF疫区试验人群中的安全性、血清学效果和预防效果.方法 现场试验人群采用整群随机分组,分为疫苗接种组和对照组.实验室血清抗体检测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T)、微量细胞病变中和试验(MCPENT)、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血凝抑制试验(HI).结果 临床上未出现免疫(感染)增强反应的病例.沙鼠苗、鼠脑苗和地鼠苗3种疫苗的中和抗体阳性率分别为8.97%、11.76%和18.75%;荧光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0.73%、30.22%和23.40%.3种疫苗对人群保护效果较好.基础免疫后第4年(鼠脑苗)、第5年(沙鼠苗、地鼠苗),3种疫苗的保护率均为100%.结论 我国研制的3种EHF单价灭活疫苗,经过4、5年在高发病疫区人群中的观察结果,证明其安全有效,效果持续时间较长.

    作者:陈化新;唐浏英;罗兆庄;张家驹;张遵宝;胡美娇;翁景清;柳炜;赵铁镪;刘文雪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500名孕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婴传播的研究

    近10年来,具有高度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多聚酶链反应(PCR)技术已成为理想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的新方法,广泛应用于临床研究.母婴传播是HBV感染的重要途径,为此,我们应用定量PCR技术检测500名HBsAg阳性孕妇产后初乳和新生儿脐血中的HBV DNA,进行母婴传播的研究.

    作者:林爱花;陈甘章;吴建民;蒋炜;黄淑黎;曾华彬;宋炳坤;李再华;叶励;吴淑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机动车驾驶员心理素质综合评价的研究

    目的 探讨机动车驾驶员心理素质检测指标的综合评价.方法 通过专家咨询法确立机动车驾驶员职业适性检测指标体系(重点是心理素质客观测量指标);采用分层随机抽样对分布在5个城市的在职机动车驾驶员和初考驾驶员共14 000余人进行6种(7项)心理指标检测,取得基本统计分析数据(平均值、标准差、百分位数);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的权重系数,建立综合评价方程;采用百分位数法对综合评价值划分等级范围.结果 分别建立了在职驾驶员和初考机动车驾驶员心理测量指标综合评价方程;确立了分级界值.通过在职驾驶员中事故组与非事故组比较,两者平均综合评价值(分别为54.63和29.05)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t=14.68,P<0.01;H=73.61,P<0.001);综合评价等级与事故发生情况之间有良好的一致性[总一致性=92.99%;卡帕(kappa)值=0.85].结论 本研究所得的综合评价方程能够有效地筛选事故倾性驾驶人员,有较高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作者:金会庆;张树林;戴平;解梅;刘一帆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关于作者单位写法的新规定

    作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600例传染病统计分析

    1996年1月至1998年12月经对我院600例各类传染病的报告统计进行综合分析,认为近年来性病、肝炎的发病仍居高不下,肺结核也呈逐渐上升趋势.

    作者:杨铁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北京地区流行性出血热SEO型汉坦病毒基因差异的研究

    目的 揭示北京地区啮齿类动物所携带的流行性出血热(EHF)汉坦病毒的基因型、毒株差异,追溯其传染来源.方法 本研究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扩增技术及核苷酸序列测定方法对免疫荧光抗原阳性的标本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对5个阳性标本的300 bp部分M基因组片段序列分析表明均为SEO型汉坦病毒;毒株核苷酸序列比较表明:与其他SEO型毒株同源性均达94%以上,而与其他HNT型毒株同源性均低于72%;毒株序列所构建的系统发生树显示,北京地区SEO型汉坦病毒可能至少存在4个不同的进化分支和两个不同的汉坦病毒亚型.结论 北京地区流行性出血热流行的主要毒株是SEO型汉坦病毒,毒株间存在着一定的基因差异,其传染来源有待深入研究.

    作者:张秀春;周绍莲;王华;胡经畬;关增智;刘海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山东省艾滋病流行特征及流行趋势分析

    目的 了解山东省艾滋病的流行特征、感染来源及发展规律,为制定山东省艾滋病的防治目标和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免疫印迹试验(WB),对高危重点人群血液标本进行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抗体检测,对抗-HIV阳性标本进行个案流行病学调查,同时重新采集血液标本核实感染者,并从防凝全血中分离单核细胞(PBMC),提取前病毒DNA,经多聚酶链反应扩增,进行基因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结果 从1987年到1999年底,全省共检测805 801份标本,检出HIV抗体阳性52份,检出率为0.06‰,其中艾滋病病人2例,均已死亡.对24份感染者的PBMC进行序列测定和亚型分析,HIV-1 M亚群共有5种基因亚型:A、B、B'、C和E,分布在全省的7个市地,以采供血(浆)和性途径传播为主,分别占59.62%和30.76%.其中13名有偿供血(浆)者均为B'(泰国B)亚型,10名回国劳工及1名劳工配偶中有6名为C亚型,2名B亚型,A、E亚型各1名.结论 流行病学资料分析表明,大多数感染者流动性很强.山东省HIV感染以采供血(浆)、性途径传播为主.在性乱人群中已查出HIV感染者,其传播流行的可能性很大.应加强对供血(浆)、性乱者及回国劳工的监测.

