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吴茱萸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的制备及其镇痛作用的研究

杨志欣;孟永海;王秋红;杨炳友;匡海学

关键词:吴茱萸, 性味物质基础, 性味药理学, 化学拆分组分, 镇痛作用
摘要:目的:建立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考察吴茱萸及其化学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为阐明吴茱萸性味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提法、醇沉、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及离子交换树脂等方法和技术的联合应用,建立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并进一步考察吴茱萸水煎液及其各化学拆分组分对醋酸扭体法所致疼痛的影响.结果:将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拆分为吴茱萸内酯单体、生物碱1组分、生物碱2组 分、醇沉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各实验组给药后,挥发油组分、吴茱萸内酯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对醋酸致小鼠扭体的镇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生物碱l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文建立的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能够实现全成分拆分,且各拆分组分间化学成分基本无交叉,尽量保持原型;吴茱萸具有一定镇痛作用,物质基础为生物碱l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挥发油组分、吴茱萸内酯组分.
中医药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保心胶囊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TNF-α的影响

    目的:观察保心胶囊对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TNF -α表达的影响,探讨其防治慢性VMC的可能机制,为进一步指导临床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将9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模型对照组、保心胶囊组,每组30只;腹腔注射CVB3m复制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动物模型;RT-PCR法观察模型小鼠心肌组织TNF -α表达水平的变化.结果:保心胶囊能下调慢性病毒性心肌病小鼠心肌组织TNF -α的表达水平.结论:保心胶囊下调慢性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组织TNF -α的表达,这可能是其防治慢性病毒性心肌炎的作用机制之一.

    作者:王艳华;樊蓉;孔菲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理脾汤治疗脾虚型慢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慢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辨证脾虚型者占80%以上,中药理脾汤,以理脾为中心环节,固肠止泻,升阳除湿为辅,体现中医专方整体治疗脾虚型慢性结肠炎的独特优势.治疗效果总显效率达96%,病人疗效巩固,痊愈时间短,复发率低.

    作者:何晓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瑶宝血脂清胶囊降低血清中胆固醇作用的研究

    目的:探究瑶宝血脂清胶囊降低血清中胆固醇的作用与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大鼠灌胃高脂乳剂的方法,复制实验性高脂血症模型,在灌胃高脂乳剂的同时,灌胃瑶宝血脂清胶囊的水溶液,连续7天,监测给药第0、3、5、7天血清中总胆固醇(TC)含量的动态变化,并检测7天后血清中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 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 -C)以及粪便中(TC)的含量.结果:灌胃给药瑶宝血脂清胶囊7天后,血清中的总胆固醇含量低,瑶宝血脂清胶囊能明显降低血清中的LDL -C,而对HDL -C作用不明显,给药后能明显增加体内的TC随粪便的排出.结论:瑶宝血脂清胶囊降血脂作用与降低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促进体内的TC随粪便排泄有关.

    作者:徐瑞鑫;卞宏生;李廷利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刍议五脏阴阳属性之不对称性

    五脏生克,五脏阴阳;“生克制化”,“阴平阳秘”.然而五脏制化、阴阳平衡是在各脏腑特性上的相对平衡,并不是绝对的均衡整齐.本文通过对中医五脏生理病理特性的分析研究,根据历代医家治疗用药上对肝柔、肺润、脾运等的侧重,以及《难经·七十五难》:“东方实、西方虚”等,说明人体脏腑阴阳属性具有不对称性,强调重视五脏阴阳的非均衡性,彰显中医学辨证之精髓.

    作者:张星平;范秀芳;邓宁;梁政亭;肖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黄术健胃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9例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黄术健胃方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7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其中对照组81例,以三九胃泰颗粒治疗;治疗组89例,以黄术健胃方治疗.比较1个月后2组患者的症状以及胃粘膜组织病理变化改善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后治疗组综合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其中胃脘疼痛、纳差、大便不畅、反酸嗳气、口粘腻等症状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改善胃粘膜炎症活动方面优于对照组,但无显著差异.结论:黄术健胃方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疗效明显,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胃粘膜炎症活动.

    作者:邢鸿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脉炎消口服液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考察光照、高温等因素对脉炎消口服液稳定性影响.方法:水提醇沉法制备脉炎消口服液.脉炎消口服液分别在光照( 4500±500)lx、高温(60±1)℃等因素条件下放置0d、5d、10d,考察放置过程中丹参素、原儿茶醛含量及颜色、澄明度等变化.结果:制备出的脉炎消口服液呈红棕色,澄清透明,无沉淀.该口服液不受低温(4℃)的影响;在光照和高温条件下,脉炎消口服液呈深红棕色,浑浊并伴有少量沉淀,有效成分含量有变化.结论:脉炎消口服液受高温和光照条件影响,应在常温、避光条件下保存.

