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天灸罐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冉茜;姜兴鹏

关键词:天灸, 研制思路, 名医经验, 天灸罐
摘要:姜兴鹏主任中医师在传统天灸疗法基础上,将天灸与拔罐结合起来,研发出天灸罐这一新灸具.天灸罐具有操作安全、简便的特点,在临床运用中疗效较好.本研究将从天灸罐的研制思路、临床施治、应用展望等方面进行论述.
针灸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电针对原发性失眠患者PSQI评分影响的系统评价

    目的:系统评价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的疗效及其对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评分的影响.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PubMed、Embase、CNKI、VIP、Wanfang数据库等收集研究论文,并对论文后的参考文献进行补充检索,检索时间范围为1985年1月至2015年7月,收集电针对比阳性药物、安慰剂或空白对照等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CT)论文,结果用Revman5.3.5软件Meta分析方法进行系统评价.结果:共获得文献1055篇,其中RCT论文649篇,纳入标准的文献10篇,纳入患者487例,Meta分析结果表明,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能降低PSQI评分.结论:电针是治疗原发性失眠的有效疗法,能够改善睡眠质量,目前有关电针治疗原发性失眠RCT的研究质量有待于进一步提高.

    作者:魏歆然;魏高文;陈小丽;刘丽;岳增辉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天灸罐的研制及临床应用

    姜兴鹏主任中医师在传统天灸疗法基础上,将天灸与拔罐结合起来,研发出天灸罐这一新灸具.天灸罐具有操作安全、简便的特点,在临床运用中疗效较好.本研究将从天灸罐的研制思路、临床施治、应用展望等方面进行论述.

    作者:冉茜;姜兴鹏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五联法”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时机与疗效的评估研究

    目的:探究针刺、穴位注射、罐疗、电针、TDP等“五联法”治疗急慢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时机与疗效.方法:选取在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之间,在我院治疗的周围性面瘫患者75名,将患者分为3组,A组为急性期患者(即发病1至7天为急性期的患者,n =25),B组为静止期患者(即发病8至15天为静止期的患者,n =25),C组为恢复期患者(即发病15天以上50天以内的患者,n=25).各组行针刺、穴位注射、罐疗、电针、TDP等“五联法”治疗方案后按照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与症状积分表进行疗效评估.结果:A、B、C共3组受试者的一般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无统计学差异(P>0.05).3组受试者各自治疗前后均进行H-B量表评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以及前两个疗程的3组受试者H-B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第3个疗程时,3组受试者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周围性面瘫在急性期实施针刺治疗佳.

    作者:刘桂林;高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取穴规律探析

    针灸疗法治疗面肌痉挛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目前临床上尚无规范统一的针灸腧穴处方,为此笔者通过搜集近10年来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临床文献,总结和分析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取穴规律.

    作者:张春萍;张议文;谭奇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状态改善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痉挛状态的改善效果.方法:选择痉挛型脑瘫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基础治疗均给予现代康复训练和头针,观察组加用输合配穴法针刺,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治疗,疗程3个月.治疗前后进行临床痉挛指数(CSI)和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估.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对比,CSI评分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CSI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踝、膝、髋MAS改变情况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合配穴法针刺能显著降低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肌张力,改善下肢痉挛,疗效优于常规针刺.

    作者:张静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针灸联合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神经功能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取我院脊髓损伤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康复治疗,联合组患者给予针灸联合康复治疗,患者治疗3个月,分析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CA、MBI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经过3个月治疗,两组患者MBI、FCA评分均得到显著提高(P<0.05),联合组3个月MBI评分(65.37±12.54)、FCA评分(85.61±7.84)显著高于对照组MBI评分(55.62±23.37)、FCA评分(75.21 ±16.24),P<0.05;联合组总有效率(93%)显著高于对照组(74.4%),P<0.05.结论:在脊髓损伤患者治疗中,针灸联合康复治疗能够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神经功能,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解锦鼎;安宁;曹文慧;杨晓帆;李小苹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刺联合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30例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确诊为卒中后痰热上扰型睡眠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采用针刺联合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对照组采用单纯针刺治疗,观察治疗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差异.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各观察指标得分及总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的计量指标只有睡眠时间和入睡时间以及总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各观察指标得分及总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6.67%,高于对照组的73.33% (P <0.05).结论:针刺联合加味黄连温胆汤治疗卒中后睡眠障碍的疗效显著,优于单纯针刺治疗,值得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宋晶晶;曹铁民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药联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针灸联合中药祖师麻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膝骨关节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64例给予针灸配合中药祖师麻治疗,对照组64例给予塞来昔布治疗.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95.31%)高于对照组(81.25%),P <0.05;观察组在患者Lequesne评分积分上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针药联合治疗膝骨关节炎临床疗效确切.

