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医肝郁证候动物模型研究的必要性

白灵;冯玛莉

关键词:中医肝郁证动物模型, 肝郁证, 必要性
摘要:在建立中医肝郁证证侯动物模型时,应对欲复制模型的证型进行深入研究,必须大力开展临床研究及文献整理研究,肝郁证是个文化概念,因此研究肝郁证实质时,针对目前文献检索到得制备方法种种不足之处,认为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研制的不可行性,提出分析,开展多角度、多层次的思考,从中医病因病机出发,从人与动物的相似性出发,论证中医肝郁证候动物模型制备的可行性及必要性.
中医药学报杂志相关文献
  • 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的影响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头穴丛刺结合开发技术对脑瘫患儿运动功能及智力的影响,为治疗小儿脑性瘫痪( cerebralpalsy,CP)提供一个合理的治疗方案,以改善脑瘫患儿的智力及运动功能,大限度的提高其生活能力,以回归家庭和社会.方法:按随机表将符合纳入标准的59例患者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9例).治疗组选用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为主治疗,对照组采用传统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分别对两组儿童独立功能评定( WeeFIM)、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格赛尔(GESELL)量表进行评测.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WeeFIM、GMFM、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儿治疗后GESELL量表中语言、大运动和精细运动等方面与治疗前比较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穴丛刺结合康复技术能有效的提高脑瘫患儿的运动功能及智力,其疗效优于常规针刺结合康复治疗.

    作者:王艳;唐强;李晓艳;张立;齐辉;许嘉犇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HPLC法测定红果槲寄生中7,3′7,4′-三甲基槲皮素的含量

    目的:建立红果槲寄生中7,3′,4’-三甲基槲皮素的含量测定方法.方法:以高效液相色谱法,采用DiamonsilTMC18色谱柱(4.6mm×200mm,5μm);检测波长:254nm;流动相为甲醇一水(60:40);流速:1.OmL/min.结果:7,3′,4′-三甲基槲皮素在0.3~1.5μg(r =0.9998)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加样回收率为98.3%( RSD=1.9%).结论:本法简便、准确、灵敏度高、重现性好,为该药材的质量控制提供了依据.

    作者:李玉萍;孙永慧;张颖;马英丽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皮给药的皮肤刺激性实验研究

    目的:观察豚鼠完整皮肤及破损皮肤接触麻黄附子细辛汤后所产生的刺激作用,以进行安全性评价.方法:以一次给药和多次给药方法,将麻黄附子细辛汤外涂于白色豚鼠背部正常或破损去毛区皮肤,观察其产生的皮肤刺激性.结果:庥黄附子细辛汤对豚鼠皮肤的刺激分值均<0.50,对豚鼠破损皮肤平均反应值在给药后lh和24h均在0.50~3.00之间,48h后平均反应分值均<0.50.结论:麻黄附子细辛汤经皮给药是安全可靠的.

    作者:尤佳;徐颖宇;王艳宏;齐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复原抗癌汤(参杉癌康汤Ⅱ号)影响60例中晚期肝癌生存质量及生存期的临床观察

    目的:探讨复原抗癌汤(参杉癌康汤Ⅱ号,以下同)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作用.方法:治疗组用复原抗癌汤治疗,150mL/次,每日2次,对照组用斑蝥胶囊治疗,3粒/次,每日2次,20d为一疗程,对比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影像学改变及生存率.结果:治疗组30例中,有效率23.33%;对照组30例中,有效率为16.67%.结论:复原抗癌汤对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王帅;姜家康;刘洪星;迟文成;范伊晓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抗凝护心Ⅱ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cTn-T含量的影响

    目的:探讨抗凝护心Ⅱ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清cTn -T含量的影响.方法:取50只清洁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抗凝护心Ⅱ号高剂量组、抗凝护心Ⅱ号低剂量、通心络组.开胸结扎冠状动脉,造成心肌缺血,30min后放松再灌注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模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定量测试血清cTn -T含量.结果:模型组与假手术组cTn -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凝护心Ⅱ号高、低剂量组与模型组cTn -T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5),抗凝护心Ⅱ号高、低剂量组与通心络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低剂量组效果低于通心络组,高剂量组优于通心络组.结论:抗凝护心Ⅱ号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陈波;郑军;李书霖;翟铁军;盖仲辉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诸病源候论》病候分类渊源探析

    《诸病源候论》所载病候收录齐备、分类合理、论述详尽,通过探析该书与隋以前医学分科和病候分类的渊源,认为魏晋南北朝医学分科体系的形成,为《诸病源候论》病候分类奠定了基础,而该书又吸取了分散于各专著中的病候分类成果,使之成为隋以前病候分类的集大成者,其影响深远,对当今临证亦有指导意义.

