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远征;王晓晶;李响;韩东
目的:观察梅花针扣刺结合皮下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方法:把60例股外侧皮神经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治疗组采用梅花针扣刺结合皮下注射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治疗。结果:治疗两疗程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6.7%,对照组愈显率66.7%,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0.05)。结论:梅花针扣刺结合皮下注射治疗股外侧皮神经炎的疗效确切。
作者:龚国胜;朱以蔚;全坤;翁咏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慢性应激对SD大鼠主动脉ET-1、eNOS表达的影响以及电针的干预作用,探讨抑郁症与心血管疾病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慢性应激刺激结合孤养的方式建立大鼠慢性应激抑郁模型,分组后分别采用电针、氟西汀治疗21天,光镜观察大鼠胸主动脉形态学变化,免疫组化法( S-P )测定主动脉ET-1、eNOS表达。结果:HE染色显示,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损伤,针刺干预可以改善此损伤;模型组大鼠主动脉组织ET-1高度表达、eNOS表达降低,电针和氟西汀均可改善变化。结论:慢性应激可引起大鼠的血管内皮结构和功能的损伤,电针和氟西汀可改善这些变化。
作者:李昱颉;宋洪涛;姚海江;莫雨平;李志刚 刊期: 2014年第04期
腰痛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临床疗效亦众说纷纭,为探寻腰痛致病原因和腰痛治疗所选腧穴的规律性,本研究对清代著名针灸学家李学川所著《针灸逢源》中提到的腰痛治疗和腧穴选用规律加以整理、分析,旨在为针灸规范化和临床腧穴选穴的标准化提供借鉴,以期进一步提高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张学伟;贾红玲;张永臣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员利针疗法合用益气补肾汤治疗肾气亏虚型产后身痛的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口服益气补肾汤治疗。治疗组采用口服益气补肾汤合用员利针疗法治疗,均2周为1个疗程。汤方以每日1剂,水煎2次,早、中、晚分服。员利针疗法治疗以5次为1个疗程,1周治疗3~4次,连续观察记录两个疗程后,评测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和症状体征的变化。结果:员利针疗法合用益气补肾汤的总有效率为100%,其治疗方案在治疗第1个疗程( P<0.05),即能获取满意的疗效。结论:员利针疗法合用益气补肾汤的治疗方案能够较快地减轻产后身痛,改善病情,且有效的延缓疾病复发,于临床实践中获得满意的疗效,更值得进一步推广。
作者:于素丽;闫明哲;何良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分析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现状,扩展其应用领域,在CNKI中检索近10年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的临床应用,排除基础研究类、综述类文献,归纳整合,探讨其应用领域,以期获得更加全面、科学的应用。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已广泛应用于中医理论与临床研究中,效果显著,可进一步扩展其应用领域。
作者:韩真真;孟智宏 刊期: 2014年第04期
围绝经期综合征( PMS )是指妇女绝经前后、手术摘除卵巢或其他原因造成卵巢功能低下而引起的一系列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为主的症候群。主要表现为潮热汗出、月经紊乱、五心烦热、头胀头痛、心悸失眠、烦躁易怒、肌肉关节酸楚或疼痛等症状,属中医“脏躁”、“郁证”、“断经前后诸症”等范畴。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对症和激素替代治疗( HRT )为主,但有一定诱发乳腺癌、静脉血栓甚至子宫内膜癌等疾病的风险。针灸是一种中国特有的治疗疾病的手段,通过平衡体内阴阳消除多种症状,近年来有关针灸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将治疗方法和用穴规律综述如下。
作者:杨春英;刘炼;朱震云;郭海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艾灸对大鼠创伤皮肤组织成纤维细胞和角化细胞生长因子( KGF)表达的影响,探讨艾灸对大鼠皮肤创伤修复的作用。方法:建立大鼠背部皮肤创伤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治疗组和模型组。根据治疗时间的不同,又将每组分为1天、3天、7天共3个时间点,每个时间点4只大鼠。治疗组进行艾灸治疗,每次30 min,每日1次。以HE染色法检测1天、3天、7天3个时间点修复组织内成纤维细胞数;以免疫组化法检测1天、3天、7天等3个时间点修复组织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结果:大鼠创面愈合指数治疗组高于模型组(P<0.05)。大鼠皮肤创面成纤维细胞数,7天治疗组皮肤创面成纤维细胞数高于模型组(P <0.05);3天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大鼠创面KGF表达情况,3天模型组KGF表达呈弱阳性,治疗组表达呈阳性;7天模型组KGF表达呈阳性,治疗组表达呈强阳性。结论:艾灸能促进大鼠皮肤创伤愈合,其机制可能与调节不同时间内创面组织成纤维细胞数和KGF含量有关。