    作者:初云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还少丹抗衰老的药理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还少丹温补脾肾之法抗衰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D一半乳糖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一半乳糖40天,中药组注射D一半乳糖同时以不同浓度浓缩还少丹煎液灌胃,并以空白组作对照,观察还少丹自由基代谢指标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光苷肽过氧化物酶(GSH -Px)的影响.结果:还少丹能使D一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小鼠的血清SOD和GSH - Px活性升高,降低MDA含量,并能够影响脑、胸腺和脾的指数.结论:还少丹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并为其抗衰老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王春田;李然;李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治疗近况

    本文综述了慢性结肠炎的中医概念、病因病机、辨证分型及中医治疗近况,总结了常用中药,指出了中医药治疗结肠炎的优势及研究方向.

    作者:郭纯艳;徐进;纪小亮;孙福刚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郑小伟教授分期辨治喉源性咳嗽举隅

    喉源性咳嗽是咳嗽证中较常见且难治的一类特殊病症,其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中医界众多医家对其多行滋阴润肺、利咽、消瘀、止咳平喘等法治疗.浙江中医药大学郑小伟教授学验俱丰,从事中医药防治呼吸道疾病研究30余年,对喉源性咳嗽更是见解独到.郑教授临证不仅注重辨证论治,还提出要分期辨治喉源性咳嗽,遣方用药更是辩证、分期结合,疗效甚佳.

    作者:李秀月;代民涛;郑小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李志道教授针罐并用治疗郁证验案

    郁证是中医内科常见的病证,近年来随着社会的竞争和精神压力的增大,发病率不断上升.在人们为防止药源性疾病而多方寻求非药物治疗的今天,针刺和拔罐等绿色疗法由于疗效显著,逐渐为人们所重视.笔者有幸随师侍诊,现介绍李志道教授针罐并用治疗郁证验案三则.

    作者:刘静波;李西忠;史丽英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医肝郁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的必要性

    在建立中医肝郁证证侯动物模型时,应对欲复制模型的证型进行深入研究,必须大力开展临床研究及文献整理研究,肝郁证是个文化概念,因此研究肝郁证实质时,针对目前文献检索到得制备方法种种不足之处,认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不可行性,提出分析,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从中医病因病机出发,从人与动物的相似性出发,论证中医肝郁证候动物模型制备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作者:白灵;冯玛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黄连温胆汤加味治疗痰火扰心型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黄连温胆汤治疗室性早搏的疗效.方法:选择痰火扰心型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患者4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1例,对照组21例,两组均以西医常规治疗为基本治疗,治疗组加服黄连温胆汤.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5.7%,对照组为66.67%,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本方法治疗痰火扰心型冠心病室性期前收缩疗效显著.

    作者:安静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人工培育北冬虫夏草主要有效成分分布特点的研究

    目的:研究人工培育北冬虫夏草主要有效成分的分布特点.方法:以虫草素、腺苷和虫草多糖的含量为主要评价指标,采用HPLC和苯酚一硫酸法,分别研究了这三种活性物质在人工北冬虫夏草子实体上部、中部、下部和培养基中的分布情况.结果:人工北冬虫夏草整个生长过程中,腺苷、虫草素和虫草多糖在培养基中的含量都远远低于其他三个部分.结论:人工北冬虫夏草子实体的活性物质主要分布在子实体中,在培养基中的含量极少.

    作者:张倩;唐永范;徐三妹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CT、MRI在颈椎病中医分型中的应用研究

    目的:探讨颈椎病CT、MRI影像学表现与中医分型的相关性.方法:对比分析60例颈椎病患者的中医分型与CT、MRI影像学表现.结果:颈椎病主要表现为眩晕、颈背疼痛,四肢麻痛、耳鸣等症状.风寒湿型以颈部生理曲度改变、韧带钙化、关节增生为主;气滞血瘀型以椎间孔狭窄、神经根受压为主;痰湿阻络型以椎管狭窄、脊髓受压弯曲移位为主;肝肾不足型以横突孔狭窄、椎动脉受压扭曲为主;气血亏虚型以椎体排列不稳为主.结论:CT、MRI对颈椎病中医分型具有重要价值,对指导中医治疗有重要意义.