    作者:张强;赵同德;杨甜甜;李璐瑶;张鹏宇;王振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火针治疗慢性湿疹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慢性湿疹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火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复方氟米松软膏,治疗结束后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火针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VAS评分改善比较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火针治疗慢性湿疹疗效较好.

    作者:贾海玲;金泽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足三里、肾俞穴位埋线对类风湿关节炎血清TNF-a、IL-6的影响

    目的:观察穴位埋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对血清TNF-a、IL-6的影响,探讨穴位埋线治疗RA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口服来氟米特片(每次20 mg,每天1次),疗程3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口服药物的基础上加用足三里、肾俞穴位埋线,每15日埋线1次,共治疗6次,总疗程3个月.3个月后观察两组血清TNF-a、IL-6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血清TNF-a、IL-6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血清TNF-a、IL-6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埋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能够明显降低血清TNF-a、IL-6水平,表明穴位埋线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机制可能是通过抑制血清TNF-a、IL-6生成来实现的.

    作者:阮崇洁;马志毅;李勇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不同刺法针刺中脘穴治疗顽固性呃逆

    目的:观察中脘穴不同针刺方法治疗顽固性呃逆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将60例顽固性呃逆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芒针组和常规针刺组,每组30例.芒针组予芒针速刺中脘穴后留针,常规针刺组予中脘穴直刺后留针.每日治疗1次,连续治疗14日,于治疗结束后两周随访1次.以呃逆症状评分及临床有效率评价疗效.结果:①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芒针组、常规针刺组治疗后2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芒针组治疗后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④芒针组治疗后两周随访呃逆症状评分较常规针刺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⑤芒针组痊愈19例(63.3%),有效9例(30.0%),无效2例(6.7%),常规针刺组痊愈12例(40.0%),有效10例(33.3%),无效8例(2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芒针刺与常规针刺中脘穴为主均能有效缓解顽固性呃逆症状,中脘穴芒针速刺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法.

    作者:张绪峰;蒋丽元;王慧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调神疏肝通络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调神疏肝通络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调神疏肝通络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法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6%(29/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6% (23/30),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神疏肝通络针法治疗气滞血瘀型无先兆偏头痛疗效优于传统针法治疗.

    作者:邹伟;马增明;孙晓伟;于学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刺内庭穴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目的:应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技术观察针刺内庭穴引起脑部血氧水平依赖(Bold)信号的改变,探索针刺作用机制.方法:使用3.0T双源双梯度磁共振采集16名健康志愿者针刺右侧足阳明胃经内庭穴Bold信号数据,应用统计学参数计算软件包SPM12(statistical parametric mapping)进行图像数据分析.结果:针刺内庭穴引起脑部正激活区域包括左舌状回、左边缘叶、左海马回、左岛叶、左扣带回、左顶叶、左角回、左顶下小叶及右侧额叶和右侧中央前回;引起脑部负激活区域包括右颞上回、右枕叶、右前扣带回、右边缘叶、右额叶、右额上回、右额中回、左额叶、左额中回.结论:脑激活区与针刺内庭穴产生的临床疗效关系密切.

    作者:王吉龙;马剑平;张帆;刘庆丽;李晓陵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穴位埋线治疗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疗效的临床多中心研究

    目的:对穴位埋线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的疗效进行多中心临床评价.方法:采用平行对照、随机分组、多中心试验的方法进行临床研究,将143例患者随机分为埋线组和对照组,以中医症状评分、六分钟步行试验(6MWT)、改良英国MRC呼吸困难指数(mMRC)、COPD评估测试标准(CAT)及医院焦虑抑郁情绪测量表(HAD)为观察指标进行比较,两组均在治疗3个月后进行评分,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比较.结果:终完成试验病例143例,两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状评分、CAT评分均有明显降低,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埋线组改善的程度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的6MWT均有上升(P<0.01),且有统计学意义(P<0.01),埋线组上升的趋势大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焦虑评分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P<0.05),且埋线组的焦虑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抑郁评分在治疗前后均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创埋线联合西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患者可改善其临床症状,提高活动耐量及改善焦虑情绪,且安全可靠.