作者:孙忠人;王迪;尹洪娜;张秦宏;孙琦;岳金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比较针刺肝胆募穴对炎性低张力胆囊运动影响的时效规律,为针刺治疗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确定更佳处方和留针时间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4例患者随机分为期门组、期门配日月组,每组12人,每次留针60 min,并在B超下观察胆囊运动情况。结果:两组穴位均能促进炎性低张力胆囊的舒缩运动,期门配日月组胆囊舒缩幅度更明显。结论:针刺期门穴、日月穴治疗慢性胆囊炎(低张力型)留针时间以40~50 min,每天针刺2次为宜。
作者:杜帅;魏凌波;陈少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腹针疗法对中风后遗症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3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运用石学敏醒脑开窍针法配合薄氏腹针疗法治疗,结合中医辨证论治加减穴位,观察治疗4个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运用计分法评价治疗效果、Brunnstrom分级量表评定患者运动功能、Barthel氏ADL指数法评定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患者运动功能显著改善(上肢:u=6.24, P<0.01;下肢:u=4.75,P<0.01);对日常生活能力评价发现,生活指数在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有明显提高( P<0.05);治疗后显效14例、有效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结论:醒脑开窍配合薄氏腹针疗法能够发挥两种针法的互补作用,对中风后遗症有显著疗效,能够显著改善病人上、下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
作者:张贵锋;黄泳;曾统军 刊期: 2014年第04期
总结分析“出版时间=1998~2011,主题词=blood letting OR pricking blood therapy”SCI源期刊发表的有关放血疗法的文献,以期了解国内外放血疗法的研究进展,并为今后相关文献的发表提供参考。在线检索Web of Science数据库,并分别从文献数量、国别、文献类型、语种、影响因子、学科类别、来源出版物、病种、文章内容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共检索到有关放血疗法的文章39篇,收录期刊的影响因子不高(仅9篇IF>5),治疗病种较少,且疗效尚不确定,机理尚不明确,有待进一步完善与研究。
作者:高丽丽;郭义;陈泽林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比较“聪耳针”与常规西医方法治疗高压氧后中重度中耳气压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3年8月60例高压氧后中重度中耳气压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予“聪耳针”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方法治疗,两组均治疗20天(2个疗程)后评价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痊愈1例(3.33%),显效10例(33.33%),有效14例(46.67%),无效5例(16.67%),总有效率83.33%;对照组显效2例(6.67%),有效12例(40%),无效16例(53.73%),总有效率46.67%。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 P<0.01)。结论:“聪耳针”较常规西医治疗可有效治疗高压氧后中重度中耳气压伤症状,疗效确切。
作者:张虹;傅立新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头穴丛刺方法对慢性酒精中毒大鼠的认知功能和HIF-1 a表达的影响。方法:本课题采用体重在(220±30)g的雄性Wistar大鼠40只,随机选取30只采用酒精灌胃方式制备慢性酒精中毒模型,造模成功后大鼠分为模型组(A组)和头穴丛刺组(B组)和盐酸多奈哌齐组(C组)。其余10只为空白对照组( D组)。 B组采用头穴丛刺法,C组行盐酸多哌奈齐灌胃,A组和D组给予生理盐水灌胃治疗。治疗结束后采用Morris水迷宫检测大鼠的认知功能;免疫组化检测海马HIF-1a蛋白的表达。结果:治疗4周后A、B、C 组总路程、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与D 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B组和C组与A组相比,总路程、逃避潜伏均缩短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C组比较总路程及逃避潜伏期时间均缩短无显著差异(P>0.05)。免疫组化D组偶见HIF-1a阳性细胞表达,A、B、C组均可见HIF-1a表达增高,与D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和C组较A组表达低(P<0.05)。结论:头穴丛刺能够明显改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可降低慢性酒精性中毒大鼠的海马区HIF-1 a表达。