    作者:张志峰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养心逐瘀汤对冠心病心绞痛患者炎性反应干预的临床研究

    目的:通过观察和研究自拟养心逐瘀汤对冠心痛心绞痛炎性反应过程的干预情况和临床治疗效果,为冠心痛心绞痛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和临床基础.方法:将100例冠心痛心绞痛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养心逐瘀汤,治疗4周后对2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并观察治疗前后2组血清AngⅡ、SAA、IL -6、SICAM-1水平的变化.结果:联合服用养心逐瘀汤在提高心绞痛症状疗效、心电图疗效,改善单项症状方面较单纯西药组均有明显优势(P<0.05);治疗组比对照组能更显著地降低血清AngⅡ、SAA、IL -6、SI-CAM -1水平(P<0.01).结论:养心逐瘀汤治疗效果可能是通过干预心绞痛发病过程中炎性反应的多个环节实现的.

    作者:翟立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化学成分的研究(Ⅱ)

    目的:对线叶菊Filifolium sibiricum(L.)Kitam.抗感染有效部位的化学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柱色谱、硅胶柱色谱、ODS柱色谱、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色谱学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共分离得到7个非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芒果苷(1);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2);邻苯二甲酸二异丁酯(3);对乙酰基苯酚-α -D -葡萄糖苷(4);4-(1-羟基乙基)苯酚-1 -0-β-D-葡萄糖苷(5);东莨菪苷(6);和腺苷(7).结论:化合物1~7均为首次从线叶菊属植物及线叶菊中分离得到,进一步阐明了线叶菊抗感染有效部位的物质基础.

    作者:刘玉婕;王秋红;于晓东;杨炳友;匡海学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徐珊教授膏方处方经验述略

    徐珊教授临证不仅擅长运用中医中药治疗各种消化系统疾病,且将用药经验寓治于补,针对患者不同体质及时令气候特点处以膏方,每于冬令时节进行调治,所处膏方不仅疗效卓著、独具特色、且香气宜人、口感甚佳,深得患者喜爱.

    作者:时小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疗效.方法:将60例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随机分两组,各组30例,对照组给予潘生丁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潘生丁基础上加用补益肝肾,健脾益气,凉血解毒中药治疗.结果:两组患儿在治疗前尿蛋白和尿红细胞个数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个月、4个月治疗组尿蛋白和尿红细胞数低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疗效显著.

    作者:李鑫元;郭荣胜;邹永艳;李元鑫;尚国旗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理脾汤治疗脾虚型慢性结肠炎临床观察

    慢性结肠炎患者,中医辨证脾虚型者占80%以上,中药理脾汤,以理脾为中心环节,固肠止泻,升阳除湿为辅,体现中医专方整体治疗脾虚型慢性结肠炎的独特优势.治疗效果总显效率达96%,病人疗效巩固,痊愈时间短,复发率低.

    作者:何晓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脉炎消口服液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目的:考察光照、高温等因素对脉炎消口服液稳定性影响.方法:水提醇沉法制备脉炎消口服液.脉炎消口服液分别在光照( 4500±500)lx、高温(60±1)℃等因素条件下放置0d、5d、10d,考察放置过程中丹参素、原儿茶醛含量及颜色、澄明度等变化.结果:制备出的脉炎消口服液呈红棕色,澄清透明,无沉淀.该口服液不受低温(4℃)的影响;在光照和高温条件下,脉炎消口服液呈深红棕色,浑浊并伴有少量沉淀,有效成分含量有变化.结论:脉炎消口服液受高温和光照条件影响,应在常温、避光条件下保存.

    作者:初云海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补肾醒脑方对拟血管性痴呆大鼠行为学及组织内胆碱乙酰转移酶含量的影响

    目的:观察补肾醒脑方对血管性痴呆(VD)模型大鼠海马组织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与学习记忆功能的影响.方法: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并反复缺血再灌注法制模,将大鼠分为模型组、西药组和中药组,进行药物治疗.用跳台试验检测大鼠行为学变化,用酶免法检测血清和海马组织ChAT含量.结果:补肾醒脑方组大鼠跳台检测反应期比模型组缩短(P<0.05);中药组血清和海马ChAT含量比模型组增加(P<0.05).结论: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血清和海马内ChAT含量的改善是补肾醒脑方治疗获效的机制之一.