    作者:黄涛;刘传新;苏生利;傅继华;刘学真;康殿民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四川省家禽家畜军团菌感染的血清学调查

    目的 了解四川省家禽家畜军团菌感染状况及主要型别.方法 用微量凝集试验(MAT)对四川省23个地区45个县市的鸡、鸭、鹅、猪、牛、羊、马、兔8种家禽家畜进行嗜肺军团菌(Lp1~14型)和米克达德军团菌(Lm)的血清学调查.结果 家禽家畜中呈多型性感染并有其各自的优势菌型.各型抗体阳性率分别为0.83%~59.18%,合计阳性率为5.09%;家禽合计阳性率为7.73%,家畜合计阳性率为4.25%.结论 四川省家禽家畜中存在广泛的军团菌感染,提示对家禽家畜和外环境进行军团菌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监测,对防治人群患军团病具有一定意义.

    作者:杨秀芸;潘晓莉;李丹明;许云娥;张国祯;董小福;彭国珍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新中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研究的主要成就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EHF)是由鼠类携带和传播的一类急性传染病,包括流行性出血热(主要在亚洲)及流行性肾病(nephropathia epidemica,NE)(在欧洲).在我国每年发病5~10万,占世界总发病数的90%以上.本病1931年首次发现于驻扎在我国东北北部的侵华日军中.

    作者:宋干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宜昌市1999年居民伤害死亡水平及流行强度分析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伤害与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宜昌市1999年伤害死亡在死因顺位中排列第3位,现将伤害死亡水平及流行强度分析如下.

    作者:董美阶;董学平;周会林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兰州市1990~1999年猩红热疫情分析

    猩红热是我市儿童中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近年来猩红热发病较以往虽大幅度下降,但其发病位次仍居我市传染病发病第6位.据40多年来的资料统计,猩红热在我市曾发生3次较大流行,间隔约7~10年,每次流行持续2~4年.

    作者:韩振荆;张晓宇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一起合资企业麻疹暴发调查分析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我站于1999年4月5日接到金州区卫生防疫站报告丰源制靴有限公司有2例疑似麻疹病例,4月7日又相继出现2例,直至4月26日共发病16例.我站接到报告后,立即奔赴疫区开展调查,进行应急接种,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波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湖北省疾病监测区居民1990~1998年恶性肿瘤死亡分布特征

    为了解恶性肿瘤的死亡状况,提供防治对策的依据,我们对湖北省8个综合性疾病监测点1990~1998年居民恶性肿瘤死亡资料进行统计分析.

    作者:焦美秀;孙净;刘克浩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北京市66 910名维尔博狂犬病疫苗免疫者的流行病学分析

    狂犬病是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疾病,病死率极高,人患狂犬病后几乎全部死亡.因此,加强人暴露后狂犬病疫苗接种是挽救生命的唯一手段.80年代以来,我国一直生产并使用原代地鼠肾细胞疫苗,此疫苗接种后副反应大,并有免疫失败病例报道[1,2].

    作者:张雪春;王玉梅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关于应用疫苗防制流行性出血热的策略问题

    为了节省国家和企业的有限资源,合理指导流行性出血热(简称出血热)疫苗的研制、生产、推广、销售和应用,应兼顾国家、人民群众和企业的利益,将有限的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的优质、高效的出血热疫苗,首先重点应用在高发病疫区及其他疫区的高危人群,切实落实卫生部已制订的<全国流行性出血热防治方案>[1],以利大幅度降低人群发病率,有效预防和控制出血热的暴发流行.为此,对我国出血热的流行趋势、疫苗预防效果评价、免疫策略和疫苗合理应用等问题分析、讨论如下.

    作者:陈化新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达川地区1979~1998年狂犬病流行病学分析

    狂犬病是近20年发生在我区的一种人畜共患的病毒性传染病.为了解本病的流行特征,探索流行因素,评价防制效果,特对我区近20年发生的狂犬病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如下.

    作者:张光明;王仁凡;李兴俊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甘南县首例婴儿哺乳期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的报告

    1999年12月21日,甘南县人民医院报告流行性脑脊髓膜炎1例,接到报告后甘南县卫生防疫站2名防疫人员到县人民医院进行流行病学调查.

    作者:姜波;何伟;刘清波;秦杰;杨文慧;刘颖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行远自迩,开展伤害三级预防工作

    我国的伤害研究和防治工作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头角崭现,已经锋芒初露.在伤害死因监测、青少年伤害干预、道路伤害流行病学研究、运动伤害的防治和院前急救等方面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个以政府支持,高校牵头的伤害防治和研究正在全国各地蔚然兴起.

    作者:王声湧 刊期: 2000年第05期

  • 对中国东北林区森林脑炎防治研究的回顾

    从1951年朝鲜战争停战谈判开始,新中国的建设速度逐渐加快,全国各地对木材的需求十分迫切.而东北大区是全国木材的重要供应基地,自然责无旁贷.东北历来的森林采伐习惯是林区附近的青壮年农民在秋收后迅速上山伐木,趁冰雪季节把木材运到车站或河边,于春节之前大批农民即结束工作,回乡休整、备耕,而留下少数工人装车或编木排,趁开江涨水,顺水流放木材.

    作者:尹德铭;刘瑞璋 刊期: 2000年第05期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