作者:孙远征;王晓晶;李响;韩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寻针灸治疗哮喘的常用有效方法。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及数据挖掘的方法,对针灸治疗哮喘的临床文献进行系统分析。结果:采用单一针灸方法治疗哮喘的文献占59.42%,其中腧穴敷贴应用为广泛,占总文献的22.51%。结论:针灸治疗哮喘操作简单、疗效显著且无副作用,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作者:成越;刘杰;周帆;王洪彬;崔建美;孙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肝肾不足型雄激素源性脱发的临床疗效,找出治疗此病的热敏点。方法:将60例肝肾不足型雄激素源性脱发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予热敏灸结合针刺治疗;对照组30例,予温和灸结合针刺治疗。治疗每周2次,治疗12周为1个疗程。结果:在局部症状改善方面,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6.67%。两组间总有效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在新发生长情况方面,两组间新发生长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上均说明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在30例治疗组雄激素源性脱发患者的热敏穴探寻中,其高发部位为中脘穴,其次为关元穴、肾俞穴、肝俞穴、生发穴、带脉穴及足三里穴。结论:热敏灸结合针刺以及温和灸结合针刺对雄激素源性脱发患者的治疗均有效,但热敏灸治疗的疗效优于温针灸治疗。中脘穴为明显存在的一个热敏点。
作者:李晓燕;梁薇;刘志丹;郑英;龚秀萍;庄裴华;余安胜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观察丛刺法配合远端取穴治疗慢性紧张型头痛的疗效。方法:将66例患者按就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3例。治疗组予以头部或颈部丛刺,并根据不同的疼痛部位选择相应的远端腧穴进行针刺;对照组予以口服预防性药物阿米替林片。结果:治疗组治愈率、有效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丛刺法配合远端取穴能够较好的改善慢性紧张型头痛,缓解临床症状,是一种有效的临床方法。
作者:刘敏;王婧;时国臣;郑琦;高霞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电针刺激对家兔易损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和血清单核细胞趋化因子-1( MCP-1)的影响。方法:日本大耳白兔27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电针组,每组9只,采用高脂饲料喂养加球囊拉伤法制备家兔腹主动脉易损斑块模型。对照组以普通饲料喂养,电针组在模型复制成功后行电针治疗,每日1次,连续两周。实验结束后,HE染色观察兔腹主动脉的斑块变化;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斑块内巨噬细胞浸润的变化;采用ELISA法测定血清MCP-1的水平。结果:电针可减少斑块内巨噬细胞的浸润、降低血清MCP-1的浓度,与模型组相比差异显著。结论:电针可通过降低MCP-1表达和减少巨噬细胞的浸润起到稳定斑块的作用。
作者:张洪侠;周桂桐;郭茂娟;张敏;胡先同;姜希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白癜风,中医学称为“白驳风”,是指皮肤上出现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白色斑片的局限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病因未明,中医认为总由气血失和,脉络瘀阻所致。中医治疗方法包括以辨证口服中药汤剂及针灸拔罐、耳穴压籽、梅花针扣刺、自血疗法、外用补骨脂酊等。近年火针疗法被广泛应用,并在白癜风、痤疮、神经性皮炎、带状疱疹、掌跖脓疱病等皮肤病方面取得良好疗效。火针疗法,古称“焠刺”,是将针烧红后,快速刺入人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现将近年来火针治疗白癜风文献概述如下。
作者:杨素清;孙微;邹存清;张艳红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型埋针法对康复疗法中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突出作用。方法:将239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治疗组115例,对照组124例。对照组予传统针刺法配合综合康复治疗,治疗组予新型埋针法配合综合康复治疗。采用视觉模模拟评分( VAS )和日本骨科协会腰痛评分( JO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和JOA评分各自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相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新型埋针法与传统针刺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均有疗效,两者相比较而言,前者更能有效提高患者日常活动能力,明显减轻患者疼痛。
作者:韩刚;顾伟 刊期: 2014年第04期
目的:以养心调肝为原则,观察采用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我院儿童保健心理专科确诊的80例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患儿,采用单双日方法进行随机分组,将单日确诊并愿意接受针刺及耳穴压豆治疗的患儿分为治疗组(40例),将双日确诊并愿意接受药物盐酸哌甲酯控释片治疗的患儿分为对照组(40例),1个月为一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采用西医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痊愈率20%,总有效率97.5%,对照组痊愈率7.5%,总有效率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中医疗效判定标准,治疗组治愈率42.5%,总有效率97.5%,对照组治愈率32.5%,总有效率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针刺结合耳穴压豆治疗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疗效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作者:胡怡佳;黄任秀;覃中华;罗雪梅;曾懿懿 刊期: 2014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