    作者:王余民;马伊磊;孙文善;余小萍;杨桂兰;汤杰;傅慧婷;方词右;姜国芳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头项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头项针治疗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血管性痴呆的9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45例,头项针刺组采用头针百会、四神聪,项针双侧风池、供血(风池下1.5寸,平下口唇处)为主要治疗方法,普通针刺组选穴: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两组治疗时间为8周,每日1次,每次留针30 min,针刺治疗6日休息1日.分别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变化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方法对血管性痴呆的治疗均有一定疗效,且均能改善认知状况,对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比较,头项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4.44%,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2.22%;对改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状况比较,头项针刺组总有效率为86.67%,普通针刺组总有效率为66.67%,头项针刺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P<0.05).结论:针刺对血管性痴呆治疗有效,且头项针刺治疗疗效优于普通针刺.

    作者:李雪岩;刘刚;井哲;盛国滨;孙忠人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药结合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痰浊阻滞症候评分影响的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针药结合对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痰浊阻滞症候评分的影响.方法:将27例纳入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14例,对照组13例.治疗组采用针刺治疗加尼莫地平片,对照组单纯针刺治疗.两组连续治疗3个月后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28.6%,对照组均为无效,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痰浊阻滞症候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分数均有所增长,且治疗组分数增长幅度大于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尼莫地平片是改善脑梗死后轻度认知障碍痰浊阻滞症状的有效方法,优于单纯针刺治疗.

    作者:陈园园;刘霄霄;刘涛;郑健刚;杨红玲;关卫;张杰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腹针结合穴位注射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观察及对胃动素、胃泌素水平的影响

    目的:观察腹针结合穴位注射对糖尿病胃轻瘫的疗效及对胃泌素、胃动素的影响.方法:将60例糖尿病胃轻瘫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两组均给予糖尿病常规治疗,并予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治疗组加用腹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胃排空率、胃泌素、胃动素的变化情况.结果:两组在改善临床症状上均有效,腹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改善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改善临床症状的总有效率为66.67%,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腹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胃排空率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提高(P<0.05);两组治疗后胃动素、胃泌素均有明显下降,腹针结合穴位注射治疗组下降较对照组更为显著(P<0.05).结论:腹针结合穴位注射应用能有效改善胃轻瘫症状,提高胃排空率,疗效较单用西药治疗明显;其作用机制与其抑制胃动素和胃泌素的分泌、加快胃肠道运动密切相关.

    作者:韦刚;李海强;杨兆宁;林锋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研究进展

    脑卒中后吞咽障碍是卒中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其发病率之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后期康复.本研究综述了近5年来脑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不同针刺疗法的临床研究进展,包括体针、舌针、头针、眼针、项针、耳针、电针、芒针等方面,肯定了针刺疗法对于卒中后吞咽障碍的临床研究现状,同时指出了本病发展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研究方向.

    作者:王珍珍;张春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探讨贝叶斯在中医针灸临床设计及评价中的应用

    探索符合针灸学科特点,遵循中医基本理论的针灸临床设计及评价的新方法.本研究分析随机对照试验在中医针灸临床应用中面临的困难,分析中医基本理论与贝叶斯理论之间的联系.研究发现现行以随机对照双盲试验为塔尖的传统循证医学研究思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不符合中医针灸学科的特点,违背了中医“天人合一”的系统观及“以人为本”的个体化治疗理念.贝叶斯符合中医针灸学科特点,可为中医针灸临床设计及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方法学参考.

    作者:王定寅;李丹;陈波 刊期: 2016年第03期

  • 秩边透水道技术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目的:观察秩边透水道对原发性痛经模型大鼠T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方法:用苯甲酸雌二醇和缩宫素模拟制作痛经模型,观察痛经模型大鼠扭体反应情况并检测大鼠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水平.结果:秩边透水道能明显减少大鼠30 min内的扭体次数,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模型组CD3、CD4、CD8水平与空白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传统针刺组和秩边透水道组CD3、CD4、CD8水平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秩边透水道对痛经大鼠有镇痛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CD3、CD4、CD8水平产生变化,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

    作者:李玲玉;燕平;金晓飞 刊期: 2016年第03期

针灸临床杂志

针灸临床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中国针灸学会临床分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