    作者:杨春壮;王莹;李明秋;韩晓爽;贾艳君;李清钊;董金刚;陈韬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还少丹抗衰老的药理作用研究

    目的:探讨还少丹温补脾肾之法抗衰老的作用机理.方法:采用D一半乳糖小鼠亚急性衰老模型,小鼠颈背部皮下注射D一半乳糖40天,中药组注射D一半乳糖同时以不同浓度浓缩还少丹煎液灌胃,并以空白组作对照,观察还少丹自由基代谢指标血清超氧化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和谷光苷肽过氧化物酶(GSH -Px)的影响.结果:还少丹能使D一半乳糖诱导的亚急性衰老小鼠的血清SOD和GSH - Px活性升高,降低MDA含量,并能够影响脑、胸腺和脾的指数.结论:还少丹具有一定的抗衰老作用,并为其抗衰老提供了实验依据.

    作者:王春田;李然;李海波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烦躁的用药组方规律分析

    目的:分析烦躁的用药组方规律,探讨烦躁的病机和治法特点.方法:在运用贝叶斯网络技术处理《中医方剂大辞典》中1968首烦躁治疗方荆的基础上,继而进行药物分类、使用频次、药性及各种治法的使用频次、配伍频次分析.结果:烦躁的用药以清热药、养阴(血)药和益气药的使用频次多;烦躁治疗药物的药性以苦寒、甘寒、甘温为主,归经涉及五脏系统;清热、养阴(血)、益气是烦躁的主要治疗方法.结论:烦躁的主要病机是阴虚内热和气阴(血)不足,清热养阴(血)法和益气养阴(血)法是烦躁治疗的重要基础.

    作者:何贵平;包祖晓;陈宝君;李黎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浅议马钱子研究进展

    随着对马钱子研究的不断深入,近年来对中药马钱子多方面的认识和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本文对马钱子在化学成分、药理作用、毒理研究、剂型研究及临床应用加以综述,为今后深入研究提供了相关依据.

    作者:李永吉;张欣媛;管庆霞;王艳宏;吕邵娃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树舌多糖GF对HepA瘤细胞C-myc基因表达的影响

    目的:探明树舌多糖GF对HepA瘤组织C- myc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检测小鼠HepA瘤细胞中C- myc基因的mRNA与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与荷瘤组比较,树舌多糖组、猪苓多糖组中C - myc基因的mRNA与蛋白的表达量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树舌多糖组与猪苓多糖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树舌多糖GF可通过降低C- myc mRNA量及C- myc蛋白的表达,而抑制HepA瘤细胞的增殖.

    作者:宋高臣;曾惜秋;于水澜;于英君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郑小伟教授分期辨治喉源性咳嗽举隅

    喉源性咳嗽是咳嗽证中较常见且难治的一类特殊病症,其发病率近年来呈现上升趋势.中医界众多医家对其多行滋阴润肺、利咽、消瘀、止咳平喘等法治疗.浙江中医药大学郑小伟教授学验俱丰,从事中医药防治呼吸道疾病研究30余年,对喉源性咳嗽更是见解独到.郑教授临证不仅注重辨证论治,还提出要分期辨治喉源性咳嗽,遣方用药更是辩证、分期结合,疗效甚佳.

    作者:李秀月;代民涛;郑小伟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中药血竭研究进展

    血竭为常用中药,目前研究广泛,研究内容包括基础、药理与临床.故就血竭的近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作者:徐红英;张晓燕 刊期: 2011年第04期

  • 升白饮治疗干扰素副作用的临床观察

    目的:观察升白饮水煎剂对干扰素导致的骨髓抑制及副作用的治疗效果.方法:干扰素治疗的慢性肝炎患者346例,随机分组,观察治疗前后的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N)、血小板(PLT)及治疗前后症状变化情况.结果:升白饮治疗组症状、骨髓抑制均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升白饮为治疗干扰素副作用的有效方剂.

    作者:刘晓燕;李晓杰;杜镭 刊期: 2011年第04期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中医药学报杂志

主管:黑龙江省教育厅

主办:中华中医药学会,黑龙江中医药大学