    作者:温颖;李晓陵;王丰;曹丹娜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吴茱萸化学拆分组分的性味药理学评价——化学拆分组分的制备及其镇痛作用的研究

    目的:建立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考察吴茱萸及其化学拆分组分的镇痛作用,为阐明吴茱萸性味的物质基础,进而为“中药一味一性,一药X味Y性(Y≤X)”的中药性味理论新假说的客观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双提法、醇沉、萃取、大孔吸附树脂及离子交换树脂等方法和技术的联合应用,建立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的拆分方法,并进一步考察吴茱萸水煎液及其各化学拆分组分对醋酸扭体法所致疼痛的影响.结果:将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拆分为吴茱萸内酯单体、生物碱1组分、生物碱2组 分、醇沉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95%乙醇洗脱组分和挥发油组分;各实验组给药后,挥发油组分、吴茱萸内酯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对醋酸致小鼠扭体的镇痛作用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生物碱l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本文建立的吴茱萸性味物质基础拆分方法可行,工艺稳定,重现性好,能够实现全成分拆分,且各拆分组分间化学成分基本无交叉,尽量保持原型;吴茱萸具有一定镇痛作用,物质基础为生物碱l组分、20%乙醇洗脱组分、挥发油组分、吴茱萸内酯组分.

    作者:杨志欣;孟永海;王秋红;杨炳友;匡海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补肾醒脑方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组织内胆碱乙酰转移酶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肾醒脑方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与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并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模,将大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进行药物治疗.用跳台试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用酶免法检测血清和海马组织ChAT含量.结果:补肾醒脑方组大鼠跳台检测反应期比模型组缩短(P<0.05);中药组血清和海马ChAT含量比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清和海马内ChAT含量的改善是补肾醒脑方治疗获效的机制之一.

    作者:杨春壮;王莹;李明秋;韩晓爽;贾艳君;李清钊;董金刚;陈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从脏腑辨证谈左归丸的临床运用

    左归丸出自《景岳全书》,具有滋阴补肾,填精益髓的功用,临床上可辨证应用于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内分泌科疾病、生殖机能异常性疾病、多种骨科劳损性疾病、常见老年性疾病和慢性血液科疾病等多种西医疾病;根据中医脏腑辨证理论,上述西医疾病或和肾藏精功能失调有关,或和肾主生殖作用异常有关,或和肾主骨生髓作用异常有关,且中医辨证总不离肾阴虚损精气亏虚;用药上,可以左归丸辨证配伍益阴柔肝、安神定志之药治疗女性更年期综合征,合用活血通络、行气安神之品治疗常见心脏病,对女性不孕症及月经失调等病的治疗又可以左归丸合用二至丸来调补肝肾,而对于骨科疾病常用左归丸再加补肾强腰壮骨之品,对于痴呆及帕金森等老年病又常需伍入祛瘀通络药.

    作者:孙琳林;任公平;王书惠;卢晋;卢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慢性精囊炎中医分型辨治体会

    慢性精囊炎以性交、手淫或遗精时精液中出现血液为特征性表现,属中医“血精”范畴,病在下焦“精室”.笔者在总结先贤对该病治疗认识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将其归纳为阴虚湿热、瘀血阻络和气不摄血三个证型进行分证论治,获效较为满意,并以案例为证.

    作者:吉庆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抗凝护心Ⅱ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cTn-T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凝护心Ⅱ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cTn -T含量的影响.方法:取5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抗凝护心Ⅱ号高剂量组、抗凝护心Ⅱ号低剂量、通心络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30min后放松再灌注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测试血清cTn -T含量.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cTn -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护心Ⅱ号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cTn -T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抗凝护心Ⅱ号高、低剂量组与通心络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低剂量组效果低于通心络组,高剂量组优于通心络组.结论:抗凝护心Ⅱ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波;郑军;李书霖;翟铁军;盖仲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MVD及相关调控因子VEGF/FLK表达的干预作用研究

    目的:研究莪术油对大鼠乳腺癌癌前病变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表达的干预作用,探讨莪术油治疗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机理.方法:将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对照组、疾病模型组、莪术油组、康莱特组及三苯氧胺组.采用DMBA诱导乳腺癌癌前病变造模,第10周进行干预治疗,第14周观察大鼠乳腺组织的病理形态学及微血管密度(MVD)、血管生成因子(VEGF、FLK)的表达情况.结果:莪术油组和三苯氧胺组均可显著降低MVD、VEGF、FLK表达;莪术油组与三苯氧胺组对照无显著差异(P>0.05),康莱特组抑制血管生成的作用不确切.结论:莪术油有效抑制了乳腺癌癌前病变大鼠乳腺血管生成及相关调控因子的表达,作用与三苯氧胺相近,优于康莱特组.

    作者:刘晓菲;宋爱莉;李静蔚;殷玉琨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